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青藏地理问题有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青藏高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青藏高原的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由于山高坡陡,表层**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性冰川之间。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南至雅鲁藏布江北侧及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南侧海拔4200米~4780米的地带亦为季节性冻土区。其次是山坡上的草皮和表土在重复的冻融作用下,一旦被水饱和、稀释则形成融冻泥流,顺坡沿冻土层徐徐蠕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也越来越大,新增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同时陡坡地开垦逐年增多,草原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沙化、退化,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加剧。
二、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万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积的13.93%,而且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退化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超载过牧。全区各县普遍超载30%~50%,有些超载高达1倍以上;只有少数几个县草原利用尚不充分,潜力较大。
2、草原鼠虫害。鼠虫不仅对草原植被造成极大破坏,而且由于对地表的破坏而往往造成大面积风蚀和水土流失。草原毛虫以牧草茎叶为食,严重时牧草被采食殆尽。近年来,鼠虫害的危害面积不断扩大,是造成草原严重的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草原畜牧业政策不配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西藏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牧区经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草原经营者对草原管理、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义务不明确。短期行为普遍,超载过牧,甚至不惜用破坏草原的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益,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经营。牧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大,也是草原退化的潜在原因。
三、土地沙漠化
西藏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7%,这一比例比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15.9%的比例高出2.3个百分点。全区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的县(市),除昌都地区的昌都县、江达县、类乌齐县和那曲地区的巴青县、索县等5县无沙漠化土地外,其余69个县(市、区)均有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18县(市、区)中,就有4000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在全区2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中,中度沙漠化达51.9%,占有较**重;其次为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0.73%;潜在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仅分别占6.25%和1.54%。这一比例反映出沙漠化总体处于正在发展至强烈发展程度阶段。它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沙漠化呈现发展的态势。目前,受风沙危害的耕地面积达310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13.8%,沙漠化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据测算,严重沙漠化农田每公顷每年损失有机质达1644千克,其中氮80.4千克、磷335.4千克。风蚀过程可吹跑种籽、拔起幼苗、吹露根系及风打沙割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四、地质灾害
西藏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制约了西藏经济的正常发展。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在地域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及藏东“三江”地区以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震和冰湖溃决为主;藏北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北坡高海拔地区以冻胀融沉、碎石流为主。西藏尼洋河风光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地形较为陡峻的大江大河两岸及其一、二级支流内。已知西藏发育各类泥石流3054处,根据航、卫片解译的有7210处。泥石流强烈发育区分布于昌都地区中南部、林芝地区大部及那曲地区嘉黎县,面积13.02万平方千米,泥石流密度﹥0.5个/平方千米。分布集中、暴发频繁、规模巨大的泥石流主要出现在怒江、帕隆藏布、尼洋河及其支流的两侧。川藏公路(南线)有沟谷型泥石流沟341条。泥石流中等发育区分布于昌都地区西北部、那曲地区东部、拉萨市东南部、林芝地区西部及山南、日喀则地区的大部地区。以中小型暴雨型泥石流为主,密度0.1~0.5个/平方千米,局部地段形成泥石流强烈发育带。泥石流轻微发育区分布于日喀则地区西部及阿里地区南部,面积8.74万平方千米。崩塌、滑坡灾害是仅次于泥石流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于藏东“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的深切峡谷和主要公路沿线,总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已知崩塌滑坡有3304处,根据航、卫片解译超过21300处。崩塌滑坡强烈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昌都地区中南部、林芝地区大部及日喀则地区的吉隆、聂拉木县和山南地区东南部等地。崩塌滑坡中等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那曲地区东南部、林芝地区西部、山南地区北部、拉萨市南部及日喀则大部地区。崩塌滑坡轻微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阿里地区南部。冻胀融沉主要分布在海拔4610米以上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和多年岛状冻土区。强烈发育区分布在藏北高原北部地区,面积34.6万平方千米。中等发育区分布在藏北高原南部地区,面积33.4万平方千米。冰湖溃决主要分布在藏东和藏南地区。碎石流分布广泛,面积66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及横断山等山区。
--
高中地理青藏高原有哪些主要问题
简单的,比如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形成原因。
难点的,比如青藏高原如何影响我国气候,当然需要有材料。青藏铁路技术设计内容等
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
(1)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2)西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湟水和青海湖。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0℃,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约低20℃
(1)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表现在纬度位置相似
(2)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对青藏地区的气温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令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3)青藏地区的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每年的4-9月为雨季,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部逐渐减少,青藏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并顺着横断山区的峡谷北上.
(4)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为我国的高寒牧区,主要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环境的牲畜。青藏地区虽然海拔高,气温较低,但是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耐温凉的青稞、小麦和豌豆等作物的生长,并且单位面积产量高。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高原上主要的农业区.
(5)青藏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有“日光城”之称;青藏地区位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也十分丰富。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
(6)青藏地区独特的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导致青藏地区交通十分不便。
1.以拉萨为中心的主要公路线: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
2. 铁路: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3.青藏地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和航空
4.青藏地区主要的城市:拉萨、格尔木、西宁。
青藏高原的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青藏高原的环境和灾害问题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高原总面积的1/2,是我国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由于地势高亢和山脉阻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由于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
一、水土流失
青藏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三种类型,此外,在一些地区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也很发育。
水蚀区主要集中于藏东的“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等降水较多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80%以上。由于山高坡陡,表层**破碎,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层砾石含量高,一旦地表植被遭到扰动或破坏,极易造成大面积的侵蚀,甚至诱发滑坡、泥石流,引发严重灾害。
风蚀区主要集中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的中西部及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这些地区土质疏松,加之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大风作用常造成严重的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分为冰川侵蚀和冻土侵蚀,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高海拔地区。西藏东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和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分布较多的海洋性冰川。冰雪经常崩落,冰川活力旺盛,由于其补给量和消融量很大,经常形成爆发性洪水泥石流。**性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青藏高原内部山地。**性冰川侵蚀作用较弱,但夏天会突然滑动,造成灾害。过渡性冰川主要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其侵蚀作用介于海洋性冰川和**性冰川之间。多年冻土区和季节性冻土区主要分布在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南至雅鲁藏布江北侧及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南侧海拔4200米~4780米的地带亦为季节性冻土区。其次是山坡上的草皮和表土在重复的冻融作用下,一旦被水饱和、稀释则形成融冻泥流,顺坡沿冻土层徐徐蠕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也越来越大,新增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同时陡坡地开垦逐年增多,草原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沙化、退化,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加剧。
二、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是当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全区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1万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积的13.93%,而且退化日趋严重。草地退化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超载过牧。全区各县普遍超载30%~50%,有些超载高达1倍以上;只有少数几个县草原利用尚不充分,潜力较大。
2、草原鼠虫害。鼠虫不仅对草原植被造成极大破坏,而且由于对地表的破坏而往往造成大面积风蚀和水土流失。草原毛虫以牧草茎叶为食,严重时牧草被采食殆尽。近年来,鼠虫害的危害面积不断扩大,是造成草原严重的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草原畜牧业政策不配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西藏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牧区经济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草原经营者对草原管理、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义务不明确。短期行为普遍,超载过牧,甚至不惜用破坏草原的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利益,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经营。牧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压力大,也是草原退化的潜在原因。
三、土地沙漠化
西藏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17%,这一比例比全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15.9%的比例高出2.3个百分点。全区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的县(市),除昌都地区的昌都县、江达县、类乌齐县和那曲地区的巴青县、索县等5县无沙漠化土地外,其余69个县(市、区)均有各类沙漠化土地分布。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18县(市、区)中,就有4000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在全区21万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中,中度沙漠化达51.9%,占有较**重;其次为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0.73%;潜在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仅分别占6.25%和1.54%。这一比例反映出沙漠化总体处于正在发展至强烈发展程度阶段。它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沙漠化呈现发展的态势。目前,受风沙危害的耕地面积达310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13.8%,沙漠化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据测算,严重沙漠化农田每公顷每年损失有机质达1644千克,其中氮80.4千克、磷335.4千克。风蚀过程可吹跑种籽、拔起幼苗、吹露根系及风打沙割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四、地质灾害
西藏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制约了西藏经济的正常发展。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冻胀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溃决等。在地域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及藏东“三江”地区以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震和冰湖溃决为主;藏北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北坡高海拔地区以冻胀融沉、碎石流为主。西藏尼洋河风光泥石流主要发育在地形较为陡峻的大江大河两岸及其一、二级支流内。已知西藏发育各类泥石流3054处,根据航、卫片解译的有7210处。泥石流强烈发育区分布于昌都地区中南部、林芝地区大部及那曲地区嘉黎县,面积13.02万平方千米,泥石流密度﹥0.5个/平方千米。分布集中、暴发频繁、规模巨大的泥石流主要出现在怒江、帕隆藏布、尼洋河及其支流的两侧。川藏公路(南线)有沟谷型泥石流沟341条。泥石流中等发育区分布于昌都地区西北部、那曲地区东部、拉萨市东南部、林芝地区西部及山南、日喀则地区的大部地区。以中小型暴雨型泥石流为主,密度0.1~0.5个/平方千米,局部地段形成泥石流强烈发育带。泥石流轻微发育区分布于日喀则地区西部及阿里地区南部,面积8.74万平方千米。崩塌、滑坡灾害是仅次于泥石流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于藏东“三江”流域、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的深切峡谷和主要公路沿线,总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已知崩塌滑坡有3304处,根据航、卫片解译超过21300处。崩塌滑坡强烈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昌都地区中南部、林芝地区大部及日喀则地区的吉隆、聂拉木县和山南地区东南部等地。崩塌滑坡中等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那曲地区东南部、林芝地区西部、山南地区北部、拉萨市南部及日喀则大部地区。崩塌滑坡轻微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阿里地区南部。冻胀融沉主要分布在海拔4610米以上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多年冻土和多年岛状冻土区。强烈发育区分布在藏北高原北部地区,面积34.6万平方千米。中等发育区分布在藏北高原南部地区,面积33.4万平方千米。冰湖溃决主要分布在藏东和藏南地区。碎石流分布广泛,面积66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及横断山等山区。
--
青藏地区知识点
青藏地区地理知识点
(1)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2)西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湟水和青海湖.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0℃,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约低20℃
(1)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地理位置的相似之处表现在纬度位置相似
(2)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对青藏地区的气温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气候冬令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青藏地区主要包括那些省级行政区及青藏地区在那些山脉的框架内啊?
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有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青藏位于中国第一阶级,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分别与新疆、甘肃为界);东南有南北向纵列分布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为界);南边则是弧行的喜玛拉雅山脉。
高中地理青藏高原有哪些主要问题
简单的,比如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形成原因。
难点的,比如青藏高原如何影响我国气候,当然需要有材料。青藏铁路技术设计内容等
我国东北受什么影响青藏地区受什么影响
东北和青藏地区气温都是我国气温较低的地区。东北地区受纬度影响,纬度高,气温低;青藏地区受地势影响,地势高,气温低。
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下;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坡气温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