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高铁标准化文件有哪些类型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时速350kmh 高速铁路测量规范 都有哪些(高速铁路行车速度)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时速350km/h 高速铁路测量规范 都有哪些
1.如线下设计时速350公里,线间距须5.0米,使用900T箱梁(通桥2322或2322A)。如线下设计时速300公里,线间距则至少4.8米,可使用750T箱梁(通桥2224A或2229A)。
2.不同速度目标值和曲线半径下的超高值:
曲线半径(m) 350km/h超高值(mm) 300km/h超高值(mm)
12000 95 65
11000
105 70
10000 120 80
9000 135 90
8000 150 100
7000 170 115
175
6000 170 135
175
5500 170 145
175
5000 160
4500 170
175
4000 170
175
所有里程均为工务里程,并不等于实际运营里程。由于新建的高速铁路一般都比既有铁路线有所拉直,里程缩短,因此这里的工务里程均小于铁路部门公布的运营里程。
简述我国标准化体系,并阐述与欧美的区别?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标准化问题
裴永刚 金诚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
陈 娟 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我国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通过包括信用标准化在内的制度性安排,促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和社会征信平台的建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1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基础
社会信用体系是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关系的发展和深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制度性安排,打破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和健全社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以满足不断扩大的信用交易的需要。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信用交易中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即受信主体对自己的信用能力和相关风险比较了解,而授信主体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非对称信息将导致信用交易前期的逆向选择和后期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各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在有限的博弈或一次性博弈中,发生欺骗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把单个市场主体间的博弈转换成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博弈,博弈的次数会大大增加,市场主体就会趋向于守信,放弃失信行为。
社会信用体系正是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信用信息公开化和相关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上,把单个市场主体间的博弈转换成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博弈,形成有效的社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历程可为信息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提供佐证。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信用体系的初步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最早的信用关系产生于在原始的实物交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赊销。赊销意味着卖主给予买主一定的授信额度,同意买主在收到商品后的一定期间再行付款。其后,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围,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信用交易的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从17世纪到18世纪,随着欧洲商业银行更多地向贸易商提供贷款,银行信用在商业活动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贷款实际上是债权人给予债务人未来还本付息的承诺以信任,标志着信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在这一阶段,信用交易的范围比较小,信用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商品交换双方或参与信用交易的少数当事人之间的诚信和相互了解。
(2)以第三方征信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因授信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逃避自己的偿付责任而产生的信用风险越来越突出。由于由授信主体分别进行信用调查成本太高,而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来为授信主体服务,则可大大降低成本,于是企业信用调查、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和信用评级等征信机构在欧美国家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1830年,世界上第一家征信公司在英国伦敦成立。
专业的信用调查和评估机构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用交易的发展和信用关系的深化,但这些专业的信用调查和评估机构仍处于成长阶段,业务规模和服务范围比较小,社会影响也有限。
(3)以社会征信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自20世纪60年**始,欧美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内外贸易量大幅度增加,信用交易的规模和范围也日益广泛,信用活动呈现显著的非中介化特征,各种信用工具不断涌现,信用关系深入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社会征信为特征的信用体系日趋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征信平台的建立。社会征信平台是以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专业化、社会化的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询系统。二战以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征信机构开始向用户提供在线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前主要依靠手工操作、电话调查的业务模式。在美国,益百利公司、E—quifax和环联公司等三大信用局起到了消费者个人的社会征信平台作用。这三大信用局收集了美国1.8亿成年人的信用资料,每年出售6亿多份消费者信用报告。在企业征信领域,邓白氏公司的征信数据库积累了6000多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
在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社会征信平台则主要是由**银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些国家**银行的信用信息局负责建立和维护全国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库,征信数据主要是为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以及**银行金融监管和制定货币政策服务。
②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为信用信息的公开化
和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保障。适应信用体系发展的需要,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制定并完善了信用法律体系。包括《公平信用报告法》、《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和《诚实租借法》等17部法规。美国信用法律法规直接规范的目标集中在规范征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信用法律体系也比较完善。
③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普遍较高,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综上所述,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在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平台的出现使授信主体能够及时、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受信主体的信用状况,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和相关立法及管理制度则将单个市场主体间的博弈转换成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博弈,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2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信用交易的规模和范围也日益扩大。
自1988年我国第一家**的征信机构成立以来,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企业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专业机构迅速发展。据不完伞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已经发展到3000家左右,我国信用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特别重要的是,我国以社会征信为特征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启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于2002年底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间已实现企业信贷信息共享。2003年11月央行征信管理局成立后,在推动信用立法及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国家发改委“五省市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已于2003年10月开始实施,五省市征信数据交换中心的建设也同时启动。与此同时,一些全国性征信机构也正致力于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信用交易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信用交易规模较小;二是信用中介化特征显著。据专家估计,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交易总规模大约是GDP的四倍以上,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信用交易总规模大约是GDP的六倍以上,而目前我国的信用交易总规模不到GDP的三倍。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企业信用交易的主要方式,信贷交易占我国信用交易总规模的80%以上,商业银行之外的信用交易发展滞后。
2.2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较短,信用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信用风险失控和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征信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信用信息质量差
企业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的依法开放和市场化运作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目前信用数据开放程度低,许多信息相对封闭和分散于各个部门,使信用信息缺乏透明度。信用信息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垄断现象也比较严重,征信机构缺乏合法的渠道获取信用信息。同时,信用信息没有统一的数据格式、编码方式,现有的征信资料呈离散型分布,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
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信息,特别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同一企业提供给不同**部门和贷款银行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些因素使授信主体难以及时、客观地了解和把握受信主体的信用状况.造成信用交易难以为继,使目前不少企业的商品销售更倾向于现金交易,而不是赊销。
(2)信用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小
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相当高。而我国虽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征信调查、资信评级和信用担保等专业信用服务机构,但经营历史普遍较短,规模较小,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我国信用行业目前的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难以满足信用交易发展的需要。
(3)信用立法滞后,缺乏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信用法规体系,各地虽然**了一些相关管理办法,但很不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对信用信息开放、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权的信用信息界定、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加之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相当严重,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形成。
(4)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淡薄
当前的中国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资源由**直接通过行政命令在所属各单位之间进行配置,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几乎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但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及其他种种原因,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给整个经济稳定健康运行带来了很大危害。
以上制约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改变信用信息的部门垄断和离散型分布的局面,促进社会征信平台的建设,打破市场主体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应该看到,尽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但我国信用交易和信用非中介化的持续发展对信用体系的内在需求已日益扩大,特别是我国**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加之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为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信用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带来的强大的外部推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3信用标准化及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的地位与作用
3.1信用标准化与信用领域的标准
根据标准化的相关定义,信用标准化可理解为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查询的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规范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和市场秩序的过程。
从我国信用交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信用体系的发展状况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来加以统一规范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征信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
其中包括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的信用信息界定标准,信用主体和企业信用档案的标识标准,信用信息的数据格式和代码标准,数据接口标准,以及信息安全、应用支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等相关标准。
(2)信用服务标准
信用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规范征信机构市场行为、提高信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信用服务标准包括:信用服务基础标准(相关的术语、定义),信用服务质量体系标准(服务提供过程的规范、信用报告格式、内容和其他信用服务或产品的质量要求、服务行为准则要求),信用服务业管理标准(**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南、合同格式化的规范、质量控制和测量方法),信用服务业资质标准(开业资质要求、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信用服务设施标准(服务设施的安全要求、服务设施的装备)和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相关标准(评级方法和结果公示,以及对各种服务信息的规范)等。
(3)企业信用管理标准
企业信用管理标准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和流程的技术规范,包括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要求、信用管理人员的资质要求、信用管理流程的规范等。
3.2信用标准化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用标准化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信用信息的开放和社会征信平台的建立
对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和其他需要强制公开的信用信息的界定有助于推动我国**部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尤其重要的是,鉴于我国信用信息条块分割和部门垄断的现状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扭转,而信用数据库重复建设和技术标准不一的问题已非常突出.制定和实施统一的信用主体和企业信用档案的标识标准、信用信息的数据格式和代码标准、数据接口标准等,对于促进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征信平台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信用服务水平的提高,为行业监管提供依据
如前所述,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目前基本上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严重影响了信用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制定和实施信用服务标准,不仅有助于促进征信机构规范运作,还可以为**监管提供重要依据。
(3)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企业信用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由于企业既是信用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用信息的使用方,企业信用行为的规范显然有助于推动信用信息有效需求的扩大,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4)促进失信惩戒机制和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
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需要信用信息开放、信用立法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监管等共同作用。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信用标准化有助于推动信用立法和信用信息开放进程,促进我国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形成。
4加强我国信用标准化的建议
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信用标准化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信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需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相关建议如下:
(1)处理好信用标准化、信用立法和道德规范的关系
信用标准化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信用立法,但信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也离不开相关法规的支持。信用标准化可以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社会征信平台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在信用信息的开放,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对失信行为的处罚等方面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
另一方面,信用标准化也不能取代道德规范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大力推进信用标准化的同时,广泛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包括信用标准的宣传和培训,促进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的提高,推动良好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2)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和信用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循序渐进
我国目前征信调查、资信评估、信用担保等信用行业已初具规模,但信用保险、国际保理等还刚刚起步。因此,信用标准的制定需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和信用行业的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循序渐进,首先侧重于社会征信平台和相对成熟的信用行业技术标准和基础标准的制定,为信用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信用服务与管理的逐步规范创造条件。随着信用行业各业种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再逐步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
(3)处理好**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关系,鼓励而不是限制信用行业的市场竞争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信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与欧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市场和法律环境,离不开**的推动。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促进征信平台的建立和数据交换等方**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并不适于直接参与信用行业的经营活动,**应鼓励专业的征信机构作为我国信用行业的经营主体。以民营机构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应是我国发展信用行业的基本选择。应促进信用服务的**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社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因此,信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该鼓励而不是限制信用行业的市场竞争。
文件格式一共有几种?
高速铁路的定义是什么?
中国国家铁路局将高速铁路定义为:新建设计开行250km/h(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 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km/h的客运专线铁路,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1、将高速铁路限定于新建铁路。
2、要求高速铁路最低设计时速为250km/h(含预留),相关要求是运行动车组列车(否则时速达不到)。
3、要求高速铁路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km/h。
4、要求是客运专线。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望采纳,谢谢
常见的文件类型有哪几种?
常见的文件类型有5类,具体如下:
1、文本文件类型。
文本文件类型:包括ASCII、MIME、.txt等格式。
(1)ASCII标准使得只含有ASCII字符的文本文件可以在Unix、Macintosh、Microsoft Windows、DOS和其它操作系统之间自由交互。
(2)文本文件在MIME标准中的类型为“text/plain”,此外,它通常还附加编码的信息。在Mac OS X出现前,当Resource fork指定某一个文件的类型为“TEXT”时,Mac OS就认为这个文件是文本文件。
(3).txt是包含极少格式信息的文字文件的扩展名。.txt格式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它通常是指那些能够被系统终端或者简单的文本编辑器接受的格式。
2、视频文件格式类型。
视频文件格式有不同的分类,如:
(1)微软视频 :wmv、asf、asx。
(2)Real Player :rm、 rmvb。
(3)MPEG视频 :mp4。
(4)手机视频 :3gp。
(5)Apple视频 :mov、m4v。
(6)其他常见视频:avi、dat、mkv、flv、vob等。
3、音频文件格式类型。
音频文件格式类型:包括Wave、AIFF、Audio、MPEG、RealAudio、MIDI等格式。
(1)Wave格式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种声音文件格式,它符合PIFF(Resourc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 文件规范,用于保存WINDOWS平台的音频信息资源,被WINDOWS平台及其应用程序所支持。
(2)AIFF是音频交换文件格式的英文缩写,是苹果计算机公司开发的一种音频文件格式。
(3)Audio文件是Sun Microsystems公司推出的一种经过压缩的数字音频格式,是Internet中常用的声音文件格式。
(4)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动态图像专家组)代表运动图像压缩标准,这里的音频文件格式指的是MPGE标准中的音频部分。
(5)RealAudio文件是RealNetworks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流式音频(Streaming Audio)文件格式,它包含在RealNetworks公司所制定的音频、视频压缩规范RealMedia中,主要用于在低速率的广域网上实时传输音频信息。
(6)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乐器数字接口)是数字音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它定义了计算机音乐程序、合成器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交换音乐信号的方式。
4、图片文件格式类型。
图像格式即图像文件存放的格式,通常有JPEG、TIFF、RAW、BMP、GIF、PNG等。由于数码相机拍下的图像文件很大,储存容量却有限,因此图像通常都会经过压缩再储存。
5、可执行文件格式类型。
可执行文件 (executable file) 指的是可以由操作系统进行加载执行的文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下,可执行程序的呈现方式不一样。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可执行程序可以是 ****文件 .sys文件 ***m等类型文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本文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执行文件
安全生产标准化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主要内容如下: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工矿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和评审;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2、规范性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标准。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生产标准化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3.2 安全绩效safety performance
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3.3 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与企业的安全绩效相关联或受其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3.4 资源 resources
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材料、技术和方法等。
4、一般要求
4.1 原则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4.2 建立和保持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的模式,依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3 评定和监督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
企业应当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一级为最高。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督管理。
5、核心要求
5.1 目标
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
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 组织机构
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2.2 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5.3 安全生产投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
5.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企业各职能部门应及时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提供给企业内负责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主管部门汇总。
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
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5.4.2 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文件和档案管理、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生产设备设施验收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施工和检维修安全管理、危险物品及重大危险源管理、作业安全管理、相关方及外用工管理,职业健康管理、防护用品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等。
5.4.3 操作规程
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5.4.4 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5.4.5 修订
企业应根据评估情况、安全检查反馈的问题、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绩效评定结果等,对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和适用,保证每个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5.4.6 文件和档案管理
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的效力。
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5 教育培训
5.5.1 教育培训管理
企业应确定安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按规定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5.5.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5.3 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安全教育培训。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5.5.4 其他人员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
5.5.5 安全文化建设
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 生产设备设施
5.6.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企业应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
5.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应制定检维修计划。
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检维修过程中应执行隐患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检查。
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确因检维修拆除的,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
5.6.3 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拆除和报废,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应按规定进行处置。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
5.7 作业安全
5.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应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企业进行**、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5.7.2 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5.7.3 警示标志
企业应根据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按照GB2894及企业内部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企业应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
5.7.4 相关方管理
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
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5.7.5 变更
企业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5.8 隐患排查和治理
5.8.1 隐患排查
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排查方案应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等。
5.8.2 排查范围与方法
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5.8.3 隐患治理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
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
5.8.4 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 重大危险源监控
5.9.1辨识与评估
企业应依据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
5.9.2登记建档与备案
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并按规定备案。
5.9.3监控与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5.10 职业健康
5.10.1职业健康管理
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企业应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
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5.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
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照GBZ158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5.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
5.11应急救援
5.11.1应急机构和队伍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企业应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5.11.2应急预案
企业应按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形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
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
5.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
5.11.4应急演练
企业应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5.11.5事故救援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5.12.1事故报告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
5.12.2事故调查和处理
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13.1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
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
5.13.2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
扩展资料
评定标准
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900分(含900分);
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800分(含800分);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700分(含700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标准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生产标准化
谁解释一下美**用标准有包括哪些?
美国国防部以其常规**、核**、火箭、**、船舶、机械、电子、服装等需要协调、同一的诸军事设备及有关事项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主要包括**规范、**标准、图样及**手册等。
查询美**用标准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按序号查询和按类别查询。
按序号查询就是按美军标的编号,在《美国国防部规范与标准目录》(DODISS)序号目录上按编号查询。建有美标目录数据库的,键入标准号即可查得。
按类别查询就是查询《美国国防部规范与标准目录》(DODISS)分类目录。美**用标准分类号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数字类,用表示联邦供应分类(Federal Supply Classification,简写作“FSC”)的四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编码,后两位为小类编码。美**用标准涉及78个大类,640个小类。另一种是字母类,以类别名称缩写的四个英文字母表示类别。主要用于专业技术如可靠性、维修性等的标准分类,目前共有字母类41个。如果不知道标准分类号,则可先查询美国国防部手册H2《美国联邦供应分类表──分类检索美**用标准用表》,找到所需要的分类号。
上述两种美军标目录及检索用表的原文及中译本可在工业与信息化标准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