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富庶地区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问个问题,哪里是中国最富庶地区(中国哪里最富裕)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问个问题,哪里是中国最富庶地区
中国最富庶地区当然是江浙沪一代了,从古至今都差不多。
中国最富庶的地区是有_________之称的长江三角洲.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的首府,副省级城市,浙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有最大的城市一些旅游景点在杭州选定的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在世界上最高的。杭州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县城,有2200多年的历史。杭州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建都之地,“地球上的天堂”,表达了由衷的赞叹的人年龄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中国名称:
杭州外语名称:杭州
别名: BR />行政区在杭州,临安,钱塘江,杭州,武术和其他类别: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
区域:东中国浙江省
区所辖:8个市辖区,2个县,3个县级市**驻地:杭州市拱墅区,北环
电话:318编号:0571
邮编:310000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南沿钱塘江
下游的面积:16596平方公里
人口:8700400(2010)
方言的:吴太湖片杭州小片
气候条件:**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西湖,西溪湿地,湖,山,灵隐寺,六和塔,河坊街
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火车站:站杭州,杭州东站,杭州南站
车牌代码:浙江一个
地区生产总值1,267.9亿元(2011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156.5元(2011)市树花:市树:香樟,花卉:桂花
目前市长邵占维
著名的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院
城市简要
>杭州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
杭州是浙江省的首府(纬度和经度120.2°E,30.3°N),南中国最繁华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金融中心的长江河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中心。的第二个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东部的长江河三角洲地区的第二大的城市中心。是确定由国务院,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副省级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的状态。浙江省**,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中心,中国东南沿海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表达了年龄的人,这个美丽的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的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最美丽,最豪华的城市。县历史上有一个内置在2200杭州是一个古老的中国资本。杭州有一个数量的旅游景点在中国选定的世界纪录创建一组世界上最,中国最高的,2011年6月24日,世界纪录协会,在杭州西湖畔的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并是目前的世界遗产名单,包括世界遗产只在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当今的世界遗产目录中的“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美丽的杭州城
[1]杭州有一条河,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城市的丘陵和山区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河流,湖泊,水库,8%,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做运河 - 京杭盛大运河和钱塘江穿城而过大涌潮闻名的。杭州西湖,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属浙西在丘陵的东北部属浙北平原,江河纵横,湖泊,丰富的。杭州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属**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为70.3%,年均降雨量1454毫米,1765年日照时间。杭州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55种二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63.7%。中型非金属矿产资源和金属矿藏。临安昌化生产一种罕见的鸡血石,收集石头和封印石珍品。
编辑本段市花市树
杭州花市树
民间樟脑景观村树风水树,祖树,长寿的象征,运气好的话,它是非常钦佩。香樟常绿乔木,树冠广展,枝叶繁茂,气势雄伟,是优良的行道树和庭荫树。香樟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的酸性或中性的沙质壤土,不耐干旱和贫瘠,是比较合适的城市种植的树木,已被广泛种植在城市和乡镇。广大市民接受了建议,为全市的“香樟树”,“市树,桂花在杭州近1000年的栽培历史,尤其是杭州满觉陇,桂花,是著名的,早在南宋时期,满觉陇大桂花种植形成了一定规模。咸淳临安“的这样的记录:”桂满觉陇生孤单。“7月20日,1983年至23日,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杭州第九会上,杭州香樟市树,桂花确定为杭州的市花。
杭州卫星地图
杭州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编辑本段气候特征。杭州位于浙江省杭州湾相相衢州,绍兴,金华,北与湖州,嘉兴,深圳,南部和西南部,东部毗邻交界处的黄山市,安徽省西北部的西南北部安徽省宣城市交接。坐落在长江三角洲,南沿钱塘江杭州,地形复杂多样。杭州西部,是一个多山的地区?浙西中继天目山。东以北的浙江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拥有长江三角洲的典型特征。全省钱塘江由西南向东北最大的河流,流经城市的大部分地区。临安,余杭东苕进入太湖。杭州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2',北纬30°16'。杭州属**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小火炉说,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旅游观光的黄金季节。市紫薇园坐标**位于杭州城市**(零公里标志)。紫薇园坐标**为中心的杭州自1913年以来。城市建筑,道路,水和地方利益可以根据方位角和距离**到**标记。
兰陵郡的兰陵郡简介
西晋元康元年设兰陵郡,治所在氶,下辖兰陵(今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氶(今枣庄市峄城区)、戚(今济宁市微山县)、合乡(今济宁市邹城)、昌虑(今枣庄市薛城区),因氶位于五县**,故设兰陵郡治所于氶,兰陵县治所仍在兰陵。县郡同名,治所不同地。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峄城。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郡县共存,驻地不同。 兰陵郡之名来源于其下辖的兰陵县,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家屈原身上。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死后葬于鲁南某地)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楚国为何选“兰陵”二字拟名?传统解释是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这一观点毋庸置疑。黄淮流域是先秦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气候温和而滋润,植被丰茸,兰花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兰的踪迹已再难寻。楚人以“兰陵”作区域地名,应是屈原封建治国理念的体现,极具理想色彩和浪漫王者气息。兰本是山隅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在先秦时期,自然界兰花的香郁被先民推崇为王者之香。在神话传说中,仓颉创造的“兰”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有请帖寓意的“柬”字中又是明月映照。孔子喻:“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与善人处,如入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他把兰比作理想人格之化身,这说明了兰无媚素态和俗气,“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困穷而改节”的优雅崇高之品德。小邾国里的圣人左丘明说“兰有国香”,将兰提升为君子的高尚品德,孟子又将君子德行上升为的“王道”理想,建设儒家境界中的王道乐土。屈原时楚国朝野崇尚兰花,宫苑内广植兰花,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离*》、《九歌》、《九章》等诗篇中,把兰比作“**”、“君子”、“贤人”等崇拜之物。孟子年长屈原30多岁。屈原使齐时,孟子为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儒学大师,桃李满天下。屈原不远千里来到齐国,联齐抗秦,拜访齐国君臣,访问稷下学宫,向儒学大师孟子学而论道,寻求治国方略,亦在情理之中。屈原通过齐都之行,对孟子的“王道”治国理论,一定有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建设楚国的王道乐土,也是屈原追求的理想。 “兰”寓意“王道”,“陵”原义为高地,引申为“乐土”。楚人以“兰陵”命名,就是在鲁南建设一片楚国的“王道乐土”。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确切的喻意,即“圣地”之义。古代称大思想家为“君子”、“圣人”,称封建帝王为“国君”、“圣上”。所以,“兰”字的“王者”即“圣者”,“兰陵”即“圣地”。荀子是儒教正宗,两任兰陵令,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屈原之后800年,在南朝齐梁两代称帝的萧氏后裔,更将兰陵作为自己祖先发祥的圣地。在中外地名中,被称为“圣地”的地方很多,从现有国内地名词义中含有“圣地”释义的,我们觉得唯有“兰陵”二字,虽“香格里拉”地名也是圣地、净土的意思,但它是近代文学史上泊来的音译之词。“兰陵”的“圣地”含义在中国古代地名文化史上是少见的。我们感谢楚人,在我们脚下创造了一个充满王者浪漫气息的地名兰陵。我们也查到,屈原家乡的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文化圣人,也把其故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的一条河流命名为兰陵溪,使圣地之水永远在故土上流淌。
中国古代的“关中”是现在的什么地带?
大概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及周边小范围地盘。比如说东北,用脚步走的话从哪一步算起开始是东北?这种地域名都是说大概,不能太具体的
三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是哪?
洛阳:汉时首都,当时在全国的地位生怕此刻的北京也无法相提并论。不仅为**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最强、人口至多的城市。大量**文人云集于此,使其文化也相对繁荣。那时的文官自不可与如今的干部们同日而语,那可都是正经的文化人。建安文学的几位擎天柱也与洛阳密不可分。董卓造乱时洛阳虽有过焚城的疾苦经历,但后来曹丕篡汉,重新建都洛阳,洛阳便迎来了第二春,直至西晋,洛阳一直作为首都存在。
大家帮帮忙
靖江,位于中国最富庶的经济发展区--长江三角洲。在长江“龙头”、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带动下,靖江因优越的区位条件、优厚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睐和关注,成为长江“龙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靖江区域面积673平方公里,与新加坡的区域面积相当,人口66万,辖12个镇。
靖江,是中国东部水陆交通要冲。处于江苏省中轴线与长江的交汇点,襟江近海,水运发达;锡澄、广靖高速公路,通过江*长江公路大桥,南连沪宁高速公路,北接宁通高速公路;新长铁路从靖江过江,向南接沪宁铁路,向北连陇海铁路。
靖江,是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城市。1993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明星县(市)”,2001年进入中国最发达100县(市)行列,列第65位。
靖江,是开放开发意识超前的城市。靖江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地区并加入苏锡常火炬带,成为上海浦东开发区和苏锡常火炬带向苏北辐射、延伸的重要“桥头堡”。省级靖江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有进区项目210个。
靖江,是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全市形成了机电及汽车配件、医药及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船舶修造等主要工业门类,并将“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汽车锁制造企业、中国第五大造船企业……勤劳淳朴的靖江人民将为海内外投资者、创业者提供一流的投资空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来靖江投资兴业,共享投资创业的成功喜悦。
靖江原称马驮沙,又名骥江、骥渚、马洲、牧城,约成陆于三国·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前。成陆前仅一孤山屹立江中,后因海潮逆江,泥沙沿孤山之麓积聚而成陆地。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三国国君孙权的**在此牧马,故有牧马大沙及牧马小沙之名(后被称为马驮沙)。
靖江位于下扬子三角洲苏北平原地带,构造上属四级构造单元的下扬子台褶带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江*、常熟穹断褶束的一部分。境内有一**丘陵——孤山,余皆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以横港为界, 南低北高,多在黄海高程2.5~4.5米。
靖江地处**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受季风环流势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性和过渡性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冷寒少雨,春秋冷暖、干湿多变。
靖江位于江苏省苏北平原南端,东南西三面环江,南与张家港市、江*市、武进市隔江相望,东北至西北与如皋、泰兴市毗连。其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1°56′-32°08′,
东经120°01′-120°33′之间,全市土地总面积664.76平方公里。全市辖12个镇,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共有342个行政村,3723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66.6万。
靖江地处苏锡常、宁镇扬、通泰扬三个经济区的交界处和苏南、苏北交通咽喉位置,向东距上海156公里;向西至南京191公里。江*长江大桥作为京沪高速公路的唯一跨江通道与宁通高速公路、广靖高速公路、姜八公路、江平路成为贯穿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使靖江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十分优越。
简述历史上关中地区成为富庶之地的原因?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
郑国渠
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为什么长三角和珠三角会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区域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珠江三角洲人均GDP比长江三角洲高54.8%。2002年两地GDP总量达到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规模发展快于长江三角洲,从而长江三角洲GDP总量是珠江三角洲2.1倍,比1995年的差距缩小。2002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仍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34295元,比长江三角洲(24607元)高39.4%。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0年—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的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除扬州和肇庆市区外),均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显示出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快速。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基本同构,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2002年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6:52:42,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的分布为5:50:45。从1978年到2002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珠江三角洲第一产业下降幅度最大,从22.4%下降到4.9%,下降了17.5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18.4%上升41.9%,上升了23.5个百分点。2002年这两个区域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出8个百分点。可见,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调整和改善,基本上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4.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一直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进出口贸易占全国52.3%。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43.8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17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额为942.0亿美元,进口额为832.1亿美元;珠江三角洲进出口总额达2069.7亿美元,是长江三角洲的1.8倍,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出口额为1126.1亿美元,进口额为943.6亿美元。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2.3%,其中长江三角洲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9%,珠江三角洲占33.3%。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比长江三角洲高14.4个百分点。5.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江三角洲,两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24.9%。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818.9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9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珠江三角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141.6倍;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326.9倍。2002年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珠江三角洲的2.7倍。与全国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9%,其中长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8.2%,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6.7%。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于长江三角洲,两地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是全国平均的1倍以上。200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499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达到1423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20.6元,珠江三角洲地区为11686.1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原因在过去的20多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源。从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它们经济发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其相同点有:一是两个三角洲都走在了中国改革前列,各自确立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市场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两地充分发挥自己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优势,迅速占领并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和乡镇工业顺应改革大潮,很快实现了全面启动,千百年的商业文化厚积薄发,创造了“温州模式”等经济奇迹。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发挥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的直接进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城乡迅速发展起来。80年代,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的外向经济企业遍及城乡。二是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金力度大。1985年—1999年,长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07%,高出全国均值10.49个百分点,1979—1999年珠江三角洲的外国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3.5%,高出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国际贸易快速增长。2002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贸易额为2069.7亿美元和1174.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3.3%和18.9%。在引进外资、扩大外贸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科学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不同之处在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型”,即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企业就把产品市场与国际接上了轨,广东外贸一直独领全国风*,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3,2003年1到11月,进出口贸易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以此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力量还显不足。而上海因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经济转型较为艰难,短期内,其经济增长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为有限,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略显滞缓。两个三角洲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最早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地区,进入90年代,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指引下,珠江三角洲又掀起了第二次创业大潮。长江三角洲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地区之一。1984年国家先后将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宁波、南通3个城市确定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获得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90年代,为振兴上海经济中心地位,**十四大做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的又一重大决策,使上海重新崛起,也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2.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东省总人口为864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3104万人,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人口为2152万人,占全省流动人口的82%,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1000余所科研机构,150余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科研基础雄厚,科技人才密度高,高级人才比重大。此外,还拥有大批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些都对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十分有利。90年代以来,在开发开放浦东的有力推动下,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起点高、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这与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有着直接关系。3.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江、浙、沪两省一市的16个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纵向行政管理取代了横向市场性联系,自上而下的行政垂直领导,不仅导致上海中心城市功能退化,成为单纯制造业中心,还使江浙两省及下属各地市间缺少了横向整合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在体制创新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有了迅速发展。上海也逐渐恢复了其大都市应有的产业和技术的辐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起步和技术升级。但由于长江三角洲是跨省市区域,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加上长期的条块管理,使地区间的协调变得困难,目前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停留在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和自发的层面上,并没有进入跨地区产业整合阶段。随着浦东开发,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其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并促使以产业联动为交往机制的区域联合模式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未来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区域化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合作方式的创新。4.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三来一补”启动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和信息造就了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雏型。在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中,港资占了近70%,进出口贸易中,对港澳进出口贸易占了80%,“三来一补”的企业中,属于港资兴的占了90%,深圳的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几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三角洲内部各个城市的相互竞争也在加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如何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建立良性的竞争模式、避免地方保护行为和重复建设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两个三角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地级市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的畸形竞争。各个城市从追求自身发展目标出发,极易滋长地方的本位**和功利**倾向,从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渐离散,导致各个城市均以行政区域为界,相互封闭,各自发展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而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往往是优先重点建设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目前,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显,而珠江三角洲也应该尽快确立广州、深圳的龙头地位,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基础设施、行政措施、资源,从而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三角洲整体的竞争能力。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土地面积不足全国的2%,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10,却创造了全国近30%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对全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它们是中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教室”,其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观念、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其它地区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右北平郡的李广射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约737年-约799年)的《和张仆射塞下曲》,一首千古名诗,传世之作,记述了汉代名将李广的一段故事。而故事的出处,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一、《史记》中关于“李广射虎”的记载《史记》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90),是和汉代名将李广同时代的人,他对李广事迹的记述,应该是比后世的史**载或文人杜撰,更可信。《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史记》中虽然没有明确写出射虎地在右北平郡,但按照司马迁文字的顺序,则最可能是在李广在右北平郡驻守时所为。李广驻守、征战过的地方,可以说遍及汉朝北地和匈*领地,但在“李广射虎”这段文字中,没有提到其它地点,只提到了右北平郡。《史记》中提高的李广驻守和出征最多的地方,也是右北平郡。二、右北平郡的历史沿革右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置。右北平的郡治平刚城属于燕国辖地。治所在平刚,即今***宁城县黑城古城。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李广是汉朝名将,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弓马娴熟,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平刚城城址在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古城。考古工作者在黑城古城进行调查证实:这座古城的“花城”部分,**埋藏有丰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说明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北方民族曾在这里定居过,是这片土地上最先开发的居民。战国时期,燕国势力向北扩张,兴筑了西起造阳、东至襄平的燕北长城,在长城以南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现今赤峰市市区北面东西横亘的战国长城,就是燕北长城的一段,今赤峰市市区附近及其以南地带都属于燕国的辖境。现今黑城的“花城”部分,地面分布有不少战国时期的遗物,因此推断与燕国的右北平郡郡治有关。秦王朝建立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在这里设置了右北平郡,史籍上未载有所属县名。汉承秦制,继续在这里设置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中,应是沿袭秦代名称,这些县名是:平刚、无终、石成、廷陵、俊靡、徐无、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骊成、广成、聚阳、平明等。右北平郡管辖区域约为今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地区及赤峰市市区以南的广大地区。平刚城自战国时期始建;秦汉两代沿袭利用,至西汉末年废弃,大约延续使用了约四百年。辽代。平刚城荒废约千年以后,辽王朝于公元1013年(辽开泰二年)才又在这里修筑城市,为辽中京直辖的富庶县城(有人考证为劝农县城)。宋辽两国结盟以后,宋使入辽的行程录中,记载距中京城一日里程的富峪馆,位于中京城西九十里,后来两国使节频繁往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里兴筑了富庶县城,因此这座县城的规模是按上等县城的营建制度规划的。这座县城,金元两代沿袭使用,金代为北京路大定府所属富庶县,元代为大宁路所属富庶县。元代还曾在这里设置站赤,名叫富庶站。明代亦曾在这里设置富峪卫。1387年(洪武二十年)先在这里设置和修筑了富峪守卫千户所,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改为卫,属北平行都指挥使司(设在辽中京城址内)管领,1404年(永乐二年)北平行都使司和大宁卫内迁,富峪卫城也随之废弃。隋朝时候的右北平郡,治所即在现在的卢龙。三、“李广射虎”故事发生地,最可能是在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附近《史记》的记述顺序,说明“李广射虎”的故事,最可能发生在他做右北平郡太守之时。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岗,既今***宁城县甸子镇黑城村。李广射虎,也应该是在今宁城县黑城村附近。宁城县打虎石,位于黑里河(老哈河,既西辽河源头)中下游,离黑城不到二十里,因李广射石传说而得名,现在附近建有打虎石水库。距离黑城村不到十公里,从距离上也比较符合。因此,李广射石的故事,应发生在宁城县黑城村周边,最有可能是在打虎石水库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