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灭菌的效果以什么为标准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叫灭菌?灭菌方法有哪几种(什么叫灭菌?灭菌方法有哪几种类型)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叫灭菌?灭菌方法有哪几种

(1)加热灭菌法

利用高温来**微生物(超过最高生长温度)的方法。加热灭菌的原理:当高温作用于微生物时,首先引起细胞内生理生化反应速率加快,机体内对温度敏感的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随着温度的增高而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尽而导致细胞内原生质体的变化、酶结构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失去了生活机能上的协调,停止了生长发育。随着高温的继续作用,细胞内原生质便发生凝固,酶结构完全破坏,活动消失,生化反应停止,渗透交换等新陈代谢活动消失,细胞死亡。加热灭菌可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1)干热灭菌 利用灼烧或干热空气灭菌而没有饱和水蒸气参加的灭菌法称为干热灭菌法。由于干热灭菌使用方便,方法简单,故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如火焰灭菌法:直接利用火焰把微生物烧死,故又称焚烧灭菌法。采用此法灭菌既彻底又迅速,但只适用于金属制的接种工具、试管口及污染物品等的处理。热空气灭菌法:即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利用干热空气来灭菌。

什么叫灭菌?灭菌方法有哪几种

2)湿热灭菌 即利用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湿热灭菌又分为高压、常压、间歇灭菌和巴氏灭菌4种。

①高压蒸汽灭菌 由于高压蒸汽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较常压高的温度,能大大缩短灭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加之蛋白质在湿热条件下容易变性,在热蒸汽条件下,细菌的芽孢在120℃,经20~30分钟可全部被**。如灭菌材料体积较大,不易被穿透时,可将压力增加到0.152兆帕,延长至1~2小时。在高压蒸汽灭菌中,灭菌温度随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升高(图2-6)。

图2-6 高压蒸汽灭菌锅

在使用高压灭菌锅时,要完全排出锅内的空气而以饱和蒸汽代之。如果空气不排除干净,则锅内温度将低于同样压力下由纯饱和蒸汽产生的温度,影响灭菌效果。

此法适用于各种耐热物品的灭菌,如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等各种溶液、玻璃器皿、工作服等。所采用的蒸汽压力与时间,应根据待灭菌物品的性质、体积与容器类型等决定。

②常压蒸汽灭菌 这是采用自然压力、100℃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它设备简单、成本低,当前使用最广泛。只要砌一个炉灶,买1~2只大锅,上面用砖和水泥砌成,也可用大铁桶、木桶等,体积大小可自行决定,但不宜过大,以装800~1500瓶为好。设计常压灶时应注意的问题:大小根据生产规模来定,灶顶部最好制成拱圆形,这样冷凝水可沿灶的内壁**而不会打湿棉塞;灶仓内要有层架结构,以便分层装入灭菌物;灶上应安装温度计,可随时观察灶内温度的变化;因灭菌时间长,锅内水不够蒸发,故容量大的灶要安装加水装置;灶仓的密闭程度要尽可能高,这样既提高灭菌效果,又节省燃料。菇农在生产中还常用一种小型蒸汽发生装置,引出蒸汽后直接通到下边用木条堑起、四周用多层塑料布密封的菌袋堆中进行常压灭菌。这种方法不用建灶,简便省工(图2-7)。常压灭菌一般水烧开后保持8~10小时,闷**即可。

图2-7 简易常压灭菌法

③常压间歇蒸汽灭菌法 这是利用常压蒸汽反复几次灭菌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物品放在锅内,100℃处理1小时左右,**微生物的营养细胞,让其**至30℃左右,此时芽胞会萌发,再以同样方法加热处理,反复3次,可达到灭菌目的。该方法可用于不耐高温的药品、营养物、特殊培养基的灭菌。

④低温巴氏灭菌法 即在60~70℃下,经一定时间,**有害微生物的方法。适应于不耐高温的物品消毒。有些培养基,在高温下遭到破坏,用此法既可**致病微生物的营养体,又能使培养基的成分不致受到严重破坏。食用菌生产中培养料堆积发酵工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其中的病虫、杂菌。

(2)过滤除菌法

又分液体过滤和空气过滤两种,就是采用机械的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机械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或空气从筛孔流出,各种微生物菌体则留在筛子上,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如动物血清、蛋白质、酶、维生素等)及气体的灭菌。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带菌空气通过过滤灭菌形成无菌空气,从风洞中吹出,来造成工作台范围的无菌状态。过滤灭菌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常用的过滤器有用硅藻土制的、石棉制的、陶瓷土制的,也有用**胶、硝化纤维素滤膜制成的。

(3)辐射灭菌法

利用辐射产生的能量进行杀菌的方法称辐射灭菌。辐射可分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和质子、微波等属电离辐射,紫外线、臭氧、日光为非电离辐射。

1)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杀菌的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用灯管直接照射细菌使其发生光化学反应,将细菌细胞质诱导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而发生变性、致死。另一方面,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臭氧(O3),也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紫外线的有效作用距离为1.2~2.0米。紫外灯一般悬吊在接种室或培养室的上方,个数依房间大小而定,容1~2个人操作的接种室,安装一个30瓦的紫外灯就可以了。在每次接种前,应将所需的器具一起放入接种室(箱)内,然后打开紫外灯照射。如果接种室体积较大,开灯照射2小时才能达到灭菌效果;如果较小,只需开灯半小时左右既可达到灭菌效果。由于紫外线穿透力弱,即使是普通玻璃也不能滤过,因此,只适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灭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尤其是眼睛有**作用,应避免直视,工作时应将紫外灯关闭。紫外线消毒时工作场所如果处在稍暗无光的情况下,能提高杀菌效果。细菌接受致死量紫外线照射后,随即给予可见光照射,部分细菌有**的可能。干细胞比湿细胞对紫外线的抗性强,孢子比其营养细胞对紫外线更具抗性。

2)微波灭菌 由于微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70%~90%的水分,水分子在微波电场中被极化,并随着电场方向的改变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分子之间高速度摩擦产生热能,这种热能不同于外部加热,可在短时间里使细胞**而物体本身的温度却只有极微增加,从而达到灭菌效果。用YM7601型微波炉只需60秒钟就能**食品中192万个大肠杆菌。

3)臭氧发生器消毒 臭氧(O3)具有强烈的**作用,能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与核酸。O3也是一种暂态物质,常温下能自然分解,还原成氧。其灭菌原理实际上和紫外线消毒极相似。

判断灭菌是否彻底的标准是

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

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物理方法

1、温度

利用温度进行灭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法。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类发生变性而失活,从而起灭菌作用,低温通常起抑菌作用。

1 干热灭菌法:

a.灼烧灭菌法:利用火焰直接把微生物烧死。此法彻底可靠,灭菌迅速,但易焚毁物品,所以使用范围有限,只适合于接种针、环、试管口及不能用的污染物品或实验动物的尸体等的灭菌。

b.干热空气灭菌法: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待灭菌的物品均匀地放入烘箱中,升温至160℃,恒温1小时即可。此法适用于玻璃皿、金属用具等的灭菌。

2 湿热灭菌法:

在同样的温度下,湿热灭菌的效果比干热灭菌好,这是因为一方面细胞内蛋白质含水量高,容易变性。另一方面高温水蒸汽对蛋白质有高度的穿透力,从而加速蛋白质变性而迅速死亡。

a.巴氏消毒法:有些食物会因高温破坏营养成分或影响质量,如牛奶、酱油、啤酒等,所以只能用较低的温度来**其中的病原微生物,这样既保持食物的营养和风味,又进行了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该法一般在62℃,3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此法为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故名为巴氏消毒法。

b.煮沸消毒法:直接将要消毒的物品放入清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细菌的全部营养和部分芽孢。若在清水中加入1%碳酸钠或2%的石炭酸,则效果更好。此法适用于注射器、毛巾及解剖用具的消毒。

c.间歇灭菌法:上述两种方法在常压下,只能起到消毒作用,而很难做到完全无菌。若采用间歇灭菌的方法,就能杀灭物品中所有的微生物。具体做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加热至100℃,15~30分钟,**其中的营养体。然后**,放入37℃恒温箱中过夜,让残留的芽孢萌发成营养体。第2天再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左右,就可达到灭菌的目的。此法不需加压灭菌锅,适于推广,但操作麻烦,所需时间长。

d. 加压蒸汽灭菌法:这是发酵工业、医疗保健、食品检测和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它适用于各种耐热、体积大的培养基的灭菌,也适用于玻璃器皿、工作服等物品的灭菌。

加压蒸汽灭菌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以大量蒸汽使其中压力升高。由于蒸汽压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提高。在蒸汽压达到1.055公斤/厘米2时,加压蒸汽灭菌锅内的温度可达到121℃。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包括芽孢)在15~20分钟便会被**,而达到灭菌目的。如灭菌的对象是砂土、石蜡油等面积大、含菌多、传热差的物品,则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在加压蒸汽灭菌中,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恒压之前,一定要排尽灭菌锅中的冷空气,否则表上的蒸汽压与蒸汽温度之间不具对应关系,这样会大大降低灭菌效果。

3 影响灭菌的因素:

a.不同的微生物或同种微生物的不同菌龄对高温的敏感性不同。多数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在50~65℃,10分钟就会被**;但各种孢子、特别是芽孢最能抗热,其中抗热性最强的是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要在121℃,12分钟才被**。对同种微生物来讲,幼龄菌比老龄菌对热更敏感。

b.微生物的数量多少显然会影响灭菌的效果,数量越多,热死时间越长。

c.培养基的成分与组成也会影响灭菌效果。一般地讲,蛋白质、糖或脂肪存在,则提高抗热性,pH在7附近,抗热性最强,偏向两极,则抗热能力下降,而不同的盐类可能对灭菌产生不同的影响;固体培养基要比液体培养基灭菌时间长。

04

灭菌对培养基成分的影响:

a.pH值普遍下降。

b.产生混浊或沉淀,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混浊或沉淀。例如Ca+2与PO4-3化合,就会产生磷酸钙沉淀。

c.不少培养基颜色加深。

d.体积和浓度有所变化。

e.营养成分有时受到破坏。

2、辐射

利用辐射进行灭菌消毒,可以避免高温灭菌或化学药剂消毒的缺点,所以应用越来越广,目前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种室、手术室、食品、药物包装室常应用紫外线杀菌。

2)应用β射线作食品表面杀菌,γ射线用于食品内部杀菌。经辐射后的食品,因大量微生物被杀灭,再用冷冻保藏,可使保存期延长。

3、过滤

采用机械方法,设计一种滤孔比细菌还小的筛子,做成各种过滤器。通过过滤,只让液体培养基从筛子中流下,而把各种微生物菌体留在筛子上面,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这种灭菌方法适用于一些对热不稳定的体积小的液体培养基的灭菌以及气体的灭菌。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破坏培养基中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但是比细菌还小的**仍然能留在液体培养基内,有时会给实验带来一定的麻烦。

二 化学方法

一般化学药剂无法**所有的微生物,而只能**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所以是起消毒剂的作用,而不是灭菌剂。

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称为消毒剂。能抑制或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称为防腐剂。但是一种化学药物是杀菌还是抑菌,常不易严格区分。消毒剂在低浓度时也能杀菌(如1:1000硫柳汞)。由于消毒防腐剂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仅能**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且对人体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所以只能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周围环境的消毒。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石碳酸、来苏水(甲醛溶液)、氯化汞、碘酒、酒精等。答案来自

餐具消毒卫生标准是什么?

GB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食( 饮)具 消 毒 卫 生 标 准 GB 14934—94
Hygienic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dinner and drinking se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饮)具消毒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细菌指标、采样方法及卫生管理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宾馆、饭店、餐厅、食堂等饮食企业的食(饮)具,也适用于个体摊点的食(饮)
具。
2 引用标准
GB 4789.1~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3 感官指标
3.1 物理消毒(包括蒸汽、煮沸等热消毒):食(饮)具必须表面光洁、无油浸、无水渍、无异味。
3.2 化学(药物)消毒:食(饮)具表面必须无泡沫、无洗消剂的味道,无不溶性附着物。
4 理化指标
采用化学消毒的食(饮)具,必须用洁净水清洗,消除残留的药物。用含氯洗消剂消毒的食(饮)
具表面残留量,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项 目 指 标
游离性余氯,mg/L

0.3
烷基(苯)磺酸钠,mg/100cm
2

0.1
5 细菌指标
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的食(饮)具均必须达到表 2 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4-01-24 批准 1994-08-01 实施
GB 14934—94
表2
项 目 指 标
大肠菌群 发酵法,个/100cm
2

3
纸片法,个/50cm
2
不得检出
致病菌 不得检出
注:发酵法与纸片法任何一法的检验结果均可作为判定依据。6 采样与检验方法
6.1 发酵法采样与检验
6.1.1 采样方法
食(饮)具抽检碗、盘、口杯,将 2.0cm×2.5cm(5cm
2
)灭菌滤纸片紧贴内面各 10 张(总面
积 50cm
2
)、碟、匙、酒杯以每 5 件为 1 份,每件内面紧贴灭菌滤纸片各 2 张(总面积 50cm
2
/份),
经 1min,按序取置入 50mL 灭菌盐水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制成原液。
筷:取每双的下段 12cm 处约 50cm
2
(12cm×2cm×2cm),置入 50mL 灭菌盐水试管中,充分
振荡 20 次,制成原液。
6.1.2 检验方法
按GB 4789.1~4789.28 执行。
6.2 纸片法采样与检验
食(饮)具消毒采用专用的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
6.2.1 采样方法
随机抽取消毒后准备使用的各类食具(碗、盘、杯等),取样量可根据大、中、小不同饮食行
业,每次采样 6~10 件,每件贴纸片两张,每张纸片面积 25cm
2
( 5cm×5cm)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大肠
菌群检测用纸片后,立即贴于食具内侧表面,30s 后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
筷子以 5 只为一件样品,用毛细吸管吸取无菌生理盐水湿润纸片后,立即将筷子进口端(约
5cm)抹试纸片,每件样品抹拭两张,放入无菌塑料袋内。
6.2.2 检验方法
将已采样的纸片置 37℃培养 16~18h,若纸片保持紫蓝色不变为大肠菌群*性,
纸片变黄并在**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为阳性。
6.3 洗消剂残留量采样与检验
6.3.1 采样方法
消毒食(饮)具碗、盘、碟、口杯、酒杯,用蒸馏水 100mL 冲洗整个内表面,至少
2~ 3 次;匙(不包括匙柄)、筷下段置入 100mL 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20 次,制成样液。立即取
样测定余氯,余下样液装入 50mL 试管中,做烷基(苯)磺酸钠含量测定。
采样同时计算被检食(饮)具的表面。
GB 14934—94
6.3.2 检验方法
按GB 5750 执行。
7 食(饮)具消毒卫生管理规范
7.1 食(具)消毒设施的卫生要求
7.1.1 食(具)消毒间(室)必须建在清洁、卫生、水源充足,远离厕所,无有害气体、烟雾、灰
沙和其他有毒有害品污染的地方。严格防止蚊、蝇、鼠及其他害虫的进入和隐匿。
7.1.2 食(具)洗涤、消毒、清洗池及容器应采用无毒、光滑、便于清洗、消毒、防腐蚀的材料。
7.1.3 消毒食(饮)具应有专门的存放柜,避免与其他杂物混放,并对存放柜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其干燥、洁净。
7.1.4 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体摊贩,应配备食(饮)具消毒设备,并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
7.2 消毒方法与卫生要求
7.2.1 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煮沸、蒸汽消毒保持 100℃作用 10min;红外线
消毒一般控制温度 120℃,作用 15~20min;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 85℃,冲洗消毒 40s 以上。
7.2.2 用于食(饮)具消毒的洗消剂如含氯制剂,一般使用含有效氯 250 mg/L 的浓度,食(饮)具全部浸泡入液体中,作用 5min 以上。
7.3 洗消剂、消毒器械卫生管理
7.3.1 食(饮)具洗消剂、消毒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法规。
7.3.2 饮食企业所使用的食(饮)具无法进行煮沸或蒸汽消毒或在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指定情况下,
方可用化学洗消剂进行洗涤和消毒。
7.3.3 食(饮)具洗消剂、消毒器械,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
监督机构报卫生部批准后,并注明可用于食品消毒字样,方可投产、销售、刊登广告。在国家尚未
批准前,可在当地试产试销,并报卫生部备案。
7.3.4 使用洗消剂,应注意失效期,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应有专人负责
保管。
7.4 食(饮)具消毒程序
7.4.1 食(饮)具根据不同的消毒方法,应按其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消毒、清洗。严格执行一洗、
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
7.4.2 食(饮)具热力消毒一般按除渣-→洗涤-→清洗-→消毒程序进行。
7.4.3 食(饮)具化学消毒,消毒后必须用洁净水清洗,消除残留的药物。一般按除渣-→洗涤-→
消毒-→清洗程序进行。
7.5 水质卫生要求
GB 14934—94
食(饮)具消毒用水必须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7.6 个人卫生与健康要求
7.6.1 各饮食企业及个体摊点,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
卫生法》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7.6.2 食(饮)具洗涤、消毒员及有关人员,应勤洗澡、理发、剪指甲、洗衣服,工作时应穿戴白
工作衣(白围裙)、帽,上班前,大、小便后,坚持洗手消毒。
7.6.3 消毒员应进行健康检查和预防注射。患有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带
菌者)和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者,不得从事此项工作。
7.7 消毒效果的要求
7.7.1 消毒后的食(饮)具必须用下列两种办法进行消毒效果的检验;
a. 指定生产的大肠菌群纸片;
b. 发酵法。
7.7.2 食品生产经营者或单位应进行自检,以保证每天所用食(饮)具的安全。地方食品卫生监督
机构进行有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周至少协助检验一次,每次 6~10 件样品。
7.7.3 地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应进行经常性食品卫生监督,每月至少一次,每次取样 6~10 件。可
与 7.7.2 同时进行或单独进行。GB 14934—94
附 录 A
个体摊点食(饮)具消毒卫生要求
(补充件)
A1 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本标准,加强对个体摊点食
(饮)具消毒的卫生管理,保证消毒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特提出本要求。
A2 凡从事饮食经营的个体商贩,在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必须具备有专用的煮沸消
毒炉具和洗消剂等。
A3 使用的各类食(饮)具必须消毒。采用煮沸消毒时,应煮沸持续 10min。在无法进行热力消毒
情况下,可采用化学消毒如含氯洗消剂,使用浓度应含有效氯 250mg/L 食(饮)具应全部浸泡在
液体中,作用 5min 以上,并必须用洁净水清洗后,方可使用。
A4 个体摊点采用化学消毒时,必须使用经卫生部门批准,并指明可用于食品消毒的洗消剂产品。
A5 盛装食(饮)具消毒容器应采用无毒无害材料,并定期进行洗涤、消毒。
A6 消毒食(饮)具应放置专门的存放柜或其他清洁的容器中,一次存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 1d,若有
污染情况应再行消毒。食(饮)具存放柜或容器应经常消毒,并注意保洁。
A7 对于一次性的食(饮)具,用后必须废弃,不得回收再用。
A8 个体摊点较集中的地方,各地可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集中式的消毒方法。
A9 由于食(饮)具消毒不严,造成疾病传染与流行,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卫生法》酌情给予处罚。
附 录 B
本标准用词说明
(补充件)
B1 对本标准条文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B1.1 “必须”、“不得”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B1.2 “应”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B1.3 “一般”表示首先这样做,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有相应选择的用词。
B1.4 “洗消剂”系指食(饮)具消毒剂、洗涤消毒剂总的简称。
B1.5 “洁净水”指符合国家规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用水。
GB 14934—94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广东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
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志刚、梁建生、定光丽、戴昌芳、周桂莲。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医疗实践中为什么常以杀灭芽胞作为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因为芽胞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芽胞含水少,包膜厚而密置,无通透性,含有的DPA和钙生成盐能使各种酶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耐热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80℃的水中迅速死亡,芽胞在100℃的沸水中能存活数小时,在自然界中,芽胞能存活数十年,所以医疗实践中常以杀灭芽胞作为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记得采纳啊

如何判定消毒效果的答案

由于你说的不是很具体,范围比较大,提供以下内容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GB15981-1995
Evaluating method and standard for the efficacy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第一篇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 试剂
  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蛋白胨。
2.2葡萄糖。
2.3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5.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 指示菌
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5~5×106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121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 化学指示剂
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 技术要求

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MPa/cm2温度,℃灭菌时间,min
下排气式0.07011540
0.10512130
预真空式0.2101344-6
6 检测方法
6.1 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 灭菌柜室内,上、中层**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13cm×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6.2化学指标
在物品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可作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的处理标志。在物品包内中心部位用化学指示剂,可作为物品是否灭菌的参考标志。
7 结果判定及评价
7.1 同次检测中,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内,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时,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7.2 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变为与灭菌合格标准色相同时,或熔化时作为灭菌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二篇 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8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物体表面消毒用紫外线的波长、强度及评价其消毒效果的物理学指标和生物学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紫外线直接照射到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
9 指示菌
9.1 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9.2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372)。
10 物理学指标
10.1 在电压220V时,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70μW/ cm2。
10.2 在电压220V时,高强度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C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200μW/ cm2。
10.3 照射剂量按式(1)计算:
  剂量(μW·s/cm2)=强度(μW/cm2)×时间(s)………………………(1)
11 检测方法
11.1 物理学检测方法
11.1.1 灯管的紫外线强度(μW/cm2)用中心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标定有效期内),在灯管垂直位置1m处测定。
11.1.2 在实际应用中消毒表面的照射强度应以灯管与消毒对象的实际距离测定。
11.1.3 表面消毒接受的照射剂量,应达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对大肠杆菌,照射剂量应达到20000μW·s/cm2,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应达到100000μW·s/ cm2。
11.2 生物学检测方法
11.2.1 采用载体定量消毒试验。载体制备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
11.2.2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8个染菌玻片平放于灭菌器皿中,水平放于适当距离照射,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出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1%吐温80,1%蛋白胨生理盐水)试管中,振打80次。
11.2.3 经适当稀释后,取0.5mL洗脱液,作平板倾注,每个染菌玻片接种两个,放37℃培养48h作活菌计数。
11.2.4 阳性对照,除不作照射处理外,取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中振打80次,余按4.2.3进行。
11.2.5 计算杀灭率
阳性对照回收菌数 – 试验组回收菌数
杀灭率(%)= ×100······(2)
阳性对照回收菌数
12 判定标准
12.1 对指示菌杀灭率≥99.9%判为消毒合格。
12.2达物理学检测标准时,作为消毒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三篇 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13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具体规定了消毒剂消毒效果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消毒剂对各种物体的消毒效果评价。
14 理化指标
置20±2℃水浴中,测定在使用浓度下杀灭指示微生物达到消毒或灭菌所需的最短时间(min)。
15 指示微生物
15.1 细菌
15.1.1 细菌繁殖体:金**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15.1.2 细菌芽胞: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732)。
15.2 真菌: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15.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纯化抗原(1.0mg/mL)。
16 检测方法
16.1 中和试验(见附录 A)。
16.2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见附录 B)。
16.3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见附录 C)。
16.4消毒剂杀菌能量试验(见附录 D)。
16.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坏试验(见附录 E)。
17 消毒效果评价标准
17.1 对细菌和真菌的杀灭率≥99.9%,对HBsAg,将检测方法灵敏度104倍或5×104倍(载体试验)的HBsAg抗原性破坏,可判为消毒合格。
17.2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全部杀灭,可判为灭菌合格。
17.3 在实际应用中消毒效果评价以有机物保护试验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为该消毒剂达到实用消毒所需的浓度和时间。
附录A
中和剂中和效果试验
(补充件)
A1 内容提要
  为了准确评价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消毒试验中要求选择适当中和剂。所选中和剂不仅能及时中止消毒剂的杀微生物作用,且中和剂本身及其与消毒剂的反应产物(下称中和产物)尚需对微生物无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培养基无**影响。
A2 培养基和试剂
A2.1 营养琼脂培养基
成分:
蛋白胨 10g
牛肉膏 3g
氯化钠 5g
琼脂 15g-20g
蒸馏水 1000mL
制法:除琼脂外,其他成分溶解于蒸馏水中,调pH至7.2-7.4,加入琼脂后加热溶解,过滤分装,经121℃、压力蒸汽作用30min,灭菌后备用。
A2.2 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7.6,下称PBS)。
成分:磷酸氢二钠   2.84g
磷酸二氢钾 1.36g
蒸馏水 1000.00mL
  制法:将磷酸氢二钠与磷酸二氢钾溶解于蒸馏水中,pH为7.2~7.4,分装,经121℃、30min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A3 器材
A3.1 锥形烧瓶。
A3.2 平皿(直径9cm)。
A3.3 量筒。
A3.4 精密pH试纸。
A3.5 无菌试管。
A3.6 无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A3.7 恒温培养箱。
A3.8 冰箱。
A3.9 菌落计数器。
A3.10 酒精灯。
A4 中和剂(注明生产厂家,批号)
A5 操作方法
A5.1 用PBS将指示菌制成5×105~5×106cfu/mL悬液。
A5.2 将消毒剂用灭菌蒸馏水配制成3种不同浓度,在不加中和剂的情况下,测知该消毒剂10min抑杀指示菌99.9%以上的最低有效浓度。
A5.3 取消毒剂10min抑杀指示菌的最低有效浓度与待选择中和剂进行试验,选出中和剂种类并依据等当量中和原则,调整中和剂浓度,选出试验浓度的消毒剂使用中和剂的浓度。
A5.4 中和剂选择试验时,先将消毒剂1.0mL与中和剂溶液9.0mL混合,制成中和产物溶液,再按表A1分组进行。
表A1中和剂选择试验

组号0.5mL菌液加于:混匀作用10min取0.5mL混匀液加入:(加入后总量为5mL)作用10min后,取原液或稀释液0.5mL接种平板(2个/样本):
1消毒剂4.5mLPBS 4.5mL原液,×10
2消毒剂4.5mL中和剂4.5mL原液,×10
3中和产物4.5mLPBS 4.5mL×100,×1000
4PBS 4.5mLPBS 4.5mL×100,×1000
5中和剂4.5mLPBS 4.5mL×100,×1000
6PBS 5.0mL原液
然后,倾注平板置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按稀释倍数计算出回收菌数(cfu/mL)。
A6 中和试验结果报告方法(如表A2)
表A2中和试验结果举例

中和剂各组回收菌落数,cfu/mL3、4、5组间误差率,%
123456
1%卵磷脂07084.67×1064.83×1064.11×10606.27
1%卵磷脂+0.1%吐温8007945.81×1065.89×1065.78×10600.72
1%吐温8001943.31×1065.31×1065.21×106018.17
0.5%硫代硫酸钠01323.20×1065.03×1065.18×106018.94
 3、4、5组间误差率计算公式
误差率(%)=[(∣三组均数-3组菌数∣+∣三组均数-4组菌数∣+∣三组均数-5组菌数∣)/ (3×三组均数)]×100
A7 判定标准
A7.1 3、4、5组菌数相似,其误差率≤10%。
A7.2 6组无菌生长。
A7.3 2组菌数明显少于3、4、5组。
A7.4 1组不长菌或明显少于2组。
  符合上述标准的中和剂表明可消除消毒剂对指示菌的作用,中和剂及其与消毒剂的中和产物对指示菌无毒害,判定为该消毒剂的中和剂。
A8 消毒试验用中和剂浓度的选择
按A5.4步骤进行,按A7.1~7.4的标准判定。
附录B
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
(补充件)
B1 内容提要
定性消毒试验是测定受消毒因子作用后的样本有无细菌生长的试验方法。用于对消毒因子灭菌效果的鉴定和消毒剂杀灭细菌效果的初步评价。
B2 培养基与试剂
B2.1 普通肉汤培养基
B2.1.1 成分:蛋白胨    10.00g
氯化钠            5.00g
肉浸液          1000.00mL
B2.1.2 制法:取蛋白胨、氯化钠加入肉浸液内,微温溶解,调节pH至弱碱性,煮沸、滤清,调节pH使灭菌后为7.2~7.4,压力蒸汽灭菌备用。
B2.2 试剂
B2.2.1 稀释液:含1%蛋白胨的0.03mol/L PBS(pH7.2~7.4)。
B2.2.2 灭菌蒸馏水。
B2.2.3 中和剂:按本标准附录A选择。
B3器材
B3.1 灭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B3.2 灭菌试管。
B3.3 灭菌三角烧瓶。
B3.4 酒精灯。
B3.5 恒温水浴箱。
B3.6 恒温培养箱。
B4 试验方法
B4.1 将菌液进行活菌计数,并用稀释液配制成含菌量为5×105~5×106cfu/mL的菌悬液。
B4.2 将灭菌试管10支排列于试管架上,标记管号。
B4.3 每个试管加灭菌蒸馏水2.5mL,放20±2℃水浴中。
B4.4 于第1管内加适当浓度消毒液2.5mL,混匀后取2.5mL移入第2管,再次混匀,从第2管中取2.5mL移入第3管,以此类推至第9管,混匀后弃去2.5mL,第10管中不加消毒液作对照。
B4.5 加菌悬液2.5mL于各管中,混匀并记录各管加菌时间,使菌药混合液中含菌量均为105~106cfu/mL。
B4.6 各管分别于加菌后4个不同间隔时间,取出0.5mL,加入4.5mL中和剂内,中和10min后,取出0.5mL加入4.5mL营养肉汤管内。
B4.7 将接种细菌的肉汤管放37℃培养48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7天。
B4.8 试验重复5次。
B5 结果判定
B5.1 若肉汤管混浊,则表示有菌生长,记为阳性,以(+)表示。
B5.2 若培养至第7天,肉汤管澄清,则表示无菌生长,记为*性,以(—)表示。
B5.3 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0.1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涂匀,放37℃培养48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有指示菌生长记为阳性。
B5.4 5次试验,均无指示菌生长表示达到灭菌。
附录C
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
(补充件)
C1内容提要
  定量消毒试验是测定受消毒因子作用后,样本残存微生物数量的试验方法,以杀灭率表示结果。用于对消毒剂杀灭效果的评价。
C2 培养基与试剂
C2.1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按本标准A2.1制备。
C2.2 试剂
C2.2.1 稀释液:含1%蛋白胨的0.03mol/L PBS(pH7.2~7.4)。
C2.2.2 灭菌蒸馏水。
C2.2.3 中和剂:按本标准附录A选择。
C2.2.4 0.03mol/L PBS(pH7.2~7.4)。
C2.2.5 洗脱液:含中和剂、1%蛋白胨、0.1%吐温80的PBS。
C3 器材
C3.1 灭菌刻度吸管(1.0,5.0,10.0mL)。
C3.2 灭菌试管。
C3.3 灭菌三角烧瓶。
C3.4 灭菌平皿(直径为9cm)。
C3.5 恒温水浴箱。
C3.6 恒温培养箱。
C3.7 酒精灯。
C3.8 菌落计数器。
C3.9 微量进样器。
C3.10 载体:根据需要及试验目的选用经脱脂处理0.5cm×1.0cm大小的布片、纸片、玻片、橡胶片、塑料片、不锈钢片或铝片。
C4 试验方法
C4.1 定量悬液试验
C4.1.1 将菌液进行活菌计数,并用稀释液稀释成含菌量为5×105~5×106cfu/mL的菌悬液。
C4.1.2 将消毒剂用灭菌蒸馏水稀释成3个不同浓度,各吸取4.5mL分别加入三个试管内,放20±2℃水浴中。
C4.1.3 待试管内液体温度与水浴温度平衡后,在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菌悬液(含菌量为5×105~5×106cfu/mL),混匀并开始记时。
C4.1.4 分别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0.5mL菌液混合液移入4.5mL中和剂中混匀。
C4.1.5 中和10min,作适当稀释后进行活菌计数。
C4.1.6 阳性对照以洗脱液代替消毒液,同时按C4.1.2~C4.1.5进行。
C4.1.7 按不同稀释度推算出每个样本存活菌数(cfu/mL),按式(C1)计算杀灭率:
C4.1.8 试验重复5次。
C4.2 载体定量试验
C4.2.1 将灭菌载体平放于灭菌平皿内,每个载体滴注定量菌液(载体回收菌量达5×105~5×106cfu/片),涂匀,放37℃培养箱待干。应用市售染菌载体时,回收菌量亦应达5×105~5×106cfu/片)。
C4.2.2 用灭菌蒸馏水将消毒剂稀释成3个不同浓度,各吸取5mL分别加入三个试管内,放20±2℃水浴中。
C4.2.3 待试管内液体温度与水浴温度平衡后,加入染菌载体,作用至规定时间,将染菌载体移入含中和剂的5mL洗脱液试管内,中和10min,振打80次,适当稀释,接种两个平板。放37℃培养24~48h,进行活菌计数。
C4.2.4 阳性对照,以洗脱液代替消毒液按C4.2.2~C4.2.3进行。
C5 结果判定
C5.1 5次试验的杀灭率均≥99.9%判为消毒合格。
C5.2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5次试验均全部杀灭判为消毒合格。
附录D
有机物保护试验
(补充件)
D1 内容提要
  有机物保护试验是测定消毒剂对有机物保护条件下的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以杀灭率表示之,其结果与该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相比较,用于评价有机物对消毒剂的杀菌能力的影响。
D2 培养基与试剂
D2.1 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按本标准A2.1制备。
D2.2 试剂:
D2.2.1 稀释液:同C2.2.1。
D2.2.2 灭菌蒸馏水。
D2.2.3 中和剂:按本标准附录A进行选择。
D2.2.4 0.03mol/L磷酸缓冲液(pH7.2~7.4)(简称PBS)。
D2.2.5 洗脱液:含1%蛋白胨,0.1%吐温80的生理盐水。
D2.2.6 小牛血清加入菌悬液中,使其最终浓度为10%。
D3 器材
  同本标准C3。
D4试验方法
D4.1 实验前预先将菌液进行活菌计数,用稀释液稀释,加入小牛血清,使其最终含血清量为10%,含菌数为5×105~5×106cfu/mL,以此作为试验菌悬液。
D4.2 以下步骤同本标准C4.1.2~C4.1.8。
D5 结果判定
D5.1 5次试验的杀灭率均大于99.9%所需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判为该消毒剂在有机物存在下,可以达到消毒的有效浓度和时间。
D5.2 此有效浓度和时间与定量消毒试验达到消毒的有效浓度和时间相同或相近,判为有机物对消毒剂杀菌作用无明显影响。达到消毒最低有效浓度增加一倍以上或最短作用时间延长一倍以上者可视为有明显影响。
附录E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破坏试验
(补充件)
E1内容提要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破坏试验是以HBsAg的抗原活性为间接标志,评价消毒因子对乙型肝炎**(HBV)灭活能力的试验方法。
  适用于评价化学消毒剂、紫外线对HBV的消毒效果。
E2 试剂
E2.1 小牛血清(56℃,30min灭活)。
E2.2 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7.4)。
E2.3 纯化HBsAg(1.0mg/mL)。
E2.4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要求特异性100%,精密性CV≤15%,灵敏度≤1.0ng/mL,线性r>0.95。
E2.5 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要求特异性100%,精密性CV≤15%,灵敏度≤3.2ng/mL,线性r>0.95。
E3 器材
E3.1 吸量器:包括试管、吸管(0.1,1.0,5.0和10.0mL4种)和微量进样器(100.0μL)。
E3.2 载体(直径1.5cm大小的不锈钢片)。
E3.3 免疫计数仪。
E3.4 酶联免疫测定仪。
E⒊5 低温冰箱(—30℃~—70℃)。
E4 HBsAg悬液的配制
E4.1 取0.01mol/LPBS(pH7.2~7.4)9.4mL加入小牛血清0.6mL,配成含6%小牛血清的悬液。再取该PBS 9.0mL,加入浓度为1.0mg/mL的纯化HBsAg悬液1.0mL,使成含5.4%小牛血清,HBsAg浓度为100μg/mL的试验用HBsAg悬液。
E4.2 将试验用HBsAg悬液1.0mL盛装入容量为1.5mL的玻璃安瓿中,封口,放-30℃~-70℃冰箱保存备用。保存期为三个月。
E5 HBsAg的检测方法
E5.1 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SPRIA)。
E5.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6 中和剂选择
在测定消毒剂对HBsAg的破坏效果时,应先选出适宜的中和剂及其使用浓度,再进行破坏试验。
  所用中和剂:a.应能有效而及时中止消毒剂的残余作用;b.中和剂及其与消毒剂的中和产物对HBsAg的抗原活性没有影响,亦不影响检测方法对HBsAg检出的灵敏度。
E6.1 将消毒剂用无菌蒸馏水配成不同浓度,取1.2mL消毒液与0.3mLHBsAg悬液混匀,置20±2℃水浴条件下,作用10min,测定该消毒剂10min抑制或破坏HBsAg抗原性的最低有效浓度。
E6.2 取消毒剂10min抑制或破坏HBsAg抗原性的最低有效浓度与待选中和剂进行试验,试验可按下列组别进行:a.消毒液0.9mL+HBsAg悬液0.1mL;b.消毒液0.4mL+HBsAg悬液0.1mL作用10min后+含2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0.5mL;c.先取含2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1mL与消毒液1mL,混匀,作用10~30min,制成中和产物溶液,再行试验。中和产物溶液0.9mL+HBsAg悬液0.1mL;d.含10%小牛血清的PBS0.9mL+HBsAg悬液0.1mL;e.含1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0.9mL+HBsAg悬液0.1mL;f.中和产物溶液0.9mL+PBs0.1mL。经检测只有在c、d、e组HBsAg活性的测定值相近(相差10%以下)并都明显多于b组,a组HBsAg活性不能检出或检出活性明显少于b组,f组*性对照正常,方可证明所选中和剂及其使用剂量是适宜的。
E6.3 进行消毒试验时,依据消毒剂与中和剂等当量中和原则,适当调整中和剂的用量。再次按E6.2步骤测定中和效果后,方可进行抗原性破坏试验。
E7 破坏试验方法
E7.1 悬液法
  悬液法指将HBsAg在悬液中与消毒剂相互作用并进行抗原性破坏效果观察的试验方法。
E7.1.1 HBsAg悬液的浓度为检测试剂灵敏度的104倍。如检测试剂的灵敏度为1ng/mL,HBsAg的浓度应为10μg/mL。
E7.1.2 取含5%小牛血清的PBS2.7mL加到含0.3mL浓度为100μg/mL的HBsAg悬液中,混匀。
E7.1.3 取小牛血清20mL加到含80mL灭菌的中和剂溶液中,混匀。
E7.1.4 破坏试验:将预定消毒液浓度1.25倍的消毒液与HBsAg悬液按4∶1比例混合,混合液容量不少于1.5mL。然后置20±2℃水浴条件下,作用达规定时间,即刻取0.3mL混合液与等体积含2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混匀,作用10~30min,取样测定残留HBsAg的活性,每一样本平行测定2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判定破坏效果。每种消毒剂观察3个浓度,每一浓度观察4个作用时间。试验重复5次。
E7.1.5 阳性对照:取含2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1mL,加到含1mL试验用消毒液的试管中混匀,作用10~30min,制成中和产物溶液。取该中和产物溶液0.9mL加入试验浓度的HBsAg悬液0.1mL取样检测,每一样本检测3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为阳性对照值。
E7.1.6 *性对照:取含2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1mL加到含1mL试验用消毒液的试管中,混匀,作用10~30min,取样检测,每一样本检测3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为*性对照值。
  应注意*性对照不能用试剂盒的*性对照样本。
E7.2 载体法
  载体法指将在载体表面的HBsAg与消毒因子相互作用,并进行抗原性破坏效果观察的试验方法。
E7.2.1 HBsAg载体的制备
E7.2.1.1 载体为直径1.5cm大小的不锈钢片,经洗涤剂煮沸洗涤脱脂、压力蒸汽灭菌备用。
E7.2.1.2 HBsAg悬液的浓度为检测方法灵敏度的5×104倍。如灵敏度为1ng/mL,HBsAg的浓度应为50μg/mL。
E7.2.1.3 HBsAg的污染方法为滴染法。滴染时,将灭菌载体平铺于无菌平皿内,用微量进样器吸取HBsAg悬液,滴注于载体**,每个载体20μL。然后用L型白金丝将悬液涂布均匀,放37℃培养箱40~60min,待悬液干燥后进行抗原性破坏试验。
E7.2.2 抗原性破坏试验
  取污染HBsAg的载体,平放于无菌平皿内,用吸管吸取预定浓度的消毒液50μL,滴注于载体**,迅即涂匀,使整个载体均匀受药。每2片一组,置20±2℃水浴中,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无菌镊子将载体移入含1.0mL10%小牛血清的中和剂试管中。作用10~30min,敲打振荡200次,取样检测残留HB-sAg的活性,每一样本取样2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判定抗原性的破坏效果。每种消毒剂观察3个浓度,每个浓度观察4个作用时间。试验重复5次。
  在观察紫外线破坏HBsAg的效果时,将污染载体直接置作用因子下,作用至规定剂量后将载体移入含1.0mL10%小牛血清PBS的试管中,敲打振荡200次,取样检测残留HBsAg活性,每一样本取样2份,每份0.1mL,取其均值,判定破坏效果。试验重复5次。
E7.2.3 阳性对照
  在观察消毒剂破坏HBsAg效果时,取50μL试验用消毒液加到含1.0mL10%小牛血清中和剂的试管中,作用10~30min,制成中和产物溶液。取该中和产物溶液1.0mL加到大试管中,然后将滴染HB-sAg的载体移入,敲打振荡200次,每一样本检测3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为阳性对照值。
  在观察紫外线破坏HBsAg效果时,将污染HBsAg的载体直接移入含1.0mL10%小牛血清的PBS(PH7.2~7.4)的试管中,敲打振荡200次,每一样本检测3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为阳性对照值。
E7.2.4 *性对照
  在观察消毒剂破坏HBsAg效果时,取50μL消毒液加到含1mL 10%小牛血清中和剂试管中,作用10~30min,取样检测,每一样本检测3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为*性对照值。
  在观察紫外线破坏HBsAg时,*性对照则为含10%小牛血清的PBS(pH7.2~7.4)。每一样本检测3份,每份0.1mL,取其平均值为*性对照值。
  应注意*性对照不能用试剂盒的*性对照样本。
E8 破坏效果判定
  以S/N<2.1作为HBsAg抗原性破坏合格标准。其中S是消毒因子作用后被检样品或阳性对照样品平均每分钟脉冲数(cpm)值或光密度(OD)值。N是试验中*性对照样品平均cpm值或OD值。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洽劻、王太星、顾健。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