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与粘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的一类**。]病是鹅容易感染的一种急**毒性传染病,该病存在于病死鹅体内的**,在土壤中能存活1个月。常用消毒药物如2%氢**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和1%来苏尔等,在三分钟内能将本**杀灭。
鹅副粘**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日龄的鹅都易感染,但主要发生在15日龄至60日龄的雏鹅。鹅日龄越小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和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越高,发病率为40%—,平均为50%—60%,死亡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90%以上,通常15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产蛋种鹅除发病死亡外,产蛋率明显下降。
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各种品种的鹅均可感染,鹅群[拼音:é qún注音:ㄜˊ ㄑㄩㄣˊ详细释义成群的鹅特指晋王羲之书《道德经》所换之群鹅。]发病之后2至3天,邻近的鹅群也可受到感染而发病,死亡率可达80%。
本病经过消化道[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和呼吸道传染,若引进了病鹅群,病鹅的唾液、鼻液及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和孵化器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病死鹅尸体、内脏、下脚料及羽毛是重要的传染来源。
2 ,临床特征:病鹅初期精神沉郁、萎顿、物理,常蹲地,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但饮水量增加,不愿下水,即使人为强赶下水,也只浮在水面,很快挣扎上岸蹲伏。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出现甩头现象。发病雏鹅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随着病情发展,排出**、暗红色或墨绿色稀粪或水样便。部分病鹅可出现甩头、咳嗽等症状,耐过的病鹅经过7—10天可逐步恢复,但生长受阻。
3 ,剖检特点:特征**变主要在消化道。病鹅的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肠道粘膜上有淡**或灰白色芝麻粒大小至小蚕豆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可见出血面或溃疡灶,部分病鹅的食道特别是下端也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易剥离的结痂。盲肠扁桃体肿大,明显出血,盲肠和直肠粘膜上有同样的结痂病变。肝脏肿大,淤血,质地较硬。脾脏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这些脏器的坏死灶都是本病的特征**变。
防治措施:
鹅副粘**属于禽副粘**1型,该毒株对鸡和鹅均有致病力,因此,鸡群必须与鹅群养鹅分开饲养,避免疾病相互传播。鹅场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消毒工作。
1,**预防:使用鹅副粘**油*剂灭活苗,无论对雏鹅或种鹅,均安全可靠,无**反应。
2,对已经发病的鹅群,使用冀农禽泰刻+热键+杆特进行治疗,能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