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鸡,往往鸡雏很多,但到成鸡时却所剩不多,雏鸡[雏鸡:刚孵出的鸡。]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是困扰广大养鸡户的一大难题,以下小编为您介绍雏鸡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不高的原因,雏鸡成活率提高方法:
雏鸡成活率不高的原因
一、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村养鸡户育雏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呼吸道,respiratorytract,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疾病,生长发育[生长是指身体各**、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产质的改变。]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二、密度过大,相互挤压
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特性品种:饮水器 颜色:白色+蓝色 规格:170mm×50mm(长×宽) 货号:D012详细描述1. 设计简单、大方,包装精美。]数量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每平方米鸡舍面积的养鸡数量,一般为:1~2周龄雏鸡,每平方米可饲养30~40只,随着周龄的增加,每周可递减5只左右,至7~8周龄,每平方米饲养10~15只。还应根据鸡的品种、大小、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以免互相挤压。
三、疾病预防工作不力
农村养鸡户很少注意育雏的保暖设备、料槽、饮水器等日常用具的消毒。雏鸡不能及时进行鸡新城疫[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基础和加强免疫,法氏囊、鸡痘**等接种也不及时。雏鸡白痢和球虫病[球虫病是一种对家禽肠道有损害的寄生虫病。]是育雏阶段两大疾病,农村育雏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预防时间和方法,等到病鸡出现症状后才采取有关措施,工作被动效果差。
四、饲料种类单调、营养不全面
农村养鸡,一般选择自产,的玉米、大豆或是剩饭、青菜等单一饲料喂鸡,缺乏动物蛋白、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不能满足雏鸡的营养需要,严重地阻碍雏鸡的生长发育,雏鸡表现体质瘦弱,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症。要根据雏鸡的营养需要及当地饲料来源及种类,因地制宜的配制雏鸡的全价饲料。
五、鸡舍的卫生差
农村养鸡一般不太注意鸡舍卫生,鸡舍地面或炕面的垫料长期不更换,不经常打扫,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鸡粪成堆,病原体和寄生虫卵长期生存,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容易传播,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要搞好鸡舍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垫料,保持鸡舍干燥,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消毒,再给予药物预防和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六、鸡舍的通风换气不好
育雏室的空气要保持新鲜,由于雏鸡新陈代谢旺盛,鸡群排出大量二**碳,如果浓度达到5.8%,鸡群就会出现异常;浓度增至15.2%,则出现昏睡。另外,鸡排出的粪便,蒸发出大量氨气,浓度过高,也会引起疾病。育雏室要注意通风换气,但不应使空气直接吹入鸡舍,尤其外界气温较低时,更要防止冷风吹入。广大养殖户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才会有效地减少雏鸡的死亡,获得好的效益。
雏鸡成活率提高方法
1、做好育雏保温工作,雏鸡出壳后1周龄,育雏温度应为30-32℃,以小鸡均匀分布,不成堆为宜,注意保持空气新鲜,严防室内二**碳、氨气浓度上升,引起呼吸道疾病,同时育雏舍还应防潮湿。
2、加强育雏保护措施,杜绝鼠、狗等伤害。
3、合理配备育雏日粮,满足生长需求,蛋白质饲料(豆类、饼类、鱼粉)应占日粮的19%-20%。
4、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和药物预防:1日龄接种马立克氏病**;7-10日龄接种鸡新城疫和鸡痘**;15日龄接种禽流感**;10日龄以后可用磺胺类药物预防球虫病;3月龄预防禽霍乱。
以上内容就是雏鸡成活率不高的原因,雏鸡成活率提高方法的内容,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后提醒大家一定要经常观察鸡群,掌握鸡群动态,减少应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