近几年,鸡蛔虫[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病频繁出现在各大养鸡场。该病一般出现在3月龄[Moon's age从新月起算各种月相所经历的天数, 并以朔望月的近似值29.5日为计算周期。]以下的雏鸡[雏鸡:刚孵出的鸡。]上,严重影响雏鸡的成活率,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养殖户们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防止该病引起的严重后果。
鸡蛔虫病的原因
鸡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在大群饲养情况下,雏鸡常由于患蛔虫病而影响生长发育[发育指生命现象的发展,是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严重的引起死亡。当剖解死鸡时,小肠内常发现大小如细豆芽样的线虫,堵塞肠道。虫体少则几条,多则数百条。肠粘膜发炎、水肿、充血。成年蛔虫虫体呈黄白色,雄虫长50~76毫米,雌虫长60~116毫米。3月龄以下的雏鸡易感染。
鸡蛔虫病的症状表现
本病主要危害3-10月龄的鸡,3-4月龄鸡易感染而且病情重,1年以上鸡感染不呈现病状而成为带虫者。虫卵[由卵巢内大型特化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成。]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较强,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6个月,经3个月的冻结仍不死亡,对普通消毒药有抵抗力。但不耐高温,干燥和阳光直射,相对湿度低于60%,温度高于39℃即不能发育,45℃时5分钟,阳光直射1-1.5小时死亡。
雏鸡感染后,常出现消化紊乱,腹泻便秘交替,病鸡发育迟缓,精神萎靡,贫血消瘦,鸡冠苍白,后衰竭死亡。成鸡感染不出现明显症状,但母鸡产蛋量可下降,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经粪检找到虫卵或剖检找到虫体即可确切诊断。对本病的防治主要措施为药物的定期驱虫。对地面的平养鸡,每年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成鸡在10-11月份进行,第二次在翌年春季。雏鸡第一次驱虫应在2-3月龄,第二次在秋末冬初。
鸡蛔虫病的流行病学
鸡蛔虫病的流行包括病原的存在、虫卵发育所需的外界条件、虫卵污染饲料或饮水和宿主的易感性[易感性是指人和动物对某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感染受性的大小,是指—由遗传基础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四个环节。
鸡蛔虫产卵量大,一条雌虫一天可产生72500个虫卵,对环境污染严重。鸡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的发育与温度、湿度、阳光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虫卵发育所需的温度界限为10℃—39℃之间,在10℃虫卵不能发育,但在0℃中可以持续2个月不死亡。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虫卵发育时间与温度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鸡蛔虫卵需在潮湿的土壤中才能发育,在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能发育为侵袭性虫卵。侵袭性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存在6—15个月。蛔虫卵受阳光的照射极易死亡,但对化学药物有一定的抵抗力,在5%甲醛溶液中仍可发育为侵袭性虫卵。雏鸡在3—9个月龄时,特别易感染蛔虫,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易感性则逐渐降低。鸡蛔虫在鸡体内生存的时间平均约为一年。
生活史:鸡蛔虫为直接发育,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在潮湿的土壤上,在适当的温度下便开始发育,具有感染力,因此称为感染性虫卵。侵袭性虫卵,污染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卵在鸡的消化道中孵出幼虫,幼虫到十二指肠后段的肠腔与肠绒毛[肠绒毛是位于小肠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隆起的指状突起,具有吸收养料的作用。]的深处,并钻进肠粘膜内,破坏李氏分泌腺。经一周后幼虫又从粘膜内逸出,自由生活于十二指肠后部的肠腔中发育为成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鸡小肠中,感染严重时在嗉囔、肌胃、盲肠和直肠亦有寄生。
致病作用:鸡蛔虫的成虫和幼虫对鸡均有危害作用,成年鸡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而雏鸡受感染时则临床症状较明显。幼虫钻入肠粘膜时,损伤肠绒毛,破坏腺体分泌,引起肠粘膜出血、发炎和形成结节引起鸡消化功能紊乱;成虫寄生于肠内时,其代谢产物能引起鸡体慢性中毒,使雏鸡生长发育受阻,母鸡产蛋率下降。鸡感染严重时,成虫大量**在肠管内,可引起肠管的堵塞甚至破裂,而导致鸡死亡。
鸡蛔虫病的防治措施
1、定期清洁禽舍,定期消毒,对鸡粪中进行堆积发酵处理,**虫卵。
2、对易感鸡群定期驱虫,成年鸡应在冬季10—11月驱虫一次,在春季产蛋前再驱虫一次,幼鸡在2月龄开始,每隔一月驱虫一次。
3、药物预防:左旋咪唑以20mg/kg体重喂服,丙硫苯咪唑按10—20mg/kg体重喂服,丙氯咪唑按40mg/kg体重喂服,噻嘧啶按60mg/kg体重喂服,芬苯达唑按20mg/kg体重喂服,伊维菌素按0.1mg/kg体重喂服。
4、中药治疗
①竹叶花椒15克,文火炒黄研末,每只鸡每次0.02克拌料喂,每天2次,连喂3天。
②烟草切碎15克,文火炒焦研碎,按2%比例拌入饲料,每天2次,连喂3~7天。
鸡蛔虫病死亡率非常高,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该病的重视,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发病几率,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