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水稻分蘖期素质标准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水稻分蘖?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水稻分蘖的四大因素)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水稻分蘖?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水稻分蘖发生的迟早、多少和分蘖质量高低的因素甚多,除品种本身的特性外,还有秧田和本田期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肥水管理以及移栽质量等。

温度:发生分蘖的最低气温为15~16℃,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最高水温40~42℃。对早、中稻而言,低温往往是阻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对晚稻而言,高温则是影响分蘖发生的重要因素。

光照:稻田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对分蘖发生影响很大。光照充足,光合产物增加,促进分蘖发生,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反之则分蘖发生少而迟,如移栽后,遇*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伸长,秧苗细瘦,则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什么是水稻分蘖?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水分:水分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分蘖的发生。水分过少,分蘖期受旱,稻株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受阻,光合能力下降,母茎供应分蘖芽的营养物质减少,分蘖不能发生。水分过多,稻株基部光照和氧气不足,也会抑制分蘖的发生。一般稻田土壤持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养分:营养元素与分蘖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营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较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分蘖停止早。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稻株生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氮素水平,叶片含氮量高于2.5%(干重)时,新叶才能伸长,稻苗含氮量在2.5%以下,分蘖停止,只有超过3.0%时,分蘖才迅速生长。一般来说,分蘖期水稻叶片含氮量(而不是稻株含氮量)达到4%~5%时,稻株才可望获得高产。因此,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发生的就早而多,故应早施分蘖肥,使其早分蘖。

在目前的水稻,特别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环境中温度、水分和养分三者对水稻分蘖发生的限制往往比光照条件的限制要小得多。一定的地区范围,正常的稻田,水稻育秧密度和大田栽培密度直接决定分蘖期的光照条件,如果秧田或大田群体过密,造成田间荫蔽,即使其他条件都能保持适宜状态,水稻分蘖潜力也不能正常发挥。而通过合理稀植扩大水稻单株在秧田或本田的营养面积,改善水稻分蘖期的光照条件,是高产栽培中进一步发挥水稻分蘖能力的关键。

插秧的深浅与分蘖发生的快慢也有密切关系。秧苗浅插,表层通气良好,地温也容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如果秧苗深插达7厘米时,地温要比3.5厘米的地温低1~2℃左右,而且分蘖节要达到地表后才能分蘖,分蘖节位升高。同时,每伸长一个节间约需5~7天,导致分蘖期延迟,有效分蘖大大减少。

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水稻发生分蘖有内因和外因两类条件。内因包括品种的分蘖特性、秧苗壮否、干重多少、充实度(干物质÷株高)高低、秧苗大小等。外因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等。

水稻分蘖的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6 ℃或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42℃,分蘖停止。

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层对分蘖有利,浅水可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无水或水深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雨寡照时,分蘖发

生延迟,光强低于自然光强5%时,分蘖停止。

在营养元素中,氮、磷、钾对分蘖的影响最明显。水稻分蘖期稻体内三要素的临界量分别是:氮2.5%、磷(P2O5)0.25%、钾(K2O)0.5%。叶片含氮量为3.5%时,分蘖旺盛。钾含量在1.5%时分蘖顺利。

插秧深度和叶面积指数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当秧田叶面积指数达到3.5、本田叶面积指数达4.0时分蘖停止;插秧深度为2厘米左右对分蘖有利,超过3厘米分蘖节位上移,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变差,弱苗深插还会造成僵苗。

因此,分蘖期的田间管理就是有效地利用上述各种条件,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率,为最终提高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

水稻分蘖期有多长时间,在多少温度下分蘖

水稻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因品种、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而有变化)。分蘖期又可分为回青期(移植的)、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
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什么是分蘖

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水稻发生分蘖有内因和外因两类条件。内因包括品种的分蘖特性、秧苗壮否、干重多少、充实度(干物质÷株高)高低、秧苗大小等。外因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和养分等。

水稻分蘖的最适气温为30℃~32℃,最适水温为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于15℃、水温低于16 ℃或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42℃,分蘖停止。

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层对分蘖有利,浅水可增加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无水或水深降低泥温,抑制分蘖发生。*雨寡照时,分蘖发

生延迟,光强低于自然光强5%时,分蘖停止。

在营养元素中,氮、磷、钾对分蘖的影响最明显。水稻分蘖期稻体内三要素的临界量分别是:氮2.5%、磷(P2O5)0.25%、钾(K2O)0.5%。叶片含氮量为3.5%时,分蘖旺盛。钾含量在1.5%时分蘖顺利。

插秧深度和叶面积指数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当秧田叶面积指数达到3.5、本田叶面积指数达4.0时分蘖停止;插秧深度为2厘米左右对分蘖有利,超过3厘米分蘖节位上移,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变差,弱苗深插还会造成僵苗。

因此,分蘖期的田间管理就是有效地利用上述各种条件,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率,为最终提高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

水稻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1.小苗移栽 在2叶期开始移栽,大约在播种后8-12天。如果大苗移栽,如10叶期移栽,头2个分蘖易损伤,75%的潜在分蘖会损失,植株的分蘖不会超过16个。移栽时应小心,要尽早进行,在马达加斯加试验表明,SRI栽培宜在8-12天秧龄移植产量比较高(表1)。拔秧后应在15-30分钟内移栽。秧苗的小根在土壤中应平展,这有利于根尖向下生长,在分蘖生长前,植株有时间适应新的环境。

  2.稀植、单本移栽 农民通常认为每m2种植50株甚至100株的密植可提高水稻产量,然而稀植可增加更多的根系,更多的分蘖,提高籽粒充实度。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中,采用25cm*25cm到50cm*50cm的密度,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生产条件都能达到较高产量,产量差异比较小,两者只差1.6%。这样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种子,移栽1hm2稻田仅需5-8kg种子。而在马达加斯加的传统稻作中,一般每hm2用种子100kg是常见的。SRI栽培每穗粒数可达150-200粒,因而比对照增产90.1%。按传统栽培方式水稻每丛栽种2-3本,根系之间竞争会相当激烈,且限制分蘖发生。在传统栽培情况下,密植被认为是抑制分蘖过多生长最主要的因子。为了增强水稻植株根系和分蘖的发展,使植株间竞争达到最低,采用单本移栽能获得良好的结果(表1)

  表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与传统栽培产量比较表

  影响因素 处理 产量 产量差异 单因子增产幅度
  ( t/hm2) (t/hm2) (%)
  秧龄 8天 6.28 2.48 65.3
  20天 3.80
  移栽本数 单本插 5.43 0.78 16.8
  3本插 4.65
  行株距 25cm*25cm 5.00 2.37 90.1
  14cm*14cm 2.63

  3.稻田干湿交替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以最小量灌溉达到改善土壤环境和土壤结构的效果,使根区有更多的氧气,增强土壤的活力。随着土壤干燥,空气代替水分,当下雨和灌溉时,空气向下扩展。稻田干湿交替这种阶段性水分胁迫和氧气的供应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当分蘖开始时,营养生长量小,植株只需少量的水分;当根系建成时,表土干旱3-4天,即使地间有些裂缝出现,也不会引起伤害。在生长期间,如果雨量不足,只需在有利时间进行适量灌溉,如夜间。这样灌溉的用水量可以减少50%,又能达到增产的效果,产量达到5.75t/hm2,比对照增产32.5%。SRI在粘土类型的稻田中应用增产效果更好,产量要比沙土中应用增加81.5%。

  4.使用有机肥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展时用化肥,90年代初化肥价格暴涨后,开始用有机肥作试验。发现用有机肥的比用化肥的水稻产量高,在马达斯加北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使用化肥的产量仅6.2t/hm2,而用有机肥的产量在10.2t/hm2。在土壤肥力低的情况下,如PH为4.2-4.6,阳离子交换量低,有效P为(3-4)*10-6的土壤上,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技术也取得高产。有机肥的使用效果要比N、P、K化肥配合使用效果好,可增产22.5%。

  5.中耕除草宜早而多 稻田,中耕除草在移栽后1个月1次。除草的同时,把氧气带入土壤,除草带入的氧气比除草本身更重要。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简化的机械除草机已得到应用。1997-1998年间,在马达加斯加的水稻强化栽培体系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除草(对照)产量为6.0t/hm2,除草1-2次产量7.0-75t/hm2,除草3次产量为9.0t/hm2,除草4次产量达11t/hm2,以除草4次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83.3%。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