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学校质量印证用什么标准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区别
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什么主要区别呢?
a、 认证对象不同
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既要对产品做型式试验,以确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指定标准要求,又要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定,评定组织是否具有质量保证能力,能否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而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仅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力是否达到认证依据标准的要求。
b、 认证依据不同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ISO9000族系列标准的有关国家标准。它的作用是能够提高顾客对供方的信任,增加订货,减少顾客对供方的检查评定,有利于顾客选择合格的供方。而产品认证的依据除了认证机构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外,还包括技术依据,即申请认证产品的相关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
c、 证书和标志的使用不同
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仅证明其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了相应的认证依据标准的要求,并不能证明企业的每批产品都是合格的,所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只能用于企业宣传,不能用在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能使用认证标志。
而产品认证的对象是特定的产品,企业通过产品认证即证明其产品是满足相应产品标准要求的,所以企业除可将产品认证证书用于宣传外,还可根据认证机构的要求在通过认证的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
什么是CS、QS标准?
QS是食品“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英文缩写,带有QS标志的产品说明此产品经过强制性的检验合格,准许进入市场销售。
CS是众所周知的游戏,如果非要说CS标准,有个CTCS标准——Chinese Train Control System的意思。
QS是食品“质量标准“Quality Standard”的英文缩写,带有QS标志的产品就代表着经过国家的批准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检验,合格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首先在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酱油和醋五类食品行业中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实行28大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制度包括材料递交、现场审查等,生产企业必须以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产品类别审查细则、产品标准为基础。
认证内容
(一)是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于具备基本生产条件、能够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准予生产获证范围内的产品;凡不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的企业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
(二)是对企业生产的出厂产品实施强制检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
(三)是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检验合格的食品加贴市场准入标志,即QS标志。
生产要求
一、生产场所
必须符合国家生产企业的卫生标准和各个产品的审查细则以及通则。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必须做到工艺合理、设备齐全(对照审查细则)
三、必须的检验设备
必须建立企业自己的实验制度,并具备实验条件,同时必须有相应的检验设备(对照审查细则)和试剂。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是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
一、TQM的来源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到达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发达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发展。目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二、TQM的定义
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体系。
TQM的管理理念是已客户为导向的,所有全员质量管理组织的人员通过全员参与的,通过跨功能、跨等级的管理,利用所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系统地管理组织的改进与进步。
TQM 结合了产品质量,过程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从而成为一个经过变革后的组织中的过程的控制,能通过更经济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客户要求。
受控的生产过程在产品和服务未能满足客户需求时仍不能帮助公司增长市场份额。
三、实施TQM的作用:
??
提高产品质量
??
改善产品设计
??
加速生产流程
??
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
??
改进产品售后服务
??
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
??
降低经营质量成本
??
减少经营亏损
??
降低现场维修成本
??
减少责任事故
四、实施TQM的操作要领:
要成功实施TQM,一个组织必须关注以下8个要素:
I. Foundation(基础)
1.
Ethics (良好的道德规范(组织的和个人的))
2.
Integrity(真诚、诚实)
3.
Trust (信任)
II. Bricks(砖块)
4.Training (培训)
5.
Teamwork (团队精神)
6.
Leadership(领导能力)
III. Binding Mortar(灰泥粘合物)
7. Communication(沟通)
IV. Roof(房顶)
8. Recognition(嘉奖)
五、TQM体系的理念及专业术语:
1.
在“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这一短语中,“质量”一词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一般含义。质量是指“最适合于一定顾客的要求”。这些要求是:a.产品的实际用途;b.产品的售价。
2.
在“质量控制”这一短语中,“控制”一词表示一种管理手段,包括四个步骤:a.制订质量标准;b.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c.偏离标准时采了纠正措施;d.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
3.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a.技术方面的,即机器、材料和工艺;b.人方面的,即操作者、班组长和公司的其他人员。在这两类因素中,人的因素重要得多。
4.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供优质产品所永远需要的优良的产品设计,加工方法以及认真的产品维修服务等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5.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适用于任何制造过程,由于企业行业、规模的不同,方法的使用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然是相同的。方法上的差别可概括为:在大量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产品,在单件小批生产中,重点在控制工序。
6.
质量管理贯穿在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首先是向用户发送产品,并且进行安装和现场维修服务。
7.
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必须在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所有主要阶段加以控制。这些控制就叫质量管理工作(Job of quality control),按其性质可分为四类:a.新设计控制;b.进厂材料控制;c.产品控制;d.专题研究。
8.
建立质量体系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9.
质量成本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
10.
在组织方面,全面质量管理是上层管理部门的工具,用来委派产品质量方面的职权和职责,以达到既可免除上层管理部门的琐事,又可保留上层管理部门确保质量成果令人满意的手段的目的。
11.
原则上,总经理应当成为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总设计师”,同时,他和公司其他主要职能部门还应促进公司在效率、现代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发挥。
12.
从人际关系的观点来看,质量管理组织包括两个方面:a.为有关的全体人员和部门提**品的质量信息和沟通渠道;b.为有关的雇员和部门参与整个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手段。
13.
质量管理工作必须有上层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如果上层管理部门的支持不够热情,那么,向公司内其他人宣传得再多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14.
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处都会用到数理统计方法,但是,数理统计方法只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内容,它不等于全面质量管理。
15.
应该认真地在公司的范围内逐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明智的做法是,选择一两个质量课题加以解决并取得成功,然后按这种方式一步一步地实施质量管理计划。
16.
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根源处控制质量。例如,通过由操作者自己衡量成绩来促进和树立他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和关心,就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成果。
六、品质管理的六大系统项目:
A、质量。产品过程或服务所具备的满足明示或隐含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
B、质量控制。为达到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C、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特定质量要求所必需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D、质量方针。由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存布的总质量宗旨和目标。
E、质量管理。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职能,是公司全而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
F、质量体系。为实施质量管理责任所需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
七、TQM与ISO9000的区别
1、ISO9000作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具有标准的属性,实现了质量管理的有序、统一、规范并保持相对稳定性。TQM则是质量管理学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新的理论,是一个实践的、不断改进的过程。
2、ISO9000族标准是从购买方(顾客)的角度向企业提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要求,强调符合性。TQM则是从组织(企业)本身的角度出发,动员组织(企业)的各方面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强调质量的不断改进。
3、ISO9000重视过程,强调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TQM重视结果,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ISO9000族标准主要反映欧美的管理哲学,而TQM则反映现代管理思想,强调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下,其质量管理自主计划、自主实施、自主检查、自主提高。
八、质量工程全体系计划概念图:
质量工程的计划方法
计 划 体 系
实 施 方 法
制订验收判断准则
特性分类
验收抽样
规定验收程序和验收设施
确定自制检测手段
确定对检测手段的要求
计划文件的编制
质量计划工作的文件
技术说明书、程序和手册的审查
与供应商的联系和合作
让供应商了解质量要求
对供应商提供服务
材料验证方案
建立质量信息体系
质量信息反馈
责任损失的控制
数据处理与计算机的应用
软件的控制
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
现场信息反馈
确保纠正措施的实施
开展审核
确保顾客始终满意
纠正措施
审核计划——产品、工序与体系
现场质量管理
备品附件的质量管理
向顾客宣传质量
保持产品的外形
顾客的态度
向顾客宣传质量
外形控制,设计更改,可追溯性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2)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利用工序质量控制图进行质量控制,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事后把关提前到制造阶段。(3)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4)设计阶段,包括离线质量工程学(主要利用三次设计技术)和在线质量工程学(在线工况检测和反馈控制)。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设计阶段,从而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5)利用计算机进行质量管理(CAQ)的阶段,出现了在CIMS环境下的质量信息系统(QIS)。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往所无法实现的很多质量控制与管理功能。
学校是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
(1)持续改进。
学校通过日常或定期的对顾客满意、体系运行状况、工作过程、质量目标的实现等的测量和分析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向和机会以持续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纠正措施。
外部质量投诉处理、内外部质量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各职能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不合格项以及不合格的学生/学员均的相关责任处室和相应规章及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其再次发生。学校制定并实施《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
(3)预防措施。
通过对内部质量审核报告、学生考核情况、日常教学检查与教师工作评估结果、顾客投诉等进行分析及时消除潜在的和可预见的不合格项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其发生。
关于学生校服的,国家有什么法规或文件吗
国家目前有校服新国标文件,校服新国标文件是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其是我国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的国家标准,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校服,在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是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
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校服制的实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有一种象征的意义。
扩展资料
文件颁布的背景:
有关校服的标准数量多,但标准分散,标准之间协调性不够强,不便于各相关方使用,同时由于无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专用标准,容易让公众产生我国没有校服标准的错觉。
为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校服标准的混乱状况,经教育部、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多次协调会商,决定制定统一的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在汇集整合现行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校服的基本安全、性能要求和外观质量要求等进行统一规定。
既便于有关各方使用,又可利用现有有效资源,构筑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门槛,为校服管理和监管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国家标准委于2015 年3 月18 日以国标委综合[2015]25 号文件专门批准下达《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制定计划,该标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归口,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等单位负责起草。
标准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了社会意见,各方参与度高,共收到回函75 份,意见和建议500 余条。6 月4 日,标准草案顺利通过审定。至6 月30 日国家标准委2015 年第21 号公告正式批准发布并实施,前后历时3 个多月时间,创造了纺织标准制定新速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服新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