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标准旅游线路特点包括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内旅游的特点?(国内旅游的特点有哪些)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国内旅游的特点?
回顾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过程,可以肯定,旅游业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旅游市场是世界市场中一个新兴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今天,旅游业已经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工业,而且当前还在迅猛发展。研究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对于制定旅游市场经营的战略、策略至关重要。
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
1.由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旅游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国内旅游,一种是出国旅游,还有一种是外国人入境旅游。三种旅游,后两种统称国际旅游。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一般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内的各地展开,国内旅游活动已不能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随之出现了出国旅游和接纳外国人入境旅游的活动。这种由国内旅游逐步发展到国际旅游的模式,首先在西欧、北美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等出现。到了本世纪六十年代后,国际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欧洲地区,由于交通方便,距离较近,旅游设施条件较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一直占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70%左右,而欧洲各国之间的国际旅游人数则占欧洲接待国际旅游总人数的80%以上。此外象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国际旅游也获得高速发展。日本出国旅游者在1956年仅有5.7万人。30年后,出国旅行人数竟达到517万人次,几乎相当于1956年的91倍。美国出国旅游者到1985年,也发展到2000多万,加拿大1300万。目前,全世界不仅参加国内旅游的人数接近40亿人次,且国际旅游也达到3.25亿以上(1986年统计)。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互相促进,彼此结合,形成了今日这种强大的旅游洪流和市场体系。
2.团体旅游向个体旅游发展。从旅游市场来看,在现代旅游事业发起阶段,一般是以团体旅游市场为主要形式,分散的个体旅游市场为次要形式。这是由于团体旅游手续简单,容易掌握,收益较大。以后随着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发,团体旅游形式逐步被一些个体旅游、家庭旅游、结伴旅游等所替代。因为这种旅游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风景观赏点,调整和改变旅行生活方式,既灵活自在,又不受团体行动的约束。所以这类旅游很快在旅游活动比较发达、国际交通方便、私人占有小汽车较多的西欧、北美发展起来。据西德1975年至1979年接待国际旅行者统计,该国乘坐小轿车或其它汽车旅游的占总人数的88.9%,乘火车的下降为5%,乘飞机的更少,仅占3.5%。可见,过去那种以团体旅游为传统形式的市场形象逐渐转变为以个体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市场格局。如日本调查统计,1964年家庭旅游占旅游总人数的19.7%,团体旅游占旅游总人数的47.5%。但到1978年,家庭旅游则升至38.5%。而团体旅游已降为31.4%。即使是团体旅游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体统一行动的形式,实行多样化的灵活办法。如集体出发,就地分散,或就地集中,游后分散等,把团体旅游与个体旅游两种活动形式和两种市场结合起来,以适应旅游者的个人需求。
3.由基本旅游层次向提高旅游层次发展。旅游活动可分几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一是提高层次、一是专门层次。所谓基本旅游层次,指旅游者所具有的一般观光需求。旅游旅游就是又行又游,行是旅行,游是游览观景。所以观览或观赏景物,是旅游者的第一需要,基本需求。如果离开这一基本需要,就使旅游失去了自身属性。所谓提高层次,主要指娱乐性的艺术欣赏活动。人们参加旅游活动,不仅是观光,而且还要有娱乐内容,物品可购。使观光和娱乐、购物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娱乐和购物又是建立在观光的基础上;因此属提高层次。所谓专门层次是更高的一级旅游层次,如朝觐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疗养旅游、**旅游、登山旅游等,都是以专门旅游市场形式出现的。以上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反映了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涵是:从基本的观光游览型市场转化为高级的娱乐购物型和专门型市场。这种转化,无疑对现代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引起旅游业的一系列变化。休假娱乐型和专门型旅游,更适合旅游者的爱好和兴趣,所以它很受游客的欢迎。如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利用日光、海滩开展的海滨度假旅游;夏威夷、百慕大等海岛开展的海上冲浪、游艇和休养等旅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和日本东京开辟的迪斯尼游乐园以及各地品尝风味旅游、新婚旅游、体育旅游、疗养旅游等。
4.由高消费旅游向旅游大众化发展。过去认为,旅游是富豪贵族享乐的活动,参加旅游的人多为社会中、上层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从六十年代起,旅游不但在许多国家内普遍开展起来,而且形成了世界国际旅游流。旅游作为人类广泛的社会地域活动已经遍及世界各个角落。1986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已达3.25亿人,这是一个空前广泛而庞大的人类交流活动,它标志着世界旅游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时代。以欧洲为例:全洲共有人口4.4亿多人。1986年旅游人数达2亿以上;英国人口为5600万,1982年出国旅游人数为2061万,国内旅游度假在1—3夜的有3200万人次,4夜以上的有4000万人次。可见其旅游的广泛性和大众性。又如日本,1979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3亿人次,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8倍,平均每人每年旅游1.5次;到1983年,国内旅游人数增至2.59亿人次,平均每人每年旅游2次以上。旅游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必将给旅游市场战略及选择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新课题。旅游市场经营者就是要根据大众化的市场特点,来组织丰富多采的旅游项目,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旅游的各种偏好和需求。
5.从发达国家间旅游向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六十年代初,国际旅游主要是在欧美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其市场范围并不太大。从六十年代下半期起,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附近岛群,拉丁美洲的一些临海国家,非洲的突尼斯、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也陆续开展了国际旅游活动。到七十年代,世界上已形成由六大旅游区组成的全球性的国际旅游市场格局。特别是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的参加,对改变世界国际旅游业面貌和结构,起了积极的作用。以北非为例,近年来国际旅游事业发展很快。北非地处地中海南岸,隔海与欧洲为邻,交通便利,距离又近,是欧洲国际旅游者寻找阳光、温暖、沙滩等疗养和避寒游览胜地。由于这些原因,国际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如突尼斯,在1962年旅游开创年头,就招徕欧美旅客5万人;到1978年,该国接待的国际旅游人数已达114万以上,不到二十年内旅游人数就翻了四、五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及太平洋旅游区,国际旅游发展速度,一直遥居六大旅游区之上。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62年这个旅游特区接待国际旅游者仅有150万人,但到了1972年,就增至540万人;1982年又增至2300万人,相当于1962年的15倍。目前东亚—太平洋旅游区的国际游人接待数量已超过3400万。如按六大旅游区接待人数百分比的变化来看,其发展速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快的一个地区。所以国际旅游机构的权威人士曾多次预言:世界未来的旅游重心在东亚—太平洋。现在这种旅游重心东移的趋势仍在不断加剧。如1962年,亚太区接待人数只占六大区接待总人数的1.8%;到了1985年,则增长至10.4%。而同期,发达的欧洲旅游区,接待旅游人数百分比却由71.8%下降到67.7%。亚太旅游区几个主要新兴旅游国和地区,如新加坡、夏威夷、香港等接待旅游人数都在300万人以上。以上事实说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正以高速发展的姿态活跃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这是当前尤其值得注目的一个特点。
旅游线路设计的内容包含哪些内容?
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包括景点、参观项目、饭店、交通、餐饮、购物和娱乐活动等多种要素。旅游线路设计需考虑四类因子: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交通方式、旅游专用设施和旅游成本因子(费用、时间或距离)。旅游线路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A确定线路名称。名称是线路性质、大致内容和设计思路等内容的高度概括,直接反映的是旅游产品的主题。线路名称应简短,突出主题和特色,如“粤东海滨文化四日游”。B策划线路的行程。行程安排是线路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日程的长短、每天逗留的城市、拟游览的景点及其先后顺序。行程必须围绕线路主题和特色进行安排,力求张弛有度,顺序合理。例如,“粤东海滨文化四日游”行程——D1:惠州,游惠州西湖、巽寮湾;D2:汕尾,游红宫、红场、***;D3:汕头,游礐石、南澳岛;D4:潮州,游广济桥、韩文公祠、瓷都博物馆。
按照旅游者的目的分旅游可以分为哪几类
按旅游性质和人们出游的目的划分,旅游活动可分为六大类:
1、休闲,娱乐,度假类
属于这一类旅游活动的有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等。
2、探亲,访友类
这是一种以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3、商务,专业访问类
属于这一类的旅游活动有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考察旅游.专项旅游等,也可将奖励旅游归入这一类,因为奖励旅游与游客个人职业及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存在紧密关系。
4、 健康医疗类
主要是指体育旅游,保健旅游,生态旅游等。
5、宗教朝圣类主要是指宗教界人士进行的以朝圣,传经布道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6. 其他类
上述五类没有包括的其他旅游活动,例如探险旅游等。
扩展资料
出境游所需的护照及注意事项
在出境之前必须办理好护照,护照在当地的出入境管理中心申请,中小城市的可以在所在地的**局出入境管理科申请。办理护照需提供户口本、***、4张标准的护照**相片,填写两张护照申请表即可。
护照的办理时间一般为10个工作日、有效期10年。具体情况可以咨询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在预订线路时,务必检查护照有效期。护照必须在回国当天还有至少半年的有效期,领馆才会签发签证。
注意事项:
1、提前列出行李打包清单
打包行李最忌想到什么装什么,所以尽量在起行前几天先把清单列好,像上面的表格一样将行李分开几大类列明,这样会更一目了然,方便删去重复项,也保证了还有时间去采购手边缺少的某些必需品。 注意!记得要单独将需要手提上飞机的东西列出来。
2、为重要**留底
除了要在出门前彻底检查**是否带齐之外,最好用手机或者相机将每个**的正反面都拍照留底保存,机票最好也有副本备份,并且发一份到自己的邮箱存档。另外,还要带两张**照以防出门在外要重办遗失**。如果是出国旅游,请一定要记下你的国籍在目的地的大使馆地址电话。
4、购买旅游及医疗保险
很多人都会漏了这一项,但如果是自由行的话,建议还是买个保险为好,以防遇上行李遗失或突然需要医疗照顾等等(跟团的话旅行社一般会帮大家买保险)。 如果是要去比较发达文明的国家,选择的航空公司信誉好,会对行李遗失等问题对客人作出赔偿帮助,不必要的旅游保险其实可以省去,主要买医疗保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旅游需要准备的东西 旅游需要带什么必需品
旅游有哪些特点?
答:旅游的基本特征如下: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旅游只是到一个地方进行短暂的观光,并不是长期的居住或在当地工作落户。
审美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精神审美享受,旅游者只有在旅游活动中领略了内在的美,提升思想情感,才会有难忘的旅游活动,为日后生活提供精神营养。3.闲暇性、旅游者总是利用业余闲暇世时间外出旅游。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闲暇时间,才能去旅游。
4.异地性、旅游活动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前往异国他乡开展的旅游或访问活动。旅游是人类一种空间移动,异地性,就是到定居地以外的任何地方领略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
拓展阅读:
中国古代“旅游”的起源:旅游的先驱是商人,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2.在旅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以存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旅行活动的兴起同样居世界前列,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有了。当时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数大禹了,他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览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孔子二人了。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唐时玄奘取经到印度,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记。3.中国古代“旅游”概念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已经开始注意旅行的类别,殷人和周人习用“旅”字,专指当时最活跃的一种旅行——商旅。《易经》中,专讲行商客贾的一卦就为“旅”卦。“旅”字之所以用于商旅,一是“旅”本来就含有行走之意,二是“旅”常被古人假借为“庐”,与“庐”字相通的“旅”字便成了当时商业旅游的专称。
旅游有哪些特点?
不同于土地、矿藏等传统资源,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广域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多样性、永续性等特点。
(1)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可以说,在地球上任意一点都有旅游资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陆地上有人们熟悉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像黄山集地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于一体。城市有体现人类智慧的现代建筑,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纯朴的自然风光;在无人居住的陆地上则有人们不熟悉的特色景观,如南极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涛汹涌的海浪和一望无际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可以说,几乎在地理圈范围内的各个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存在。
(2)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各种旅游资源既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而使旅游资源产生区域性差异。如海岛低地、热带风光、椰林竹楼、高山积雪、沙漠驼铃等特色旅游资源,均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受自然环境影响,人文旅游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环境决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中,为了获取适宜的生存条件,不得不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因而,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景观及文化遗产,也都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留下了区域特征的烙印。以民居建筑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牧区的牧民则主要居住帐篷与毡房,西南部潮热地区的居民更喜欢所谓“吊脚楼”,等等,这些民居的特点都与生活地的自然环境特异性密切相关。
(3)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各种特色旅游资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与其地理环境、区域环境相适应的地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区域特征。这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不可移动性的体现。与这类地方色彩、区域特征相适应的是自然环境的个性特征,离开了个性特征,建立在特色、个性基础上的内涵与吸引力将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由于数量有限,且脱离了兵马俑博物馆周边地区强烈的“兵马俑”氛围,一方面,人们很难感受到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由于数量上与兵马俑博物馆相去甚远,人们根本无法感受两千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体会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横扫**”、“北却匈*”、“南平吴越”,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再比如湖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作为景点被移造到其他地区后,游客通常很难理解为什么费那么大工夫建造似乎没有什么用途、还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楼。这也是许多仿造旅游景点共同面临的问题:仿真、逼真,甚至以假乱真,但由于缺乏区域环境的烘托气氛,使游客难以感同身受。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属地原则,即在旅游资源地进行开发,而不是把资源迁移到其他地方,制造“人造景点”,为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事实上,大量的旅游资源也是根本不存在迁移可能性的。
(4)旅游资源具有永续利用性。旅游产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就是因为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永续利用性。对于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一般不能将其像食物一样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名胜古迹、园林建筑等所形成的旅游资源,只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能带走的也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美感,但绝无可能把这些旅游资源也带走。再如黄山风景区的招牌——迎客松,尽管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观赏、与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时时在迎客。由于这些资源不是实物消费形式的资源,因此,它们可以长期地为人们所利用。当然,也有少量的资源,如食品类的、消耗性的,在旅游活动中会被旅游者消耗掉,这在农家旅游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这些消耗性资源需要进行自然繁殖、人工饲养、栽培和再生产来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使用也是相对的,在旅游过程中这类资源也会出现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长期使用资源也必须进行可持续开发,如黄山风景区对各景点进行轮休,即每一个景点在接待游客几年后就封闭一段时间,使该景点内的自然植被、生态环境能够得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利用中,需要重视通过各种保护措施,一方面减少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延长资源的使用期限。
(5)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文化属性特征,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从这一层面上,旅游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休闲、猎奇的水平上,更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观光、游览、参与和体验,在得到各种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例如,各种绚丽景色、博物馆、遗址遗迹、经典建筑,除了增加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外,还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激发人们的思维。所以通过旅游活动、通过欣赏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创造出历史。如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每到一处名山大川,都会因景而发,留下脍炙人口的景点诗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吸引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游者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境界。当然,旅游活动真正的内涵,实际上正是通过对景点的某些文化内涵的欣赏与领悟,找到旅游者与景点之间在心灵上的谋和点,是进行旅游增值开发的关键,也是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长期、永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旅游开发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更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蕴涵于景观的文化内涵充分地展现给旅游者,使其由单纯的表面旅游演化为内涵旅游,从而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