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烈度9度以上地区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多少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多少个等级)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多少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度,1-5度是无感至有感的地震,6度为有轻微破坏的地震,7度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土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对新建工程来说,工程设计采用的烈度则是一种设计指标。据此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和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多少度?

参考资料

zn.百度文库[引用时间2017-12-24]

四川省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最高的两个城市是哪两个

四川省抗震设防基本烈度最高的两个城市是康定、西昌,其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见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录表A。
A.0.20 四川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
第二组:康定,西昌。

我国有哪些以上的国土处于基本烈度VI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

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市、崇明区;重庆、武山、奉节、云阳、忠贤、丰都、石柱、无锡。围场,固原;正定、尚义、乌鸡、平山、鹿泉、井陉县、元市、南北、吴桥、泾县、东光;边关、河区、宝德、兴县、林县、房山、柳林、五寨、克兰、兰、中阳、石楼、永和、大宁、金城、吕梁、左泉、香源、屯柳、盛子、高平、阳城、泽州。

满洲里、新巴胡右旗、森川旗、阿杨旗、贾利德旗、翁niute旗、尚都旗、乌镇旗、科拉中旗、科拉侯旗、内满旗、库仑旗、Sunit右旗;星河,检查右后方旗;大汗茂名旗、阿拉善右旗、伊托克旗、伊托克前旗、包头(白云矿区)、伊金霍洛旗、杭进旗、四望旗、茶右中旗。

扩展资料:

地震区设置要求规定:

1、根据建筑的强度、结构类型和高度,并采用不同抗震等级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将地震等级分为非常级、严重级、比较级和一般级四个等级。

2、在距离震中100公里的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微米的地震,称为0级地震。

3、中间阶段的能量为2.0×10^13尔格(2.0×10^6焦耳),按几何级数相加,每阶段相差31.6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的区划图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始至九十年代,相继编制了三次地震烈度区划图。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由于这三代区划图的编图原则不同,因此,各图的基本烈度的定义也不相同。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历史地震烈度的重复原则和相同发震构造发生相同地震烈度的类比原则。这一代的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无时限)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为:未来一百年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方法称为确定性方法,图中标示的烈度在对具体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做政策性调整。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并直接考虑了一般建设工程应遵循的防震标准,确定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准编制而成。因此,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也是一般建设工程(即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中的丙类建筑)的设防烈度,也可以叫做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本世纪初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编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图、反应谱特征周期图。并以国家标准颁布施行。至此,在抗震设防中不再直接应用基本烈度一词。但抗震设计仍保留地震烈度的概念作为建筑物抗震措施的等级标准。

青藏铁路经过了哪些地方

西宁市,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景区。

拓展资料:

青藏铁路(Qinghai-Tibet Railway),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共设85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16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截至2015年3月,青藏铁路的运营速度为14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

线路走向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终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景区。青藏铁路分为青藏铁路西格段和青藏铁路格拉段,其中青藏铁路西格段为双线电气化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为单线非电气化铁路。

青藏铁路西格段全长814千米,东起高原古城西宁,穿过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西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1958年分段开工建设,1984年5月全线建成通车,2000年初启动扩能改造工程建设,2001年10月完工,2007年开始进行复线建设,2011年6月29日完工并实现电气化运营。

青藏铁路西格段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条铁路转运至西藏的。

青藏铁路格拉段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全长1142公里。

2017年9月18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藏铁路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