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是羊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毒血症,以肝脏的坏死为特征,故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因病死羊皮下血管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以致皮肤发黑,俗称黑疫。那么,羊黑疫疾病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羊黑疫怎样诊断,羊黑疫的防治措施!
羊黑疫怎样诊断?
临床症状
黑疫病发病急,绝大多数羊未发现病状即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病程可拖延1天~2天,未有超过3天的。病羊表现掉群呆立,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不食,反刍停止。病后第二天体温下降至37℃以下,深呼吸,低头流涎,后昏睡呈俯卧状态死去。
剖检病变
病死羊只腹围膨胀,羊皮呈暗黑色外观。腹腔大量积液,积液呈淡红色或淡**。肝脏变硬、出血、坏死。严重者,肝胃表面、肠系膜[肠系膜是悬吊、固定肠管的腹膜的一部分。]有大量凝血块。肝表面可以看到或触摸到多个凝固性[凝固性,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相变过程。]坏死灶。坏死灶界限清晰,为灰**,近似圆形,周围围绕一层鲜红色的充血带。挤压肝脏切面,流出大量坏死组织和肝片吸虫。胆囊充盈,胆汁呈**或墨绿色。真胃幽门、小肠及肠系膜充血、出血。肺脏充血、瘀血,局部肝变、萎缩,心内膜[心内膜,简称心膜,是覆盖在心房(心耳)和心室内表面的一层组织,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膜下层三层结构组成。]有出血点等变化。
流行特点
本菌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以2~4岁的绵羊发生多。发病羊多为营养佳良的肥胖羊只,山羊也可感染,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
本病主要在春夏发生于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着充血,其皮肤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即由此而来)。**皮下组织经常水肿。浆膜腔有液体渗出,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液体常呈**,但腹腔液略带血色。左心室心内膜下常出血。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和出血。肝脏充血肿胀,从表面可看到或摸到有一个到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的界限清晰,灰**,不整圆形,周围常为一鲜红色的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cm,切面成半圆形。这种特征性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羊黑疫的防治措施!
1、转移放牧场地。将羊群转至阳光、空气较好且利水的山岗放牧,避免到低洼、潮湿、山塘、水田等适宜肝片吸虫发育的地点放牧。有条件的养殖户可舍饲。
2、用药物预防性治疗。用对肝片吸虫的幼虫和成虫均有效的硝氯酚,按10毫克/公斤的剂量对现有羊群进行一次性内服。或用氯氢碘柳胺钠注射液,0.2毫升/公斤一次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对一岁以上的成年羊,按其体重用10万单位/公斤青霉素,龟腥草注射液20毫升~30毫升混合一次肌肉注射,2次/日,连用5日。
3、加强环境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和饮水卫生。对羊群的粪便特别是驱虫后1天~2天的粪便以及污物,认真清扫搜集进行堆积发酵;对病死羊只进行焚烧深埋;对圈舍及周围环境、病死羊只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清洁后用3%的来苏尔或20%漂**溶液彻底消毒,每天一次;疏通场内外排水沟填平污水坑,清除污、陈、臭水,尽可能保持场内外清洁干燥,消除病原滋生繁殖条件;不让羊饮用脏水、死水,应饮用井水、泉水、流动水。
羊黑疫怎样诊断,羊黑疫的防治措施!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来不及治疗,只有紧急用黑疫和快疫二联苗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能很快控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