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国内最牛客家宗祠排名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李姓最大祠堂在哪里(李姓最大的祠堂在哪里)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李姓最大祠堂在哪里
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的“李氏大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列举中国 现存祠堂
倪云林祠
又名倪高士祠,元代名画家倪瓒。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后裔孙倪凤来等奉檄建。原祠四间三进,设有敬思堂、后院有池沼、假山、琴房等建筑。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出生于无锡梅里邸陀村,中国绘画史上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世界级文化名人,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成为元代画坛四大名家,他们以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代画风。倪云林的太湖山水画,以简洁凝练,潇洒秀逸的风格盛名于世,突出反映了他只傍青山不染尘的高洁品格。
倪云林在书法、音乐、园艺、美食、鉴赏、佛道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为世人所钦佩和敬仰。
2009年6月,祠堂经修复,原貌重现。
陆宣公祠
唐相陆贽。祠堂始建于宋,由朝散大夫陆元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后裔孙陆慧玉等复建于惠山。毁于**二十六年日寇之*火,**三十五年,1946,无锡陆氏合族公推陆雨生主持筹建修复事宜,当年夏开工,次年春竣工。合族子孙举行春祭典礼,并接受汤恩伯书赠之“帝师祠”匾额。
原有建筑四开间,三进,有戏楼、池桥。现存清嘉庆重修的祠堂建筑二进,门间后为戏楼,下临水池,池上架石桥通亨堂。亨堂为硬山顶建筑,三间两层,1994年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贽,唐代**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人,大历八年773进士。陆贽是唐代贤相之一,他的学识才干和品的风范,尤其是“人君立国,以民为本”整顿吏治,反贪倡廉的治国思想,深得当时和后世赞誉薛中丞祠
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医薛福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长。咸丰五年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任工部员外郎,为治黄、治河作出较大的贡献,授山东济宁泰武临道。
薛福辰精通医书,光绪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经御医诊治无效,名医会诊服药也不见起色。次年经李鸿章、曾国荃保举,薛福辰进京治慈禧病,竟然很快痊愈,为名医马培之、汪守直所佩服。受到慈禧赞赏,专赏头品顶戴花翎、亲赐福字,“职业修明”匾额给薛福辰。光绪帝称他是“医国圣手”,赏赐他紫蟒袍、狐裘、如意,并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祠始建于**初年,上世纪50年代起给为民居。2009年2月,经惠山古镇办全面修缮,为三间三进加备弄式样,头进为门楼,门楼后设有照壁,廊轩相连的祠屋间木雕精美,气势不凡。祠屋后院,内植名木修竹,环境幽雅。
惠山唐宋石经幢
位于惠山寺寺门前,右侧为唐“尊胜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左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建于宋熙宁三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历史。唐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宋大白伞盖神咒幢高6.22米,均有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是江南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地石刻文物。
唐宋石经幢以前由于隐在山门背后,游客不知山门背后有珍宝。在惠山寺古镇的保护修复中,特将古华山门前移,从而更加突出了这唐宋时代珍贵文物的艺术风采,也反映了惠山古街的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牌坊
俗称“千人报德坊”,坊额正面刻有“人杰地灵”四个字,坊额横梁刻有“中宪大夫福建湖广按察使提学副使邹迪光”。坊额背后刻有“岩壑夔龙”四个大字。
牌坊为明万历年间邹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形制为三门四柱五楼,是惠山古街牌坊中佼佼者。
坊上世纪50年代初因上端石构件严重风化被拆除,构件散埋四处。现在恢复的牌坊,其石柱、石梁都是原来的石构件,十分珍贵。
求汕头李氏大宗祠简介
汕头李氏宗祠“抱一堂” 、“新辈序”
惠潮梅各县李氏族众,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潮汕没有汇宗祠,众议决定建立李氏总祠,统一辈序,组建新村,定址于汕头市中山公园北岸恢关港。这里四山环拱,二水交会,平畴千顷,气象恢宏,堪与家称为福地。先行购田二百余亩,勘定坐亥向巳分金,划岀若干方丈就中建祠:南北深十九丈九尺,东西阔十四丈七尺。中建四进:一为大门厅,左右为祭器房,休息房。二为大礼堂;三为香火堂;四为枕屋。左右直栋各一,其它房间,俱由各县祖尝或私人所捐建,以为祭祀时驻宿之所。香火堂立七龛:中龛奉祀伯阳公祖位,左配珠公,右配火德公。左副龛中奉有成公,右副龛中奉广公。左傍龛,左房龛皆中奉盛玄公,右傍龛,右房龛皆中奉文彬公。其余牌位,规定等级,由宗人认款置牌,形式一律。
兴始于**二十二年(1933)春月,同年十月迎祖入座,**二十四年(1935)祠宇告成。额曰:“抱一堂”。 呈报隶属澄海县**核准,组织宗族自治总会,并分函潮梅所属各县**,准备在各县成立分会。
李柏存任建宗祠委员会**,东区绥靖公署委员、参谋长李扬敬、李鬰昆等参加了会议,建设主任李炯光,财务主任副主任李寿康、李孚山等人参加会议。具列芳名。
购地建筑共用银一十四万元,皆由孝子慈孙,各竭其力,按神牌位等级集款充用,不另行募捐。
汕头为潮梅门户,海陆交通,兹有总祠为各派之汇,岁时祭祀有云: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多坠之,深望我族人,务于祠成之后,合谋完善新村,力行自治。由此,可耕可读,兴让兴廉,以仁厚为基,以刻薄为戒。徒夸祠宇之金碧辉煌,壮观美丽,置新村于虚构,托自治为空言,是非所以,承先德,裕后昆之至意也。谨述其缘起,而终以劝勉焉。
上杭迁居梅县松口贤徳公二十世裔孙,国务院江苏道伊,新兴,连平等县长,澄海审判厅分庭推亊、正务处处长,广东参议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士,建祠委员会**李柏存。(1935.)
**廿五年(1936)丙子岁在汕头李氏宗祠“抱一堂”,由李汉云省**主持汇宗,新编一百代辈序(百字序见下)。此后潮汕、福建等地根据各支派旧辈序实际情况统一使用。
**三十一年(1942)潮汕、福建各乡李姓派代表到潮阳县两英古溪乡再落实新编一百代辈序。
**三十三年(1944)岁次甲申润四月廿三日始正式使用。
李氏新百代辈序如下: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
守成嗣续职,创业**光。诗礼家声显,士师世泽长。
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祚永昌。
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苄。燕翼贻谋远,椒蕃万载香。
潮汕、福建等地的李氏族耆为裔孙做了件了不起的伟绩——统一辈序,现在世界李氏文化研究会、《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编纂委员会通过广征建言,提岀以李宗仁先翁之倡撰的百字派行作为“世界李氏百字派行”, 并从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公为一世祖起套用,且以百代轮转,这是个盛创,实现吾族长幼有序,叔侄分明,上下一线,宗亲相聚,称谓至明,亲如一家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2.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4.窑洞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
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
大宅门1912和大宅门哪个好看啊?
我还是喜欢大宅门,原汁**,大宅们1912看起来没那么过瘾。
大宅门1912和大宅门哪个好看啊?
我还是喜欢大宅门,原汁**,大宅们1912看起来没那么过瘾。
中国王氏家族祠堂在哪里
中国王氏家族祠堂在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名字为:白度村王氏宗祠。
江西省莲花县白渡村王氏,王皋是离我们最近的远祖,白渡王氏始祖关三公直属皋公九世孙,据家谱(三槐王氏白渡族谱)记载:皋九世孙关三公 [允和三子] 字信顕,号海藩,大明指挥都监使司。明洪武间自南京应天府即江苏省江宁府。
当属镇江漂阳县东乡青石桥井[羲]景楼以百户职调守永新城,即住东门龙王庙井边。永乐二年[1404]下屯莲花白渡村,发迹成白渡王氏。清朝中期兴建白渡王氏宗祠,祠内前梁有克绍前烈,中梁有槐萌千秋,后梁有“惇叙堂”等匾额。
左右配有侧房共十六间,祠堂坐西向东,一直三栋,至今保存完好,其结构独特,气派非凡,古典而文雅,雄伟且壮观。 关三公生洪武二年[1369]己酉岁三月二十五日午时,殁宣德元年[1426]丙午岁九月十七日寅时。配爱氏珍娘,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岁七月十九日已时。
殁宣德五年戌庚岁[1430]四月二十六日亥时,夫妻合葬永新南乡渴虎饮泉形。子二:子明,子彰[回原籍南京廷献公谱,影有云传子彰未知的否]。长子子明公为隐居之仕于白渡,截至2012年足六百余载,已传二十三代孙,现有四百八十余丁,总人口一千有余。
据载,金八公六代孙琰檠公徙居湖南攸县漕泊。金六公七代孙仁驿公徙居湖南攸县柏树下。十七世孙礼全公清光绪年间【1885年由八房出】徙居本县坪里潭湖。
扩展资料:
迁移
始祖:太子晋。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姓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