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壳的雏鸡[雏鸡:刚孵出的鸡。]一是神经调节机能不健全,特别是对体温调节较成年鸡差,对环境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变化十分敏感,那么如何提高雏鸡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怎样饲喂雏鸡?

  

如何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1)温度。育雏[晚成雏完全靠母鸟衔食饲养的现象叫育雏。]期间温度必须适宜和平稳均匀,并随雏鸡日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第1周育雏舍温度应控制在34~33℃,第2周32~31℃,第3周30~27℃,第4周26~24℃,第5周23~21℃,第6周20~19℃。温度适宜,雏鸡在育雏舍内或育雏网上分布均匀,活泼好动,到处觅食;若温度偏高,则雏鸡饮水量增加,并远离热源;温度偏低,雏鸡饮水量降低,并紧靠热源扎堆、尖叫。

如何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关键步骤要注意!

  (2)湿度。育雏前10d应保持相对湿度65%左右,10d以后保持在55%左右较为妥当。湿度过低,雏鸡体内水分消耗过大,体内剩余蛋黄吸收**,雏鸡口渴大量饮水,易造成腹泻。湿度过高,育雏舍潮湿,有害气体增加,并可过早诱发雏鸡球虫病。

  (3)通风换气。雏鸡代谢旺盛,呼吸快,往往因呼吸、粪便和潮湿的垫料散发大量二**碳、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污染舍内空气,这些污浊空气如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浓度过大,新鲜空气[新鲜空气是指在矿井通风系统中从进风巷道进入矿井没有通过用风地点的空气,其成分大致与地面空气相同,但其中**、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有所增加。]不足时易引起雏鸡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雏鸡健康,从而降低育雏成活率。因此,育雏舍要加强通风换气,排出舍内的污浊空气,供给新鲜空气。

  (4)光照[①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合理的光照可促进雏鸡采食、饮水和运动,有利于雏鸡生长。1~2日龄的雏鸡必须采用人工补充光照,保证24h光照,3~4日龄的雏鸡每天保证20h光照,5~7日龄的幼雏每天保证18h光照,8~14日龄的幼雏每天保证16h光照,15~21日龄的幼雏每天保证14h光照,22~28日龄的幼雏每天保证12h光照,29~35日龄幼雏每天保证10h光照,36日龄以后每天保证8h光照。人工补光,根据雏鸡喜欢绿色和**的生理习性,采用有色光比白色光更利于提高育雏成活率。

  

怎样饲喂雏鸡?

  (5)初饮。出壳雏鸡的第一次饮水称初饮。一般是在出壳后24h内饮到水,迟不超过36h。雏鸡到达育雏舍安放好后,先让其安静休息片刻,以适应育雏舍、育雏笼的温度环境,如温度适宜,0.5~1h后就可供水。饮水温度不宜过低,应在雏鸡到达前2h备好凉开水,加入饮水器[特性品种:饮水器 颜色:白色+蓝色 规格:170mm×50mm(长×宽) 货号:D012详细描述1. 设计简单、大方,包装精美。]预温,每100只雏鸡准备2~3个4.5L的自动饮水器,且摆放均匀,水温保持与室温相同。初饮时可在水中加入5~8%的葡萄糖,同时加入电解**或育雏补盐。并注意观察,及时挑出病、弱雏,单独饲养或淘汰。为预防雏鸡白痢,可在饮水中加入2000单位的青霉素(日/只),能有效降低第1周雏鸡的死亡率。雏鸡初饮后,无论何时都不能断水,1周后可直接供给自来水。

  (6)开食。雏鸡第一次采食饲料称为开食。初饮后2~3h,有1/3的雏鸡有啄食行为时便可开食。开食料用易消化且营养全面的雏鸡全价配合饲料(颗粒料)。开食初期可能只有一部分出壳较早的雏鸡啄食饲料,大部分雏鸡都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静卧休息,雏鸡醒后有饥饿感时会本能地寻找食物,仿效正在采食的雏鸡,一般1d左右全部雏鸡均能学会采食饲料。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关键步骤[食品安全控制的关键步骤:在食物链中,包括原材料的初级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各环节中的某个点、程序、操作或阶段,可进行控制,并能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必需的步骤。]要注意!”的详细内容了,养殖户们想要提高育雏成活率也很简单,只要注意这些关键步骤就行。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