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地区行政什么时候取消的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变革如此频繁(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原因)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变革如此频繁
对你的提问,估计没有一位可以回答让你满意的,因我们都不是**家。对一个**集权主权国家的行政区划的设置不是老百姓能够说三道四的,只有国家的统治者通过行政区划来掌控、加强**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事务,来牢牢把国家事务统领在掌控之中!不仅是建国初期,而且对从1956年到1958年的废除、撤销、恢复、划转等的做出了一系列县级行政区划的变动大动作,至今也没有理清楚,尤其是河北省内的行政区划里好多面积和人口过小的县级行政区划最后都又走回头路,使得我国财政负担的机关人员编制实在是太庞大。我说的也许不能够是你满意,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唐山市1938年建市以前叫什么?属于滦县的一部分吗?
唐山历史悠久,早在4万年以前,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并与北京周口店人有着紧密联系。商代属孤竹国,战国为燕地,汉代属幽州。唐朝时,李世民两次东征,均屯兵现在市区的大城山,山赐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清代分属直隶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隶州。随着清代晚期 “ 洋务运动 ” 的兴起,清光绪三年( 1877年)在这里设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办矿挖煤。1938年,唐山正式建市。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袋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均诞生在这里,被誉为 “ 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 和 “ 中国北方瓷都 ” 。
在唐山时原为一片村落,从明朝起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主要为农业、采石油和制陶业。
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兴起,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唐山设开平矿务局。1878年唐山建乔屯镇,1889年改名唐山镇,1938年正式建市。**元年(1912年)政区建制均袭清制,1929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1939年1月28日,伪冀东防共自治**鉴于唐山具有经济、**上的特殊地位明令唐山设市,初称“唐山市**”,后改称“唐山市公署”,日本宣布投降后,驻北平的国民*派员接收日伪政权,设置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4月,**河北省委员会第132二次会议通过唐山设市,同年5月5日,唐山市**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山市仍为省辖市,辖区12个。
1955年3月,唐山市第一届二次人民代表大会将唐山市人民**改为唐山市人民委员会。辖区未变。
1958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唐山市规划唐山专区领导。同年8月29日,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唐山专员公署驻地由昌黎县迁至唐山市。
1959年6月3日,经**决定,唐山市为全国45各开放城市 之一。6月8日**河北省委、省人委决定,唐山专署和唐山市人委合并改设唐山市人民委员会。1960年4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消唐山专区,原唐山专区管辖的秦皇岛市和迁安、昌黎、乐亭、宝坻、玉田、蓟县、遵化划归唐山市。唐山专区撤消后实际划归唐山市的还有滦县、丰润两县(原为市辖区)和柏各庄农场。同时,唐山市改为省辖市。
196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唐山专区的建制。同年6月1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恢复唐山专区的决议。从此,唐山专、市分开,唐山市改为专辖市。
1968年1月6日,唐山市**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唐山地区**委员会。
1978年3月11日,唐山市改为省辖市。
1982年10月,唐山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撤消唐山市**委员会,建立唐山市人民**。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唐山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同年5月13日,河北省人民**通知撤消唐山地区行政公署,5月15日,唐山地区行政公署停止办公。
1984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唐山市为全国13个“较大城市”之一。
谁能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历史
纵观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行政区划演变,大致可以发现以下四条规律:一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二是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等转变而来;三是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四是**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
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
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于是将这些郡的辖区范围划小,一些郡被分成几郡,如析豫章郡置庐陵郡。西汉末年,汉郡(国)的数目已经增长到了103个。
东汉时期,领土范围比西汉要略小些,虽然一些郡国的范围比西汉时要小,但总体来说,两汉时期郡国的范围大小相差不是很大。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成为了最高的一级行政区划,郡国的地位下降,变为二级政区了。
三国时期,郡国的数目比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一半,郡国的辖区自然随之减小了。西晋时期,郡国的统领范围比三国时期又要小了一些。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新郡的设置,郡的辖区范围呈直线下降趋势。隋唐以后,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州的变迁最具有典型意义。州在东汉末年成为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的时候,数量只有13个。其时,州的地域范围十分广阔,在南方的州由于人口稀少相当于今天两三个及三四个省的规模,如扬州便包括今天的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苏、安徽南部,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交州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等地区,在北方的州最小的也有今天的半个省大,如青州包括今天的山东北部。
到了三国时期,州的数量和辖区范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当时魏、吴两国都设有荆、扬二州,只不过魏国所控制的荆、扬两州只有原州地域的一小部分,徒具象征意义罢了。两晋统一前后,州的数目逐渐增加到了19州,各州的范围与东汉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缩小。尤其是西北的凉州(甘肃及宁夏大部)、东北的幽州(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及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等地区)、西南的益州(四川、云南大部,广西、陕西一部分)、岭南的交州,都因为地域广阔被分为了两州或者三州。西晋末年时,范围最广的荆州和扬州也新分出了两个州,形成了各州范围大小相差不大的21个州的规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之后,出于一些复杂的原因,州的数目从21个猛增到300多个,这样州的辖区范围也就变得只有几百里方圆了。
隋朝初年,隋文帝废郡以州直接统县,州于是等于降为郡级。宋朝时,为了加强**集权,州的地域更趋缩小,在当时有近十分之一的州只辖有一个县。到了元明清时期,又把一些州降为了县级。**时期,州被改为县,不再存在。
道在唐朝后期与方镇结合,取代了州成为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当时道(方镇)的数目在四五十个之间波动,大的道相当于今天一个省的面积,如江南西道的地域范围大致就是今天江西省的范围,江西之名也来源于此,小的道只相当于今天十几个县的区域,大致等于今天地级市或地区的范围。到了宋代初年,道被路所取代,路成了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期,道又被用来作为行省以下的监察区。明清时期沿用了元朝的做法,在省与府之间设道,但道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了。**初年,废府、改州厅为县之后,道成为了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如当时的庐陵道就领有21个县。20世纪20年代后,道被正式废除,便从此消亡了。
路在宋代时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北宋时期,路的数目还不是很多,到徽宗时也才二十几个。路的辖区范围大体与今天的一省或半省相当,如江南西路与今天的江西省大致相同。南宋时期,路的数目在十六七个之间变化,比北宋时的南方多出了二三路,由于南宋丧失了淮河以北地域,这时路的辖区自然也变小了一些。到了元朝,路的地位便被降低了,由最高的一级政区而变为了直接辖县(州)的政区,如宋朝时的吉州改为吉安路,下辖吉水州、新淦县等十数州县,其范围也相应缩小,只相当于今天一两个地区的大小。明朝时,路被废除而成为了府,如改吉安路为吉安府,辖吉水县等十多个县,降吉水州为吉水县,路作为一级行政区划便结束了其短暂的历程。
省在元朝时期是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最初在全国设有一个中书省和六个行中书省。由于元朝版图极其辽阔,而行省的数目又如此之少,因此元朝各省的的统辖范围的广袤是空前绝后的。如江西行省,辖有今江西、广东两省范围;陕西四川行省,一度辖有今陕西、四川、甘肃、宁夏与***西部的广大区域;岭北行省,辖有今**古、西伯利亚直至北冰洋的广大区域。元朝中后期,行省的范围也从一中书省、六行中书省变为了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征东行省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元朝**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所以与内地十行省不同)。
然而,对元朝的广阔疆土而言,11省的各自辖区范围仍然很大,处理地方事务时非常不灵活,特别是在元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越发明显。因此,元朝不得不采取从行省中划分出许多分省的办法来维持地方上的统治。这种情况说明,辖区范围过大的行省,对于**集权的统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到了明代,便在这一点上着手改革。
明朝时,行中书省被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的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
总的来说,明朝各省之间的辖区范围大致比较均衡,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南北两京划得比一般省都要大,尤其是南京,包括了今天江苏、安徽两省的全部及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与南部相邻的浙江省的狭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清承明制,在行政区划方面沿袭了明朝的旧制,除去将南京、湖广及陕西三省各自一分为二外,其他的12省大体没有什么改动,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内地十八省”,这些省的范围与今天相应的各省的范围相差不大了。从康熙年间到光绪执政时期,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十八省的区划一直没有改变。清朝末年,又先后增置了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5省,使省的总数变成了23个。
**初年,继承了清朝的省制,且在数目上也没有什么变化。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道的废除,省变成了直接辖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到了抗战胜利后,东北设9省,使省的数目增加到了35个。
二、最高一级行政区大都由监察区、**等转变而来
在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当中,可以看到,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往往由监察区、**等非行政区逐渐转变而来,最高一级政区的行政长官也大都由在外的**官员演变而产生。
两汉时期,由于郡国数目众多,****不便直接管理。为了加强**集权,于是自汉武帝起,在郡国之上设立了监察区——州,来监管地方的官员。州既然作为一级区域划出,与郡县相分离,便构成了以后演变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地理基础。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州牧、刺史掌管了地方上行政、财政等方面的事务,特别是带兵之后,州便由监察区转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了。
唐朝后期作为政区的道(方镇)则是由**与监察区两条渠道转变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区,是以都督为军事长官,统领几个州的军务督理区。都督又照例兼任所驻州的刺史,这就使得都督区在实际上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准行政区划。唐朝时承袭了这一制度,都督又因为加节而改叫节度使。另外,在唐朝初年,因山川形便设置的道,逐渐成为了正式的监察区,道的长官称为采访使,后来又称观察使。这样到了唐朝末期,节度使权力日益增大,最终兼任采访使、观察使之职,使辖区成为了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道(方镇)。
元朝时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为行省。行省起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行台尚书省。在当时**官署的名称叫做“省”,由**官员到地方执行国家任务,在地方设立的**分支行动机构就成为行台尚书省或某处行台省。事情处理完毕后,便予以撤销。金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因此便仿效六朝隋唐的行台尚书省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了行尚书省。蒙古在与金的接触中,借鉴了这一制度,也设立行尚书省。后来随着**机构改成中书省,地方上的行尚书省也随之改为了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起初行省也是临时性的**派出机构,但由于元朝初年对中原用兵持续的时间很长,军管制一时无法取消,到了平定南宋前后,行省便作为中国历史上辖区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划而出现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地方上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三权分立,一旦遭遇需要对外防御或对内**的情况时,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因此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便经常向各地派出带有**部院大臣职衔的重臣到各地去总督军务或者是巡抚地方,这就是总督和巡抚的由来。总督与巡抚在设立之初,也是带有临时性质的,但后来设置之后便不再废除,总督或巡抚便在地方上掌握了最高的权力。但是,当时名义上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还都属于**官而不是地方官,这些总督或者巡抚辖区也还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准政区而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到了清朝,总督和巡抚逐渐固定化,逐渐变成了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成为地方上的最**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大区制,也是由**转变而来的。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全国设有六大行政区,大区下面辖省、行署、**直辖市。这六个大区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对应的是人民***几大**军的战略经营方向。东北解放较早,四野已经出关经营方向是中南,所以四野后来就演变成中南**;华北****经营华北地区,后来成为华北**;三野经营华东,后来成为华东**;二野经营西南,后来成为西南**;一野经营西北,后来成为西北**。各大**军**一般都曾兼任过所经营区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后来大区制虽然取消了,但现在国家统计局的分地区数据各省市的排列顺序,还一直沿用当时的大区划分,先华北,后东北,之后是华东、中南、西南、西北这样的顺序排列。
三、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在历代的行政区划变迁中,县级行政区划是最具有稳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历朝县级政区数目的变化中,即可以看出这一点。
秦朝时大约有1000多个县,西汉末年县级政区增加到1587个。东汉初年,光武帝省并了400余县,县数回落到1100个左右。到了东汉中期的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县级政区数目为1180个。三国末期,县的总数基本维持在东汉中期的规模,大约为1190个。西晋时期,县的总数略有增长,其时县级政区的数目为1232个。在南北朝的末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县的总数大约为1590个,与西汉末期相差无几。
隋朝时期,经过炀帝的并省州县,在大业五年(609年),县的数目又有所下降,为1255个。唐朝建立后,高祖武德初年,为了**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设置了许多州县。针对这种情况,在贞观初年,太宗对州县进行了省并。到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一共有1573个县。
宋朝时期,疆域狭小,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陇右西北地区也成为了西夏人的领地,云南一带,大理**建国,越南北部,安南**,因此县的设置规模有所减少。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有县1210多个。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县的总数为1127个,与宋朝相差不大。元朝疆域要远远大于宋朝,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县呢?这是因为元朝在岭北、辽阳等游牧地区的行省并未设立州县,在内地的行省中,除去因战乱造**口流失而省并一些县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州是与县平级的,也就是散州。如果合并在一起,元朝在内地的县级政区数目有1300多个。
明朝宣德年间有县1100多个,到了明末则为1138个。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县1455个。从县数来看,明清两代都不算多。但由于明的属州和清的散厅都与县同级,如果将这些计算在内,明清两代的县级政区大致与今天的县数差不多。
四、**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从历代行政区划层级演变的过程来看,两千多年来,最常见的是**制,只不过有时采用的是实**制,而有时则实行虚**制。
秦和西汉初年,疆域还比较小,因此当时采用的是郡县制的单纯二级制,对于****来说,还是能够控制的。但是自汉武帝拓展疆土后,二级制政区已经开始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因此,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负责监察各郡地方官员的政绩。因此,自汉武帝自东汉末年之前的两汉时期,在地方上推行的是虚**制。
东汉末年,州逐渐成为了郡之上的一级正式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国)---县的实**体制。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4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沿袭了这一制度。
隋朝建立后,经过隋文帝的改革,又推行了州---县二级制。但这次的二级制只持续了140年左右,到了唐朝中期便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后,在唐初只作为地理区划的道被作为了监察区,唐朝在地方上出现了虚**制。后来随着节度使兼任各道的观察处置使,节度使所在的方镇与民政上管辖几个州的道合而为一,便又确立了道(方镇)---州(府)---县的实**制。这一制度经历五代十国而没有改变。
宋朝建立后,方镇被废除,全国曾出现过短暂的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但由于当时一共有367个州---县级的行政单位,如果采用但出的二级制,****想要直接来统管是无法办到的。因此,没过多久,宋朝便建立了路---州(府、军、监)---县(军、监)的体制。这种制度,从权力分配角度来看,是虚**制,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则是实**制。
元朝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行省---路---府---州---县多级复合制,但大多数地区实级一般都是行省---府(路、州)---县**制。
明朝建立后,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之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区划,大体继承了元朝行省以下原有的路、府、州、县之制,但有所简化,取消了路的建制,只设府、州、县**。清朝时期,在省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为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二级,又恢复了实**制。
**初年,北京**实行的地方行政区划是省---道---县的实**制。南京**将道废除,随后,又在省与县之间,建立了行政督察区的体制,于是地方行政制度变成了省---专区---县的虚**制。这一制度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期在地方实行的是大区---省----专区---县虚四级制,后来取消大区,专区改名叫地区,变成了省---地区---县的虚**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江苏省和辽宁省开始,大量地区撤地设市,成立了正式一级地方**的地级市,于是便转变成了省---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的实**制了。
汝南县50年代县城
三国时期共有1259个县(由于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境边界常有变动郡县亦有增减变化,另有1206县之说,可参考景阳网/历史广场/三国/三国地方行政区划),所以具体到县是不太可能了,具体到郡就不错了。
魏有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十州全境682县,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扬州的九江、庐江等二郡14县。
吴国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五郡102县。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交州的全境104县。
蜀只有益州,下辖146县。
三国 十三州一部各郡
司州(司隶校尉部):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属魏地。约於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蜀有
幽州:分置涿郡、代、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等十郡一国,下辖69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钜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九郡二国,下辖123县,属魏地。约於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并州:分置太原、上*、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属魏地。约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平原等七郡,下辖62县,属魏地。约於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地委行署是负责什么的?
地委行署:
1、贯彻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治区、伊犁州*委的决定、决策,执行地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地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执行国务院、自治区、伊犁州人民**的决定和命令,向自治区、伊犁州人民**负责并报告工作。
3、接受地区**工委的监督,向地区**工委报告工作。
4、根据国家法律和法规,制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规定行署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领导行署各部门、地直机构以及下级人民**的工作。
5、改变和撤销行署各部门不适当的文件、规定和下级人民**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6、编制和执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领导并管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
7、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8、依法保护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
9、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新型民族关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地方政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设立的行政公署是相当于省级的政权机关,如苏南、苏北、皖南、皖北等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撤销;1978年宪法规定,省、自治区人民**在所属各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自己的派出机关。1982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组织法》规定,省、自治区人民**在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行政公署作为其派出机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有哪些省份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分为了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但是在刚成立新中国的时候却有39个,如果加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特别行政区以及当时没有解放的西藏自治区,中国应该有42个省级行政单位,小编给你细数一下建国后被撤销的那些省级行政单位,你到底应该在哪里。
松江省,在黑龙江以南松花江以东的区域,1907年归于吉林省管辖,在**战争胜利后单独划分为松江省,1954年正式划为黑龙江的管辖范围,松江省退出了中国的行政省级单位。
辽东省,1928年奉天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区域,大致是现在辽宁省的管辖范围,并跟之前的安东省合并后称为辽东省,同样在1954年,辽东省建制被撤销,恢复了之前的辽宁省的管辖范围。
现在辽宁省西部以及***东部在建国初期有两个省的建制,分别问辽北省和辽西省,在1928年撤销了辽北省的建制,并入辽西省的管辖范围,省会为锦州,1954年6月19日,辽西省和辽东省共同划入辽宁省的管辖范围。
热河省,位于现在辽宁省,***和河北的交界处,承德避暑山庄在之前也是在热河省的,在国民**时期,跟之前的辽西、辽东、辽北并称关外四省,1955年7月30日,热河省归入了辽宁省,***自治区以及河北省。
绥远省,大致位于现在山西省北部,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相当重要,绥远省的省会是归绥市,在1954年,绥远省正式并入***自治区,省会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并成为***自治区的省会。
平原省,省会是新乡市,并且包含了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六个市级行政单位,1952年,平原省被纳入了山东和河南的管辖范围。
西康省,大致在现在的西藏、四川以及甘肃的部分区域,建国后设立了西康省,并分为康定、雅安、西昌三个行政区,1955年,西康省归入四川的管辖范围。
行政区划代码变更有规律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是有规律的,首先它按照以首都北京市为中心按照六大行政区的顺序按照顺时针方向排列为:1为华北,2为东北,3为华东,4为中南,5为西南,6为西北,各分区内直辖市列大行政区前列如:110000为北京市,120000为天津市,.310000为上海市,500000为重庆市(特例,原四川省重庆市为:510200,因“510000”已赋予四川省,故直辖后的重庆市的行政区划代码为:500000)。各代码为**分层设置,每层均为二位码长,第一层次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第二层次总体为地级市、地区、盟、自治州及原海南行政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汇总码,第三层次总体为直辖市、地级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特区(贵州省内),林区(湖北省内)、旗、自治旗(均为***自治区内)、矿区(河北省、山西省,***自治区、辽宁省)、工矿区(河北省、山西省)、工农区(四川省内)、农垦区(原河北省唐山地区柏各庄农垦区)、镇(特例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畹町镇)、山(江西省的井岗山)、海岛(海南管辖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完整的行政区划代码(指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为六位码长,每一代码赋予唯一性,行政区划变动后,原行政区划代码也不再赋予新的行政区划。具体你可查询国家质检总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原文就可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