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株洲的发展渊源有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紧急!~株洲市天元区今后十年的发展(株洲市天元区未来规划)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紧急!~株洲市天元区今后十年的发展
给你个网站吧。 你自己上去看看。 株洲天元区的
http://sousuo.mofcom.gov***/query/localQuerySearch.jsp
我这里还找了点资料,看对你有用不?
株洲新区是2000年经株洲市**批准将原天元区和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职能归并、效能整合而成立的新城区。位于株洲市河西,东北与湘江为界,南与株洲县雷打石镇相邻,西接湘潭市。办公地点设在河西黄河北路。总面积150平方公里。人口及密度12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800人。区划设置,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8个村民委员会。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株洲市天元区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系列办法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外国、香港、**、**的企业、经济组织与个人 ( 以下简称外商 ) 来我市投资,促进株洲的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土地使用
第一条 按照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向外商依法有偿出让本市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
第二条 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开发成本、土地效益、地段优劣、使用年限和用途,分为 4 大类型 6 个等级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地价。凡在本市投资与建工业设施和兴办第三产业用地,均按土地评估价格优惠 15 %,在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工业设施和兴办第三产业用地,按土地评估价格优惠 20 %。其中,经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用地,则按土地评估价格优惠 25 %。
第三条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为:
( 一 ) 居住用地 70 年;
( 二 ) 工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为 50 年;
( 三 )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和其他用地为 40 年。
土地使用权出让期满,如需续期,受让人在期满前 6 个月内应提出续期申请,经重新签订出让合同并缴纳出让金后继续取得土地使用权。
第四条 符合下列情况的,分别给予地价优惠:
( 一 ) 成片开发荒地荒滩,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按土地评估价格优惠 35 %。
( 二 ) 利用荒山荒地,用于旅游、商业、工业的,按土地评估价格优惠 30 %。
( 三 ) 利用荒荒地,兴建经国家有关部门确认的产品出口型,技术先进型企业,按土地评估价格优惠 30 %。
第五条 受让人自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生效之日起 15 天内一次性付清出让金的再优惠 5 %。一次性付清有困难的,允许分期付款。 首期付款不低于 50 %, 1 年内付清 70 %的允许不计息,对超过 1 年付款部分,按 2.5 %计收月息,最长不超过 3 年付清。
对已交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产品出口企业、先进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减免 40 %的市政建设配套费,一般企业减免 20 %的市政建设配套费。
第六条 受让人支付出让金后即可进行土地开发和使用,付清全部款项即可取得土地使用证。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赠与、继承或作为合资、合作经营条件,也可折股投资。
第七条 对下列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所租赁的土地、场地,可予减免相关费用:
( 一 ) 产品出品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免征土地使用费 5 年。
( 二 ) 兴办开发性农业、牧业企业,从批准用地之日起免缴土地使用费 8 年。
( 三 ) 获市级 ( 含市级 ) 以上年度外商投资先进企业,免缴该年度土地使用费。
第八条 对在本市购买房屋办企业或居住 3 个月以上的外商, 由**部门发给暂住证或居留证,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对外商购买商品住宅房 60 至 90 平方米以内者和 90 平方米以上者,可为其国内农村的 1 名和 2 名近新解决“农转非”。
株洲市的形成发展条件是什么
交通枢纽
交通
铁路
火车拖来城-株洲 (3张)
株洲是“十字型”国家级铁路枢纽,和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市域内主要有株洲站(京广线客货运输特等站)、醴陵站(浙赣线客运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广线货运、编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广高铁客运站一等站)、醴陵东站(沪昆客运专线)、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站(建设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吉衡铁路在株洲南3县设有攸县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个客运站[7]
株洲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京广、沪昆2大铁路干线在这里十字交汇,株洲站是中国客货运输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国最重要的12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同时也为特等站(原双向**七场),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中,株洲也成为其枢纽。规划中,株洲北通长沙、岳阳,西至湘潭、娄底,东往醴陵,南达衡阳,四个方向都衔接着重要城市。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株洲设白马垅、时代、云龙、新株洲、七斗冲五个火车站。2016年12月通车后,株洲市中心坐城际列车到长沙市中心仅仅只需要25分钟。
公路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长株高速公路(S21)、沪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规划中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株洲市内已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株洲将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现已有株洲大桥、石峰大桥、株洲湘江三桥(建宁大桥)、株洲湘江四桥(天元大桥)、株洲湘江五桥(芦淞大桥)2012年,株洲启动湘江六桥(枫溪大桥)的建设。2013年,株洲启动湘江七桥建设,用于拉通株洲县与京珠高速的联系。
水运
绕城而过的湘江四季通航。普通船只沿湘江可上溯衡阳、永州,下通洞庭湖、长江。千吨级船舶能顺湘江、经长江、通上海并达世界各地。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
航空
株洲北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25分钟可以到达。
此外,正在建设株洲通用机场,位于株洲市东南部的芦淞区五里墩乡境内。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间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通用航空机场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的地面保障设施。
中文名称
株洲
外文名称
Zhuzhou
别 名
建宁、槠洲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湖南省
下辖地区
4区、4县、代管1个县级醴陵市
**驻地
天元区天台路58号
电话区号
0731
邮政区码
4120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
面 积
11,262平方公里
人 口
395.8万人(2012)
长沙.株洲.湘潭几号合并成一个城市,合并之后叫什么?长沙什么时候有地铁?
长沙 湘潭 株洲三个地级市合并成长沙市 湘潭区 株洲区 以前湘潭/株洲就是长沙府管辖 统一区号:0731 升级八位数 长沙继续作为湖南省会中心
株洲的历史沿革
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故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远古时期,株洲地区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县鹿原陂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据考古发现,在株洲县漂沙井黄霞垅磨山有6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叠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株洲属楚国之黔中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株洲属黔中郡。公元前202年,建长沙国,株洲是长沙国领地。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割湘南县以东和醴陵、修县沿湘江东岸地带置建宁县,筑县城于今株洲市庆云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宁港两岸,属长沙郡,乃株洲建县之始。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建宁县治从槠洲迁驻淦田(今株洲县淦田村,现存有建宁故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265~420年,晋代一统中国,建宁县治仍驻槠洲,属古荆州长沙郡。420年~589年,南朝齐时期,建宁县属湘州长沙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建宁县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建宁县,属南云州(州治在今攸县县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南云洲,取消建宁县。建宁县域划归湘潭、醴陵两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株洲抚民府”位于现芦淞区樟树坪。**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厅”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纳入湘潭县管辖。**23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36年(1947年),湘潭县株洲镇和白关乡、昭阳乡合并为株洲乡。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进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属长沙专区。1953年改为省辖市,郊区分为郊东区、郊北区。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东区、株洲市郊北区合并为株洲市郊区,设立株洲市郊区区公所,辖22个乡。1956年3月,株洲升格为地级市,由省委直接领导,成为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第1个地级市。1958年9月5日,撤销乡级建置,株洲市郊区所辖5个大乡合并组成株洲市郊区公社。1965年4月30日,析设株洲县,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渌口镇,株洲县归株洲市。1966年1月18日,复置郊区。1970年7月8日,城区设立3市辖区(县级)即东区、南区和北区。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将原湘潭地区攸县、茶陵县、醴陵县、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辖区人口308.12万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县改为设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1997年7月,撤销东区、南区、北区、郊区,调整设立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和天元区。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决定设立株洲云龙示范区*工委、管委会,分别为**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的派出机构,行使市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株洲的工业发展史?
株洲工业发展史概述
(一)
建国前,株洲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虽然国民**曾在此选址建厂,筹划建立“工业株洲”,但因受战争影响,各项计划均未能全面实施。同时,由于国民*军溃逃之际撤走了大量的工业设备,至1949年,株洲的工业设施实际上已所存无几,当时的工业固定资产仅为3.6万元,年工业总产值只有58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改造的完成,生产要素得以重新调配,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工业经济获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迅速愈合了长年战乱留下来的创伤,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株洲市作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一五”、“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制订的国民经济计划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基本建设,筑建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1953年,硬质合金厂、三三一厂(今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洗煤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被安排在株洲兴建,湖南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先后来株洲安家落户,夜以继日,加紧施工,株洲市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自此蔚然兴起。至“二五”期间,三三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厂(今电力机车厂)、株洲轨枕厂(今桥梁厂)、株洲玻璃厂、冶炼厂、化工厂、硬质合金厂、株洲麻纺厂等一大批**、省属骨干企业的扩建和新建工程已相继竣工投产。同时,株洲电焊条厂、火花塞厂、锻压机床厂、塑料厂等大批地方骨干企业也伴随大厂的兴建而纷纷诞生。从此,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工厂取代了以前的**工场,工业机器大生产取代了以前的手工劳动,新产品的问世填补了当时国内省内的多项空白,株洲的建材、钢铁、机械、轻纺工业一时均有了空前的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壮大和扩张。至1965年,株洲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7个工业小区,工业企业发展至402个,产品达4000多种,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以原材料及加工为主,以地方中小型企业为辅的工业格局,工业年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64倍。
(二)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始逐步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株洲市遵照“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以搞活企业、改革经济体制为重点,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不断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领导体制、分配体制、劳动体制等配套改革,加强横向经济联合,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的整体活力。
1980年始,为了使工业管理体制逐步向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方面过渡,株洲市工业开始进行“简政放权、*政分开”的领导体制改革,**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各企业以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贯彻《企业法》,理顺*、政、工三者关系,使企业内部的“责、权、利”关系得到了合理调整,企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至1985年,全市100多家地方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大部分全民企业均实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推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制经营责任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企业逐步成为了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了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机制,自1987年起,株洲市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企业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人事制度、突破传统的企业干部管理模式,废除干部终身制,打破了干部职工的界限,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通过改革劳动制度,突破工人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制度,实行考核择优上岗,打破了长期以来的“铁饭碗”,形成了“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通过改革工资制度,突破按年限座级、拿等级工资的旧分配模式,实行工资作总额与效益挂钩、职工收益按生产成绩浮动的工资制,拉开了分配上的差距,形成了“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至1989年。株洲市三项制度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改革经验为许多兄弟城市所借鉴。
在各项配套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株洲市各企业冲破地区、行业、城乡之间传统封闭模式、平等互利、自愿结合,参加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横向联合,形成了大联小、优联劣、城联乡、内联外的开放式经济网络。1986年,株洲汽车齿轮厂联合广东、四川、湖南16家齿轮制造企业,率先组成株洲齿轮制造联营公司。此后,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群体不断涌现,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兼并也迅速发展,打破了区域间的经济壁垒,大大促进了区域间的技术、资金、信息的传递交换,使株洲工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了不断增强。至1990年,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比1950年增长了738倍,并有600多种工业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部级和省级优质产品。
(三)
*的十四大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株洲市以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促进两个转变,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积极开展了对全市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内部转机建制,全市工业进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阶段,呈现出生产发展与经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1993年,株洲市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为株洲市产权制度改革拉开了帷幕。大批企业围绕构造多元投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机构,纷纷加入股份制改制企业行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1139家,注册资本20亿元,吸收增量27.3亿元,其中株洲庆云、南方公司的股票均已上市发行。通过股份制改制,企业内部机制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许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南方、国光、湘大、千金、焊条、火炬火花塞等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后,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大幅度增长,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抓大放小”方针的指导下,株洲市加大了对优势企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强企业和支柱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南方、国光、湘大三大集团已初具规模,分别成为了机械制造、瓷器和农业产业化行业的龙头企业,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80%,南方公司、电力机车厂、冶炼厂、硬质合金厂、车辆厂、国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药业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的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全市已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其中,南方、株冶均已超过20亿元。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湖南16家,株洲市就占了6家,株洲市大中型企业的迅速发展还被**多家新闻媒体誉为“株洲现象”,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1994年,株洲市被列为全国18个“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试点城市之一,按照扶优汰劣原则,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开展资本营运,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工作。同年8月,株洲市酿酒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负债累累而**宣布破产,成为全市第一家破产企业。次年6月,市电池厂对其进行了收购,此后,全市共有100多家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宣告破产,共实现140多起企业兼并,核销银行呆坏帐2亿多元,盘活资产10亿多元。兼并破产浪潮的兴起,充分发挥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促进了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强势企业的合理流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特别是1997年,市委、市**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转让,完成了深圳石化集团兼并株洲塑料厂、天津渤海集团兼并株洲轮胎厂、湖南海利集团收购湘江精细化工厂、新疆德隆公司控股火炬火花塞公司、厦门万事红集团控股株洲庆云公司等工作,引进了外地资金、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促进了本地企业机制和观念的迅速转变,更是为资本运营工作拓展了广阔的思路,写下了优化资本结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株洲市还广泛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邯钢、安塑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此得到了全面的推广。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南方、株冶、硬质合金厂、电力机车厂等一批管理先进、产品质量过硬、消耗低、效益好的先进企业已纷纷涌现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示了风采,创下了良好的业绩。同时,通过狠抓产品质量管理、贯彻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全市11家企业通过国际权威认证,领取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并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株洲的名牌,为株洲人民赢得了荣誉,也创下了巨额的外汇收入。仅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出**货值达30亿元以上。
(四)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省第八次*代会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战略以后,株洲工业开始了新的创业,步入了发展速度加快、整体效益提升、经济结构改善、改革创新取得突破的新阶段,多项指标屡创历史新高。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04年底,全市拥有**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3家,涉及33个行业。其中:大中型企业51家,上市公司7家。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合计4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66.54%,年均递增13.60%。 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6.43亿元(工业总产值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81.01%,年均递增12.6%。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3.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4.72亿元(工业总产值434.5亿元),“十·五”期年均递增19.3%。超额完成“十·五”计划12%的年均增长目标。
二是整体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1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24%,年均递增11.08%;2005年,实现利税达到30.5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72倍,年均递增11.41%;实现净盈利达到13.35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2.48倍,年均递增19.8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20,比2000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三是技改投入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工业完成技改投资51.33亿元,较2000年增长237.20%,“十·五”期年均递增27.52%,超过“十·五”计划15%的年均增长目标。其中:利用外资5.88亿元,占全市完成技改投资的11.46%,相当于2000年的3.62倍,年均递增29.36%。从2001年到2005年,株洲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70.64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投资总额的2.66倍,共启动实施技改项目1084多项,已竣工投产873多项,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0个,过5亿元的4个,过10亿元的2个。
四是主要产品产能和产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市火电产能为2000年的3.4倍,PVC产能为2000年的3.33倍,纯碱产能为2000年的3.2倍,平板玻璃产能为2000年的1.75倍,日用陶瓷产能为2000年的2.5倍,电力机车(含城轨车)产能为2000年的2倍,硬质合金产能为2000年的2倍,火花塞产能为2000年的2倍,电焊条产能为2000年的3倍,肉制品产能为2000年的3倍。全市完成发电量525712度,为2000年的3.08倍;硫酸55.66万吨,为2000年的1.14倍;纯碱4.88万吨,为2000年的1.25倍;精甲醇8.64万吨,为2000年的1.68倍;pvc树脂5.58万吨,为2000年的1.98倍;平板玻璃499万重量箱,为2000年的1.49倍;日用陶瓷86226万件,为2000年的1.91倍;电力机车121.81万千瓦,为2000年的1.77倍。
五是非公经济和县域工业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3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4.7%,其中,503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88亿元,占规模工业的48.9%。2000年以来,五县市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是市属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在列入重点改制计划的53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中,全面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有44家,占计划的83%;已投入改革成本21.2亿元,解除职工劳动关系3.3人,引进资金20多亿元。有26家企业的新公司已挂牌运作,新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加大投入,产值、效益和员工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工业发展新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已完成改制企业实现产值总计可达1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合计扭亏增盈4000余万元。
七是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增加;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例由2000年的36.41:63.59调整为2005年的17.9:82.1。2005年,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基础化工、陶瓷烟花等四大支柱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比2000年提高36个百分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株洲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50多个“全国第一”,形成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成为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极。
株洲田心到粮店怎么去
23分钟15.2公里16个红绿灯
途经:时代大道、东环路
田心立交桥
进入时代大道,行驶1.6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时代大道辅路,行驶590米
左转,进入时代路,行驶60米
左转,进入时代大道南辅道,行驶27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时代大道,行驶2.0公里
请直行,进入红旗北路,行驶2.2公里
请直行,进入红旗中路,行驶2.0公里
请直行,进入红旗南路,行驶1.1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红旗立交桥,行驶140米
三岔路沿中间行驶,进入东环路,行驶3.8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东环路到株董路,行驶530米
左转,进入株董路,行驶850米
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