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射洪看书地方在哪里好玩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射洪周边有哪些好玩的?(射洪周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推荐)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射洪周边有哪些好玩的?
离县城不远有花果山、金华有陈子昂读书的地方 金华山 现在桃花山上没什么好看的 春天去桃花山还差不多 然后有个虹桥欢乐谷
陈子昂读书台由来?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期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以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乱,学堂因之此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
建设历史:
①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
②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
③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
④ 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
⑤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
⑥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
⑦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
⑧光绪六年(1880),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⑨2006年05月25日,陈子昂读书台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杜甫年谱全文?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
(公元712——公元755年)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祖籍湖北襄阳。
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二十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二十一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二十二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二十三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737年),二十六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二十七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二十八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公元740年),二十九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三十二岁。在东都。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天宝四载,乙酉(公元745年),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三十六岁。在长安。
天宝七年,戊子(公元748年),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752年),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天宝十三,甲午(公元754年),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四十四岁。安禄山反。杜甫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肃宗时期
(公元756——公元762年)
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四十五岁。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感恸作哀王孙。
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四十六岁。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春,杜甫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四十七岁。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四十八岁。史思明称燕王。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760年),四十九岁。闰四月改元,杜甫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五十岁。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肃宗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五十一岁。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代宗时期
(公元763年——公元770年)
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五十二岁。七月改元,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广德二年,甲辰(公元764年),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重庆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重庆云阳)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公元766年),五十五岁。十一月改元,春杜甫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大历二年,丁未(公元767年),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大历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大历三年,戊申(公元768年),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数月。因**治安太差,遂移衡州。
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五十八岁。正月,经岳州至衡州(衡阳),游南岳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衡阳)。然故人衡州刺史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奔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一份差事。但韦之晋忽然病卒。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
大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五十九岁。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今衡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lěi)阳。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杜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遂宁有没有什么地方很好玩的?
旅游景点 一、皇帝赐封著名观音道场——广德寺 广德寺,坐落在遂宁城西2公里处的卧龙山间,是皇帝赐封的中国观音的著名道场,是遂宁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品牌。寺园森林330余亩,庙宇建设规模之大名冠全川,明代原始建筑居于全省之首。始建于唐**元年间(713-741),距今已有1280多年历史。唐大历十三年(788年)敕封为“禅林寺”,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敕名“广德寺”。 二、中国最早的著名观音道场——灵泉寺 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4公里,始建于隋朝开皇初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三、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子昂故里——金华山 金华山位于射洪县城北20公里的金华镇,因其山贵重华美而得名,被誉为川中名山,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杰出诗人陈子昂少年时代的读书之所,留有读书台古迹。金华道观位于金华山前山,又名玉京观,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代重建时更名为大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赐名玉京观。道观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层叠而上,有六殿、五楼、三洞、二院、二门,结构谨严,布局合理。山上有观音堂、药王殿、二贤祠,荟三教文化共处一山。山门石刻“蔚蓝洞天”四个字为宋代黄庭坚手书。玉虚阁石碑刻“蔚蓝胜景”回文诗一首,字形龙蛇飞舞,顺念倒念皆成诗句。其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千年来虽遭风雨剥蚀,仍然古貌犹存,声名愈显。穿过雕梁画栋的虹飞桥,就到了金华山前门。顺着石阶往上看,共有365级石阶,拾级而上,可依次参观灵祖殿、冥王殿、东岳殿、祖师殿。在宽敞的祖师殿,可看到石龙龙头、铁灯杆、长廊、古柏。石龙全长180米,堪称世界上最长的明代石龙。真武祖师是金华山供奉的正神,出道飞升的日子为农历三月三,因此有金华三月之庙会。 川中西子湖——赤城湖 赤城湖位于蓬溪县城西8公里,因县城为赤城镇而得名。有长堤晨雾、赤霞蔚起、湖山揽月、青幽花雨、画阁迎春、烟波戏鳞、彩虹连珠、画舫集萃、汀洲听鹤、西苑夕照等二十余处景点。湖首东岸滨临县城,湖面广阔,群山环抱,巧妙利用山水、岛屿和湖岸建成各种景点,山光水色,繁花绿树,亭台桥榭,回栏曲桥,汇成了称胜一方的“川中西子湖”,人们赠之“赤湖溶金”来概括赤城湖全部景观,日本、德国、美国以及港澳台胞游客又以“小西湖”誉之。为纪念在蓬溪发动牛角沟起义,在川第一个竖起工农**政权大旗的邝继勋烈士,景区内建有邝继勋烈士纪念馆。 川北迷宫——高峰山 高峰山位于蓬溪县北二十五公里,海拔547米,有“川中第一峰”的说法。因独特的八卦迷宫建筑,又有“川北迷宫”的美称;因方方面面求之者的应验率很高,还有高峰神灵的传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远离城镇的喧嚣,有“是一蓬莱”的赠匾。高峰山上对联、匾额甚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山上罗衣秀才的传说、王师祖仙说,极富神秘色彩。 高峰山,是得天独厚的灵岳福池,曾是以道为主,兼儒、佛文化的送佛场,今是龙门正宗的道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初唐,续建于晚清,扩建于**。是得国民**众多元老崇敬的宝刹,受国内十八行省朝拜的玄都。国民****林森曾题匾额“为善最乐”誉之。2003年底,高峰山被评为国家AA景区。 佛中之圣——宝梵寺 宝梵寺为蓬溪敕建古刹,位于蓬溪县城西15公里的宝梵镇境内。寺始建于北宋,称罗汉院。治丰元中(公元1064年),宋英宗赵暑敕赐为“宝梵寺”,意即佛中之圣,梵中之宝。明景泰元年重建。建筑面积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气宇轩昂,蔚为壮观,建国后古建筑学者赞其“设计精细,结构严谨,形式美观,基础牢固”,誉为明代中期建筑的佳作。大雄宝殿内87幅、181.5平方米壁画中外驰名,宗教界尊此画为禅宗秀迹,绘画界赞美有画圣吴道子笔意,文博界誉为蜀中明代壁画代表作,群众敬之为仙画。《中国绘画史》、《中国名胜词曲》、《中国建筑工艺辞典》、《艺苑掇英》、《世界美术集粹》(日本编著)等十余种辞书对此壁画均有文字记载。
请问:“作柏木棺,勿以桑木为欀”的原因是什么?
欀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树皮中有像白米屑的东西,捣碎,用水淋过后,可以做饼:“文欀桢橿。”木器的里衬:“作柏木棺,勿以桑木为欀。”支撑屋架的部件。 冯(Féng冯)姓源出有三: 姬姓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归姓 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出自新郑荥(ying)阳 是出自新郑荥(ying)阳的姓。春秋时期有个叫长卿的人,在冯城受封邑,就以邑为姓氏,就是现在的冯姓。 战国时有个冯亭,做了韩国的上*守,因为在与秦国的争战中战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东北,有的在河北,子孙中有许多都是将军和宰相,至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时候,姓冯的已有在山东居住了;三国之前,冯氏还迁到现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及湖北**等地方。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河南的冯氏则分布在今天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方;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中原的冯氏有一支为了避难而逃到南方,后来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冯姓支脉,直到宋末元初时期,上杭的冯氏有的又向南迁到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来又迁到丰顺,梅州等地方。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西汉时有大将冯奉世,东汉有颍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宝丰东)人冯衍,任征西大将军;十六国的时候,有长乐信都人叫冯中跋,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五代时,河北交河东北人冯道,在后唐,后晋时任宰相;南唐时,在今天的江苏扬州人冯延已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北宋有大臣冯京;元代时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之一的冯云山,清代末期有打败过法国入侵者的名将冯子材;近现代有词人冯煦,爱国将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农学家,棉花专家冯泽芳,诗人,文学评论家冯雪峰,女小说家冯. 冯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现在是中国第27大姓。 其他说法 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颍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冯文孙。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刚被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于绛(今山西省翼城东南),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纪中叶毕万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即冯文孙),再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 民间“冯、同本司马”的由来 司马氏名人—司马迁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三十八岁时因其父司马谈去世,子袭父职,担任太史令十年,从事撰写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史记》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二年零两个月。他罹祸的原因是为在作战时投降匈*的好友李陵说了话,触怒了汉武帝刘彻。当时领兵与匈*作战的元帅是汉武帝爱姬李夫人的长兄李广利,其弟为李延年。李陵是李广利部下一将。李陵作战失利与李广利的作战部署和不能及时供应粮草有密切关系。司马迁在指责李陵降敌的同时,不畏权贵,把当时的真实情况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亲国戚李广利、李延年弟兄,当然难免招祸。 那天,司马迁在向武帝陈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后,回到家里还愤愤不平地和他的两个儿子谈论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长子叫司马临,次子叫司马观,都是读书识理的青年。他们听说父亲替李陵降敌辩护,都大为吃惊,就赶快找来妹妹司马英商议对策。司马英当时只有十几岁年纪,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深通事理,擅长诗文。父亲撰写《史记》,她还帮着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马英知道父亲替李陵辩护,冒犯了权贵,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祸临头,就劝两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连。司马迁当时却不以为然地说:“李陵投降匈*,连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国大罪,至于是真降假降,现在谁也难以断定,也不必妄加推测,但李广利援兵不发,粮草不到,却也是铁的事实。我作太史令的人难道连这样的事实都不能讲吗?至于降罪的事,那就要看圣上的裁决了。”谁知他的话刚说完,圣谕就到:传司马迁受审。他从此就受刑入狱。这一下**惊慌,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司马英有主意。她对司马临和司马观说:“两位哥哥可速离京师长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测之祸。”“那妹妹你呢?”司马弟兄同时说。“爹爹已将我许配杨敞公子,虽未成亲,但我却可去杨府避难。杨家声势显赫,李广利弟兄虽为皇亲国戚,谅也奈何杨家不得。至于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司马临弟兄告别了司马夫人和妹妹等正准备起身时,司马英又说道:“两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换姓,以防万一。”司马弟兄觉得有理,但改为何姓,却颇费思索。司马英见他们为改姓这件事反复商议,一时难决,怕延误了时间,就接着说:“现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马子孙。妹妹以为可将司马二字分开,一家姓司,一家姓马,或将司字加一竖改为同,将马字加两点改为冯。这样虽千百代后亦可知为司马氏之后。”他们听后觉得有理,就将姓分别改为同,冯,远逃他乡而去。所以司马迁的后代不姓司马而姓同或冯。 司马英后来与杨敞结婚,杨敞曾任两汉宰相,其子杨恽有文名,留有《报孙会宗书》,被收入《古文观止》。后因当时出现日蚀,有人诬告是由于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与会宗书,将他以大逆无遭罪腰斩于市。后人《谒太史公墓》诗中“定策犹孤女,能文有外孙”句中的“孤女”和“外孙”即指司马英与杨恽二人。 据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司马观的个世孙。公元三一O年,即永嘉四年,西晋怀帝司马炽因司马迁与,自己同宗而批准汉阳太守殷济的奏请,对司马迁追力口谥号,将其墓自高门村迁于今日的司马祠,并建石室,立碑树垣。至此,司马迁死后数百年无人过问,一直被封建统治阶级冷落嘲笑的境况才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