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标准地层剖面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地质分类有哪些地质分为什么类型(地质类别有哪几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地质分类有哪些地质分为什么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矿床——***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扩展资料:
地质的研究对象:
1、矿物和**
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
2、地层和古生物
地层是以成层的**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
3、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质
什么是层型剖面
地表或**(钻井、矿坑中)观察到的**单位系列。作为标准模式的地层剖面称层型,而补充层型不足的地层剖面称参考剖面。测绘地层剖面是一项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一般用图解方式表示地层剖面,要求能反映地层层序、厚度、岩性、所含化石、产状等情况。地层剖面图通常包括:①自然剖面图。又称地层剖面图或横剖面图,把野外观察到的一个地质断面,按自然地势、产状、视厚度,用不同符号代表岩性,绘制成一定比例尺的图解。②柱状剖面图。按地层上下顺序,用柱状图解方式表达,地层用真厚度标志,可附文字对岩性进行描述。按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柱状剖面图可分为露头柱状剖面图、钻井柱状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剖面图。
地层及剖面位置
一、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系统见表2-1。工作区露头剖面见图2-6。图2-7为下古生界地层综合柱状图(据李克勤,1992)。
1.中元古界长城系及蓟县系
长城系为陆相、滨海相沉积。贺兰山一带为黄旗口组,与新太古界桑干群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底部厚150m,由杂色石英岩状砂岩夹杂色板岩组成;上部灰色、灰黑色板岩与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夹石英砂岩,厚13~200m,灰岩含Leiopsophosphaera sp.(光球藻未定种)和Leiominuscula sp.(光面小球藻未定种)。桌子山地区,该组下部为石英砂岩夹泥岩,有2m多底砾岩,发育斜层理及波痕,底界与千里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上部为石英砂岩夹石英岩状砂岩,发育波痕,厚338m。东部称“汉高山砂岩”及“霍山砂岩”,前者厚达350m,向北向南变薄,岩性为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夹安山岩及紫色页岩,具底砾岩,底界为不整合。南部厚度大,5557~8000余米,由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底界为假整合。
蓟县系为该盆地第一次海侵沉积。贺兰山-青龙山一带称王全口组,由各种白云岩组成,含燧石团块,夹少量砂岩及页岩。含Conophyton wangquangouense(王全沟锥叠层石),Conophyton garganicus(加尔加诺锥叠层石),Minjariasp.(米雅尔叠层石),Colonnella sp.(圆柱叠层石),Tielingellasp.(铁岭叠层石)等,厚数十至数百米,总体向南变厚。南部厚845.2~1706.2m,以白云岩为主。南部QSH 1井主要为粉砂岩,夹泥岩、白云岩及喷发岩,厚仅310.5m。
2.新元古界震旦系
新元古界仅发育震旦系罗圈组,盆地缺失中元古界青白口系及新元古界震旦系下统地层。罗圈组仅分布于西、南边缘。贺兰山一带称正目观组,下部为杂色泥砾岩与浅灰色、灰色块状砾岩,上部为砂质页岩和板岩,均属冰渍泥砾岩性质。
中新元古界地层变化总趋势是南缘、西缘较厚,向东、北变薄直至缺失。
3.下古生界
盆地在早古生代,形成了秦、祁、贺兰三叉裂谷系,海水至裂谷侵入,接受了第二次海侵沉积。海水自南、西入侵,中寒武世达到**,地层向北东超覆。
(1)寒武系:下寒武统(猴家山组、馒头组和毛庄组)由灰白色钙质长石粉砂岩、含磷砂岩、白云岩组成,底部为磷块岩,含Bergeroniellns sp.(鲍格朗氏虫),西厚南薄,厚5~178m。
馒头组分布于西部和南部。陇县一带下部为白云岩,中上部夹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紫灰色灰岩,厚76m。歧山一带以白云岩为主,厚112m。YCAN 1井为灰岩、鲕粒灰岩、白云岩,上部夹杂色泥页岩。贺兰山为灰质白云岩、钙质页岩及石英岩状砂岩,厚42~82m。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系统简表(据李克勤,1992)
图2-6 工作区露头剖面
剖面位置:1—大佘太;2—五虎山;3—桌子山-老石旦东山;4—桌子山青年农场;5—桌子山拉什仲;6—桌子山公乌素;7—桌子山蛇山;8—桌子山呼查布其;9—胡基台;10—樱桃沟;11—中梁子;12—强岗岭;13—大南池;14—山字沟;15—榆树沟;16—清水河-刘家窑;17—校育川
毛庄组属于下统还是中统目前仍无定论,本文暂放于下统。毛庄组在陇县一带,下部为杂色白云岩及石英细粉砂岩,上部为紫红色钙质页岩夹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及鲕粒灰岩,厚约77m。庆阳一带厚63~77m,由杂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东部为紫红色页岩夹厚层灰岩。
中寒武统(徐庄组及张夏组):徐庄组在盆地南部陇县-固原一带厚132~161m,下部为紫色页岩夹灰岩,上部为灰色灰岩。歧山一带为页岩夹碳酸盐岩,厚219m。东部南厚北薄,南细北粗,北为杂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页岩,约40m厚;南为杂色页岩与灰色灰岩互层,厚100m。
张夏组为海侵最大期的沉积。南部为浅灰至深灰色白云岩,厚200~349m。西部贺兰山、桌子山地区为竹叶状灰岩、鲕粒灰岩与页岩不等厚互层,厚248~259m。
上寒武统:灰色粉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厚约100m。在苏峪口凤山组含三叶虫:Paracalvinella cylindrica,腕足:Plectotrophia helanshanensis;长山组见三叶虫Chuangia sp.;崮山组含三叶虫Cyclolorenzella sp.。南缘具凤山组顶部地层。西缘贺兰山、桌子山一带地层中仅发现崮山组化石。
从整个寒武系看,中统最厚,上统及下统薄。横向上西缘苏峪口最大,次为青龙山。从岩性上看,上统白云岩发育,下统与徐庄组以泥岩为主,张夏组以竹叶状灰岩、鲕粒灰岩为主。
(2)奥陶系:寒武纪末加里东运动使盆地西部抬升、东部沉降,故早奥陶世早期海水由东入侵,晚期东部抬升而西部沉降。海侵自冶里—亮甲山期始,早马家沟期扩大,晚马家沟期达到**。
图2-7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李克勤,1992)
续图2-7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李克勤,1992)
1—页岩;2—灰岩;3—粉砂质泥岩;4—凝灰岩;5—骨屑灰岩;6—豹皮状灰岩;7—白云质灰岩;8—白云岩;9—燧石条带;10—竹叶状灰岩;11—泥质灰岩;12—砂岩;13—燧石团块;14—石英岩状砂岩;15—结晶灰岩
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冶里组仅分布于盆地的东南缘。东缘由灰、浅灰、灰**白云岩组成,南厚北薄,厚66~72m。南缘为灰、灰**白云岩组成,厚77~112m。其与上寒武统地层为整合接触。
亮甲山组分布范围同冶里组。由富含燧石条带及团块的白云岩组成,因受怀远运动影响遭受到不同程度剥蚀。厚度南缘120m左右,东缘32~110m。
下奥陶统上部马家沟组:马家沟组分为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包括峰峰组)。下马家沟组的分布范围较冶里、亮甲山组广泛得多,除乌兰格尔凸起外,都有厚度不等的沉积。盆地东缘下部岩性为灰、黄灰色薄层状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白云质页岩互层沉积,底部夹数层砾岩,其层位岩性可与徐淮地区的“贾王页岩对比;上部为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偏关、清水河一带,本组底部产三叶虫:Eoisotelus orientalis(东方古等称虫)和Megalaspidella sp.(小边大壳虫),它们为华北地区下马家沟组底部常见的化石。南部厚度一般不超过100m。泾河剖面本组顶部产丰富的牙形刺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唐山唐山刺),可与华北地区直接对比。西部下马沟组底部自北向南超覆缺失,厚度变小。桌子山地区厚约451m,分为下部的三道坎组和上部的桌子山组。三道坎组为灰白、紫红色砂岩、白云质砂岩与砂质白云岩、白云岩互层,夹灰色白云岩和豹斑状灰岩。桌子山组为浅灰色泥晶藻屑灰岩,夹含泥灰岩及少量亮晶颗粒灰岩。三道坎组不整合于上寒武统崮山组之上。横山堡、天池一带下马家沟组厚308~413m,青龙山一带厚355m,平凉、陇县一带厚115~138m岩性均以灰岩为主。近底部产三叶虫:Eoisotelus sp.(古等称虫未定种),Pseudoasaphus sp.(假栉虫未定种)等,以及头足类Parakogenoceras sp.(拟高原角石未定种),可与桌子山地区三道坎组地层相对比;上部产头足类Wutinoceras sp.(五顶角石未定种),以及三叶虫:Asaphus sp.(栉虫未定种),Pliomerina sp.(小多股虫未定种),Ba-siliella sp.(小帝王虫亚属)等,可与桌子山组对比。上述化石均可与华北的下马家沟组相对比。
下奥陶统上部地层,盆内与边缘发育程度及沉积类型有一定差异。东缘发育上马家沟组,岩性下部为灰、黄灰色中至薄层泥晶、粉晶白云岩与薄板状、叶片状泥质白云岩互层,夹同生角砾状白云岩,块状泥至粉晶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深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夹薄叶片状粉细晶白云岩及少量燧石条带及团块;上部为深灰、灰色块状粉晶、泥晶白云岩与灰色薄至中层状泥至粉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灰岩互层,顶部夹有泥岩和块状灰岩,厚210~309m。偏关地区具有化石:Armenoceras manchurensi(满洲阿门角石),A.ressseri(雷氏阿门角石),A***uling(考灵氏阿门角石)等,均为华北地区上马家沟组的常见化石。桌子山地区称为克里摩里组,岩性为黑灰色薄层泥晶灰岩夹黑色泥页岩,含笔石带:Pterograptus elegans(精美翼笔石带)和Amplexograptus confertus(紧密围笔石带)。这两个带是华南宁国组最上部笔石带的同名带,故其时代应为宁国晚期。在庆阳古隆起的QSH 1井和QSH 2井,本组分别厚76m和55m,岩性为灰色粉晶白云岩、浅灰色石膏白云岩及白云岩,在QSH1井奥陶系顶面以下4m处发现牙形刺:Cordylodus sp.(肿齿刺未定种),Cyrtoniodus complicatus(复杂弓齿刺)。后者曾见于偏关、清水河及陇县。上马家沟组的下部,与下覆寒武统呈假整合接触,顶覆以含䗴科化石的上石炭统太原组。西部南段陇县、平凉、环县一带称为三道沟组,岩性为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钙藻灰岩夹少量砂屑灰岩,厚134~383m。近年在平凉、陇县三道沟石灰岩的上部发现中统最底部的牙形刺化石Py-godus serrus(锯臀刺)及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圆滑雕笔石)带的重要分子Glyptograptus cf.siccatus(干燥笔石)等,说明三道沟组石灰岩上部应属中奥陶统。
南缘地区下奥陶统上部厚552~744m,可划分为上马家沟组、峰峰组与石马坪组。前二者与华北地区相应地层的岩性相似,所含牙形类亦可与华北地区上马家沟组及峰峰组的牙形类动物群直接对比。顶部的石马坪组为一套厚300~500m的深灰色块状厚层白云岩、藻白云岩。该组所含牙形类动物群与峰峰组相近。
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的沉积厚度仍向西南缘明显增大,由500m增大至1000~2000m,榆林-米脂地区厚600~900m,庆阳古隆起仅100m。
中奥陶统平凉组:仅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及南部边缘地带,为笔石页岩相沉积,包括5个笔石带:
V.Climacograptus geniculutus(漆状珊笔石带);
Ⅳ.Amplexograptus gansuensis(甘肃围笔石带);
Ⅲ.C.peltifer(盾型珊笔石带);
Ⅱ.Nemagraptus gracilis(纤细丝笔石带);
Ⅰ.Glyptograptus teretiusculus(圆滑雕笔石带)。
上述笔石带可与西段整个中奥陶统的标准化石带对比,其下部相当于华南胡乐阶或华中的庙坡组,第Ⅳ、V两个笔石带则分别相当于祁连山区的天祝组和斯家沟组,厚650~1072m。靠近盆地本组厚度变薄,龙门洞剖面厚仅132m。岩性为黑蓝绿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及角砾岩,其中5个笔石带发育齐全。顶界与上奥陶统背锅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宁夏大小罗山一带岩性为变质砂岩,厚达1058m,未见顶、底地层。桌子山一带的中奥陶统自上而下分为乌拉力克组、拉什仲组、公乌素组及蛇山组。乌拉力克组为黄绿色页岩,厚33m。拉什仲组灰绿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厚288m。公乌素组为黄绿色页岩、泥灰岩、泥粉晶灰岩、薄层粉砂岩互层,厚度大于84m。以上三组地层分别属Glyptograptusteretiusculus(圆滑雕笔石带)、Nemagraptus gracilis(纤细丝笔世带),可与南段平凉组对比。蛇山组下部为黄绿色灰质页岩夹含棘皮碎屑的鲕粒灰岩;上部为灰**含砾生物碎屑、鲕粒亮晶白云化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厚11m,与上覆下石炭统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桌子山一带中奥陶统厚383m,向西急剧增厚,至贺兰山麓胡家台一带厚度大于2055m。中奥陶统的沉积厚度由盆地边缘向西、南方向明显增厚,由200m增加到800m甚至2000m。
上奥陶统背锅山组:仅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的泾阳、陇县、固原及大青山、乌拉特前旗一带。陇县地区岩性为浅灰色及玫瑰红色块状砾屑灰岩、泥粉晶灰岩及钙藻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少许页岩,厚439m。固原王洼厚126m,北部大佘太厚29m。其岩性相似,均含丰富的珊瑚、三叶虫、腕足类化石。其中珊瑚有:Favistella(蜂房星珊瑚)及Plasmoporella(似网膜珊瑚),是青海门源上奥陶统扣门子组上部的重要分子。腕足类有:Sowerbyella(小苏维伯贝),Zygospira(扼螺贝属),也是甘肃北门地区上奥陶统锡林柯鄂博组下灰岩段中的重要分子,岩性也与以上两个地区相似。
图2-4和图2-11明显反映了盆地**古隆起的存在。下奥陶统在QSH1、QSH2井厚度明显变薄,且缺失中奥陶统,在其两侧岩性也有变化,其东部盐膏发育,厚度也由靖边SHCAN1井马家沟组的600余米向东之YU9井(米脂县以东)增厚至900m。
志留系地层缺失。
4.上古生界—中、新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中、新生界地层已超出本文研究范畴,不再详述。
寒武系——寒武纪地层
嵩山地区的寒武系主要分布在嵩山主体的周边地区。嵩山北坡西起偃师上徐马,向东经佛光峪,登封五*岭、唐窑至巩县窖粮统一线,南麓青石岭、红石寨、送表、西白里坪、告城等地也有连续分布。
嵩山寒武系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历年来为地质学界所重视。1933年孙健初先生在调查禹县、密县煤田地质时就曾描述过寒武系,并做了最初的划分。以后随着对岩性组合、岩层对比,特别是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层划分也在不断变化。曹世禄、冯景兰、张伯声、张尔道、王曰伦、杨志坚、刘印环、裴放等及中南煤田局、北京地质学院、河南地质研究所、河南区调(测)队、河南地矿局(厅)等都曾做过地层划分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案。这表明人们对嵩山寒武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由于划分方案繁多,只能摘其要者列表如下(表8-1),以示其沿革脉络。
表8-1 河南省华北地层区寒武系划分沿革表
嵩山寒武系属于华北台区沉积类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化石可分为三统八组。寒武系与上覆中奥陶统下马家沟组为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元古宇五佛山群或震旦系罗圈组假整合接触。
嵩山寒武系以登封市唐庄乡关口—巩义市涉村乡窖粮坑出露较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1973年北京地质学院在该地曾经实测过剖面,称为“登封关口至巩县王顶剖面”,1975年河南地质局区测队在巩义市窖粮坑重测了北段张夏组顶界以上部分。1983年编写《河南省区域地质志》时,区调队再次重测了这条剖面,采集了数量众多的化石。这条剖面在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五指岭景观区内,为“七(五)代同堂”地层剖面遗址之一。为了仔细了解嵩山寒武系的面貌,便于地质旅游者参观考查,将剖面详细描述如下(如图8-5)。
图8-5 登封关口—巩义窖粮坑寒武系剖面图(上图1973年北京地院实测,下图1975年河南区调队重测)
1—元古宇嵩山群五指岭三段(Pt1w3);2~8—下寒武统辛集组( );9~10—寒武系下统馒头组( );11—寒武系中统毛庄组( );12~14—寒武系中统徐庄组( );15~18—寒武系中统张夏组( );2~6—寒武系上统崮山组( );7~8—寒武系上统长山组( );9~14—寒武系上统凤山组( );15~24—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25—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登封关口—巩义窖粮坑寒武系剖面(加括号的层号为1975年重测编号):
上覆地层 奥陶系下马家沟组(O2x)
15.浅**薄层状泥灰岩,底部具砂砾岩
假整合
寒武系上统( )
凤山组( )
14.灰白色中粒白云质灰岩 20.2m
13.浅灰色细粒含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 6.0m
12.灰白色中—粗粒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 8.4m
11.灰白色中—粗粒含硅质白云质灰岩 26.5m
10.白色粗粒白云岩 2.5m
9.灰白色厚层状含硅质团块白云质灰岩 29.9m
整合
长山组( ):
8.淡**泥质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Changshania(长山虫)、Shirakiella?(小白井虫?)、Sanduspis?(三都虫?)、Lioparia(光颊虫),腕足类Obolus trigonalis(三角圆货贝)等 12.1m
7.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40.2m
整合
崮山组( ):
6.**薄板状含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蝴蝶虫),腕足类Dicellomus(锄形贝) 27.5m
5.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97.0m
4.白云质灰岩 4.2m
3.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8.5m
2.灰、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34.2m
整合
寒武系中统( )
张夏组( ):
18.深灰色厚—巨厚层鲕状白云岩 85.9m
17.灰色薄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Manchuriella(小满洲虫)、Solenoparops taitzuensis(太子沟颊形虫) 53.7m
16.灰色中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 13.9m
15.灰色薄层鲕状白云质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岩 54.8m
徐庄组( )
14.黄绿色页岩与青灰色中厚层泥质鲕状灰岩互层 59.4m
13.灰色薄层泥灰岩、黄绿色页岩及巨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产三叶虫Anomocarella(小无肩虫) 16.3m
12.黄绿色页岩与薄层砂岩互层,上部为灰岩,产三叶虫Anomocarella miaogouensis(庙沟小无肩虫),腕足类Obolus(圆货贝)、Westonia(魏斯顿贝) 32.4m
整合
毛庄组( ):
11.紫红色砂质页岩夹黄绿色泥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Shantungaspis aclis(刺山东盾壳虫)、“Ptychoparis”(“褶颊虫”) 126.3m
整合
寒武系下统( )
馒头组( ):
10.灰色条带状泥灰岩夹紫红色泥灰岩 4.9m
9.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灰色厚层状灰岩透镜体 30.6m
8.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含三叶虫Redlichia(莱得利基虫) 54.4m
整合
辛集组( )
7.青灰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 32.5m
6.黄白色泥灰岩 3.2m
5.紫红色含泥质砂质灰岩 7.0m
4.紫红色钙质石英砂岩 11.8m
3.紫红、黄绿色薄层状石英砂岩 0.6m
2.石英砂砾岩 0.4m
不整合
下伏地层 古元古界五指岭组三段(Pt1w3)
嵩山寒武系根据化石和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三统八组,各组之间均为整合接触。
辛集组( ) 1962年河南地质研究所在鲁山县辛集创名“辛集含磷组”。其上的灰岩、白云质灰岩为张伯声、冯景兰(1950)划分的“朱砂洞灰岩”(早期资料还曾称“搬倒井灰岩”)。1964年区调队在1∶20万临汝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二者合并称为辛集组。《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编写时,区调队在原朱砂洞灰岩顶部采得馒头组的带化石中华翼莱德利基虫,将顶界下移,以稳定的豹皮状灰岩作为与馒头组的分组标志。《河南省**地层》仍然分为辛集组和朱砂洞组。辛集组在嵩山南麓较厚,如送表厚97m,北坡较薄,偃师山张厚59m,关口厚56m。《河南省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一书将辛集组分为四段,经全省对比,辛集组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底界由南向北逐渐抬高,豫南的黑色含炭泥页岩段和含磷砂岩段,在嵩山完全缺失。嵩山辛集组化石极为缺少,曾有报道在登封大贾沟、唐窑等地采到诺氏莱德利基虫,其层位在原朱砂洞灰岩顶部,以划归馒头组为宜。辛集组在河南省中南部产磷、石膏、铅、锌等矿产,但嵩山地区未曾发现。
图8-6 中华翼莱德利基虫(×1)(引自河南区调队,1989)
馒头组( ) 馒头组创名于1907年,创名地点在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多称馒头页岩。嵩山地区建立馒头组始于1958年,初期所包括的层位多有差异,1960年后渐趋一致。嵩山地区馒头组下部深灰色白云质灰岩,上部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紫红色页岩及灰**厚层状灰岩透镜体。局部可见叠层石泥灰岩。其下以出现灰色豹皮状灰岩与辛集组分界;上部以紫红色页岩大量出现与毛庄组分界。1983年河南区调队重侧剖面时在中、下部三个层位采到三叶虫化石中华翼莱得利基虫(图8-6)、村上氏翼莱德利基虫、著目莱德利基虫。所产化石与华北其他地区的馒头组完全可以对比,相当于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嵩山馒头组厚度相对较稳定,登封送表68m,偃师唐窑86m,山张59m,佛光峪91m,登封关口90m。
毛庄组( ) 最早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与馒头山之间的毛庄,20世纪60年代初对比到嵩山时认识基本一致,但60~70年代多将其置于下寒武统,80年代以后改为中寒武统。嵩山毛庄组岩性为紫红色含云母砂质页岩、页岩夹灰色鲕状灰岩(图8-7)、黄绿色泥灰岩透镜体。顶底界各家颇有争议,顶界常以一层含有山东盾壳虫(图8-8)的灰岩与徐庄组的含海绿石砂岩分界。其厚度在登封送表为185m、唐窑66m,偃师山张157m,佛光峪56m,登封关口126m。除剖面所列化石外,1983年河南区调队又在毛庄组5个层位采到了三叶虫化石。加上其他剖面采到的三叶虫化石,计有以下种属:褶颊虫、刺山东盾壳虫、瘤状小姚家峪虫(图8-9)、本溪本溪虫、后野营虫、柯赫氏虫、*颊虫、登封原波曼虫、小武安虫、宽武安虫、窄边昆明壳虫、唐瑶山东盾壳虫、称山称山盾壳虫等。以上化石中山东盾壳虫、瘤状小姚家峪虫等均为毛庄组重要分子,前者普遍见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后者常见于山东博山、张夏及芮城等地,时代为中寒武世早期。
图8-7 潮道沉积砾屑鲕状灰岩的显微图像(引自刘印环等,1991)
图8-8 山东盾壳虫(引自《地质词典》,1979)
徐庄组( ) 1953年卢衍豪等创名于山东长清县张夏镇馒头山北麓的徐庄。嵩山毛庄组岩性下部为黄绿、暗紫色页岩与薄层含海绿石石英砂岩互层,中部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白云质灰岩与黄绿色砂质页岩互层,上部黄绿色页岩与青灰色中厚层状泥质鲕状灰岩互层,鲕状灰岩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图8-10)。本组顶部以薄至中层泥质条带鲕状灰岩与张夏组厚层鲕状灰岩分界。其厚度在登封送表为99m,偃师佛光峪79m。山张143m,登封关口108m。徐庄组是嵩山寒武系内化石最丰富的一组。1983年河南区调队在关口—窖粮坑剖面的21个层位采到大量三叶虫化石,有30个不同种属,加上其他剖面所产三叶虫,主要有:原附节虫、河南原附节虫(图8-11)、矢部原附节虫、芦店原附节虫、五指岭原附节虫、光颊虫、长小光颊虫、太子河南虫、宽边河南虫、小满洲虫、扇形小满洲虫、宽井上虫、武安虫、小武安虫、宽武安虫、风雅武安虫、小型毛孔野营虫(图8-12)、五台劳伦兹虫、王家沟劳伦斯虫、大贾沟毛孔劳伦斯虫、孙氏盾壳虫、光滑盾壳虫、宽边小孙氏盾壳虫、微小河南盾壳虫、光滑孙氏盾壳虫、河南盾壳虫、河南河南盾壳虫、卢氏孙氏盾壳虫、三角形小水峪虫、褶颊虫、太子河胸针球节子、宽边登封虫、徐庄虫、吕梁山徐庄虫等。此外还见到腕足类化石圆货贝、魏斯盾贝等。丰富的三叶虫化石给古生物研究者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河南寒武系徐庄组建立了8个生物带,嵩山关口—窖粮坑剖面就可以找到其中4个带的带化石。这些带化石与山西、陕西、宁夏、***等地的同名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对比,徐庄组时代为中寒武纪中期。
图8-9 瘤状小姚家峪虫(×2)(引自刘印环等,1991)
图8-10 毛庄组鲕状灰岩中的板状交错层理素描图
图8-11 河南原附节虫(×4)(引自河南地矿厅,1989)
图8-12 小型毛孔野萤虫(×15)(引自刘印环等,1991)
张夏组( ) 1907年创名于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原称“张夏石灰岩”。1936年曹世禄首次在河南划分出张夏石灰岩。该组在嵩山地区仍以关口—窖粮坑一带出露最好,研究较详细。本组岩性下部为中厚层鲕状灰岩夹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中部灰色薄—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上部厚层鲕状白云岩。以具有鲕状、豆状结构为其特征。其顶部以见到深灰色厚层白云岩与崮山组分开,二者**风化外表较易区别。本组厚度在送表、山张均为110m,佛光峪128m,窖粮坑208m,变化无规律。张夏组化石较徐庄组少,且多集中于中下部,上部除在送表采到小无肩虫,在佛光峪采到小裂头虫外,窖粮坑在上部105m无所获。本组所采化石计有:光滑太子虫、大型太子虫、双疣太子虫、标准小满洲虫、磨坡斯氏盾壳虫、宽河南虫、满瘤小裂头虫、小平凡虫、矢部原附节虫、小脊状虫、宜阳小井上虫、大野营虫、辽东大野营虫、登封大野营虫、太子沟颊形虫、康家沟小无肩虫、北山虫等。河南省张夏组三叶虫可建立三个生物带,其中两个生物带的带化石在嵩山都已找到。张夏组属于中寒武世晚期。
崮山组( ) 1907年创名于山东长清县崮山唐王寨。原称“崮山页岩”,1936年曹世禄引入河南。嵩山崮山组以深灰色厚层鲕状白云质灰岩为主,顶部有一层橘黄、灰**薄板状泥质条带白云质灰岩。可作为标志与长山组分界。其下以张夏组厚层鲕状灰岩结束,灰**薄层灰岩出现为底界。在关口—窖粮坑剖面本组厚度171m。崮山组化石相对稀少,嵩山已采到的有:蝴蝶虫、临城中华蝴蝶虫、蝙蝠虫(图8-13)、锯齿形孟克虫、凸出等称球节子、田师傅方形等称球节子、李氏王冠头虫、开平贝氏虫、辽宁宽甲虫等。《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河南本组建立了两个三叶虫生物带,带化石在嵩山都已发现,地层完全可以与华北、东北对比,属于晚寒武世早期。
图8-13 蝙蝠虫(引自《地质词典》,1979)
图8-14 锥形长山虫(×2.5)(引自刘印环等,1991)
长山组( ) 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唐山任庄的长山沟。旧称“长山沟建造”或“长山层”,是孙云铸1927年创立的。嵩山地区以关口—窖粮坑剖面研究最详。长山组岩性中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上部为淡**泥质白云质灰岩,厚52m。本组顶部灰**薄层状泥质白云质灰岩,可作为标志层与凤山组分界。长山组化石较少,关口—窖粮坑剖面采到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计有:锥形长山虫(图8-14),似铲头形头虫、小白井虫?、三都虫?、光颊虫、巩县似铲头虫、三角圆货贝等。河南境内长山组三叶虫可建立两个生物带,嵩山已发现其中一个带的带化石锥形长山虫,这个三叶虫在华北与东北南部长山组内稳定分布。本组时代为晚寒武世中期。
凤山组( ) 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冶里附近马家沟的凤山,旧称“凤山层”。在嵩山岩性单一而稳定,为灰白色白云岩、含燧石结核或团块的白云质灰岩,尤以上部含硅质团块或条带为多。与上覆奥陶系下部的砂砾岩呈假整合接触。关口—窖粮坑剖面本组厚93m,登封高家沟本组厚116m。由于白云岩普遍发育,本组化石十分稀少,嵩山地区仅有零星报道。1960年西北大学豫西地层队曾在登封唐窑采到三叶虫Homagnostus(等称球节子),河南区调队在嵩山北坡的巩义岸河本组下部采到Changia(章氏虫)化石。Changia是凤山组的带化石,本组时代属晚寒武世晚期。
4.嵩山寒武系的对比
嵩山地区所建立的寒武系的岩性组合与河南、华北相似,完全可以对比。所产三叶虫化石与豫西地区乃至华北地区极为相似。《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在我省华北地层区建立了23个三叶虫化石带或层位,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嵩山地区已经找到了其中13个带的带化石,详细如下:
寒武系最下面的辛集组,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地层单位。嵩山就地理位置而言,正处于华南、华北寒武系两个地层分区的过渡地带。在早寒武世时恰处在由南向北海侵的主要通道上,随着海侵的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中期的沉积物以超覆不整合覆于前寒武系不同层位之上,而且愈向北寒武系出现的层位愈新。刘印环等(《河南的寒武系和奥陶系》,1991)将河南省内寒武系各分布区的辛集组进行了详细对比,在叶县杨寺庄剖面将辛集组划分为四段,从下而上依次为①炭质页岩段、②含磷砂岩段、③砖红色砂岩-盐溶角砾岩段和④豹皮状灰岩段。在豫南卢氏、叶县、舞阳、确山一带,辛集组四个段发育完整,与其下的震旦系罗圈组假整合接触。向北在灵宝、汝阳、临汝、宝丰、鲁山、平顶山一带,辛集组缺少①段,②段假整合于罗圈组之上。而到了嵩山及其以西的宜阳、渑池、陕县一带,缺少了①段和②段,③段分别覆盖在罗圈组和前震旦系不同层位之上。到了太行山地区的林县、辉县等地,辛集组完全缺失,馒头组直接超覆在中元古界汝阳群之上。鲁山辛集一带沉积②段浅海相含磷砂岩时,嵩山还是一片陆地,没有形成含磷层位,这就是为什么临汝以南寒武系底部含磷,而在嵩山不含磷的症结所在。
嵩山地区中寒武统发育完整,化石丰富,层位稳定,可以与全省及华北南部相同地层对比。
区内上寒武统和华北南部一样,是一套巨厚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自1923年谢家荣在江苏贾汪创名“三山子灰岩”以来,时代就有争论。豫西地区原来将张夏组以上的这套白云质灰岩划归下奥陶系冶里组。但是1956年以后,不断在此层中发现晚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找到了Drepanura(蝙蝠虫)、Blackwelderia(蝴蝶虫)、Changshania(长山虫)、Calvinella(卡尔文虫)、Quadraticephalus(方头虫)、Changia(章氏虫)等上寒武系标准分子,证明这套白云质灰岩不仅属寒武系上统,而且可以划分为崮山、长山、凤山三组。原来所谓的“三山子灰岩”,实际上是一个“穿时”性**地层单位,它的顶界和底界由南往北都在逐渐抬高,在嵩山“三山子灰岩”的底界在张夏组下部,顶界在凤山组下部(图8-15)。受“怀远运动”的影响,嵩山地区在凤山组沉积以后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现在所见的凤山组应该是侵蚀残留厚度,各地残留的最高层位有愈北愈高的趋势,如在宝丰、平顶山以南寒武系最高层位是崮山组,嵩山南麓为长山组,嵩山北坡即能见到凤山组。
图8-15 “三山子灰岩”穿时关系示意图(据刘印环等,1991修改)
寒武系与其上的中奥陶统应以怀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为界,奥陶系的“贾旺页岩”之下有一层厚度不等的砂砾岩层,是两系分界的标志层。
中国第四纪地层分区及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中国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华北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各区基本特征如下:
(一)华北区
华北区包括的范围是:东至海滨,西至甘肃,北至***,南至河南中部,其中包括华北黄土覆盖的广大地区和华北冲积平原。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从全区来看,第四纪堆积类型复杂,地层发育完善。下更新统以湖相沉积的灰泥岩、细砂岩及砾石夹层为主;中更新统以坡积、洪积为主,而局部地区有洞*堆积;全新统以冲积、洪坡积以及次生黄土堆积为主,砾石仅限于山麓地带。在某些山区,保存有古冰川堆积,冰碛物主要分布于北京山区、秦岭、太行山等处,冰期可分为4~5期。在沉陷区和断陷地带,以巨厚的湖相堆积为特征。华北区岩溶洞*不甚发育,但在周口店洞*堆积中找到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却非常丰富。根据其特点,华北区动物群属北方型,与东北区接近,但有比较干旱气候的特征;与华南区动物群比较,差别明显,但亦有自南方迁来的动物。
由于本区第四纪沉积类型复杂,在进行地层划分时,就必须选定标准层,这些标准层是以沉积厚度大、化石多、化石演化阶段明显作为依据。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泥河湾阶;中更新统——周口店阶红土堆积;上更新统——萨拉乌苏阶;全新统——近代河流堆积(表2-5)。
表2-5 中国第四纪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
资料来源: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2002年。
(二)东北区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本区主要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一般表面往往有2m厚的黑土堆积,甚至更厚。在松辽平原及三江平原第四纪堆积较厚,以湖相、湖沼相堆积为主,厚约数十米至200余米;长白山等地区堆积较薄;大兴安岭以冰碛为主,冰期可分三期;下辽河地区的海相夹层,是华北沉降带向北延伸部分。河谷中一般发育二级或二级以上的阶地,在阶地堆积中发现大量动物化石。
本区第四纪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发育,在第四纪全新世仍有火山喷发。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土山组;中更新统——青沟组;上更新统——敏河组;全新统——近代冲积层、湖沼堆积、风积沙堆积。
(三)华南区
华南区包括长江以南,东至海滨,西至两湖两广,以及**省和南海诸岛。本区第四纪有独特的岩性,以粗颗粒沉积及红土化作用的粘土分布较普遍。红色粘土常有蠕虫线条,这种红色粘土多分布于丘陵地区。在高山山坡或山麓地带常有冰碛泥砾。根据泥砾特征,可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在低平原地区为河流相堆积。在洞庭湖及鄱阳湖沉陷区为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200余米。
华南区的第四纪沉积与华北区不同。首先是本区气候湿热,沉积物多受湿热的红土化作用使冰碛泥砾石呈绛色或赭色,砾石与粗砂互层,并有风化铁皮作为分层标志。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雨花台组;中更新统——网纹红土;上更新统——下蜀组;全新统——近代堆积。
(四)西北区
西北区包括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的一部分。本区内分布有高山、内陆盆地和干旱高原。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干燥,属**性气候。
第四纪时期,高山及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处于显著上升阶段。因此,山谷冰川发展至山麓冰川,在高山地区分布有现代冰川。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以冰碛砾石、冰水沉积粗砂为主,分布最广。在山前坳陷带内洪积物极为发育,厚度巨大,可达3000多米。
区内在第四纪初期,湖相堆积普遍,常出现在砾石或砾状砂岩的夹层中,在山间盆地区,也发现古湖泊相的堆积。在盆地上往往为湖积、风积、洪积、冲积的复合堆积。湖积物的颜色为绿、灰、白、淡红等。如库车砾石层、西域砾石层等,都很典型。
第四纪晚期,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和气候转为干旱等影响,形成黄土或类黄土堆积。淡水湖泊形成沼泽泥炭堆积,有些湖泊萎缩咸化,形成盐类沉积。
区内气候干燥,风蚀作用强烈,风蚀、风积地形广布,形成荒漠地貌。
本区代表性地层有:甘肃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第四纪地层、新疆天山南麓库车一带第四纪地层。
(五)西南区
西南区大致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属于高原及盆地地形。在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处于上升运动。因此,地貌上形成深切河谷及多级夷平面,河流沿岸形成多级阶地。在断陷盆地或凹陷区,为湖相沉积,自古近纪到更新世晚期,均有发育,其中上新世和第四纪地层,往往为连续沉积,上新世和第四纪的湖相堆积物,除泥炭层之外,还有褐煤。
西南区洞*堆积,为本区的重要成因类型,洞*中具有丰富的哺*动物化石及古人类遗迹。在云、贵、川山区分布有冰碛层,在本地区称作龙川冰期。我国已发现的第四纪时期最早的一次冰期形成的冰碛,位于云南元谋组下部。云南大理点苍山的最新冰碛,为大理冰期形成,是我国最新的一次冰期。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元谋组(群);中更新统——盐井沟组;上更新统——大理冰期冰碛层;全新统——近代堆积。
(六)青藏区
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以其巨大的高度和特殊的自然条件而闻名世界。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年轻的褶皱山系。但是,过去关于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地层很少了解,关于第四纪方面的资料也极少。自1960年以来,中国登山队科考队、中科院等单位曾多次对青藏地区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考察,并发现和建立了一些第四纪地层剖面,深入地进行了该地区第四纪冰期、古气候变化、地面上升等许多重大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剧烈变化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上升,珠峰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冰川作用,遗留下各种冰川作用的沉积物及间冰期沉积。因此,珠峰地区第四沉积物复杂多样,并有独特的空间分布规律。第四纪堆积物主要特征是:代表寒冷时期的各种冰川沉积和代表温暖时期的各种间冰期沉积的交替出现,可作为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
根据对第四纪堆积物的野外观察,与室内**矿物成分及其所含的动、植物化石和孢粉及石器等的分析鉴定,并结合对本区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可以初步划分出更新世的三次冰期与两次间冰期。按其命名的标准地点,自老至新分别为:希夏邦马冰期、帕里间冰期、聂聂雄拉冰期、加布拉间冰期、珠穆朗玛冰期。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希夏邦马冰期堆积物;中更新统为喜马拉雅山北坡到雅鲁藏布江一带的冰碛层和河湖堆积层;上更新统沟谷冰碛砾石;全新统——冰后期石灰华、洪积扇及湖相淤泥和泥炭堆积。
本章小结及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阐述了地貌及其形态、地貌成因及其分类、不同等级地貌单元的地质作用类型和特点。第四纪(系)基本知识包括:第四纪的概念及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主要运用**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等进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概念及其对古环境特别是对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影响、第四纪下限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第四纪地层分区及各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基本点特征。
本章应重点掌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有关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不同等级地貌单元的地质作用特点、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及其研究标志。
思考题
1.在地貌形态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中,最基本的描述内容有哪些?应如何描述?
2.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各有什么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何?
3.列表比较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和小型地貌的地质作用特点、地貌特点及典型地貌类型。
4.褶皱山地与断块山地在地貌特征上有何不同?
5.简述第四纪的主要特点。
6.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7.归纳砾石研究对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研究的意义。
8.从图2-2中,试比较离散式结构、弥散式结构、充填式结构的异同点。
9.试分析:大河流砂砾斜层理与三角洲砂层斜层理在物质组成上有何不同?形成水动力条件各有何特点?
10.冰期和间冰期对第四纪堆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试分析第四纪下限的研究意义?
12.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3.为什么说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中,仅依据古生物化石、岩性和层位对比的方法,往往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14.我国的冰期从早到晚依次有哪几期?
1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哺*动物群各有何特点?
16.请说明地貌分析的地层划分方法的主要特点。
17.请说明岩性和岩相的地层划分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地质构造有哪三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在地球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位移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质构造有褶皱、节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位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节理:自地表向下随深度加大,节理的密度逐渐降低。
断层:具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在地壳中广泛发育,但其分布不均匀。
拓展资料:
主要分类: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质构造
层型剖面
地层剖面
stratigraphic
section
地表或**(钻井、矿坑中)观察到的**单位系列。作为标准模式的地层剖面称层型,而补充层型不足的地层剖面称参考剖面。测绘地层剖面是一项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一般用图解方式表示地层剖面,要求能反映地层层序、厚度、岩性、所含化石、产状等情况。地层剖面图通常包括:①自然剖面图。又称地层剖面图或横剖面图,把野外观察到的一个地质断面,按自然地势、产状、视厚度,用不同符号代表岩性,绘制成一定比例尺的图解。②柱状剖面图。按地层上下顺序,用柱状图解方式表达,地层用真厚度标志,可附文字对岩性进行描述。按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柱状剖面图可分为露头柱状剖面图、钻井柱状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剖面图。
地质剖面的介绍
地质剖面(geologic cross section,geological section)又称地质断面,是沿某一方向,显示地表或一定深度内地质构造情况的实际(或推断)切面。
怎样看地质剖面图?
看地质剖面图的话,主要看高度等高线就是同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