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客家地区的妇女都戴什么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客家妇女的头巾有哪些不同的象征?(客家妇女的头巾有哪些不同的象征图片)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客家妇女的头巾有哪些不同的象征?
在客家地区,头巾可算典型的客家妇女的饰物象征。
在客家女人中,裹头巾者一定是已婚妇女,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出嫁前,待嫁女子须由一女性长辈帮她梳好头,蒙上头巾。只不过,新嫁娘所蒙的头巾多为红布或色彩绚丽的花巾,而绝对不能用黑色和白色的。
客家妇女常戴的头巾一般是蓝布做的,而老年人多用黑布。头巾长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前半部三分之一用两层布以增加硬度,较硬的一端两角安有用布条做的带子,戴在头上时两根带子系在上面卷起两角,不会影响视线。
客家妇女为什么戴头巾?
东莞厚街大迳汪潭村中,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在厚街大迳汪潭村中行走,你会发现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黄婆婆摸了摸头上的头巾,讲起了关于头巾的故事:这是客家女人的习俗,结婚了就要戴。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 这个村里的人都是客家人,如今,戴头巾的习俗渐渐消失了,只有一些六七十岁以上的阿婆,还在坚持戴头巾。 习俗源自护发保暖 黄婆婆说,头巾颜色有很多,有粉红色、蓝色等等。头巾多是自制,村民在毛巾上缝上两条带子,然后用来裹住头发。头巾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保护头发,二是保暖。 说起戴头巾习俗的来由,黄婆婆头头是道地讲起来。古时客家人聚居处多是山野,有的将茅棚搭在半山腰,有的将泥房建于山里。开门就是树,因为要常在山路上行走,所以难免被树枝勾乱头发。若要进山砍柴、摘野果,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客家妇女为了护住头发,就在头上裹起一块方巾来。 黄婆婆说,裹头巾者一定是已婚妇女,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 出嫁前,待嫁女子须由一女性长辈帮她梳好头,蒙上头巾。然后由父亲或长兄抱到马背或轿上,一直到男方家里拜了天地和父母,双方对拜进入洞房后,才可由新郎官揭去头巾。因此,客家人常说“蒙头巾”。 只不过,新嫁娘所蒙的头巾多为红布或色彩绚丽的花巾,而绝对不能用黑色和白色的。婚后,女子一般都会坚持戴着头巾。 不过,这几十年,戴头巾的习俗在年轻女士中没有多少市场了,只是在年长的妇女中,习俗“保留了”下来。除了夏天实在太热,黄婆婆其它时间都会坚持戴头巾。
哪里有客家毛竹大凉帽买
客家民居是土木结构,规模有的很大,大的可供几百人居住。形式多样,可分土楼、围屋、围龙屋、九厅十八井、小户型几大类。土楼又分圆形土楼,方形土楼两大类。
傣家竹楼是竹子结构的,下面是架空的,上面住人。
客家民居的客家是什么意思?
指客家人,但是客家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民居具有代表性的是福建的土楼。
客家人是指什么人?是相对于什么划分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6344.htm
到百度看一下就知道啦
客家妇女为什么戴头巾?
东莞厚街大迳汪潭村中,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在厚街大迳汪潭村中行走,你会发现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头上多戴有自制的头巾。黄婆婆摸了摸头上的头巾,讲起了关于头巾的故事:这是客家女人的习俗,结婚了就要戴。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 这个村里的人都是客家人,如今,戴头巾的习俗渐渐消失了,只有一些六七十岁以上的阿婆,还在坚持戴头巾。 习俗源自护发保暖 黄婆婆说,头巾颜色有很多,有粉红色、蓝色等等。头巾多是自制,村民在毛巾上缝上两条带子,然后用来裹住头发。头巾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保护头发,二是保暖。 说起戴头巾习俗的来由,黄婆婆头头是道地讲起来。古时客家人聚居处多是山野,有的将茅棚搭在半山腰,有的将泥房建于山里。开门就是树,因为要常在山路上行走,所以难免被树枝勾乱头发。若要进山砍柴、摘野果,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客家妇女为了护住头发,就在头上裹起一块方巾来。 黄婆婆说,裹头巾者一定是已婚妇女,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的。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 出嫁前,待嫁女子须由一女性长辈帮她梳好头,蒙上头巾。然后由父亲或长兄抱到马背或轿上,一直到男方家里拜了天地和父母,双方对拜进入洞房后,才可由新郎官揭去头巾。因此,客家人常说“蒙头巾”。 只不过,新嫁娘所蒙的头巾多为红布或色彩绚丽的花巾,而绝对不能用黑色和白色的。婚后,女子一般都会坚持戴着头巾。 不过,这几十年,戴头巾的习俗在年轻女士中没有多少市场了,只是在年长的妇女中,习俗“保留了”下来。除了夏天实在太热,黄婆婆其它时间都会坚持戴头巾。
客家人戴的帽子叫什么帽?用来干什么的
用客家话来说:是笠麻,是客家人在出门干活的时候用来取*的。笠麻四周用布条扎起来,目的还是能大面积遮住烈日。
客家人有什么特点?
客家人的特点
1、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的美德;
2、坚贞、刚强,不屈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
3、念祖恩,爱国爱乡的美德;
4、团结奋斗的精神。
5、崇文尚武的精神,乐善好施的风尚,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自强的精神。
6、开拓,崇文,爱国,刻苦务实;
7、自立更生,艰苦创业;
8、尊师重教,热爱知识;
9、勤劳实干,开拓进取;
10、重视家庭,夫妇互助,弟兄和睦;爱国爱乡,不忘**。
11、坚忍卓绝,刻苦耐劳,冒险犯难,团结奋进;
12、崇尚忠义,反抗**,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
13、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
请问客家人有什么特色风俗习惯吗?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生产风
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生活风俗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家庭风俗
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男方以下还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或外甥女)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且要点灯,说吉利话,一般要回自家吃饭;初二方可开怀痛饮,也是春节时期回娘家的日子。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清明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信仰风俗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的,即使“文化大**”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客家人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