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中考对联有什么用途和作用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对联的好处(对联的好处特点)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对联的好处
对联的好处:
1、寄托志向;
2、寄托相思;
3、抒**怀;
4、陶冶性情;
5、增添喜庆节日的气氛;
6、增添对前辈仙去的哀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作用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2)、社会**作用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墓碑 「高远石材」优质石材提供
墓碑 集工程石材加工和公墓,陵园石材雕刻,制作于一体。桐庐高远石材将优质的墓碑 ,诚信的服务期待与您共创双赢,更多详情请电话咨询
桐庐高远石材有限公司广告
七字对联大全,来快手,怎么七字对联才好看
来快手看时尚大V分享的七字对联教学,轻松学会好看的七字对联技巧下载快手app,看更多七字对联小妙招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对联有什么作用与好处?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注意事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49 浏览31552018-03-05
对联有什么作用
【对联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定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也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对联之习俗】 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15 浏览884
对联的用途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9 浏览3002016-12-07
对联的好处
对联的好处: 1、寄托志向; 2、寄托相思; 3、抒**怀; 4、陶冶性情; 5、增添喜庆节日的气氛; 6、增添对前辈仙去的哀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45 浏览59282017-09-24
对联对联对
1、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 2、上联:朝官多戴朝冠 下联:宫婢常持宫被 3、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观书 4、上联:地脉默然生麦叶 下联:天河何不种荷花 5、上联: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 下联: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6、上联:鸡蛋无盐真淡蛋 下联:猪肠未切好长肠 7、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 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8、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9、上联: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 下联: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10、上联:老枣靠道倒 下联:矮槐捱阶栽 11、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12、上联:见见见见见见见 下联:齐齐齐齐齐齐齐
中考对联复习
回复:
温故知新长备不懈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历年中考对联试题及答案集锦
答案看多了,抄袭可能会养成习惯 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在网上是问不到答案的哈
现在就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好好学习,即使自己答案错了至少能加深印象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及答案对联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
一、(安徽省)你班组织“毕业晚会”活动,你经历了下面—些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根据节目表,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之后是舞蹈“友谊地久天长”,请你为连接这两个节目写几句串台词。
3、事后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
①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年级(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 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1) 句①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 ”一词改为“ _____ ”。
(2) 句②中,词语“ ”使用不当,应改为“ _____ ”。
(3) 句③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 _____ ”。
4、晚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上学路上;邻班一位同学问你:“学习这么紧张,花那么多时间搞活动,划得来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得体地回答他的提问,表明你的看法。
二、(河池市)阅读下面材料,回答 1——3题。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过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1、试就某村(社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以调查活动小组组长的身份,拟一份调查计划(提纲)。(3分)
2、就当前孤寡老人的社会的救助问题,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2分)
三、2005年10月12日9时整,万众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两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新的辉煌。
⑴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说。请写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不超过50字)
⑵假如你是某报记者,正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通过天地对话采访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并设想正在遨游太空的航天员会怎样回答。
采访问题:
航天员:
四、(河南省)张军等五位同学组成了研究“对联”的小组,他们收集了很多对联,整理了有关对联的知识。假如你是这个小组的成员,请接着完成下面的工作。
1、下面⑴⑵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⑴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峰前钟馨悠( )
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 )
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 )
A.巩义杜甫故居 B.汤*岳飞庙 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⑵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隶为牛马,生亦徒生!( )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
A.春联 B.婚联 C.挽联 D.行业联
2、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五、(湛江市)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8分)
“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汉字汉语和中国古代的许多作品中出现得十分频繁,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笼”、“珑”这些例字后,再写出以“龙”为偏旁的汉字4个。(2分)
答: 笼、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望子成龙”、“龙马精神”两个成语后,再写出含有“龙”字的成语4个。(2分)
答:望子成龙、龙马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介绍名著《西游记》里与“龙”有关的一个故事。(不超过50字)(4分)
六、为了全面实施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创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我市本学期初在市教育局的全面部署和安排下,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都纷纷开展各类文体艺术活动。
有关对联的★口语**★练习题~~~~今晚必要完成
烟锁池塘柳
*镇海城楼
水冷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
**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日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寄宿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远避迷途退回莲迳返逍遥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合鸣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天上月圆,地上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段恼率酪丫?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对联的起源,产生和发展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联界尚无定论,也很难定论。究其原因,一是当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从未涉及对联文体;二是诗文、方志、掌故等涉及对联的资料少得可怜,零散孤立,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三是尚无联史专家对楹联发展史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地研究,所持观点多为一家之言。据此情况,我们不妨将各种主要观点介绍出来,在尊重其立论的前提下,作出我们的判断。
1、对联起源于偶文。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
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弹歌》(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辞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猎取肉食。歌辞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律联是一致的。
偶文在先秦的诗文中更为频繁地出现。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周易·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屈原《离*·湘君》:“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礼记》:“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对偶句,都是自然运用,未加任何雕琢,为对联的产生奠定了修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