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的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牛**性腹泻[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黏膜[尽管在消化系统的每个**都有它特别的功能,它们的内壁都有几乎相同的结构。]病,该病是由牛**性腹泻**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牛的成长,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要知道牛**性腹泻黏膜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下面本文详细讲述牛**性腹泻黏膜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如下:
症状:
黏膜发炎、糜烂[糜烂,指表皮或粘膜上皮的局限性浅表缺损而导致腐烂,后被引深到人们思想及作风等问题,多指**,不求上进。]、坏死和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42℃,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鼻镜及口腔黏膜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粘液和血,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蹄叶炎蹄真皮的弥散性、无败性炎症称为蹄叶炎(laminitis)。]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
慢性型: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但体温有波动。典型症状是鼻镜糜烂,并在鼻镜上连成一片。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犊牛,常见的**是小脑发育不全[由患者个体内的遗传系统(基因)存在异常引起的疾病。],患犊呈现轻度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或不能站立。
防治措施:
1、预防:目前可应用弱毒**或灭活**[活**是指将细菌或**在人工条件下促使其变异,失去致病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和繁衍能力和剩余毒力,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程度的繁殖或复制,类似一次轻型的自然感染过程,但不会导致人发病。]来预防和控制本病。
2、治疗: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或急宰。应用收敛剂[收敛药(收敛剂),能沉淀组织内部分蛋白质而促使组织皱缩的药物,有消炎退肿的作用,用于治疗皮肤粘膜炎症。]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用抗生素和黄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性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