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威海在古代属于什么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威海的历史是什么?(威海的历史是什么朝代)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威海的历史是什么?

  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境内之远古历史,已经难考。《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春秋时期
  境内先后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莱子国为姜姓东方夷国。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齐晏弱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棠,莱邑,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齐灭莱后,因莱地位于齐国之东,始称东莱(一说在历史上莱与东莱是两个国家)。《汉书·地理志》不夜县注曰:“《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旧址在今荣成市不夜村。清道光《荣成县志》谓:“***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战国时期
  境内属齐国东莱地。《国语·齐语》云:“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自莱归齐至秦统一六国,今市境一直为齐东莱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山市城*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三国时期
  境内属魏东莱郡地,设昌阳县。
  西晋时期
  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
  东晋十六国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时期
  刘宋省东牟郡并入东莱郡,省东牟县并入牟平县,今市境北部属之。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县,今莱州),领东莱、东牟、长广三郡,今市境北部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南部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阳县地置观阳县,属长广郡,境南部属之,县治在今海阳市发城。北部仍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东牟郡并入长广郡,仍属光州;天统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一说文登置县于天保七年),今市境尽属之。
  隋代
  境内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今莱州)地,设文登县。《隋书·地理志》青州部东莱郡注谓:“旧置光州,开皇五年改曰莱州,统县九。”在隋代,郡与州相继存续。开皇初废长广郡入莱州,至大业初又废莱州,置东莱郡。
  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治蓬莱)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废,改置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五代时期
  境内建置与唐代同,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
  境内为京东东路登州地,设文登县。宋延唐制,在境内置登州,初属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东路。境内置*山寨,时属牟平县,即今*山市*山寨村。
  金代
  境内为山东东路宁海州地,设文登县。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东东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两县立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海州,领牟平、文登二县,州治今牟平。境内置温水镇(时属文登县,在今环翠区温泉汤村)、汤泉镇(时属牟平县,在今*山市汤上村)。
  元代
  境内为中书省宁海州地,设文登县。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东州县,宁海州隶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宁海州直隶中书省部,领牟平、文登二县。
  明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地,设文登县。《明史·地理志》宁海州下注谓:“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文登县下注谓:“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明初,境内设辛汪寨、温泉镇、斥山镇、*山寨四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 “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宣德二年(1427年)设文登营。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设百尺崖、寻山、海阳三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清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境内还设有石岛、盐滩二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在租界内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威海卫城里仍属文登县。
  中华**
  境内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山东省胶东道、东海道和胶东区地。**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实行省、道、县**制,境内除租界区外,文登、荣成二县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分胶东道置东海道,境内属之。1928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文登、荣成二县直属山东省。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置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1942年,国民**先后将山东省划为三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文登、荣成二县属胶东行署区第七行政督察区。1942年12月,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被国民**撤销。1945年10月,国民*山东省**撤销了三个行署区,设立六个省**办事处,分别领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境内属鲁东(第六)办事处第七行政督察区。自1945年8月以后,境内除威海卫市市区北部曾被国民***暂时占领过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区。
  **战争时期
  中国******民开辟**根据地,建立****政权,逐步发展形成了行政管辖区域。从1940年4月开始,中国***领导的县级******,先后在荣成、文登和威海卫建立;9月,东海专区成立,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和荣成县、文登县******属之。其后,境内先后又成立文西、文东(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县级******,属东海专区。1942年7月,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东海专区属之。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奉山东省**命令,成立威海卫市,与东海专区皆隶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3月,威海卫市改属东海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内先后属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和烟台地区、烟台市。1950年5月9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胶东行政区和东海专区,组建文登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其时,境内有威海、荣成、文登、昆嵛、*山五县。1954年10月,威海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县级),由文登专区督导。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专区,所属县市并入莱阳专区,专员公署驻莱阳。其时,境内设有文登县、荣成县、*山县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专员公署迁烟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辖市(县级)改为专区辖市,属烟台专区。1967年2月,经山东省**委员会批准,烟台专区改称烟台地区,今境内属之。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升为省辖市,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行政区域改设为环翠区;同时,将烟台市所辖荣成、文登、*山三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山东枣庄在战国时期属于哪个国家?

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

======================================================================
哈哈
其实我祖籍也是山东,烟台的,爷爷奶奶辈的都是从山东过来的,讲话的味还是山东味的,有的我都听不懂。。而且是中国刚解放的那几年才到大连的。所以我妈一直管我们都叫山东人,而真正的大连人都是生活在大连郊区、县城之类的地方,估计祖上好几代就在大连呆着了。所以说大连人少,大部分都是从山东过来的。。。

不过你说的枣庄是村庄吗?我爸说山东好多村都叫枣庄。。。

威海的历史故事

威海的历史故事:

威海的历史是什么?

1、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2、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说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昌阳县、育犁县。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3、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4、东晋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5、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废。

如意元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又废,改置东牟郡。

乾元元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海

威海以前属烟台的吗

威海啥时候从烟台分出去的?动画演示:1983年,威海由烟台代管

威海在哪个省份?

山东省威海市


【地理位置】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 543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辖荣成、文登、 *山3市和环翠区。


【市花】

桂花——终年常青,树叶繁茂,中秋花盛时芳香四溢,对毒气有一定的抗性,是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优良绿化树种。桂花性喜温暖,又喜阳光,耐半*,对土壤要求不严。栽培桂花是威海市民的广泛喜爱。1993年5月经威海市****会确定,威海市市花为桂花。


【市树】

**——落叶乔木,树冠呈伞形。叶纤细似羽,绿荫如伞状,红花成簇,秀丽别致。**对二**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是街坊绿地、工厂、矿山优先选择的绿化树种。**还耐瘠薄干旱,御寒力亦强,有固土之功能,可作江河两旁护堤林。1993年5月经威海市****会确定,威海市市树为**。


【行政区划】

2005年1月5日,经山东省人民**批准,撤销荣成市 石岛镇、宁津镇,设立港湾、斥山、东山、王连、桃园和宁津6个街道办事处。5月27日,市**公布了对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区划调整的决定: 撤销万欣街道办事处,所属区域并入田和街道办事处; 撤销卧龙街道办事处,所属区域并入怡园街道办事处。至年底,全市辖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山市和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市**派出机构),共50个镇、18个街道办事处、2619个村民委员会、267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人口246.22万。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人口49.6万。

山东德州古代是不是属于齐国?

【历史沿革】 德州夏、商时为有鬲氏(鬲国)、有穷氏,系候国。秦废分封制后置鬲县。汉置安德县,后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时期,又先后设置广川、长河、将陵、陵州、陵县、德县。自秦至今2200余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时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时隶属兖州,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属齐国。战国时分属齐、赵二国。秦分属齐郡、钜鹿郡、清河郡、上谷郡。汉分属青州平原郡、济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三国时属魏。 西晋时分属平原国、清河国、乐陵国、乐安国、济南郡,南北朝时期分属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乐陵郡。隋代分属兖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齐郡。唐代分属河北道德州、贝州、棣州、齐州。北宋分属河北东路、右京东东路。金时分属山东西路、东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元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清分属山东济南府、武定府、直隶天津府、河间府。 民同初期分属山东省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直隶省津海道。1928年分别直属山东、河北省**。**战争时期津浦铁路以东各县分属冀鲁边区、河北区一、二、二专区,津浦铁路以西各县先后属冀南、运东六专区及沧南专区,齐(齐河)、禹(禹城)部分属冀鲁豫一、四专区。解放战争时期至1949年分属渤海区二专区、泺北、沧南专区和冀南二专区。 德州专区始建于1950年,由**人民**政务院当年5月9**准,系由原渤海区的沧南、泺北两专区合并而成。当时辖吴桥、东光、南皮、庆云、宁津、盐山、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德平、德县、平原、禹城、齐河、陵县及德州市17个县(市)。本区建成后,其区划屦经变更。至1989年,德州地区辖德州市、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11县(市)。 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改设地级德州市,将原县级德州市改为德城区。新建地级德州市行政区划和原德州地区行政区划相同。 1999年,德州市辖1区2市8县,67个镇126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2000年夏季,德州市对乡镇进行了调整合并,辖1区2市8县,77个镇37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合并前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51万人,合并后平均3.98万人,比合并前增加1.47万人。2001年至2006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数量有小幅调整。截止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34个乡,78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比2000年增设8个街道办事处(德州经济开发区和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为本市派出机构)。


由此看见,德州一开始属于齐后分齐赵二国

威海在古代为什么称为不夜地?

  《齐地记》。该书认为:“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据《齐乘》等**载,此《齐地记》作者是解道彪,或谓解道虎、解道虔,但不知是何代人。由于唐代颜师古引《齐地记》所云为不夜县作注,致使“有日夜出”的观点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今仍见于近几年重版的各类辞书.
  但古人对不夜名称由来、含义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取得一致。宋代以后,陆续有人对“有日夜出”的观点提出疑义,提出不同的见解,分歧颇大。《太平寰宇记》云:“***即春秋时莱子所置邑,以日出于东,故以不夜为名。”《续山东考古录》云:“不夜县故城在西三十里,颜师古注,《齐地记》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按:此亦想当然耳。”清代张嵩认为“有日夜出”只是一种臆说,“托于古者,使人莫可究诘。”他在《***考》一文中提出:“日之丽天,无私照者也,出入晷刻,东西自微有蚤晚然,既出之后,断无一隅有日,四海不见之理。果使古者有日夜出,虽以不夜名天下,可也何所据而独名一城?”张嵩对不夜名称含义的见解是:“以其近于日出,沐光最先,故直谓之不夜。”清道光《荣成县志》云:“《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又云海底三更见日,光芒四起。”清道光《文登县志》也有相同的记述。

  不难看出,古人虽都认为不夜之名由来于日出,但对名称含义的具体所指却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是“有日夜出”,有的则认为是“近于日出”。
  现代学者从民族、语言与地名之间内在关系的角度,对不夜的名称进行研究后,提出不夜可能不是汉语地名的观点。

  谭其骧先生认为地名中的“不”字是古代分布在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言。周振鹤、游汝杰先生认为,在古汉语中“不”是虚字,汉语地名惯常不用虚字,“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汉语来源的。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他们以西晋前含“不”字的县名不而、不其、不夜和山名不咸为例,阐述了这种观点。不而县在今朝鲜境内,不其县在今山东省青岛市境内,与不夜同处山东沿海,不咸山今名长白山,在中朝边境。他们指出:山东和朝鲜自古就有交通往来,一是经东北陆路,一是直通海路;有人认为《诗·商颂·长发》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表明商代的势力范围东达渤海以东的朝鲜一带,所以商亡以后,商宗室箕子又在朝鲜立国;据此东北、朝鲜、山东沿海地名应该有某种相似之处。他们提出,由含“不”字地名的分布来分析,或许可以认为东北到朝鲜和山东沿海居住着同 地名和民族都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地名中常常保留着已经消失了的古民族语言,一个民族历史上的分布与迁徙,往往可以在地名中找到线索。借助民族学对民族兴衰、迁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提高地名学研究的质量,尤其有助于古地名语种的识别。因此,不夜可能不是汉语地名的观点,是有充分根据的。

  既然“不”字地名可能不是汉语来源的,那么,《齐地记》以汉语解释不夜,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事情却并非如此。不夜可能不是这个春秋城邑的初始名称。

  据《荣成县志》记载:“***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保货即宝货。唐代贾公颜疏:“案彼周景王时患泉轻,将更筑大泉……文曰宝货。”“夜昜止保货”即“夜昜之宝货”,是始于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时的一种货币。这种货币仅发现于不夜,不见其他地方出土,说明夜昜之地就在不夜一带,历史上不夜曾名夜昜。

  不夜与夜昜,孰先孰后?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不夜可能只是汉县名称,不是莱子所筑城邑的初始名称。春秋时期,这个城邑名谓夜昜,而非不夜。根据是: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关于战国时期胶东只有“夜邑”(在今山东莱州市)和“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市)的记载,不夜、不其之名只见于西汉时期的县名,不见于秦代以前的记载。这一史实说明,战国时期胶东还没有出现含有“不”字的地名。二,战国时期,包括夜昜在内的胶东都属齐国东莱地,“有日夜出”已经不再单指夜昜一城,而是泛指东莱,成为整个东莱的象征。因此,齐将安平君田单的封地以夜为名。虽然由于城邑的兴起衰败,夜邑与夜昜并非一地,但其名称是一脉相承的。夜邑之名当与“有日夜出”相关。夜昜、夜邑、不夜三名中的夜字,是它们有着共同渊源的见证。据此分析,或许可以认为夜邑、不夜之名的产生,是夜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因素作用下进行演变的结果。

  夜昜之名明显地包含“有日夜出”之义

  昜字读阳,为阳的正字。“昜者,云开而日见也”。夜晚的天空出现太阳,这并非谬传,历史上即有记载。这种景观的产生,同海市蜃楼一样,完全是由大气空间的光折射造成的,是一种符合自然科学的大气物理现象。对于夜日现象,古人亦有记述。1838年1月3日(清道光丁酉腊日),文登县人林培玠在今荣成市石岛一带目睹过夜日,并在《废铎呓》中留下了关于“夜日”现象的记述。原文如下:“道光丁酉腊日,石岛口居停。有夜作叶子戏者。时约夜半, 窗纸大明,室内几榻毕现。启户视之,旭日已升。各散,将归。未几,窗纸复晦,依然昏夜。逾数刻,鸡始鸣。是夜有钓于海上,宿舟中者,见三日并耀,光烛遐陬。诘朝有北方来者,云山外并无此异。” 林培玠由夜日联想到不夜之名,在文末按语中写道:“今志夜日一则,知无稽之言亦非无因,阅此可以破千古之惑。”

  在古代,***周围的地理环境与石岛口相似。既然大气空间的光折射能使石岛出现夜日,那么,古时在不夜周围出现夜日也是可能的。《齐地记》虽然没有谈到具体实力,但不能因此排除历史上确有此事的可能。张嵩囿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对夜日现象疑惑不解是正常的。由于夜日只是一种范围很小的局部现象,一隅有日,四海不见,所以独名不夜(夜昜)一城。

威海以前属烟台的吗

威海啥时候从烟台分出去的?动画演示:1983年,威海由烟台代管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