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犁耕分布中国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铁犁牛耕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吗(铁犁牛耕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吗为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铁犁牛耕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吗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产生: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地位: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方式:刀耕火种:发展: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sì)耕”或“石器锄耕”时代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均在春秋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扩大推广;牛耕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土地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隶***井田制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分封诸侯,受田者不得转让买卖,有使用权,缴纳贡赋;②*隶主强迫*隶与庶民集体耕种 ,支配全部产品。③田间沟洫相隔似井字,称井田。④*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占人口多数的*隶与庶民没有土地。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根本原因解体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春秋各国的税制改革促进解体(两个结果:法律上肯定私田,新制度新阶级关系)3.封建***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私有制形成)战国确立:(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废除井田制,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其它形式:屯田制 三国曹操实行(作用:保证军粮、北方经济恢复)均田制 北魏至唐朝时实行,有利于生产发展,特别是隋唐时输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均田制瓦解原因:土地兼并、土地买卖、安史之乱)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明前期衰落时期:明朝后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均田免粮”说明农民对封建土地制强烈不满)特点分析:①大小封建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利用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③封建**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成长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发展。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在有限的土地上求生存,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封建**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小农经济发展条件不利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使中国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依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求其生存。③封建**统治的腐朽、沉重剥削常常导致农民起义,引发社会的动荡。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影响:在封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世界之最)、《氾胜之书》、汉代耧车(播种机的世界之最);汉代的赵过推广耦犁和代田法;区田法。耕作技术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2.魏晋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江南经济发展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了基础。3.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期,南方稻麦两熟制出现;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出现著名农学著作《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知识整理1、中国是**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生产方式三个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3、我国最早的金属农具出现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4、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牛耕至迟在春秋末期已经开始,秦汉以后,牛耕逐步普及。铁犁牛耕在战国后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的变法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是秦国商鞅变法,6、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于战国时期7、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改进,唐朝后期瓦解。均田制有利于经济发展。8、明朝后期,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9、我国小农经济特点是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0、世界之最: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垄作法”;汉代耕犁安装的犁壁和播种用的耧车,早欧洲一千多年;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中国推广轮作和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11、复种与多熟种植:汉代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12、制度演变: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屯田制与均田制。13、春秋时鲁国等诸侯国变法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4、精耕细作农业: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适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肥料、保墒、灌溉,关注生产各个环节。);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日臻成熟(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育秧移裁、曲辕犁);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工具耧锄、江南水乡稻麦复种制的出现,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北方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占城稻传播到江淮、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辽、西夏、元时期(东北、西北农业都得到发展)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黄河流域两年三熟、三年四熟、南方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珠江形成三熟制、培育出大量多熟新品种、明朝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朝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形成专业经济生产区域、肥料从自然肥、农家肥发展到饼肥、出现套耕、出现《农政全书》)。15、历代重农措施:战国商鞅变法鼓励农民耕田织帛,生产多的可免除徭役;汉初,“与民休息”政策;北魏至唐初,鼓励垦荒;元朝设立农业机构,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禁毁农田为牧场,鼓励垦屯水利;明清,奖励垦荒。16、主要农学著作:汉代《氾胜之书》;元朝《农桑辑要》;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农书;《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著。本课测评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答案提示: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复习方法:按时间顺序整理中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情况:复习要点:距今七八千年(耒耜)距今五千年(石犁)商周(青铜农具)春秋(铁农具)春秋晚期(牛耕)汉代(耧车、犁壁、铁铧犁)陏唐(曲辕犁)宋元(耧锄)。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答案提示: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复习要点:土地制度:原始公社(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形成,战国确立,东汉出现屯田制,北魏至隋唐出现过均田制。

机械制造制造发展史

公元前~公元元年
  公元前7000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建立杰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现在地球上,最早的车轮或许是此时诞生的。杰利科是世界第一城,也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
  公元前4700年,埃及巴达里文化进入青铜器时代,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
  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伦的苏美尔诞生了带轮的车,是在橇板下面装上轮子而成。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开始普及青铜器,青铜农具及用来修造金字塔的青铜工具(比如:凿子)在此时已广泛使用。
  公元前2800年,中国中原地区出现原始耕地工具——耒耜(木制)。
  公元前2800年,青铜器制作技术传入我国周边,西域的游牧民族(现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现锡青铜铸成的铜刀。
  公元前2686(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开始出现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铜制工具的制造多用锻打法。
  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埃及古代墓葬中曾发现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两轮战车。
  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和埃及用失蜡法铸造青铜金属饰物。
  公元前2400年,埃及出现腕尺、青铜手术刀,滑轮等机械设备。
  公元前2070年,中华民族开始出现,传说中大禹治水就在此时期。
  公元前2000年,中国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留存经过冷锻的红铜刀、凿。
  埃及等地出现切割树木的车床。
  中国中原地区开始制造以圆木板为行走部件的车辆(轮子)。
  公元前1700年,西亚巴格达附近,欧贝德文明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1600年,青铜器正式传入中原,中国开始用天然磨料磨制铜器和玉器。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县留存经过热锻的铁刃铜钺。
  公元前1400——1300年,得到考古学支持的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进入有文字时代。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南安阳殷墟留存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
  中国河南安阳殷墟留存经过再结晶退火的金箔。
  中国出现象牙尺。
  公元前1400年,小亚细亚的古国赫梯王国开始使用铁器。
  公元前1300年,中始用铜犁。
  中国用研磨方法加工铜镜。
  公元前1200年,叙利亚出现磨谷子用的手磨。
  两河流域文明在建筑和装运物料过程中,已使用了杠杆、绳索滚棒和水平槽等简单工具。
  滑轮技术流传到亚述,亚述人作城堡上的放箭机构。
  埃及出现绞盘,最初用在矿井中提取矿砂和从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现了水钟、虹吸管、鼓风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体机械。
  公元前1000年,铁器制作技术自印度传入中原邻近的少数民族,中国西部国家(南越,楚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青铜用的鼓风机。
  公元前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铸造青铜器。
  中原出现可锻铸铁和铸钢。
  中国已普遍用漏壶计时
  西元纪年法(阳历)诞生(凯撒公元前48年,经凯撒修正后,这一历法称为凯撒历),罗马文明确定太阳历与24节气。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中国出现制造战船的工场。
  公元前700年,中国出现滑轮。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和古罗马进入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在古希腊诞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古代机械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学者希罗著书阐明关于五种简单机械(杠杆、尖劈、滑轮、轮与轴、螺纹)推动重物的理论,这是已知的最早的机械理论书籍。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中国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希腊罗马地区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此时,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已开始广泛使用,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中国春秋末期的齐国编成手工艺专著《考工记》。
  世界上第一枚冲制法制成的钱币在罗马诞生,这是金属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现代成批生产技术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国出现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中国开始用叠铸法铸造青铜刀币。
  中国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留存的钢剑中有淬火组织,矛、箭铤中有正火组织。
  中国河南洛阳留存经脱碳退火的白口铸锛,表面已脱碳成钢。
  中国河南信阳留存汞齐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中国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遗址留存铁制棘齿轮。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腊的阿基米德提出物体浮力理论——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轮磨。
  中国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青铜秦剑大约诞生于此时期。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齿轮在欧洲出现,最早的应用是装在战车用来记录行车里程的里程计上。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罗马在单轮滑车的基础上发明复式滑车。它最早应用是在建筑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10年前后,罗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车使用范围扩大,涡形轮和诺斯水磨等新的流体机械出现,前者靠转动螺纹形杆,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主要用于罗马城市的供水。后者用来磨谷物,靠水流推动方叶轮而转动,其功率不到半马力。
  公元前100年,罗马功率较大的维特鲁维亚水磨出现,水轮靠下冲的水流推动,通过适当选择大小齿轮的齿数,就可调整水磨的转速,其功率约三马力,后来提高到五十马力,成为当时功率最大的原动机。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西罗著有《气动力学》,其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式汽轮机雏形)。同时,西罗发明的汽转球(又叫风神轮)出现。汽转球作为第一个把蒸汽压力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装置,它也是最早应用喷气反作用原理的装置。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中国出现水轮车(水轮机雏形)。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类似大***刚。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机械技术的发展因古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处于消沉而陷于长期停顿。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长达400年的黑暗。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
  文艺复兴时**始,意、法,英等国相继兴办大学,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培养人才,西方机械技术开始恢复和发展。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它开创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功率可达六马力。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18世纪中叶,法国的拉瓦锡和**的罗蒙诺索夫提出燃烧是物质**的理论。
  1755年,瑞士的欧拉建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欧拉方程。
  1764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竖式、多锭、手工操作的珍妮纺纱机。
  1769年,英国的瓦特取得带有**的实用凝汽器专利,从而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这种蒸汽机后于1776年投入运行,热效率达2~4%。
  法国的居诺制成三轮蒸汽汽车,这是第一辆能真正行驶的汽车。
  1772~1794年,英国的瓦洛和沃恩先后发明球轴承。
  177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发明较精密的*筒镗床,这是第一台真正的机床—加工机器的机器。它成功地用于加工汽缸体,使瓦特蒸汽机得以投入运行。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论。
  英国的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完成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786年,英国的西兹发明割穗机。
  1787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第一艘铁船。
  1789年,法国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制成阿希夫米尺(档案米尺)
  1790年,英国的圣托马斯发明缝制靴鞋用的链式单线迹手摇缝纫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
  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边沁先后发明平刨床、单轴木工铣床、镂铣机和木工钻床。
  1792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加工螺纹的丝锥和板牙。
  179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冲天炉。
  1795年,英国的布拉默发明水压机。
  1797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带有丝杠、光杠、进给刀架和导轨的车床,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
  1799年,法国的蒙日发表《画法几何》一书,使画法几何成为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

曲辕犁耕地工具还是播种工具

耕地工具
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中国农业分布图?

铁犁牛耕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吗

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如图所示。

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

扩展资料

不同耕作熟制的地区特点有:

1、一年一熟地区:一般适用于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因人少地多、资金技术投入不足或土地肥力较差等原因而采用一熟制。

2、一年多熟地区:

北方主要地形区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小麦、花生、甜菜为主,所以农业制度一年一熟(东北)到两年三熟(华北)。

南方主要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气候类型以**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水稻、油菜、甘蔗为主,所以农业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耕作制度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nb...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演变趋势排列正确的是A项。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2)耕作技术——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呀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4、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1)稻谷 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丘陵地区;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
  (2)小麦 冬小麦在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种植广泛,集中产区则以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和山西5省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四川和江苏等省份。
  春小麦分布以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主.
  (3)杂粮 我国把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杂粮

  ①玉米: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华北最多,东北次之。
  ②高粱: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各省分布最集中
  ③谷子:也称粟(小米)主要分布在黑、***、晋、冀、吉、豫、陕、鲁、辽9省区
  ④薯类:以甘薯为主,主要产区是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华南、西南的部分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以东北、***和西北各地为主要产区,其中东北三省和***的播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一半以上。
  ⑤大豆:遍布全国

  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等五省区。该区属于热带和**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其中黑龙江、***、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2)北方冬麦区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各省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该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2/3以上,有我国的“麦仓”之称。(3)南方冬麦区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大部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本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故小麦商品率较高。
  3.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三位。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严格,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四川产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所以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涝洼及盐碱地区多有种植。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北平原最为集中,其次为黄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带。 (2)谷子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谷子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麦低1.5倍左右,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生长期较短。谷子容易储藏,适宜作储备粮,营养价值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龙江的克山地区。 (3)薯类我国以甘薯为主,其次是马铃薯。甘薯主要分布在北纬42°以南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为主要产区,其中以四川和山东产量最大。 马铃薯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西部、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四川北部地势较高,气候较凉地区,以东北、***产量最多。

  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国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在经济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种植最多的国家。 1.花生在各种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单产高,含油率高,是喜温耐瘠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最好。花生生产分布广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广西、辽宁、四川、福建等省区,其中山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目前,全国花生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渤海湾周围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华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2.油菜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地区分布最广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产油菜籽最多的国家。油菜是喜凉作物,对热量要求不高,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据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当于春、冬小麦的分界线而略偏南。我国以种植冬油菜为主。长江流域是全国冬油菜最大产区,其中四川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贵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于东北、西北北部地区。 3.芝麻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芝麻最多的国家之一。芝麻是一种含油率很高的优质油料作物,我国芝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其中河南省产量居全国首位。 4.大豆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扎根于华夏沃土,中世纪以后,大豆经阿拉伯传入西方。美国大面积种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历史,却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2000年产量达75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的50%。而中国却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400万吨。年产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国、巴西之后,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时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营养价值高,因而大豆在农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旺季需要高温,收获季节以干燥为宜,很适宜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我国大豆分布广泛,而以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的黄淮平原最为集中。松辽平原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主要集中于松花江、辽河沿岸和哈大线沿线。其中,哈尔滨、辽源、长春被称作我国大豆的“三大仓库”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区,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区,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点。 1.甘蔗甘蔗是热带和南**带经济作物,具有喜高温、喜湿、喜肥的特性,生长期长。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最大,广东是**上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我国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北各省区。黑龙江、***、新疆、吉林、甘肃、宁夏为主要产地。黑龙江是我国甜菜的最大产区。甜菜生产基地有:黑龙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

  其他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繁多,这里仅介绍烟草和茶叶。 1.烟草烟草原产于南美洲,按初加工的方法不同,分为烤烟和晒烟两种,我国以烤烟为主。烟草具有喜温、喜光、好肥、怕旱、怕涝等特点,生长期间对热量、水分、土壤、肥料等条件要求高。我国烟草分布很广,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主要分布在许昌、南阳、周口和驻马店等地。山东烤烟主要分布在潍县到淄博的胶济铁路沿线,以昌潍地区的益都、临朐两地最为集中。云南的烤烟质量最好,分布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地。 2.茶叶我国是茶叶原产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后来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年产仅4.1万吨。建国后,我国茶叶生产恢复和发展很快,1996年茶叶产量达59万吨,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茶区辽阔,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带,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产量最多,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产茶省,其次是云南、广东、湖北等省。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