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水害因素评价标准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水质检测指标有哪些(水质检测标准参数表)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水质检测指标有哪些

水质检测指标有以下几种: 1)色度:饮用水的色度如大于15度时多数人即可察觉,大于30度时人感到厌恶。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色度不应超过15度。 2)浑浊度:为水样光学性质的一种表达语,用以表示水的清澈和浑浊的程度,是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考核水处理设备净化效率和评价水处理技术状态的重要依据。浑浊度的降低就意味着水体中的有机物、细菌、**等微生物含量减少,这不仅可提高消毒杀菌效果,又利于降低卤化有机物的生成量。 3)臭和味:水臭的产生主要是有机物的存在,可能是生物活性增加的表现或工业污染所致。公共供水正常臭味的改变可能是原水水质改变或水处理不充分的信号。 4)余氯:余氯是指水经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氯量。在水中具有持续的杀菌能力可防止供水管道的自身污染,保证供水水质。 5)化学需氧量:是指化学**剂**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排放、动植物腐烂分解后流入水体产生的。 6)细菌总数:水中含有的细菌,来源于空气、土壤、污水、垃圾和动植物的尸体,水中细菌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包括病原菌。 7)总大肠菌群:是一个粪便污染的指标菌,从中检出的情况可以表示水中有否粪便污染及其污染程度。在水的净化过程中,通过消毒处理后,总大肠菌群指数如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要求,说明其他病原体原菌也基本被杀灭。标准是在检测中不超过3个/L。 8)耐热大肠菌群:它比大肠菌群更贴切地反应食品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也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9) 大肠埃希氏菌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 常居菌 ,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多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埃希菌属(Escherichia)是其中一类, 包括多种细菌,临床上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大肠埃希菌( E***li )通称大肠杆菌,是所有哺*动物大肠中的正常寄生菌,一方面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能抑制**菌及病原菌和真菌的过度增殖。但当它们离开肠道的寄生部位,进入到机体其他部位时,能引起感染发病。有些菌型有致病性,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性疾患。简而言之,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评价水质的指标有哪些

一般地水质评价指标如下:

(1)pH值

在水中pH值的允许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就天然水域而言,其pH值的变化范围是比较小的。一般认为鱼能正常生存的酸碱度就是pH值的允许范围。当降雨时,鲑鱼在pH为5.5的条件下,就全部死亡。显然,pH值为5.5时就不是允许范围了。

(2)浊度和透明度

所谓浊度,就是用来表示水质混浊程度的单位。当1L水中含有1mg直径为62~74μm的白陶土时,被称为浊度1度(1°)。使用浊度计的方法通常是把水的吸光度与标准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测定。所谓透明度,在日本是用5号活字印刷成文字,置于被测液的底部,然后通过液层垂直看底部的文字,以刚刚能辨认出文字的水层高度的厘米数来表示。进行了废水浊度和透明度的测定,水的污浊程度就基本上知道了。

(3)悬浮物(SS)

多数废水含有不溶解性的悬浮物。所谓悬浮物,也有人称之为“浮游物”。当溶液混浊时,除含有悬浮物外,也含有微量的溶解物。不过这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

(4)溶解氧(DO)

当废水中含有还原性有机物质时,这些还原性物质就和水中的溶解氧起反应,往往引起水中溶解氧不足。所以,当水中有机物多时,溶解氧就少。因此,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就能知道水的污染程度。但是作为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的方法,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系表示污染物质数量的个指标,它是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气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氧的数量,而氧的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

(5)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Oxygen-Demand)

COD是表示水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所消耗**剂KMnO4(CODMn)或K2Cr2O7(CODcr)**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的当量,这个氧的当量与有机物的量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在我国一般多采用CODMn评价地面水环境和自来水质评价。

(6)生物化学需氧量(BOD)(Biochemical-Oxygen-Demand)

BOD表示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的当量,然而,COD及BOD两个指标,都不能完全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只有相当于有机物**率的60%~70%,况且COD及BOD在不同的条件下所测结果又不一致,但目前这两种指标仍被采用,在时间上BOD的测定在20℃条件需要5天(BOD5)而COD测定只需2小时就可以了。现在对于BOD、COD的测定又被所谓的TOC、TOD测定器所代替,近来已作为公认的方法普遍采用。

TOC、TOD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测定出来,而巳还能连续测定。TOC(Total Or-ganic Carbon)为有机碳总量。在测定水中的碳化物时,以钴(Co)作触媒,在950℃的条件下燃烧。燃烧时产生的CO2,用非分散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测定。其间把无机的碳酸盐在150℃的低温条件下燃烧,测出其CO2的数量。从总碳中减去此CO2量后,就为有机碳的测定值。

也可用总需氧量TOD(Total Oxygen Demand)表示,即以白金为触媒,在900℃的条件下燃烧。此时产生的总氧量,因为包括了一部分**酸**时所用去的氧,所得结果不够准确。

用TOC、TOD法所测定的理论值准确度高,是目前对水质各指标测定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BOD、COD、TOC、TOD测定值的比较如图6-14所示。从图里可以看到BOD、COD的理论值是相当低的,仅为60%~70%。而TOC、TOD的理论值却能达到90%。ThOC表示理论TOC。






(7)依赖生物指标的方法

仅仅采用如前所述的BOD、COD这两个指标作为表示水中含有机物的量是不够的。例如在两种水内,如果A的BOD高,而B是COD高,在此种情况下比较哪一个已经污染?哪一个没有污染?是难以分清的。可是,如果知道了栖住在那里的生物种类,就可判定水质污染的程度了。

日本津田松苗氏搜集整理的多腐性水域特征的具体内容如表6-5所示。该表把水质分为强腐水性、α-中腐水性、β-中腐水性和贫腐水性四种。按水质污染、恶化程度的顺序,以等级表示。

贫腐性的清洁水,在昔日到处都是。而遗憾的是现在不多了。那时从山谷中流出的水,既清洁又洁净,不加任何处理也是很可口的饮用水。在这种水中,既没有鲤鱼也没有鲫鱼,连细菌和植物性生物也很少。至于原生动物,则更为稀少。

与此相反,在第一污染区——强腐水性水域,不仅BOD多,而且底层的污泥是黑色;不单是细菌的数量多,而且嫌气性的生物也多;一切**性的毒物,特别是硫化氢(H2S)和氨(NH3)之类的物质全有。在这种环境中,只有抵抗力很强的生物方能适应。在该水域打捞的鱼,对人们来说已经成为无用之物了。

矿井水害情况统计分析

大平煤矿自1986年投产以来,共发生25次突水事件。其中最大涌水量大于300m3/h的4次,其中一次单位时间涌水量达2600m3/h,造成了淹井事故。

水质检测指标有哪些

从大平煤矿井下主要突水事故统计资料来看,二1煤顶板砂岩水和底板太原组L7-8薄层灰岩水是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而老窑积水对矿井的威胁和破坏极大。导水通道为裂隙或断裂带,少部分为层间裂隙。

分析矿井顶板砂岩水和底板灰岩水的突水情况,大部分突水事故都发生在井田内断裂带上,或断裂带附近。单点的涌水量都不是很大,最终趋于稳定。

大平井田老窑突水都发生在矿井浅部14采区,其中两次突水水源为老窑水;一次为本矿采空区积水。突水特点为:来势凶猛,瞬间用水量较大,最后趋于稳定或疏干,说明矿井浅部部分老窑水或采空区积水有一定的补给来源。大平矿发生的3次老窑突水事故都对矿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其中2000年8月19日发生在14181进风联络巷的突水还造成了淹井事故,现对此次事故突水原因简述如下:

大平矿14采区西翼全部采用条带法采煤,该区煤层直接顶为泥岩,基本顶为中等硬度的砂岩,回采工艺为*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利用此方法采煤,回采后基本顶没有在直接顶垮落后整体跨落,而是在两边煤柱的支撑下形成沉降或部分垮落,从而造成采空区域不能全部充填,导致回采后塌结不实形成蓄水空间,同时顶板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顶板裂隙增多增大形成导水通道,又由于14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顶板含水丰富,加之2000年5月~8月新密地区降水量较大,大气降水不断补给各含水层,使含水层含水量增加,并通过裂隙补给采空区,造成采空区大量积水,当巷道围岩强度不足以抵抗逐渐增大的静水压力时,老窑水即通过围岩进入巷道,造成本次突水事故。

水的环境质量评价

水的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地表水和**水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水体的质量现状、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所处的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本次侧重于对水的污染程度、所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和水质量的变化趋势等进行评价。

4.4.1 **水的质量评价

水的质量评价,主要利用本次的测试成果和收集以往的资料对**水水质进行分类,评价的方法参照**水质量标准(G B/T14848—93),首先进行单元项评价,单项组分评价按该标准分类指标划分为5类,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然后综合对比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计算出综合评价分值F。F值计算方法如下:

海南岛东北部生态环境地质

式中:F—综合评价分值;F—i各单项组分评分值; —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n—项数。

根据计算的F值(见表4.3),按表4.4划分**水质量级别。评价参数主要为pH 值、氨氮、硝酸盐、**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磷、汞、铬(Ⅵ)、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等20余项。除琼北盆地承压水和部分火山岩孔洞裂隙水区及部分孔隙潜水的水样分析项目达到参数评价数目外,其余的孔隙潜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区的为全分析水样,参与评价项目少,只有pH 值、氨氮、硝酸盐、**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总硬度、铁、锰、硫酸盐、氯化物等10余项。对于铁、锰含量较高的地区,因该组分易于处理,在评价中不考虑这两项指标。

表4.3 海南岛东北部**水水质统计表  单位:mg/L

续表

表4.4 **水质量级别划分标准

4.4.1.1 孔隙潜水的水质评价

17个孔隙潜水水样测试结果(见表4.3),**水质量综合评价值F=0.71~7.38。属优良的有2个,占11.8%;属良好的有10个,占58.8%;属较差的有3个,占17.6%;极差的有2个,占11.8%。评价**水属良好为主,其次为较差的**水;局部为优良、极差的**水。如文昌迈号含**酸盐和海口滨海公园对面含氯化物、铁、锰、**酸盐严重超标;文昌县锦山七星岭滨海带,由于采用海水冲选砂钛矿,海水直接严重地污染潜水,**水C1-的含量高达17.9g/L。

4.4.1.2 基岩裂隙水的水质评价

10个水样测试结果,**水质量综合评价值F=0.72~7.24。属优良的有2个,占20%;属良好的有5个,占50%;属较好的有2个,占20%;极差的有1个,占10%。优良至较好的占90%,评价**水属优良至较好的,**水含硝酸盐普遍偏高,一般28.1~160m g/L。

4.4.1.3 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的水质评价

13个水样测试结果,**水质量综合评价值F=0.71~7.16。属优良的有2个,占15.4%;属良好的有8个,占61.5%;属较好的有1个,占7.7%;属较差的有2个,占15.4%。评价结果**水以良好的为主,其中临高龙门至坡莲一带**水含硝酸盐偏高。

4.4.1.4 孔隙承压水的水质评价

琼北承压水盆地赋存多层组的**水,水量丰富,是琼北地区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采取2个水样,本次收集了24个属第1至第4含水层的点的水样资料,**水质量综合评价值F=0.76~7.51。属优良的有1个,占3.8%;属良好的有22个,占84.6%;属较差至极差的有3个,占11.5%。评价**水属良好的。其中第2、3层承压水为琼北地区矿泉水的开采层,如海口金盘矿泉水、椰树矿泉水、伊莎贝尔矿泉水、东坡矿泉水等。水中偏硅酸、锶的含量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属低矿化度、含锶偏硅酸矿泉水。

局部区**水含铁、锰超标,除铁锰后方可饮用,如音书村M 92孔、老城镇M 43孔、龙塘镇M 90孔及海口市第九小学M 64孔。海口第九小学新井和海峡所M 30孔分别检出超标的 明显偏高,分别为135m g/L和2190mg/L,且 等多项超标。

4.4.1.5 琼北承压水水质的动态评价

对区内不同地段同一含水层的不同时段的水质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水的矿化度和氯离子在30年内基本未发生变化,说明承压水的水质动态是稳定的(见表4.5)。

表4.5 海口—演丰滨海地段水质动态

续表

4.4.2 地表水的质量评价

区内有南渡江和万泉河两大水系,其次为文澜河、宝陵河、文教河等小水系。较大水库有松涛水库、南丽湖、福山水库等。本次调查对各河系、水库共采取水样18个,收集水样3件(见表4.6);并参考海南省水利局1999年《海南省水资源公报》的资料,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从水质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全区地表水质量的主要是水中的总磷、**酸盐和溶解性铁指标等,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I类水的标准。另外,在近海口市的河段,氯化物升高也是降低水类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

4.4.2.1 南渡江水系的水质评价

本次对南渡江上游、中游、下游、支流和松涛水库、松涛干渠、福山水库、永庄水库进行样品采取,共采取9组水样。结果表明,除南渡江下游感潮河段受海水的影响,Cl-含量很高,不宜用该指标判断其为V类水质外,区内河水、库水的水质符合Ⅱ类水标准,其中福山水库、永庄水库的水质符合I类水标准。从时间空间来看,水中有些含量指标有明显的增高,主要表现在溶解性铁、**酸盐、总磷等方面:如松涛水库1997年水的质量符合I类水标准,溶解性铁的含量为0.001~0.002mg/L,硝酸盐的含量为0.10~0.16mg/L,总磷的含量为0.007~0.012mg/L;而到2001年12月水的质量符合Ⅱ类水标准,溶解性铁的含量为0.10mg/L,硝酸盐的含量为1.68~.82mg/L,总磷的含量为0.10mg/L。这说明南渡江水和松涛库水的水质有恶化的趋向。

4.4.2.2 万泉河水系的水质评价

对万泉河上、中、下游各取1组水样,水的质量符合Ⅱ类水标准,影响水质量的指标为总磷(0.1mg/L)和溶解性铁(下游总铁的含量0.3mg/L)。

4.4.2.3 文澜河的水质评价

对河流上、下游各取1组水样,结果表明(见表4.6),文澜河上游的水质符合Ⅱ类水标准;下游明显受污染,溶解性铁(0.30mg/L)、硝酸盐(5.65mg/L)、**酸盐(0.08mg/L)、总磷(0.2mg/L)偏高,水质符合Ⅳ类水标准。

4.4.2.4 宝陵河的水质评价

对河流上、下游各取1组水样,河水水质符合Ⅱ类水标准,影响水质量标准的主要为氮化物、溶解性铁、总磷等(见表4.6)。

4.4.2.5 小溪流的水质评价

对琼中木薯厂下的小河子取1组水样,水中的总磷含量高,水的质量符合V类水标准。这说明木薯厂的排污水严重污染了河水。

表4.6 海南岛东北部地表水质统计表

4.4.2.6 南丽湖的水质评价

采取1组水样,水的各种指标均符合I类水的标准(见表4.6)。

4.4.2.7 海口市东、西湖水的水质评价

根据1999年《海南省水资源公报》的资料,东、西湖污染严重,水质长期劣于V类水,主要污染指标为磷、氮营养盐和耗氧有机物。

4.4.2.8 近岸海域的水质评价

根据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2000年海南省环境状况的公报》,区内近海岸海域的水质符合I类标准,海口近海岸局部海域仅达到Ⅳ类标准。但局部水质污染的事件也有发生,如2000年4月,文昌铜鼓岭海域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氮磷营养盐浓度较高,造成面积约50km 2的海域发生赤潮。

评价因子的选择和因子权重的确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简述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方案所需要的环境条件研究,影响项目建设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需要采取的保护对策和措施,以及相关的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经济分析。本讲重点介绍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
一、环境价值评价的主要方法
环境价值就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货币量化的价值,一般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环境价值进行量化。
(一)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就是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对项目建设可能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动进行观察和度量的方法。主要包括:
1.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
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能导致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发生变化,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的变动。例如,某种废弃物的排放会影响到其周围地区其它厂商的生产,因而就可以用其它厂商因减产而减少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条件下销售的(比如存在着垄断或价格补贴,或者企业不自负盈亏,因而可以不顾市场供求状况和产品销售状况乱涨价等等),应采用影子价格来计算环境影响价值。
2.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
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而给生产直接造成的损失(可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测算),而且还表现为因环境质量恶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为人们过早得病或死亡而造成的收入损失等等。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是专门用于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它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状况。人力投资是对劳动者健康状况和文化技术水平所进行的投资。人力投资的成本(费用)包括个人和社会用于教育及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支出,人力投资的收益(效益)包括个人受教育和接受卫生保健后所带来的个人收入增加和社会效益。为简化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增加,以及因劳动者过早生病或死亡而导致的个人收入损失。前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变化而增加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的乘积,后者则相当于环境质量变动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扣除来自非人力资本的收入)的现值的乘积。
3.防护费用法
当某种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利用采取这些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就是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的负担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方式,由污染者购买和安装环保设备自行消除污染,或采取“谁污染,谁付费”的方式,建立专门的污染物处理企业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也可以采取受害者自行购买相应设备(如噪音受害者在家安装隔音设备),而由污染者给予相应补偿的方式。所需费用就可以作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价值测算的一种依据。
4.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
假如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那么就不得不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原有的环境质量得以保持。将受到损害的环境质量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恢复费用一般采用重置成本进行计算,以准确反映现实价格水平下的恢复成本。
5.影子项目法
影子项目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某一项目的建设会使环境质量遭到破坏,而且在技术上无法恢复或恢复费用太高时,人们可以同时设计另一个作为原有环境质量替代晶的补充项目,以便使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保持不变。同一个项目(包括补充项目)通常有若干个方案,这些可供选择但不可能同时都实施的项目方案就是影子项目。在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难以直接评估时,人们常采用这种能够保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影子项目的费用来估算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二)替代市场法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商品和劳务,它们是可以观察和度量的,也是可以用货币价格加以测算的,但是它们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价值变动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变动的方法,就是替代市场法,又称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力图寻找到那些能间接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商品和劳务,并用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由于这种方法涉及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而且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往往十分困难,使得这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可信度较低。替代市场法主要包括:
1.后果阻止法
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为了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可以采用两类办法:一是对症下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来保证经济发展。但在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无法逆转(至少不是某一当事人甚至一国可以逆转)时,往往采取另一类办法,即通过增加其它的投入或支出来减轻或抵消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其它投入或支出的变动额就反映了环境价值的变动。用这些投入或支出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的方法就是后果阻止法。
2.资产价值法
资产价值法有时又被称为舒适性价格法。房屋、土地等与当地环境条件有密切关联的资产的价值,受当地环境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环境质量的差异将影响到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而影响到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因此可以采用因周围环境质量的不同而导致的同类房地产等资产的价格差异(其它条件相同),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3.工资差额法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差异(例如嗓音的高低和是否接触污染物等)会影响到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并弥补环境污染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厂商就不得不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劳动者以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工时和休假的差异可以折合成工资)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
4.旅行费用
这种方法认为,旅游者前往诸如名山大川、奇峰怪石、珍禽异兽等舒适性环境资源的旅行费用 (包括旅游者所支付的门票价格,前往这些地方所需要的费用和旅途所用时间的机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旅游者对其工作和居住地环境质量的不满,从而反映了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因此,在排除了其它因素(如收入)的影响后,就可以用旅行费用来间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包括旅游点的环境质量货币价值和旅游者工作和生活地点的环境质量货币价值)。
(三)意愿调查评价法
如果找不到环境质量变动导致的可以观察和度量的结果(不论这种结果能够直接定价,还是需要间接定价),或者评估者希望了解被评估者对环境质量变动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对被评估者的直接调查,来评估他们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这就是意愿调查评价法,主要包括:
1.直接询问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具体做法包括:(1)叫价博弈法。通过模仿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进行调查。调查者首先向被调查者说明环境质量变动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办法,然后询问被调查者,为了改善环境,是否愿意付出一定数额的货币(或者是否愿意在接受一定数额的补偿的前提下,接受环境质量的某种程度的恶化),如果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就再提高(在涉及补偿的情况下是降低)金额,直到被调查者作出否定的回答为止。然后调查者再变动金额,以便找出被调查者愿意付出的精确金额。(2)权衡博弈法。通过被调查者对两组方案的选择,来调查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调查者首先要向被调查者说明环境质量变动的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办法,然后提出两组方案。其中,第一组只包括一定的环境质量,第二组除了——定的环境质量之外,还需要被调查者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或者给被调查者一定数量金额的补偿),调查者要求被调查者在环境质量与货币支出的不同组合中做出选择。如果被调查者选择了第一组,那就降低要求被调查者支付的金额(或提高给被调查者的补偿金额),如果被调查者选择了第二组,那就提高要求被调查者支付的金额(或降低给被调查者的补偿金额),直到被调查者感到无论选择哪一组方案都一样时为止。此时,调查者将所有的被调查者在第二组方案中愿意付出或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就可以得出上述环境质量差异的货币价值。
2.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些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从中推断出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
主要包括:(1)无费用选择法。要求被调查者在若干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但无论哪一组方案都不要求被调查者付款,而只要求被调查者选择由一定的环境质量和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或劳务(也可以包括货币)组成的组合。这样,被调查者对环境质量差异的受偿意愿,就可以通过他们对其它商品或劳务的选择表现出来。(2)优先评价法。首先告诉被调查者不同的环境质量(例如不同水质的自来水)的价格,然后给被调查者一个预算额,要求被调查者用这些钱(必须用尽)去购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一组商品。这样,被调查者对环境质量变动的支付意愿,就可以通过他们购买的商品组合表现出来。(3)德尔菲法。通过专家调查来获取环境质量评价的信息。
意愿调查评价法直接评价调查对象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从理论上讲,所得结果应该最接近.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但是,必须承认,在确定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的过程中,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的,被调查者比调查者更清楚自己的意愿。加上意愿调查评价法所评估的是调查对象本人宣称的意愿,而非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意愿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因而调查结果存在着产生各种偏倚的可能性。当调查对象相信他们的回答能影响决策;从而使他们实际支付的私人成本低于正常条件下的预期值时,调查结果可能产生策略性偏倚;当调查者对各种备选方案介绍得不完全或使人误解时,调查结果可能产生资料偏倚;问卷假设的收款或付款的方式不当,调查结果可能产生手段偏倚;调查对象长期免费享受环境和生态资源而形成的“免费搭车”心理,会导致调查对象将这种享受看作是天赋权利而反对为此付款,从而使调查结果出现假想偏倚。由此可见,如果不进行细致的准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出现重大偏差。所以在估算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直接市场法;如果采用直接市场法的条件不具备,则采用替代市场法。只有在上述两类方法都无法应用时,才不得不采用意愿调查评价法。

ISO14001的环境因素的打分标准是什么啊?

每个公司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看你公司是哪类的了
可以采取三因子评价法、直接判断法、专家打分法等等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一)环境因素含义
  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l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l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l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

  l 产品生命周期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观察(查看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1)问卷评审——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学品?数量是多少?

  l 在产品设计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

  l 有哪些紧急状态?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l 水、电、煤、油用量各多少?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l 有哪些环保设备?维护状况如何?

  l 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如何处置的?

  l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厂界是否达标?

  l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做没做调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问卷调查内容,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问卷提纲。

2) 现场评审(I)  ——观察面谈及环境因素识别

  现场观察和面谈都是快速直接地识别出现场环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这些环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是具有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有些是存在环境风险的。如:

  Ø 观察到较大规模的废机油流向厂外的痕迹;

  Ø 询问现场员工,回答“这里不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现场房角处发现存有剧毒物质;

  Ø 员工不知道组织是否有环境管理制度,而组织确是存在一些环境制度;

  Ø 发现锅炉房烟囱黑烟;

  Ø 听到厂房传出刺耳的噪声;

  Ø 垃圾堆放场各类废弃物混放,包括金属、油棉布、化学品包装瓶、大量包装箱、生活垃圾等;

  现场面谈和观察还能获悉组织环境管理的其他现状,如环保意识、培训、信息交流、运行控制等方面的**,另一方面也能发现组织增强竞争力的一些机遇。如果是初始环境评审,评审员还可向现场管理者提出未来体系建立或运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议。
3)现场评审(II)  ——书面文件收集及环境因素识别

  一般的组织都存在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管理信息和各种文件,评审员应认真审查这些文件和资料。需要关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

  l 排污许可证、执照和授权;

  l 废物处理、运输记录、成本信息;

  l 监测和分析记录;

  l 设施操作规程和程序;

  l 过去场地使用调查和评审;

  l 与执法**的交流记录;

  l 内部和外部的抱怨记录;

  l 维修记录、现场规划;

  l 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参数;

  l 材料使用和生产过程记录,事故报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费;

  l 能源、资源、配件等的价格;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1 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 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资源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 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 管理规定
4.1 初始环境评审
4.1.1 公司在尚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通过初始环境评审来确定自身的环境状况,考查全部环境因素,按规定方法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4.1.2 初始环境评审的工作是在环境管理者代表的直接授权下,由主管部门组织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方式完成。
初始环境评审最关键的内容为:
⑴ 收集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
⑵ 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⑶ 对所有现行环境管理活动和制度进行审查;
⑷ 对以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初始环境评审,确定了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识别出环境因素并评价出了重要环境因素。
4.2 识别环境因素
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以后的正式运行阶段,识别环境因素的过程可不必通过初始评审,而应执行《环境因素识别、更新及评价程序》,保证环境因素的有效识别和更新,并充分合理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
4.2.1 定期识别环境因素
每年**月,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审之前,执行组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查找,对新出现的环境因素予以登记,并修订有关记录。
4.2.2 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对产生环境因素的环节进行检查,因各种条件变化,导致环境因素已不存在、或新增加环境因素时,应予以标识。
4.3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4.3.1 原有的重要环境因素,在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后,已不具备重要环境因素特征的,应作为一般控制因素,或根据实际情况不再作为环境因素考虑,并对有关记录进行标识。
4.3.2 对新识别的环境因素,应按照“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予以评价,对其中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应作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4.4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原则
1.识别全面。即环境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地说,应对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七种类型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三种状态:正常(如生产连续运行);异常(如生产的开车、停机、 检修等)和紧急状态(如潜在火灾、事故排放、意外泄露、洪水、地震等)。
三种时态:过去(如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泄露事件造成的土地污染),现在(如现场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问题)和将来(如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来潜在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因素)。



七种类型:以上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可能存在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
在所有情况下,都应当考虑到组织内的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下,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状态"以及"应对涉及下列因素的工作部门的活动所伴随的重要环境因素予以考虑:向大气中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问题、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这说明,组织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现在、过去和将来三种时态(这里面也就包含了能够控制、可望施加影响的内容以及进一步需要关注的相关方和产品的环境因素)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排放等六种情况。在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性质发生变化时,还应考虑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2.识别具体。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识别的具体程度应细化至可对其进行检查验证和追溯,但也不必过分细化(如把试验室使用pH试纸废弃也作为一项环境因素)。
3.明确环境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此,识别时应明确其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影响。
4.描述准确。依据ISO14004标准示例,环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物质)或污染物的名称与某一行动或动作的组合",即名词加动词。污染物的名称应明确到有关污染物质种类或组分。
4.5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应考虑:
⑴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情况;
⑵ 环境影响的程度、规模、持续时间;
⑶ 潜在事故隐患的强度、范围、概率;
⑷ 资源能源的消耗情况;
⑸ 地区形象建设需要;
⑹ 相关方面要求;
⑺ 改变其环境影响的难易程度。
4.6环境因素识别中应防止忽视的方面
在环境因素识别时,人们往往注重组织正常活动中的环境因素,但对以下方面可能容易忽视、遗漏。这些方面包括:
1.异常和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
由于异常和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处于潜在状态,有隐含的因素,因此不太直观,这就要求评议人员开动脑筋,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评议人员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通常,异常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发生在试生产过程、设备启动、开机、关机、设备维修、污染处理设施故障时。紧急状态发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事故排放,有毒物泄露、火灾隐患、压力容器破裂泄露或火灾**等。
2.产品中的环境因素。
产品耗用大量的贵重材料,能耗水平偏高,过程污染物排放偏高。使用污染严重的物质;包装不符合环保要求,产品未达到相关环保指标;产品使用后的废弃可能不易降解,回收分解困难,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
3.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包括组织提供的服务和使用相关方的服务,如:运输、仓贮、建筑装修、能源动力提供、销售和维修;废物处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
4.7环境因素识别与汇总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按部门环境因素发生地点、类型填写的环境因素识别一览表。
部门环境因素识别表: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废、资源、能源消耗、化学品使用、相关方、产品等环境因素,按部门编制调查表便于以后对环境因素的更新。
经过环境因素识别,应将初步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适当的整理、分类、汇总和记录,形成表格。这些表格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因素复杂程度来编制,如按部门顺序进行汇总,这有利于部门对环境因素的掌握,也便于环境管理体系管理职能部门的全面管理。
4.8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某些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中,对于环境因素的识别往往存在不足之处。如:环境因素识别不充分;识别不切合实际,不能抓住重点;仅着眼于现行的生产活动,忽视了能源、资源消耗和产品或服务过程的环境因素等。
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的应用,有的不能满足组织环境因素实际情况,评价方法不适应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而出现生搬硬套,评价不准确,造成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不正确,使控制对象偏离实际,导致体系运行的环境绩效不明显,体系运行处于形式化。
为此,如何全面和客观地识别环境因素,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并正确的进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
4.9、举例说明
下面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何充分识别环境因素。如“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样一个活动,就要考虑以下活动的环境因素:
从过去时态看,化学品的运输过程
从组织现场看,化学品的储存、使用
从将来看,化学品的废弃、容器的处理
而针对每一项活动,就应从状态的角度分析(这里仅只化学品本身的影响):
化学品运输,正常情况下(合乎安全规定时)应该说环境影响小,可以不予考虑;而在异常情况下,比如运输单位不了解化学品特点,装卸运输粗犷、生产单位密封灌装不合乎规定、气候等条件不合适等,就会造成化学品的溅洒、挥发,造成土壤或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紧急情况下,比如遭遇洪水等恶劣条件,以及事故等意外可能会造成**、大面积泄漏等污染事故,显然在不同状态下,环境的影响(可能性、频次、影响程度等)都是不同的。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同样正常时,小量挥发;异常情况下可能就有泄漏、较大的挥发、一些化学反应情况;而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有剧烈反应甚至**等环境事故发生。
化学品(容器)的废弃,正常情况交由资质的单位合理科学处理或供货商的重新利用;异常情况下,因人员操作或意识问题就会发生不当的处理、存放而造成污染情况;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燃烧、大面积污染土壤等事故。
当然,对于更新,就要考虑一旦化学品种类性质、用量发生变化是应当在投入使用前进行评价和环境因素的更新。
应该注意的是,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地点、单位不同,组织在进一步的评价时,就要考虑可以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



参考百度、 安全管理网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一)主要危险有害物质及特性

CO2地质封存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将CO2灌注到**一定深度的储层中封存起来,所以主要危险有害物质即为CO2。CO2的相关特性如下:

(1)可溶性:CO2是弱双极性,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且它溶解于多数原油,溶解后,原油膨胀,使地层原油体积略为增大,黏度降低。

(2)毒性:CO2不属于有毒物质,但吸入时会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如吸入气体初期有轻微的眼及上呼吸道**症状,如长时间接触并吸入时会发生迟发性肺水肿、**呼吸窘迫症,并引起支气管炎等病症,如果CO2浓度过高,将导致人员窒息死亡。

(3)**性:CO2气体比空气重,相对密度为1.101(-37℃),可以较高的浓度**在洼地、坑池、圆井等低洼区域。

(4)腐蚀性:CO2和水反应生成弱腐蚀性物质——碳酸。碳酸对金属产生无硫腐蚀。

(5)升华性:CO2的沸点是-78.5℃,在较低温度下极易升华为气体。CO2在升华过程中大量吸收周围的热量,易造成冻伤事故。

(6)超临界特性:CO2临界温度为31.1℃,临界压力为7.2 MPa。

(二)工程可能事故分析

1.井喷事故

在CO2灌注过程中,灌注井井筒内的CO2相态是极其复杂的,如果温、压条件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发生井喷,出现井筒内“结冰”等现象。对此要根据灌注工程区块地层压力高低,同时结合钻井时采用的防喷技术,考虑操作因素,分析井喷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输气管道泄漏

输气管道的泄漏可能由于下述原因造成。

(1)不法分子钻孔盗气;

(2)管道上方违章施工,洪水、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第三方破坏;

(3)管道的内外腐蚀以及施工中焊接、敷设、搬运及护坡等问题;

(4)管材存在质量**、设计失误、或者运营过程中违章操作等;

(5)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CO2酸性腐蚀、低温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等,对设备、管道具有腐蚀性,容易构成对设备、管道的腐蚀,造成泄漏。

3.火灾**

输气站场工艺装置区及线路截断阀室均为火灾危险区域、**危险区域,管道输送含CH4的CO2气体时,为易燃易爆性气体。

管线一旦发生泄漏,有可能会在泄漏源周围形成**性气云团,如遇明火、机械摩擦、碰撞火花等火源,便有可能引起火灾**,危急设备及人身安全。

泄漏孔径的大小、泄漏方向、点火延迟时间等因素会导致管道泄漏引起的火灾**形式的不同,有可能会引起垂直喷射火、水平喷射火、准池火、闪火等,当系统、压力容器或受压设备处在火灾发生的现场时,系统、压力容器或受压设备内的介质就会受热,体积膨胀,这些设备受火灾影

3.预危险性分析

预危险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一种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危险状态的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做一概略的分析而采取的分析方法。

(1)预先危险分析的功能: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完成4个功能:(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3)预测事故出现时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4)判定已识别的危险分级,并提出削减与控制危险的措施。

(2)分级标准:在分析系统危险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7-17。

表7-17 危险性等级划分

4.火灾**危险指数(DOW)评价法

火灾**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依据工艺装置以往事故的统计资料、生产物料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防护措施,按逐步推算的方法,对装置及所含物料的潜在火灾、**和反应性危险进行客观评价的预测方法。具体预测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单元。包括评价单元的确定和评价设备的选择。

(2)求取单元内重要物质的物质系数MF。

重要物质是指单元中以较多数量(5%以上)存在的危险性潜能较大的物质。

物质系数MF是表述物质由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引起的火灾、**过程中释放能量大小的内在特性,它由物质可燃性NF和化学活泼性(不稳定性)NR求得。

(3)根据单元的工艺条件,采用适当的危险系数,求得单元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

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是确定事故损害大小的主要因素。

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是影响事故发生概率的主要因素。

(4)求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F3=F1×F2。

(5)求火灾**危险指数DOW。DOW=F3×MF。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的正常范围是1.00~8.00,如果F3的值大于8.00,则以最大值8.00作为最后的工艺单元危险系数。它可估计生产过程中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

(6)用火灾**危险指数值查出单元的暴露区域半径R(m),并计算暴露面积A(m2)。

(7)确定评价单元危险等级(表7-18)。

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有哪些

  多数学者认为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影响藻类生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如阳光、营养盐类、季节变化、水温、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很难预测藻类生长的趋势,也难以定出表示富营养化的指标。
  目前一般采用的指标是: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mg/L。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