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羊等临床工作中安全、正确、合理地使用兽药[兽药(Veterinary Drugs):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含药物饲料添加剂)。],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畜禽疾病,是临床兽医和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现简单介绍下兽药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诊断疫病
对症下药[对症下药,针对病症用药。]使动物[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进行分类,将动物依次分为7个主要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疾病能得到快速治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诊断。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药物[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治疗效果是对诊断的验证。只有正确诊断加上合理药用,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在诊断动物疾病时,要做到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对不明原因的疾病,严禁滥用药[用药出自《吕氏春秋·荡兵》,解释:指下药,使用药物。]。
疗程及给药时间
使用药物要有足够的疗程,疗程的长短取决于疾病的急缓,因为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过程,如果疗效过短,有些病原体只能暂时被抑制,不能根本消灭,一旦停止用药,受抑制的病菌就会重新生长、繁殖,出现更严重的症状。一般情况下,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用药,但在应用抗菌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时,为巩固治疗效果,在症状消失后尚需要继续应用药物一段时间。某些慢**需要长期用药,为减少**反应。需按疗程规定用药。另外,有些药物在恰当的时间应用药物,可以提高其药效,至于给药时间,则需要从药物性质、吸收、药物对胃的**,动物的耐受能力和药效发生作用的时间等方面考虑。
药物的剂量
通常药物被机体吸收后,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药物使用剂量过小,达不到有效浓度,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且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使用剂量过大,超过一定浓度后,疗效不能增加,造成药物浪费,并对机体产生毒性。因此,应根据血液中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合理安排用药次数、剂量及疗程。另外,有些药物的剂量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掌握药物的剂量。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常需要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反应,防止和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在使用兽药时,应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注意配伍禁忌。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宜与红霉素等药物配伍,也不宜与肌肉松弛药配伍,防止毒性加强。
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泄,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
耐药性一是指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二是指动物机体产生耐药性。某些药物在连续反复给药后,病原体、动物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下降,产生耐药性。这就要求根据动物病情进展情况及时调换药物,为了防止病原体、动物机体产生耐药性,在使用兽药时应严格遵循规范用药,做到用量充足,疗效得当;单一抗菌药物有效时不采用联合用药;避免滥用药物;病因不明,切勿轻易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尽量减少长期用药,以免产生耐药性。
过敏反应是动物个体在应用某种药物后出现的异常现象。因此,使用兽药时应予以注意。
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由于患病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重不同,即使对同种药物,其敏感程度及治疗效果也不同,反应亦不明显。因此,使用兽药时应特别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动物的病理状况和机能情况
动物机体的病理状况和机能情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一般是出现病理情况下用药物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综合性防治措施
动物发生急慢性疾病后,常伴有全身多**、多系统功能异常。临床治疗过程中,坚持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注意加强电解质和机体酸碱度平衡的调节。
养羊时兽药使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在动物防治疾病过程中,要求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毒理、药性、适应症以及用法、剂量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兽医选用兽药时应遵循广谱,安全方便,经济适用,对人无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