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鸭过程中,多发疾病对养殖场危害大,养殖户要熟知这些疾病,做好应对措施。
;鸭瘟;;
;是由鸭瘟**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病鸭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1)注射鸭瘟**是防治鸭瘟有效的措施。7~10日龄的雏鸭应进行首免,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0.5毫升;25~30日龄进行二免,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6个月;蛋鸭和种鸭在产蛋前进行第3次免疫,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一年。(2)目前对鸭瘟尚无治疗药物,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立即采用5~10倍量鸭瘟**紧急接种,注射**5天内疫情基本可得到控制。患病早期使用抗鸭瘟血清治疗,有一定效果。;;
;鸭出败;;
;又名禽霍乱,目前主要是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特征为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2)本病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血清型又称血清蛋白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免疫预防(immunoligic defence)指机体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它异物的功能。]。;;
;鸭**性肝炎;;
;是由鸭肝炎**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容易感染,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1)使用鸭**性肝炎弱毒**免疫预防效果好。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剂灭活**和弱毒**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0.1ml/只。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0.2ml/只。(2)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鸭疫里默氏杆菌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各品种、性别、龄期的鸭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常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5%~75%不等,主要临诊症状为:患鸭精神萎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眼鼻有浆液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并常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防治:(1)应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2)对水域进行经常性消毒。(3)使用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菌株制备的二联灭活菌苗进行免疫预防。(4)鸭疫里默氏杆菌也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治疗药物。;;
;鸭大肠杆菌病;;
;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
;防治:(1)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防。(2)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