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scsi卡有什么用途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scsi卡是干什么用的?(scsi接口卡)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scsi卡是干什么用的?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名“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一种外设接口,在服务器中则主要由硬盘采用,除此之外,还有CD/DVD-ROM、CD-R/RW、扫描仪、磁带机等也有采用这一接口的。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早在1986年SCSI标准就已开始制定,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Apple(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s计算机的标准接口,许多外设都借此统一接口与主系统连接。在PC方面则因为SCSI接口卡和设备昂贵,并且几乎各种外设都有较便宜的接口可替代,SCSI并未受到青睐,尽管性能远不如SCSI接口,而且当时可用的SCSI设备也不多。可如今,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大家接触SCSI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加中,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SCSI卡与外设的价格都已经不再高高在上,显示SCSI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SCSI接口向来是以高传输率和高可靠性著称,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高档PC中,我们常说的硬盘就是指具有SCSI接口的硬盘。SCSI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其应用速度从最初的4MB/S一直发展到目前最快的320MB/S,而且还将向上发展。相对PC机中常用的IDE(ATA)接口来说(目前最快的为133MB/s),它的传传输速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服务器中通常是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而非常见的IDE接口硬盘。不过目前新的SATA(串行IDE)接口的传输速率也接近SCSI接口速率,也正在服务器中得到应用。

相对IDE接口,除了具有传输速率优势外,SCSI接口也较好地解决了多设备挂接问题。常见PC主板的IDE接口只支持挂接4个IDE设备,但是1个SCSI接口可以挂接15个设备以上的设备,对于服务器这种需要海量存储的系统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当然SCSI接口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具体在此就不再详叙了。

scsi卡是干什么用的?

SCSI技术发展至今,目前可用的SCSI***的类型相当多。

主要类型及各自性能特征如下:

(1)SCSI-1:它是最早的SCSI接口,在1979年由Shugart(希捷公司前身)制订的,在1986年获得美国标准协议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最大数据传输率为 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2)SCSI-2:它是SCSI-1的后续接口,是1992年提出,也称为 Fast SCSI。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则称为“Fast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1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后来出现了采用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模式即“Fast Wide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3)SCSI-3:它是在SCSI-2之后推出的“Ultra SCSI”***类型,在这个大类中也可按数据位宽的不同先后推出了两个小类。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时称为“Ultra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2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8台。在将并行数据传输的总线带宽提高到16位后出现了“Ultra Wide SCSI”,它的传输率又成倍提高,即达到了4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4)Ultra2 SCSI:它是在Ultra SCSI的基础上推出的SCSI接口类型。于1997年提出,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的传输模式,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这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与上面几种SCSI接口一样,它也分为采用8位的Narrow 模式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8位的Narrow 模式即为“Ultra2 SCSI”,它的传输率为4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则称为“Ultra2 Wide SCSI”,它将传输率提高到了8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5)Ultra3 SCSI:它是Ultra2 SCSI的更新接口,于1998年9月份提出,它除支持现有的SCSI规格,使用和Ultra2 SCSI 完全一样的接口电缆及终结器外,还包含了一些新功能。首先 Ultra3 SCSI采用双缘传输频率(Double Transition Clocking),而Ultra2 SCSI采用得是单缘传输频率,因此Ultra3 SCSI 的传输率是前者的两倍,即160MB/s;此外Ultra3 SCSI还提供了领域确认(Domain Validation)、CRC(Cyclic Redundant Check,冗余循环校正)、封包化(Packetized Protocol)、快速仲裁选取(Quick Arbitrate & Select)这几项新功能;为了加快 Ultra3 SCSI新技术的推出,很多厂商首先推出了Ultra160/m SCSI,Ultra160/m SCSI的技术和Ultra3 SCSI一样,只是没有快速仲裁选取和封包化这两项功能,可以说Ultra160/m SCSI就是Ultra3 SCSI的子集。

(6)Ultra320 SCSI:它的全称为“Ultra320 SCSI SPI-4”技术规范。Ultra320 SCSI 单通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可达320M/S,如果采用双通道SCSI***可以达到640M/秒。从基础架构的发展来看,160M/S到320M/S的提升在技术上并不复杂,花费也不大,因此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服务器从SCSI Ultra160到Ultra320 SCSI的技术过渡是非常容易实现。

SCSI***接口通常有50针、68针和80针之发,常用的是50针和68针。

SCSI卡就是一种提供一个或以上(一个接口通过电缆可连接15个SCSI设备)的SCSI接口内置板卡,它可插在服务器(或其它设备)主板上的普通PCI(或服务器上的PCI-X)插槽上,实现多个SCSI接口的提供,以方便多个SCSI外设的连接。

SCSI卡的出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 使原来在主板中没有提供SCSI接口的服务器(或PC机)通过普通的PCI插槽连接SCSI接口的硬盘或其它外设;

(2)扩展了SCSI接口数量,因为一般来说在服务器中最多只能提供2个左右的SCSI接口,而SCSI卡可以提供多到4个SCSI接口。(如图1所示)的是一款提供1个内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的Adaptec AHA39320 SCSI卡,内68针SCSI接口用于SCSI接口硬盘的连接,外SCSI接口用于SCSI外设(包括外置硬盘)的连接,这样最多可连接15个SCSI硬盘,或者30个SCSI外设。

raid卡和磁盘阵列的区别?

scsi卡和raid卡的区别
SCSI卡简介


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名“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是一种外设接口,在服务器中则主要由硬盘采用,除此之外,还有CD/DVD-ROM、CD-R/RW、扫描仪、磁带机等也有采用这一接口的。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早在1986年SCSI标准就已开始制定,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Apple(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s计算机的标准接口,许多外设都借此统一接口与主系统连接。在PC方面则因为SCSI接口卡和设备昂贵,并且几乎各种外设都有较便宜的接口可替代,SCSI并未受到青睐,尽管性能远不如SCSI接口,而且当时可用的SCSI设备也不多。可如今,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大家接触SCSI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加中,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SCSI卡与外设的价格都已经不再高高在上,显示SCSI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SCSI接口向来是以高传输率和高可靠性著称,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高档PC中,我们常说的硬盘就是指具有SCSI接口的硬盘。SCSI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其应用速度从最初的4MB/S一直发展到目前最快的320MB/S,而且还将向上发展。相对PC机中常用的IDE(ATA)接口来说(目前最快的为133MB/s),它的传传输速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服务器中通常是采用SCSI接口的硬盘,而非常见的IDE接口硬盘。不过目前新的SATA(串行IDE)接口的传输速率也接近SCSI接口速率,也正在服务器中得到应用。



相对IDE接口,除了具有传输速率优势外,SCSI接口也较好地解决了多设备挂接问题。常见PC主板的IDE接口只支持挂接4个IDE设备,但是1个SCSI接口可以挂接15个设备以上的设备,对于服务器这种需要海量存储的系统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当然SCSI接口的优点远不止这些,具体在此就不再详叙了。



SCSI技术发展至今,目前可用的SCSI***的类型相当多。



主要类型及各自性能特征如下:



(1)SCSI-1:它是最早的SCSI接口,在1979年由Shugart(希捷公司前身)制订的,在1986年获得美国标准协议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最大数据传输率为 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2)SCSI-2:它是SCSI-1的后续接口,是1992年提出,也称为 Fast SCSI。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则称为“Fast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1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后来出现了采用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模式即“Fast Wide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3)SCSI-3:它是在SCSI-2之后推出的“Ultra SCSI”***类型,在这个大类中也可按数据位宽的不同先后推出了两个小类。如果采用原来的8位并行数据传输时称为“Ultra SCSI”,它的数据传输率为2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8台。在将并行数据传输的总线带宽提高到16位后出现了“Ultra Wide SCSI”,它的传输率又成倍提高,即达到了4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4)Ultra2 SCSI:它是在Ultra SCSI的基础上推出的SCSI接口类型。于1997年提出,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的传输模式,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这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与上面几种SCSI接口一样,它也分为采用8位的Narrow 模式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8位的Narrow 模式即为“Ultra2 SCSI”,它的传输率为4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7台;而采用16位的Wide模式则称为“Ultra2 Wide SCSI”,它将传输率提高到了80MB/s,最大支持连接设备数为15台。



(5)Ultra3 SCSI:它是Ultra2 SCSI的更新接口,于1998年9月份提出,它除支持现有的SCSI规格,使用和Ultra2 SCSI 完全一样的接口电缆及终结器外,还包含了一些新功能。首先 Ultra3 SCSI采用双缘传输频率(Double Transition Clocking),而Ultra2 SCSI采用得是单缘传输频率,因此Ultra3 SCSI 的传输率是前者的两倍,即160MB/s;此外Ultra3 SCSI还提供了领域确认(Domain Validation)、CRC(Cyclic Redundant Check,冗余循环校正)、封包化(Packetized Protocol)、快速仲裁选取(Quick Arbitrate & Select)这几项新功能;为了加快 Ultra3 SCSI新技术的推出,很多厂商首先推出了Ultra160/m SCSI,Ultra160/m SCSI的技术和Ultra3 SCSI一样,只是没有快速仲裁选取和封包化这两项功能,可以说Ultra160/m SCSI就是Ultra3 SCSI的子集。



(6)Ultra320 SCSI:它的全称为“Ultra320 SCSI SPI-4”技术规范。Ultra320 SCSI 单通道的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可达320M/S,如果采用双通道SCSI***可以达到640M/秒。从基础架构的发展来看,160M/S到320M/S的提升在技术上并不复杂,花费也不大,因此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服务器从SCSI Ultra160到Ultra320 SCSI的技术过渡是非常容易实现。



SCSI***接口通常有50针、68针和80针之发,常用的是50针和68针。



SCSI卡就是一种提供一个或以上(一个接口通过电缆可连接15个SCSI设备)的SCSI接口内置板卡,它可插在服务器(或其它设备)主板上的普通PCI(或服务器上的PCI-X)插槽上,实现多个SCSI接口的提供,以方便多个SCSI外设的连接。



SCSI卡的出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1) 使原来在主板中没有提供SCSI接口的服务器(或PC机)通过普通的PCI插槽连接SCSI接口的硬盘或其它外设;



(2) (2)扩展了SCSI接口数量,因为一般来说在服务器中最多只能提供2个左右的SCSI接口,而SCSI卡可以提供多到4个SCSI接口。(如图1所示)的是一款提供1个内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的Adaptec AHA39320 SCSI卡,内68针SCSI接口用于SCSI接口硬盘的连接,外SCSI接口用于SCSI外设(包括外置硬盘)的连接,这样最多可连接15个SCSI硬盘,或者30个SCSI外设。


RAID卡简介




RAID卡是一种磁盘阵列卡,它的核心技术当然就是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物理磁盘冗余阵列)。它是一种工业标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提高服务器的磁盘读写性能和镜像备份,以提高服务器磁盘系统的安全级别。当然要实现冗余,则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物理磁盘,所以在RAID卡上则必须提供一个以上的磁盘接口,当然这里的磁盘接口不仅限于SCSI接口,目前还有IDE(ATA)和SATA接口。(如图2所示)的是ADAPTEC SCSI-3210S磁盘阵列卡,它有内2个68针、2个外68针SCSI接口,可实现30个SCSI磁盘或SCSI外设的连接。RocketRAID 404磁盘阵列卡,它提供4条**的IDE通道,因一个IDE接接口,最能连接2个硬盘,所以它最多可接8个IDE硬盘。



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磁盘配置成RAID 10,两套完整的RAID1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



RAID 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 3最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



RAID 1、RAID 0+1、RAID 5阵列配合热插拔(也称热可替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即当RAID阵列中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时,不需要用户关机或停止应用服务,就可以更换故障硬盘,修复系统,恢复数据,对实现高可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介绍,不知这位网友对SCSI卡和RAID卡的区别是否清楚了。



从本文的产品推介中可以看出,RAID卡的价格通常会比SCSI卡的价格高许多,原因当然是它们的用途不一样。SCSI卡仅用于连接SCSI硬盘或外设,而RAID卡的主要用途是通过相应的RAID技术实现磁盘读写性能的提高和数据备份,以便当一个磁盘发生故障时,通过RAID技术可以从阵列中其它磁盘中恢复损坏磁盘中的数据,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服务器数据的完整性,减少因单个磁盘损坏而造成的损失。



况且RAID卡不仅可支持SCSI接口,还可支持如IDE和SATA这样常用的磁盘接口,所以不仅RAID卡的作用要远大于SCSI卡,而且适用范围也更广,价格当然就贵了。

scsi卡是什么

SCSI卡
SCSI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英文缩写,它是专门用于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的数据传输接**术。SCSI卡是SCSI控制卡的简称。就像显示卡工作在主板和显示器之间一样,SCSI卡工作在计算机主板和SCSI设备(如SCSI硬盘、SCSI光驱、SCSI接口的扫描仪)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SCSI卡是一种32位或64位PCI设备,需要插在主板的32位或64位PCI插槽上。如果主板上已经集成了SCSI***,则没有必要安装SCSI卡,就像整合型主板集成了显示卡就没有必要再安装一块显示卡一样。
SCSI卡的结构
SCSI卡的功能就是串接和控制SCSI设备,在计算机主板和连接的SCSI设备之间快速传递数据。SCSI卡的类型不同,连接的SCSI设备数量也不同,早期的SCSI卡可以连接6个SCSI设备,较新的SCSI卡可以连接16个SCSI设备。
一块SCSI卡由SCSI控制芯片、SCSI
BIOS、内置SCSI接口、外置SCSI接口、PCI插脚和SCSI终结器六个部分构成
1、SCSI控制芯片
SCSI设备由SCSI***进行数据操作,是SCSI卡最重要的部分。SCSI控制芯片相当于一块小型CPU,有自己的命令集和缓存。
SCSI卡有**的芯片负责SCSI数据处理,当CPU将指令传输给SCSI后,随即去处理后续指令,其他的相关工作就交给SCSI控制芯片来处理,当SCSI“处理器”处理完毕后,再发送控制信息给CPU,CPU再接着进行后续工作,因此SCSI系统对CPU的占用率很低。另外,SCSI***和硬盘允许一个用户对其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另一位用户可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是SCS***和硬盘并行处理能力的体现。这两方面的特点对于高端应用领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如网络服务器等应用方面,如果硬盘不具有很强的并行处理能力,当许多用户同时存取时,系统就会变得极其缓慢,而且很容易导致系统崩溃。
2、内置SCSI接口
SCSI接口被称为“高密度接口”,它有许多种类,而且接口针脚数目有所不同。内置SCSI接口有50针、68针,用来连接内置式SCSI设备,如SCSI硬盘、SCSI光驱等。目前连接SCSI硬盘的内置SCSI接口以68针为主流。
3、外置SCSI接口
我们知道,IDE接口是没有外置接口的,因此只能安装内置的硬盘和光驱。而SCSI接口则不同,它不仅可以接驳内置的SCSI硬盘和SCSI光驱,而且还有外置接口,可以安装SCSI接口的扫描仪以及其他外置SCSI设备。外置SCSI接口外观看起来很像打印接口。
4、SCSI
BIOS
BIOS是“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的英文缩写。SCSI的BIOS与主板、显卡的BIOS一样,提供SCSI的基本设置功能。当您开机时,会出现进入BIOS设置的英文提示,此时按提示的组合键,就能进入SCSI
BIOS的设置程序。用户可在网上下载新的版本来更新SCSI的BIOS。
5、PCI插脚
至于PCI插脚,大家一定都认识了,SCSI卡就是通过它与主板上的PCI插槽相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图2中显示的是一块64位PCI
SCSI卡,只有当主板上有64位PCI插槽的时候,才能把64位PCI的SCSI卡安装到主板上。
6、SCSI终结器
IDE接口是非常易于使用的,只要设定主设备和从设备就可以使用,而SCSI的使用则比较麻烦,需要进行“终结”设置才能使用。所谓“终结”就是在最后一个SCSI设备上设置一个跳线或安装一个终结器,通知SCSI***SCSI总线到此处就结束了。SCSI卡本身就是一个SCSI设备,因此占用一个ID号,如果卡上没有连接硬盘或其他设备,则应将终结跳线设为“On”,否则就设为“Off”。

scsi卡是什么

SCSI卡
SCSI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英文缩写,它是专门用于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的数据传输接**术。SCSI卡是SCSI控制卡的简称。就像显示卡工作在主板和显示器之间一样,SCSI卡工作在计算机主板和SCSI设备(如SCSI硬盘、SCSI光驱、SCSI接口的扫描仪)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SCSI卡是一种32位或64位PCI设备,需要插在主板的32位或64位PCI插槽上。如果主板上已经集成了SCSI***,则没有必要安装SCSI卡,就像整合型主板集成了显示卡就没有必要再安装一块显示卡一样。
SCSI卡的结构
SCSI卡的功能就是串接和控制SCSI设备,在计算机主板和连接的SCSI设备之间快速传递数据。SCSI卡的类型不同,连接的SCSI设备数量也不同,早期的SCSI卡可以连接6个SCSI设备,较新的SCSI卡可以连接16个SCSI设备。
一块SCSI卡由SCSI控制芯片、SCSI
BIOS、内置SCSI接口、外置SCSI接口、PCI插脚和SCSI终结器六个部分构成
1、SCSI控制芯片
SCSI设备由SCSI***进行数据操作,是SCSI卡最重要的部分。SCSI控制芯片相当于一块小型CPU,有自己的命令集和缓存。
SCSI卡有**的芯片负责SCSI数据处理,当CPU将指令传输给SCSI后,随即去处理后续指令,其他的相关工作就交给SCSI控制芯片来处理,当SCSI“处理器”处理完毕后,再发送控制信息给CPU,CPU再接着进行后续工作,因此SCSI系统对CPU的占用率很低。另外,SCSI***和硬盘允许一个用户对其进行数据传输的同时,另一位用户可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就是SCS***和硬盘并行处理能力的体现。这两方面的特点对于高端应用领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如网络服务器等应用方面,如果硬盘不具有很强的并行处理能力,当许多用户同时存取时,系统就会变得极其缓慢,而且很容易导致系统崩溃。
2、内置SCSI接口
SCSI接口被称为“高密度接口”,它有许多种类,而且接口针脚数目有所不同。内置SCSI接口有50针、68针,用来连接内置式SCSI设备,如SCSI硬盘、SCSI光驱等。目前连接SCSI硬盘的内置SCSI接口以68针为主流。
3、外置SCSI接口
我们知道,IDE接口是没有外置接口的,因此只能安装内置的硬盘和光驱。而SCSI接口则不同,它不仅可以接驳内置的SCSI硬盘和SCSI光驱,而且还有外置接口,可以安装SCSI接口的扫描仪以及其他外置SCSI设备。外置SCSI接口外观看起来很像打印接口。
4、SCSI
BIOS
BIOS是“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的英文缩写。SCSI的BIOS与主板、显卡的BIOS一样,提供SCSI的基本设置功能。当您开机时,会出现进入BIOS设置的英文提示,此时按提示的组合键,就能进入SCSI
BIOS的设置程序。用户可在网上下载新的版本来更新SCSI的BIOS。
5、PCI插脚
至于PCI插脚,大家一定都认识了,SCSI卡就是通过它与主板上的PCI插槽相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图2中显示的是一块64位PCI
SCSI卡,只有当主板上有64位PCI插槽的时候,才能把64位PCI的SCSI卡安装到主板上。
6、SCSI终结器
IDE接口是非常易于使用的,只要设定主设备和从设备就可以使用,而SCSI的使用则比较麻烦,需要进行“终结”设置才能使用。所谓“终结”就是在最后一个SCSI设备上设置一个跳线或安装一个终结器,通知SCSI***SCSI总线到此处就结束了。SCSI卡本身就是一个SCSI设备,因此占用一个ID号,如果卡上没有连接硬盘或其他设备,则应将终结跳线设为“On”,否则就设为“Off”。

SCSI卡有什么用途?

SCSI卡是SCSI控制卡的简称,工作在计算机主板和SCSI设备(如SCSI硬盘、SCSI光驱、SCSI接口的扫描仪)之间。SCSI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英文缩写,它是专门用于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的数据传输接**术。

scsi硬盘与IDE硬盘有什么区别

SCSI与IDE的区别
除了SCSI,IDE也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接口。从使用简便的角度来看,IDE更加适合普通用户,再加上个人电脑用户不但需要配置的外设不多,而且对速度要求也不高,因此选用IDE接口更合适些。此外,IDE还具有性能价格比高、适用面广等特点。而SCSI接口尽管具有很多无与伦比的特点,但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该接口及其使用该接口的外设售价过于昂贵,一般用户实在无法承受,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实际使用范围的局限性。
1.IDE的工作方式需要CPU的全程参与,CPU读写数据的时候不能再进行其他操作,这种情况在Windows95/NT的多任务操作系统中,自然就会导致系统反应的大大减慢。而SCSI接口,则完全通过**的高速的SCSI卡来控制数据的读写操作,CPU就不必浪费时间进行等待,显然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不过,现在的IDE接口为改善这个问题也做了很大改进,已经可以使用DMA模式而非PIO模式来读写,数据的交换由DMA通道负责,对CPU的占用可大大减小。尽管如此,比较SCSI和IDE在CPU的占用率,还是可以发现SCSI仍具有相当的优势。
2.SCSI的扩充性比IDE大,一般每个IDE系统可有2个IDE通道,总共连4个IDE设备,而SCSI接口可连接7~15个设备,比IDE要多很多,而且连接的电缆也远长于IDE。
3.虽然SCSI设备价格高些,但与IDE相比,SCSI的性能更稳定、耐用,可靠性也更好。

SCSI是什么?

SCSI的英文名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翻译为"小型计算机系统专用接口";顾名思义,这是为了小型计算机设计的扩充接口,它可以让计算机加装其他外设设备以提高系统性能或增加新的功能,例如硬盘、光驱、扫描仪等。
早期的计算机依速度、功能被区分为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多种等级,部分小型工作站、服务器属于小型计算机,而个人计算机属于微型计算机;因此当时使用SCSI接口的机种也以工作站、服务器等中高档设备为主。近年来则因个人计算机性能、扩充需求均大增,使SCSI在PC(普通微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其实,SCSI也不算是新的接口类型,从有人注意到小型计算机功能延伸的问题、开始发展新的统一扩充接口、并在1986年正式订下SCSI的标准,至今也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早期Apple(苹果电脑)公司率先将SCSI选定为Macs计算机的标准接口,许多外设都借此统一接口与主系统连接。在PC方面则因为SCSI接口卡和设备昂贵,并且几乎各种外设都有较便宜的接口可替代,SCSI并未受到青睐;相对的,可用的SCSI设备也就不多了。反观今天,支持SCSI接口的外设产品从原本仅有硬盘、磁带机两种,增加到扫描仪、光驱、刻录机、MO等各种设备,大家接触SCSI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加中;再加上制造技术的进步,SCSI卡与外设的价格都已经不再高高在上,显示SCSI市场已经相当成熟。
http://****langchao***m***/support/channel_knowledge/knowledge_2408.shtml

SCSI的硬盘的作用和其他硬盘的区别

转速快,稳定性高

服务器用的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