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巴氏杆菌病也称羊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文为大家介绍了羊巴氏杆菌病症状、诊断及防治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养殖户们有所帮助。
羊巴氏杆菌病症状及病变
临床症状
急性的病羊无特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的表现为衰弱、咳嗽、体温升高41℃以上,呼吸困难;眼鼻流粘性液体,后期变为脓性;消化紊乱,排泄物为绿色,渐呈深色,恶臭。
剖检病变
急性的粘膜、浆膜及内脏出血,脾稍肿大,淋巴结[淋巴结(Lymph node)是哺*动物特有的**(水禽也有两对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急性肿胀;急性的身体前部皮下结缔组织有时呈出血及胶样浸润。头部及呼吸道和胃肠粘膜发生红肿,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湿润的红色。浆膜及肾淋巴结常有小出血点。有时肺有深棕红色肺炎区。
羊巴氏杆菌病实验诊断
采取病死羊心血、肝脏、淋巴结、肠系膜[肠系膜是悬吊、固定肠管的腹膜的一部分。]做触片镜检,并接种肉汤增菌镜检,结果均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和革兰氏*性菌。
取典型病变的肺门淋巴结、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及心血做抹片和触片,分别用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下可明显见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有荚膜,革兰氏染色*性。
取肺门淋巴结、心脏血、肝脏无菌操作接种血液琼脂、血清琼脂、麦康凯[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或是麦康凯培养基,具有中等强度选择性,抑菌能力略强,主要抑制革兰阳性菌,但有少数革兰*性菌也不生长,用于分离鉴定细菌的培养基。]琼脂和肉汤培养基,经37℃、24小时培养后观察,结果:肉汤中轻度浑浊,管底生成黏稠的沉淀物;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在血液琼脂表面生长成圆形、湿润、表面光滑、隆起如露珠样灰白色菌落,菌落不溶血;在血清琼脂表面生长的菌落45度析光下观察有蓝绿色荧光。
取心血和肺门淋巴结分离到的纯菌株做生化试验,结果: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糖、鼠李糖、杨苷、肌醇。产生过**氢酶,M·R·实验*性,V-P实验*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羊巴氏杆菌病。
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1)隔离发病羊只,清除不洁的垫草、垫料,对病羊污染的圈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及用具用1∶3 000百毒杀溶液进行喷洒或清洗,进行彻底消毒。
(2)对病羊采用氟甲砜霉素和硫酸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是一种蛋白质生物合成***,通过与30S核糖体结合从而致使mRNA密码误读。]联合用药,配合****[****(Dexamethasone,简称DXMS)于1957年首次合成,并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为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磷酸钠[磷酸钠为磷酸盐,是一种无机化合物。],肌肉注射。氟甲砜霉素20mg/kg体重,硫酸卡那霉素1.5万IU/kg,****磷酸钠4mg/只,每天1次,连用3天。
(3)病羊用复方新诺明拌料,每只3g/次,每日2次,连用5天。同时全群用1∶10 000浓度的百毒杀溶液自由饮水。
(4)取纯培养物,加入营养肉汤中培养24h,加入0.8%甲醛灭活培养12h,再加入适量铝胶制成灭活苗,每只羊皮下注射2ml,对全群进行紧急接种。
以上是关于羊巴氏杆菌病症状、诊断及防治的全部内容,养殖户们在养羊过程中,可以参考上述内容进行防治,尽可能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