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正确批评的标准有哪些呢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批评的原则有哪些(批评的原则有哪些呢)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批评的原则有哪些
1、批评不能伤及自尊心和人格尊严;
2、批评不能过分打击别人,就事论理;
3、批评要注意方式,容易让人接受,
4、批评要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
5、批评要时而可至,能到达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还要给人信心。
6、批评不能戳人伤疤;
为人民服务第三自然段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什么
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批评有什么技巧?
在我们的演讲中,时常会碰到对某人某物的评价。评价他人要有明确的准绳。评价的目的,就在于促使人认识和改正错误,并且发生转变。只有解决了目的性,才能从爱护人提高人的愿望出发,才能有真诚的友爱,如火的热情,诚挚的精神;才会有诲人的诚意,容人的雅量,帮人的耐心。
出于关心、爱护、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的目的,对他人进行评价,即使批语有点出入,别人也能谅解。相反,如果评价他人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正,夹杂着个人恩怨,泄私愤,图报复,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即使批语的内容正确,往往也使别人难以接受。
评价他人的目的何在,这一点应说谁都会对答如流,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常识往往会被那些评价他人的人抛向脑后。最差劲的表现是因为评价某事而否定某人,诸如你这个人“**”、“不行”,甚至说出“愚蠢”、“笨蛋”等污辱人格的话。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评价中否定了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只能给别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产生积怨,甚至从此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同时也损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还有的人在评价他人时,习惯运用比较法,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证实被批评的人**和愚蠢,这是不明智的。正确而有效地评价,应该表现出一种宽容和温情,无论是评价前还是评价中,都要设法让他知道,你所评价的是他们做错的那件事,绝不是他那个人,让他知道你的评价的含义,是他这个人还不错,但是这件事做得不对,今后注意改正。如此对事不对人,才能使人既认识错误,又坚定改正之心。
所以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虽然被评价的是人,但绝不能搞人身攻击,情绪发泄。之所以要评价,是因为要解决的是问题,是为了今后把事情办好。只要错误得到了改正,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就可以说评价的目的达到了。为此,必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要被评价的人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说是已经解决了问题,众人能引以为戒,可以说做出的评价就是成功的。评价不是训人、打击人,更不是整人,而是帮人认识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制定改进的措施。因此,正确的评价应该是“对事不对人”。这种批评的方式对问题是直接的,而对人是间接的。具体的事都是具体的人做出来的,所以纠正了错事也就是对当事人的批评,但直接对事的评断更容易被人接受。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施金纳以他的试验证明,在学习方面,一只因有良好行为而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因行为**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更能够记住它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研究显示,人类也有同样的情形。我们用批评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常常会引起愤恨。
另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
批评所引起的愤恨,常常会降低员工、家人以及朋友的士气和情感,而所指责的状况仍然没有获得改善。
奥克拉荷马州恩尼德市的江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工地工作的员工戴上安全帽。他说以前他一碰到没有戴安全帽的人,就官腔官调地告诉他们,要他们必须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虽然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肚子不高兴,常常在他离开以后,又把安全帽拿下来。
他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下一次,他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的时候,他就问他们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然后他以令人愉快的声调提醒他们,戴安全帽的目的是在保护他们不受到伤害,建议他们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戴安全帽。结果是遵守规定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而且没有造成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
批评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要使批评达到目的,必须坚持求实的精神,避免消极、简单化的倾向。
我们都是如此,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因此当你我很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批评就像家鸽,它们总会回来的。我们要明白,我们准备纠正和指责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谴责我们;或者,像文雅的塔虎脱那样,他会说:“我看不出我怎样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
进行批评,态度和方式方法都很重要,最基本的还是事实准确与否,有无出入,该不该由某人负责。如果事先调查不够,事实**与得到的情况有差异,被批评者就难以接受。所以上级批评下级,事实要准确,责任要分清,原因要查明。从实际出发,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找出错事的原因,恰当地分清责任,这样的批评才有理有据,既不夸大又不失察,下级也才会口服心服。所以,批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
对林肯跟别人的相处之道,我可是做过特别的研究。他是否喜欢批评别人?是的。当他年轻的时候,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谷,他不只是批评,还写信做诗挖苦别人,把那些信件丢在一定会被别人发现的路上。
父母普遍会批评他们的孩子。我始终认为,孩子并不是不可以批评,但是,在你批评孩子之前,请读一读美国新闻报导的典型文章之一《不体贴的父亲》。这篇文章首先登在《家庭纪事》杂志的社论栏中。
《不体贴的父亲》是篇小品文——因一时内心的感觉而写出来的——却打动了很多读者,引起人们心弦的共鸣,以致成为被大家最喜欢读,并一再转载的文章。自从这篇文章第一次刊载出来以后,《不体贴的父亲》的作者李文斯登·劳奈德写道:“全美国成百上千的杂志和报纸都转载过,在外国也有着差不多同样的情形。我自己就同意过成千上万的人,让他们在学校、在教堂以及在演讲台上宣读这篇文章。奇特的是,大学刊物登载它,中学刊物也登载它。有的时候,一篇小文章可以神奇地透达人心。这一篇小文章确实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这篇文章的启示是,我们不要责怪别人,我们要试着了解他们,我们要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
所以在进行具体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缩小,特别是在斟词酌句上,绝不能再采用“老是”、“一贯”等极端绝对的字眼,也不要使用那种看似幽默实则尖刻的言语。
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赞扬时,再去听一些比较令人不快的批评,感觉就会好很多。
其实大家的心理都是这样。“忠言逆耳”,当然就是说听着不舒服。这就好比是吃药丸,外面有糖皮,所以剐吃到嘴里是甜的,没有别的味,而且也很容易一口气吐下去。于是药物进入了胃,药性发生效用,病症也就医治好了。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来给人家一番赞赏,使人先尝一点甜头,然后再说我们的规劝,人家就也容易接受了。
我可以找出这样一个例子,当人们使你不愉快时,批评、斥责,要比了解对方的观点容易得多。也就是说,找出别人的错处,要比找出对方值得称颂的事容易多。谈论你自己所需要的,比谈论对方所需要的,也显得自然得多。所以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点你别忘了,你不只是要获得书中的知识,同时要养成你新的习惯。你是在尝试一项新的生活方式,那是需要时间和持久力,在每一天中实施的。
所以你要常阅读这本书,把这本书看作如何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用手册。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你遇到一个特殊的问题一诸如如何管理小孩子?如何使妻子顺从你的意思?如何满足一个气愤的顾客?这都是些常会遇到的事,当你翻开这本书,试着去做其中的某项提议,说不定就会有奇迹发现。
一位学员,安娜·马佐尼提供了与上述情形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所不同的是处理方式和结果。能上能下的马佐尼小姐,是食品包装业的市场行销专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项新产品的市场测试。她告诉班上同学说:“当结果出来时,我可真惨了。更糟的是,在下次开会提出这次计划的报告之前,我没有时间去跟我的老板讨论。
“轮到我报告时,我真是怕得发抖。我尽了全力不使自己精神崩溃,而且我知道我决不能哭,不能让那些以为女人太情绪化而无法担任行政业务的人找到借口。我的报告很简短,只说因为发生了一个错误,我在下次会议前,会重新再研究。
“我坐下后,心想老板定会批评我一顿。
“但是,他却谢谢我的工作,并强调在一个新计划中犯错并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第二次的普查会更准确,对公司更有意义。
“散会之后,我的思想很乱,我下定决心,我决不会再一次让我的老板失望。”
假使我们是对的,别人绝对是错的,我们也不要让别人丢脸而毁了他的自我。传奇性的法国飞行先锋和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给人一个超乎事实的美名,就像用“灰姑娘”故事里的仙棒,点在他身上,这将会使他从头至尾焕然一新。
假如一个好工人变成了一个粗制滥造的工人,你会怎么做?你可以解雇他,但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可以责骂那个工人,但这通常只会引起怨怒。
有一天,钢铁大王***想批评自己的侄女约瑟芬,他正想开始批评她,但马上又对自己说,“等一等,戴尔·***。你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了一倍,你的生活经验几乎是她的1万倍。你怎么可能希望她有与你一样的观点、判断力和冲劲——虽然这些都是很平凡的。还有,你19岁时又在干什么呢?还记得你那些愚蠢的错误和举动吗?”
诚实而公正地把这些事情仔细想过一遍之后,***觉得约瑟芬19岁时的行为比自己当年好多了,而且他很惭隗地承认,他并没有经常称赞约瑟芬。
从那次以后,每次他想指出约瑟芬的错误时,总是说:
“约瑟芬,你犯了一个错误,但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许多错误比你更糟糕。你当然不能天生就万事精通,成功只有从经验中才能获得,而且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自己曾做过那么多的愚蠢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评你或任何人。但难道你不认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不是比较聪明一点吗?”
假如一个人一开始就谦虚地承认,他也可能犯错误,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那么别人再听他评断自己的过失,也许就不会难以入耳了。
在一般人看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肯定是苦的,而且因为“苦”,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屡屡产生抵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即批评的“负面效应”。但,也有一些老师挺聪明,总能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
已故的华纳梅格,有一次这样承认说:“30年前我就明白,责备人是愚蠢的事,我并不抱怨上帝没有将智能均匀地分配,可是我对克制自己的**已感到非常吃力了。”
华纳梅格很早就学到这一课,可是我自己在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行走了30多年,然后才豁然会悟……100次中有99次,没有人会为了任何一桩事情来批评他自己,无论错误到如何的程度。
严厉而没有分寸的批评是没有用的,因为它使人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并激起他的反抗。
德**队里的士兵们,在发生某一件事后,不准许立即申诉、批评。他们需要怀着满肚的怨气睡去,直到他们这股怨气消失。如果他们立即申诉,会受到处罚。
要改变一个人又不致伤害感情,或引起憎恨,就要遵守这样的规则:
“在批评他人之前,先改变你自己的错误。”
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用“建议”,而不用“命令”,这样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我曾经很荣幸地和美国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我告诉她正在写有关“如何做人处世”这本重要的书。她告诉我说,在她为欧文·扬写传记的时候,访问了与扬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3年的一个人。这人宣称,在那段时间内,他从未听见过欧文·扬向任何人下过一次直接命令。他总是建议,而不是命令。例如,欧文·扬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
在检查某位助手所写的信时,他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这种方法,不仅易于改正人们的错误,而且还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希望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如何讲究批评的方式?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说法,经常被用来告诫人们要虚心接受批评,不应计较批评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被批评者不应计较;而批评者却应研究、讲究。人类语言发展至今,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与语言艺术,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皆喜听。如何做到这一步呢?有人曾批评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凝练地概括出三点:一是心要诚;二是要彻底、中肯的分析;三是运用恰当方式。这里,向您介绍几种具体的批评方式:
第一种,警告式。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实弹”地批评。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较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作用。
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识浅薄,依赖性大,不点不破,不说明不行的人,也可以用严肃的态度,较尖刻的语言直接警告他。据《贞观史话》记载:李世民在公元六百三十七年颁布唐律唐令,执法严明,对官员的过失斥责得也很严厉。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在出席宫廷宴会时,如果有的人座次在他之前,他就当众质问人家有什么功劳,“敢居我之上。”有一次,任城王李道宗劝他不要吵架,他竟然勃然大怒,险些打瞎人家的眼睛。对此,李世民甚为不满。席后,太宗提醒他,想一想韩信、彭越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被汉高祖杀掉。并警告说:“国家纲纪,离不开赏罚,不能居功自傲,否则将后悔莫及。”这一警告果然有效,尉迟敬德吓得呆在家里,再三要求辞职,表示再也不寻衅**了。
可见,用**后果警告当事人,可以推动被批评者的自我反省,达到当事人停止犯错误,以至改正错误的目的。
第二种,启发式。批评是针对对方的错误而言,而错误的改正还是“内因”起决定作用。批评者的“外因”只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方从根本上改正错误还是靠自己的“良知”。所以,高明的批评者,总是逐渐地“敲醒”对方,启发人的自我觉悟。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精通启发式的批评艺术。对犯了错误的学员一般不当面训斥、指责。通常是叫人通知犯过失的人,晚上到他的办公室谈话。犯过失的人,从接到通知到晚上,心里忐忑不安,或苦苦思索,或找朋友谈心,于是,在这段时间里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到晚上谈话时,如果马卡连柯断定,犯过失的人确实已经醒悟,就不再费口舌了。往往只说一句话:“好了,回去吧!”这样,犯过失的人一下子卸掉自己身上的“包袱”,再度陷入思索之中,激起奋发向上的勇气。这种批评的效应,往往是直接批评所达不到的。
马卡连柯首先通知犯过失的学员,暗示他有过失,晚上要谈话。这样一“点”,然后巧妙地利用时间,给犯了过失的学员充分的时间自我反省,让他自己思索过失。
看过电影《夏伯阳》的人,不会忘记这个场面:有个当兽医的老乡找夏伯阳安排工作。夏伯阳不顾医学常识,硬是把这位老乡收做军医。并命令两位医生对这位老乡进行考试。两位医生当即解释,兽医不能转军医。夏伯阳骂他俩是“狗崽子”,“你们不让庄稼人当大夫。”他要求当场考试,并发给那位老乡医生**,否则,就*毙他俩。政委富尔曼诺夫支持两位医生的意见,夏伯阳更为恼火,骂:“你们这帮臭知识分子。”这时,政委对夏伯阳的无知露出可笑的模样。“好畦!你敢取笑我夏伯阳,我*毙你!”说着他举起板凳向政委砸去。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富尔曼诺夫俏皮地瞥了他一眼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不也是一位元帅吗?他是不摔凳子的。”这句话对夏伯阳可是一个谜:“我只知道加里波、拿破仑、苏沃洛夫,怎么不知道有个亚历山大?”他气消了,向政委请教。政委讲了亚历山大等一些元帅的事,并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对“元帅”感兴趣的夏伯阳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政委的批评,并且决心改正自己的任性和鲁莽。政委是利用夏伯阳感兴趣的“元帅”的故事,启发夏伯阳要想当一个真正的元帅应该怎样做,从而批评了夏伯阳的鲁莽行为。
第三种,委婉式。看过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的人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镜头,列宁与高尔基在争论一个问题。高尔基认为苏维埃政权对敌人的**太残酷了。列宁认为高尔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时,彼得堡一个老工人来见列宁,向列宁报告敌人的猖獗活动,并说,如果不向富农作斗争,苏维埃政权就无法维持。列宁看看高尔基,对那位工人说,那样有人会说我们“太残酷了”。老工人激动地反驳道:“残酷的不是布尔什维克,而是富农。他们到处烧杀……”列宁没有直接批评高尔基,而是借用老工人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批评了他,最后使他承认了自己观点的错误。列宁在这里就是运用了委婉式批评。
委婉式批评又叫间接式批评,它一般都采用借彼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再如晏子“曲线”救人的故事: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喂养捉野兔的老鹰。一天,烛邹不当心,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知道后大发**,命令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知道此事后,急忙上堂。对景公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待我公布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景公点头同意了。晏子指着烛邹说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逃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让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了,大王,请处死他吧。”景公满脸通红,半天才说:“不用杀了,我听懂你的话了。”晏子批评景公的方式不同寻常,表面上他在数落烛邹的罪状,实际上是批评景公重鸟轻人的错误。这种方式既没有使君王难堪,又替烛邹说情,真可谓一箭双雕。
第四种,幽默式。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批评时的紧张情绪,启发被批评者的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侍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命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东方朔感到皇帝的长生不老梦非常可笑。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说:“我怎么敢笑皇上呢?我是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像皇上刚才所说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吗?”汉武帝听了也大笑起来。东方朔批评汉武帝的愚昧,讽刺汉武帝的荒唐,是通过嘲笑彭祖完成的,可以说是指桑骂槐,而汉武帝在谈笑中接受了东方朔的批评。
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者的积极思考。它以不太**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玩味无穷。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总之,批评的方法要以教育为主。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从而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地纠正错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