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古代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水灾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厌奶期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持续多久(厌奶期一般出现在什么时间怎么办)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厌奶期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持续多久

以3~8个月多见。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专注吃奶,而是吃吃停停,并且很容易因外界干扰而停止吃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日,长则1~2个月。

这是正常的生理发育阶段。新生儿是吃了睡、睡了吃的“懒宝宝”,随着视觉、听觉发育,宝宝对声音、光线等**越来越敏感,3~4个月的宝宝颈部肌肉和颈椎逐步发育完善,开始能自如地转动头部,会对外界环境感到好奇。妈妈会发现原来乖乖吃奶的宝宝变得越来越不安分,稍有风吹草动就左顾右盼,忘了吃奶。这是正常的生理发育阶段,意味着他在健康成长,并非讨厌吃奶。

扩展资料:

厌奶期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持续多久

造成原因:

1、辅食添加不当。过早或过多地添加辅食也会影响吃奶。有的妈妈在宝宝3个月大时就给宝宝添加果汁,过甜的口感影响了宝宝的味觉,可能导致他不再爱吃奶了。6个月到1岁时,宝宝的胃容量约150~250毫升,相当于橙子那么大。有的妈妈怕自己奶少,宝宝吃不饱,喂奶前先给宝宝喂一碗米糊,自然会影响宝宝吃奶量。

2、宝宝的气质特点。有些宝宝特别敏感,喂养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就会让他“闹脾气”。比如,奶阵来时流速太快可能被呛到,或者奶阵来得太慢让宝宝失去了耐心,也可能是妈妈饮食结构变化使母*味道发生了细微改变,还有可能是妈妈更换了洗护产品,新气味让宝宝不适应。人工喂养的宝宝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奶嘴尺寸及孔径,避免吸吮困难或呛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别被“厌奶期”误导可能由宝宝好奇心增强、辅食添加不当引起

古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具体分类

灭亡原因就是**失调,官员**,土地兼并严重,民无田可种,阶级矛盾激化。
灭亡形式有:
异民族灭亡 西晋,北宋,南宋。
农民起义灭亡 秦,隋,明。
军阀灭亡 东汉,唐。
外戚或权臣纂权 西汉,东晋,北周,后周。

淮河从古至今共发生过的洪涝灾害淮

公元12世纪末叶以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而是在涟水东西单独入海,入海口门水深而宽阔。当时,洪泽湖还没有现在这样大,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宽深的淮河足够排泄上游的来水。同时,河水含沙量不大,很少淤积,航运畅通,两岸的灌溉便利。
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据不完全统计,1662—1722年的60年中,淮河流域平均每二年一次水灾。1746—1796年的50年及1844—1881年的37年中,平均每三年一次水灾,1916—1931年的15年中有4次水灾。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2亿亩耕地中经常受灾的有1.3亿亩,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1593年的洪水可能是有记载以来淮河流域最恶劣的一次洪水灾害。洪水遍及流域四省,据各地文献记载,人员伤亡和土地、城镇淹没的惨烈均为历史仅见。
据统计,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淮河全流域发生42次水灾。最突出的水灾有1916年、1921年和1931年的3次。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乡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

旱涝、洪涝是什么?

旱灾 hanzai

旱灾 (drought)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易旱地区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去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旱灾概况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是20世纪60 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 饥饿的威胁。

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 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曾发生旱灾1056次。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发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 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个省535个县遭旱灾; 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

1950年到1986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亿亩,成灾1.1亿亩。干旱严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4.5亿亩,且成灾面积超过l.5亿亩。1972年北方大范围少雨,春夏连旱,灾情严重,南方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严重,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成灾面积2.7亿亩,是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

防旱与抗旱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水以至海水等。

中国抗旱 1949年以来,中国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发展排灌事业,提高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42.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特大干旱,由于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通过引、提、蓄等多种措施,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仍保证了当年农业生产。中国人民积累起来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依然存在,抗旱任务仍很艰巨

洪涝的成因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

洪涝的类型

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洪涝的特点

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几乎全部都发生在夏季,并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黄河流域则有不同的特点。

同时,洪涝灾害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普遍性。洪涝灾害不仅对社会有害,甚至能够严重危害相邻流域,造成水系变迁。并且,在不同地区均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包括山区、滨海、河流入海口海口、河流中下游以及冰川周边地区等。

但是,洪涝仍具有可防御性。人类不可能彻底根治洪水灾害,但通过各种努力,可以尽可能地缩小灾害的影响。

洪涝的防治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直接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

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古代明朝或清朝,哪条河和哪个地区容易发洪水?一般是什么季节?都是如何处理的?

明朝:以黄河下游地区、苏(州)松(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为多,多发于夏季(参见**带和温带季风性气候)

明代黄河决口改道频繁,平均约七个月有一次决口,因此,治河任务十分繁重。在治河策略上,明代重北轻南,以保漕为主,形成“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格局。在治河理论上,四任总督河道的潘季驯(1521—1595)继承和发展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他按地形坡度,因地制宜地筑堤合流,并“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于是“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①。潘季驯治河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他不但使河道得到刷深,而且改变了海口积沙高仰的形势,为黄河开辟了入海的道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潘季驯的主要水利著作有《河防一览》、《总理河漕奏疏》等。

处理措施:1.国家方面:蠲免、祭祀,设立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等方式救灾
2.民间:灾民自救,富民救助
详见:http://****doc88***m/p-748823597062.html
人物及治理手段: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1869118.html

清代:鲁南、皖北、苏北,河南、河北
措施:1.修复、加固堤防
2.疏浚河道,分流泄洪

清代还建立了河工的岁修制。即每年由河官督率,对重要河段的水利工程定期进行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随时加固和修理。小型水利改造或新修工程,一般也纳入到岁修之内。岁修的目的,一是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防微杜渐;一是不断整固和加强堤坝,治理河道,提高治河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地岁修工程均有固定的经费,清**每年为此拨出大批专款。
为加强对重点地区水利事务的管理,清**特别在黄河、运河以及直隶水系流经地域,建立了河务河防体系,设置相关机构,配给大量人力物力,明确职责,**管理运作。清朝专门设立了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督共有3人,分别负责江苏运河及河道、河南和山东境内黄河、运河河道、直隶水系河道的治理,水利设施的维修以及防灾救灾工作,所谓“掌治河渠,以时疏浚堤防,综其政令”(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三,吏部,官制;《清史稿》卷一一六,志九一,职官三。)。河道总督衙门下设11个专责管理河道的机构——“管河道”,简称“河道”。河道下属机构为“厅”,“厅”下设“汛”。“厅”、“汛”均有各自的河务、防汛区域。全国11河道共下设35“厅”、108“汛”。(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六,宗人府,优恤;卷九0一,工部,河工;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另外,清代还建立了以守河防汛为主要任务的**,称为“河兵”,其营队称“河营”。河兵之数额,江苏省,9533名;山东省,764名;河南省,1256名;直隶,2166名。(注:不同时期,各地河兵之数额均有所变化,如江苏河兵,康熙朝初期为8营7,200名,雍正朝则增为20营9,145名,乾隆朝后又增至9,533名。见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七二;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0三,工部,河工。)河兵布防于黄河、运河及直隶主要河流之两岸,隶属于相应的河道。他们在各自的防守区域内,从事守汛河防之事务,所谓“设立河兵,专供力役,按程计里,每汛分派修防,各在本管境内,桃伏秋汛不时巡查,遇有险要,竭力抢护,以保无虞”(注:傅洪泽:《行水金鉴》,卷一七三。)。
除河兵外,清**在黄河、运河沿岸还雇募了大量的“河夫”。河夫的名目较多,其中以防汛为主要任务的河夫称“堡夫”。堡夫常年驻守黄河、运河沿岸的护堤房堡中,巡堤守护。清朝额定江苏省设堡夫2258名,河南省堡夫为1396名。雍正年间,江苏黄河、运河沿岸共建堡房1154座,河南省建堡房512座。(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0三,工部,河工。)
清朝建立的上述河务河工体系,其防御水患,保证河道畅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防汛抢险。汛期内,河兵、堡夫驻堤守护,遇险抢修抢筑,河道官员临堤指挥。第二,防洪设施的日常维护。每年对水利设施进行“岁修”,河道出现局部淤淀,在枯水期予以疏浚。第三,汇集、传递水文信息。清代依靠河务体系及地方州县**,建立了自下而上传报黄河、运河等重要河流的水流水势变化信息的制度。在重要的河口,或紧要复杂之地,设立水文观测点,树立标尺,测量水位涨落,观察水势变化,并定期向上级汇报。
中国最富庶的江浙沿海地区,时常受到海潮的侵袭,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了抵御灾害,人们从唐**始在沿江滨海地方修建海塘。清朝对海塘的建设也非常重视。雍正、乾隆朝曾设浙江海防道和江苏海防道,专门统理海塘事务。
清代兴修海塘的工程不断。江苏海塘历经唐、宋、元、明数朝修建,到清代已颇具规模,一般为由土或石头修成的土塘和石塘。清**在前代原有土塘、石塘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增建、改建、扩建和维修工程。雍正二年(1724),大规模改造华亭、娄县、上海等地之海塘,将受海潮威胁最严重地段的原有土塘,全部改建石塘。同时加固邻近地段土塘2400余丈,用条石铺底砌边,外钉排桩。雍正五年(1727),又再将这2400余丈土塘改建为石塘。(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0三,工部,河工。)乾隆元年(1736),“筑金山头西新墩土塘坦水坝共四百五十六丈;又筑胡家厂石片小塘三百七丈六尺;又筑金山嘴坦水二百五十四丈。”乾隆十二年(1747),加高华亭县通塘土塘七千八百五十一丈。(注:光绪《华亭县志》卷四,海塘。)道光十五年(1835),太仓州宝山县遭特大海潮袭击,原有海塘多处受损,巡抚林则徐四处筹款,大规模修筑海塘,用时一年,新筑土塘五千二百余丈,石坦坡近一千一百丈。(注:光绪《宝山县志》卷二,海塘。)



人物:陈琮、张伯行、庄亨阳、齐苏勒、强望泰、嵇曾筠


救灾措施:**赈济、民间富户捐助,百姓出工出力自救(百度
清代水灾后的民间自救

武汉水位持续走高,长江和黄河哪个造成的洪涝灾害更多?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黄河就经常容易发生洪水灾害,有时甚至会决堤以及改道,这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近些年来却不是这样了,黄河很少发洪水了,黄河甚至在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几次断流,相反近些年长江的洪水问题比黄河严重得多了。

本身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气候不同,长江流域降水更多更集中一些,所以较黄河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长江流域气象异常时,上下游洪水集中在中游部分,而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域,成为长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流域因为地势、以及河道安全泄量等问题使得其所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而黄河依靠堤防建设和调水调沙,确实洪涝灾害减少很多,而且现今我国发展迅速,黄河中上游建立了众多水库工程,所建水库库容实现多年调节是非常富余的。虽说三峡工程体系在长江流域发挥的作用也极大,但是从本质上讲,其只是个季节调节的小水库,它远远不如黄河流域的水库工程。

不管是黄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还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这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毕竟无论哪个流域发生灾害对我们国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损失惨重。家园尽毁,生命丧失,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为力,不过灾害无**有情,当洪涝灾害发生时或者其他灾害发生时,我们全国上下一条心,终究是让人感慨和激励万分的。

中国元朝有哪些水灾记载?

中国元朝(1206~1368年)建都大都,版图辽阔,水灾几乎每年都有记载,发生水灾的范围也相当广阔。如1324年(泰定元年)全国各地发生大水灾,四月,地处西南的云南中庆、昆明遭受水涝灾难;五月,甘肃陇西县大水灾,500余家丧生。江西吉安、浙江杭州、陕西延安、京城大都等地均有水灾,造成饥荒。六月至七月,山东、河北一带的水灾尤其严重;六月,山东20余县大雨水,其中菏泽、德州等十余县久雨成灾,农业受到很大损失;七月,河北等地有30余县连续*雨达50多天,造成江河泛滥,庄稼漂损。另外河南开封、兰考、濮阳、广西顺德等地也都大雨成灾。1325年,全国各地继续大水灾,该年正月开始,广西肇庆、高要、大都宝坻县(今天津宝坻)、巩昌路(今甘肃陇西)、雄州(今河北雄县)、棣州(今山东惠民县)等地开始闹水灾;二月,甘州(今甘肃张掖)水灾,人畜漂没;三月,咸平府(今吉林开原县)河水决堤泛滥;五月,浙西诸郡大雨水,大都路檀州(今北京密云县)大雨水,平地水深一丈五尺,汴梁路(今河南开封)十五县河溢;六月,通州三河县大雨,水深丈余,四川潼川府(今三台县)江河泛滥,洪水涌入城内,深达丈余。1344年(元至正元年)黄河决口,平地水深两丈,霸州(今河北霸县)大水,大饥,人相食。浙江、山东等地均大水成灾。

历史上,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洪水,进入80年代,几乎年年发生洪灾,原因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措施

长江流经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暴雨时,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与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同时涨水.加上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天然湖泊面积减少,蓄洪能力降低,致使长江洪灾频繁发生;综合治理长江的有效措施有: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减少洪涝.③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疏浚航道,增大运输能力等.故答案为:①长江流经地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缩小;措施: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减少洪涝.③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疏浚航道,增大运输能力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