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发愿有什么用途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发愿文?(发愿文怎么念?)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发愿文?

这个没有什么经论可引用,发愿可以直接用口头语,也可以写成文,写了文,照着读,就是发愿文,没什么特别意义,一般发愿就是对三宝作愿望,有所希求,比如:发愿自己在多少时间内诵N部经,发愿自己在命终之后,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发愿自己下一生,重新做瑕满人身,发愿自己能够生生世世逢善知识,等等,所面对的对象,一般多为三宝(佛菩萨)。在一般来说,佛教中没什么还愿之说,只有事成之后的回向,

佛教发愿文如何写?

首先是自称,即弟子某某,然后要建立一个对境,即你这个愿,是对谁发,当然一般是对三宝,或三宝中的具体人物(佛菩萨),其次是发什么愿,比如佛教中最大的四宏誓愿,是作为菩萨行者要经常忆起并念诵的,然后是回向,任何一种身口意的善行,都可以作回向,回向越广大越好,但发了愿,宜以实际行动去渐渐实现他,即身口上要去实践,不然是虚愿,有意业而无身口业,
具体例子:弟子某某,今对三宝前发愿,愿尽未来际,所有善根(或言:将此造桥修路建凉亭功德等等,),尽回向十方法界如母有情,愿诸有情速离轮回,得究竟乐,
如文殊五字真言中有愿云:我今发愿,不为自求人天福报,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

佛教有哪些**?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乘妙法莲华经》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佛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

什么是发愿文?

内容介绍: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 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如楞严经不灭,**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魔。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扩展资料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参考资料:佛经—百度百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百度百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百度百科 《楞严经》—百度百科

学诚法师:许愿和发愿有什么区别

许愿是满足于自我的小目的,心量不可能广大;发愿是让你发利益众生的大愿;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成。这样的大愿,心量极为广大。

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

1,宗教政策是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2,这一政策有法律上的保障——宪法(国家根本**)。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了别人的信仰自由,都是违法的行为。

因为我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兵役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信教公民的平等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扩展资料:

宗教在我国社会**社会存在和发展有其现实根源和理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是基于这一现实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那种认为随着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种认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离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是完全错误和非常有害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55页)因为,在社会**社会,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和剥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政策

佛教中的“发愿”是指什么呢?

发愿就是成就原来的心意思,原来的心就是本心,自性,觉性,佛性,空性,发愿就是回归本性,回光返照。

每次念经的时候,应该是先发愿再念**还是念完**再发愿。

最好前后都发愿:
四宏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最后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转自学佛网
千万注意:回向有有毒和无毒两种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种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第一、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第二、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第三、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第四、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所以在未证得**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在此,还有一些需要强调、值得注意的事项:
第一、作为一位大乘修行人,无论在发愿或回向时,首先应当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不伤害任何一个有情的性命,即使众生的一根毫毛也决不损坏。”当然,因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这种发誓暂时无法完全做到的话,做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这样发誓:“祝愿我在从今乃至**间的生生世世中,即使为了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决不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修学大乘佛法就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让自己尽早发起并实现前一种无上、伟大的誓愿,并将其作为目前的修行目标与奋斗方向。
第二、佛经中记载:每当我们回向时,无论所做善业是大、是小,决不能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从而获得转轮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长寿……”等人天、声闻乘之愿;而是应该发愿:“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生生世世成为众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众生的人),成为度化众生的人。”这样专心致志地发愿回向,就是大乘菩萨的回向。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时,如果想简单,就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广繁,也可以选择其他较长的回向文。如《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品是回向品,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乘菩萨的回向,念诵这一品的颂词也很殊胜。
但值得注意的是,发愿文、回向文有无加持力,与其作者有极大关系。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能否写回向文呢?如果自己发心清净,此清净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们写的回向文本身却没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回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萨,至少也应该是加行道高层次的证悟者,只有他们的语言才会有加持力,平时我们也应念诵这种回向发愿文。

佛教中怎样发愿

  师兄,法安,首先,有病要去医院治疗,其次佛教常说的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发心修习菩萨道,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佛法、解脱生死,每天就可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相应目标进行。只有确立人生目标,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为此就会努力赚钱、存钱。如果缺乏指向,钱一到手就随手花掉,即使赚得再多也无法积攒下来。修行也是同样,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一般人修福、修慧、修定,修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发愿。因此造成效果显不出来。这都是被一些传统的观念给障碍住的缘故。什么样的传统观念呢?就是:第一、不懂得发愿的重要性。第二、发不圆满的愿,所以效果也不太好。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现在一一来研究。首先我们先依经典来参考。如地藏经中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从经中可以知道,发愿是很重要的。而且要发大愿,要将任何大大小小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又,有人发愿只发一半也是不行的。如何说呢?因为只发一半愿效果是出不来的。

  今举例说明:有二个孩子跟父亲要很多钱,父亲会不会不问就给他们呢?不会的。父亲一定会问,你们要钱做什么?第一个孩子说,我身上放很多钱。随时要用就有了呀!第二个孩子说:我要将钱存在银行,生利息,用利息钱学技能,等技能学好了,再用那些钱来开店。您们想想,如果您是父亲,又有钱。您会给那一位?当然是给第二位。

  为什么?因为第一位可能会乱花。第二位有理想,可能达到。同样的,发愿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人做功德,不懂得发愿。就好像第一个孩子,有钱,但没有目标一样,心想好的福报支持您去做好的,可是心想不好的福报也支持您去做不好的。(这样说来,我们做善事,也有求回报的心了?那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怎样理解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该不要被任何的因缘给障碍住,要懂得善用一切因缘来护念自己及众生的**心愿。所以跟发愿不会有冲突。不求回报,则您的愿就是没有回报,则随因缘乱转,很危险的。)这也就是一般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很多很有福报的人,用他们的福报来做坏事,这都是因为他们当时修福时,没有发善愿的关系。所以修任何的福报,发善愿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从另一角度来看,修福,没有发善愿。就会造成业障。有福报,但也有业障。所以,修福要懂得发善愿。又,发善愿,要发大愿。如我刚刚贴的地藏经的**说的那样,如果修福,发愿给自己或家人,只有三生的福。如果发愿给一切众生,是百千万劫的福。所以发善愿时,当要发大善愿。又,有人虽然发大善愿,可是只发一半。如何说呢?您发愿给一切众生。但没有说明,给一切众生,要令一切众生成就什么。这就是只发一半。这也是会造成果报不圆满的。

  因此,我们要说得很清楚。例如:我依此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业障消除,福慧圆满,早成佛道,广度众生。请记得发愿是很重要的,不论是在是修任何福报之前、中、后,都可以发愿。又,如何过去有修过福报,但是不懂得发愿。怎么补救呢?有方法的。也就是现在重新发大善愿。又我举例说明,发愿不圆满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在南非有个地方叫新堡,我们有个信徒,名是蔡亮达。他常常修功德。也自己发自己的愿。有一天,他来新堡禅净中心,那时我刚来负责那儿,他要回去时,跟我说:师父,我以前发愿不圆满,现在我会发愿了!我就问:您如何发愿不圆满,现在您如何发愿?他说:以前他总是发愿订单要多一点(因为他是办厂)结果,虽然订单很多,可是常常工厂就有一些事,而造成不圆满。我就问:什么事?他说:有时机器坏了,有时工人摆工。结果,货赶不出来,钱也没有赚到。所以他认为是因为发愿不圆满所致。他就重新发愿。他发愿一切都顺利就好。机器顺利,工人上工顺利,订单顺利,家人一切顺利。结果,真得一切都顺利,就算有事,也都是正常的事。都是可以解决的。因此,可知发愿的重要性,发圆满愿的重要性。当然,他也只是发小愿。但至少已经体会发愿的重要了!

  再又,学习发愿,要学习发善愿,发大愿,发圆满愿,同时不可以随口愿乱发,否则会有负面的果报产生的。例如:在佛光山南非南华寺,我们有位在家女众职事。她叫雅玲。她之前脸上长满着青春痘,几年来一直都没有好,正值二十年华的她,常为此苦恼。有一天,我刚刚在办公室,跟一位义工,谈到随口愿不可以乱发的道理。刚好她进来听到,她就哎呀的一声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青春痘一直好不了,而且愈来愈多。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每一次,有人关心的说,雅玲,您的青春痘怎么越来越多呀!她就开玩笑的说:对呀!因为南华寺正在建大雄宝殿,需要很多柱子(台语,与青春痘同音),所以要生多一点。)结果她的青春痘就愈长愈多。于是,我就跟她说:是呀!您现在知道了,您就要忏悔,重新发愿。于是她就照做了,最近一次我看到她时,她的青春痘都消了,只剩下有点黑点而已。她很高兴我教的方法有效。从这个实例,各位就要知道发愿的重要,发善愿的重要,发大愿的重要,不要乱发随口愿的重要。

  再举个随口愿的例子:有一次,佛光山办短期出家,那时我被派去当引礼法师,连续几次下来,有一件随口愿的实例可以提出来给大家参考。第一年,短期出家,要沙弥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大家就说,明天千万要出太阳,不要下雨,否则,就很麻烦了!结果,太阳出得大大的,晒得大家快要昏了!第二年,再办短期出家,又在沙弥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大家就说:千万不要在下雨,也别像去年一样,太阳太大要有云,有风。结果,一点儿太阳也没有,乌云密布,风又大,把大家冷得半死。第三年,再办短期出家,又在沙弥戒正授前夕,下了很大的雨。这次大家都说:也不要出大太阳,也不要冷得半死,只要让天气好,让大家都欢欢喜喜的参加授戒。结果,很奇怪,沙弥戒正授那天,天空的云,像网子一样,又有太阳,所以不冷,又有云,又有微风,所以不热。大众都很高兴。因此,从这个例子可知,随口愿也是很有力量的,所以不可以乱发随口愿。因此,随口愿不可以乱发。好了!今天就跟各位讲到这里。请大家要学习发愿。随口愿的实现,据我看过的经中(忘了出处),一般人第三次就有力量了!但如果是修实语的人,说第一次就有力量了!致于会不会实现,则还要观察其它的因缘,不是那么容易的。

  今天就不上新的观念,就让大家提问有关发愿的问题。

  (问)请问为什么有的愿发了却实现不了比如祈求事业顺利之类的愿。

  (师答)是的!那有几个原因会造成虽然发愿而不会实现。

  第一、有人发愿,但同时造作与愿心相违的业缘。例如:求健康,可是又杀生。所以还是会生病或短命。所以所愿不成就。

  第二、有人发愿,也没有造作与愿心相违的业缘。但是也没有修福德故。善缘没有具足,所以也是所愿不能成就。例如:阿罗汉修慧不修福而托空钵。

  第三,有人发了愿,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造福。但因为修福后,后悔了。也会造成所愿不成。例如:经中有一些例子。我称之:布施而后悔,得富屋穷人报。享受不到。

  第四、有人发了愿,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造福,修福后,也没后悔,但是因为愿心不圆满,所以福德因缘难以成熟,也会造成所愿难以成就。

  举例说明。例如:有人发愿我所造福,希望帮助某甲。结果,某甲,常起恶心。但又因为我们修福发愿回向给某甲,所以某甲对我们所起的恶心就会成就。那是因为我们发愿只发一半所致,所以我称之为不圆满。我们应该发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某甲,希望能助消除恶念,助他善法成就,……等等。也就是说:要将功德回向清楚,不要只有回向,而没有说明要什么。

  第五、有人发了愿,也发圆满,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修福,也没后悔,但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因缘已成熟,现今业缘未成熟,所以所愿还不能成就。

  第六、如果有人发了愿,也发圆满了,也没造相违的业缘,也有修福,修福后也没有后悔,过去的恶业因缘也清净了或未成熟,现今善缘也成熟了,则所愿就能成就。以上就是说明为什么有人发了愿而不成就,或能成就的原因。但发愿很重要。
  发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愿望。当我们念诵发愿文时,应当问一问自己:我理解发愿文的真实内涵吗?我的发愿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是由衷、真切的愿望,并且每天都在反复不断巩固,那么,这一愿力必能对生命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