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鸽游棚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大家都要注意一下,其实在养鸽子过程中,幼鸽游棚现象是避免不了的,有的鸽子游棚的多,有的人少,有的鸽友的鸽子却基本上[基本上,词语,读作“jī běn shànɡ”,指主要地,大体上。]都不游棚,那么造成幼鸽游棚的原因是什么?哪些鸽子容易游棚?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幼鸽为什么会游棚?
1、遗传原因
这个是占据比较大的因素。比如你的一些种鸽[种鸽是专门用于生产下一代仔鸽的专用鸽。]出的鸽子几乎都是游棚,或者是游棚的比例较高,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考虑是鸽子遗传性游棚的问题了。鸽子本身基因存在游棚的因子,这个情况有好有坏,有的鸽子游棚后回来了还飞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的鸽子回不来,因此鸽子不是极其的话,建议杜绝这个问题。
2、开家时间
也可能是幼鸽开家时间比较晚导致的。幼鸽开家应该在鸽子还不会飞的时候就带出来鸽舍外面熟悉外面的环境,这一点是比较重要的。熟悉之后慢慢起飞,鸽子有了对自己飞行能力的一个好的认知。如果说你的鸽子已经会飞了才开家,那么你的鸽子就会容易丢失,因为鸽子还没有上天飞过,对于周围不熟悉,对于自己飞行的能力也没有一个合适的认知,导致鸽子非常容易丢失。
3、散养式
散养式养鸽也是一大问题。可以很明确地说,有规律养鸽子,家飞[《家飞》是一款IOS平台的应用。]的时候家飞,放出来之后唤进棚中关着,比将鸽子一直放在外面玩的丢失的概率低很多。
4、本身原因
也可能是幼鸽本身的特点,鸽子心智不成熟,生理不成熟,如果跟着大群去飞,较容易飞走回不来或者是不认识路回来。建议大早上可以晚一点家飞,错开高峰期,鸽子飞一个星期左右基本上就有较好的能力,这个时候正常家飞就比较没事了。
哪些鸽子容易游棚?
1、刚能飞的幼鸽
在幼鸽刚满月出棚时易游失,尤其是一窝雏中那羽率先上天飞翔的幼鸽更易游失。它的体力比智力发育得更快,如果鸽主不注意,让其随大群鸽较长时间飞行,很可能被带远不归。避免的办法适时开家,在不能飞高之前,让它们自己走出棚,熟悉周围环境,也可到棚上的进出口旁熟悉环境,待能自己飞上棚顶时,对周围环境已完全熟悉,就不易迷失了。尽量将幼鸽单独设棚,单独放飞。
2、飞过一段时间的幼鸽
家飞过几天,或已家飞较长一段时间后,还可能游失一些幼鸽。显然此时已不是迷失,而是钻错了棚,这必有其原因。A.源自遗传。有些幼鸽就是爱钻别人棚,但长成之后往往是赛场上的骁将。如西翁系就有这一特点。笔者养的一路血统也有这一特点,它们曾为笔者及其他饲养它们的主人争得无数荣誉,但这两年出的幼鸽几乎游失得净光。而有的鸽种在同样饲养条件下,不游失一羽。B.极端善飞的幼鸽也易游失。它们往往离开自家鸽群远走,与其他鸽长时间飞行。C.体弱有病的幼鸽。这类鸽游棚往往占游棚鸽的较**例,特别是鸽主不注意强迫它们家飞时,更是如此。
应付的办法:加强管理,了解自己鸽种的特点,对于有游棚遗传特点的,适时开家后,再适时圈养几日,或剪、绑两叁根大条,使其不能远龟,圈圈放放。对特别善飞的,也可用上述方法。对体弱有病的要及时发现,淘汰或有效治疗,避免强迫家飞。平时注意观察,对那些家飞迟归的要特别注意。家飞迟归是游棚的先兆,不是体弱有病就是感觉白棚不**。对于前者圈几天治病或淘汰,后者要圈小笼,拿到离棚较远处放置一天,放归,回棚后吃喝,让它感到还是自家棚**,舒适,增加恋巢欲。
3、性成熟的雌鸽游棚
春天出幼鸽到当年秋季,性腺成熟,羽毛换新,体力旺盛,春情萌动,又是放飞比赛季节,主人经常动手抓它外出放飞,使它感到不安,如果此时的雌鸽尚无配偶,极易游失,而这时游失的鸽中很**例是种赛鸽,甚至可能是已经获高位名次的获奖鸽。春季也是**无配偶雌鸽游棚的高发期。应付办法:注意观察,若有家飞迟归现象,圈一些日子,尽量及时配对。
4、种鸽游棚
通常情况下,正常家飞的种鸽是不会游棚的,但有些情况下也会发生游棚1.喂雏期此时种鸽需要较多的食物、微量元素等,若鸽丰照料不周,种鸽很可能出去打野或钻至别人棚中寻食而被扣、被抓。尤其是散养更甚。2.下蛋前雌鸽欲下蛋,但无巢或主人没发现强迫家飞,此时也很可能钻别人棚。3.失偶后情绪低落,思念配偶,若照顾不周也易飞失。
应付办法:喂雏期提供充足食水、微量元素等,加强管理,注意观察避免下蛋前、失偶后强迫家飞,及时提供巢位,重新再配对或圈养。
以上就是关于幼鸽游棚的几个原因介绍了,基本就是以上介绍的这些原因了,为了有效避免幼鸽游棚,我们在饲养鸽子时,一定要了解清楚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避免幼鸽游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