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沙门氏菌[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病大多发生在雏鹅的身上,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造成雏鹅的大批死亡。对于鹅沙门氏菌病,我们该如何防治呢?以下本文总结了鹅沙门氏菌病的防治,以供大家参考。
鹅沙门氏菌病病原
病原为多种沙门氏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该病病原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不强,60℃15分钟失去致病性,普通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药能很快使之灭活。但该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长时间,多达280天之久;该菌毒素较耐热,75℃1小时仍不能灭活。
鹅沙门氏菌病特点
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外源**染的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同时本菌又是条件致病菌,在健康鹅消化道[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中都有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染。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污染的种蛋的垂直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及鹅舍环境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各种应激因素,如**的环境、不利的天气、长途运输等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诱因。
鹅沙门氏菌病症状
经蛋垂直传染的雏鹅,在出壳后数日内很快死亡,无明显症状。出壳后感染的雏鹅,表现食欲不振、口渴、腹泻,呈稀粥样或水样,常混有气泡,呈黄绿色;*门周围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封闭泄殖腔,导致排粪困难;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水肿、半开半闭;鼻流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腿软、呆立、嗜睡、缩颈闭目、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多在病后2―5天内死亡。成年鹅无明显症状,呈隐性经过。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充血、表面色泽不均,呈**斑点,肝实质内有细小灰**坏死灶(副伤寒[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结节);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肠粘膜充血、出血、淋巴滤泡肿胀,常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盲肠内有白色豆腐样物;有时有卵巢、输卵管、腹膜的炎性变化。
鹅沙门氏菌病诊断
本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经临床和剖检检查只有初步怀疑本病,确诊只能做病原学检查。
鹅沙门氏菌病防治
鹅沙门氏菌病治疗方法
(1)彻底消除舍内粪便、垫草,重新更换干燥的、经消毒的垫草;用0.5%的百毒杀消毒,饲槽、饮水器[特性品种:饮水器 颜色:白色+蓝色 规格:170mm×50mm(长×宽) 货号:D012详细描述1. 设计简单、大方,包装精美。]及用具用2%的火碱溶液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
(2)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Florfenicol)中文名称: 氟洛芬;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成功研制的一种新的兽医专用氯霉素类的广谱抗菌药。](氟甲砜霉素),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00毫克,连用5天。
(3)用阿莫西林水溶液饮水,浓度为250毫克/升水,连用5天,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和维生素C.
鹅沙门氏菌病预防措施
(1)首先应防止种蛋被污染,种鹅舍要干燥,要放置足够的产蛋箱,产蛋箱内勤垫干草,以保证种蛋的清洁。勤捡蛋,保证种蛋的清洁。
(2)蛋库内温度为12℃,相对湿度为75%.孵化器的消毒应在出雏后或入孵前(全进全出)进行;每立方米容积用15克高锰酸钾、30毫升甲醛熏蒸消毒20分钟后,开门进行通风换气。
(3)接运雏鹅用的木箱、纸箱、运雏盘,于使用前后进行消毒,防止污染。接雏后应尽早饮水,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其用量、用法是每升水中加入氟苯尼考10毫克,并加电解**0.25克,连用7天;每千克饲料添加强力霉素20毫克,连用7―10天。这是防止雏鹅感染的有效措施。若在育雏的21天内,饲料中添加0.1%的微特赢(一种微生态制剂)效果更加。
(4)育雏舍要坚持灭鼠,消灭传染源。
(5)育雏时有条件的尽量用网上育雏,若必须地面平养,一定备足新鲜的、干燥、不发霉的垫料,并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
(6)平时每隔2天要带鹅消毒1次,如发病每天消毒1次。并要对饲槽、饮水器、用具彻底消毒。
鹅沙门氏菌病又称鹅副伤寒,是各种家禽都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表现为腹泻、结膜炎和消瘦等症状,成年鹅呈慢性或隐性经过。以上是对鹅沙门氏菌病的防治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