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一些地区开始禁止放牧,圈养山羊[中国山羊饲养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养羊文字记载。]后,羊群活动量变小,饲料变得单一,容易造成羊群的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降,引发一些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山羊传染性[传染性是指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脓疱[脓疱(pustule)指皮肤上的一个局限性的隆起,内含有脓液。]病就是一种常见的烈性传染病,以下详细介绍山羊传染性脓疱的症状,山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措施:
山羊传染性脓疱的症状
一、病原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也称口疮**,是属于痘病**科副痘**属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砖块形状,粒子表面呈现管状条索交叉成线团样,是一种双股DNA**。
二、临床症状
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且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人也可感染羊口疮**。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潜伏期4~8天。
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型3种病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1)唇型
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粘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
(2)蹄型
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房中发生转移**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3)外*型
外*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表现为粘性或脓性*道分泌物,在肿胀的*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房和*头皮肤(多系病羔吮*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山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措施
,勿从疫区引进羊或购入饲料、畜产品。引进羊须隔离观察2~3周,严格检疫,同时应将蹄部多次清洗、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第二,保护羊的皮肤、粘膜勿受损伤,捡出饲料和垫草中的芒刺。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只啃土啃墙,防止发生外伤。
第三,本病流行区用羊口疮弱毒**进行免疫接种,使用**株毒型应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也可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活毒**,对未发病羊的尾根**部进行划痕接种,10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左右。
第四,病羊可先用水杨酸软膏将痂垢软化,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涂2%龙胆紫、碘**溶液或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软膏,每日1~2次,至痊愈。蹄型病羊则将蹄部置5%~1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分钟,连续浸泡3次;也可隔日用3%龙胆紫溶液、1%***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试患部。
以上就是山羊传染性脓疱的症状,山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措施的具体内容,希望本文对养殖山羊的朋友有所帮助。后提醒大家,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采取疫病预防控制措施,隔离病畜,能使本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