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epjn是什么标准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EP?(什么是ep专辑)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EP?

细碟(MCD/EP)

也就是小专辑,一般有3-7首歌(当然也可能更多),时间也比较短,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它是一种较不正式的专辑,乐队有了几首成熟的作品,需要及时推出,但又够不上一张大碟的数量,所以就发行这种细碟,当然也可能纯粹就是为了赚点外快。它的价格介于单曲和大碟之间。为了使细碟更具有吸引力,乐队有时会在细碟上放一些较为罕见的歌曲,如现场或翻唱歌曲。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来说,大碟是不可缺少的,细碟就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在胶木唱片时代这种细碟叫做EP,现在当然就叫MCD了。

这个就比较沾边了
SP EP LP唱盘跟录音技术史和唱片史有关
没办法简单说清楚,找点相关内容的书看看,能解答所有唱片技术相关的问题
不过,现在所说的EP, album,已经不再是密纹唱片时代的概念了。
Single依然叫单曲,EP就大致等同于迷你碟
密纹时代,因为录音的标准不同,转速不同,各种唱盘的音质也不同
45转的EP就是比100/3转的LP要好很多,以前还有78转SP,我没听过,估计质量会……
其实简单想想就知道,78转,一张牒一面只能录一两首歌,所以Standard Playing
也就被称作Single Playing,现在很多单曲唱片都是有两首歌的,为什么Single会有两首?
就是密纹时代一面一首的传统(其实现在也不能说密纹时代过去了,黑胶唱片的音质
绝对是好于母板较差的激光唱片的,具体的问题在录音技术里算一门学问)
到了EP技术,一张牒正反面各能录3首歌左右,到了LP,一面五首,总共60分钟的录音时间
唱片也才作为标准录音器材走入千家万户。
数码化之后,黑胶被CD取代,CD本身,是一个压缩的概念,普通LP 8、90分钟的录音时间,
能够压缩在CD盘的一面上。不论Single,EP,LP,都是一张塑料片解决
所以单曲EP的概念也就从录音技术定义演化成唱片经销定义了
日本和欧美的歌手,很习惯于发Single,如果有人买他们的唱片,就一只一只的做下去
时间差不多了,就合起来发一张Album,如果凑的歌不是很多,就发成EP。
香港唱片业是以LP为主,他们一般没有单独发的Single,但是有小一号的盘,EP,和
常见的LP,大碟。不过,现在很多EP也是拿大盘来做了,典型的比如黎明的EP和张国荣的
EP。香港的唱片流程是,先用单曲打榜,成绩比较好,就会筹备整张大牒,然后一面卖
一面用接力主打和第三主打派台做宣传。容祖儿的第一张EP就是这样,五首歌全部打到熟
。新歌手,或者来不及筹备大牒的时候,歌手就会出EP,这个跟概念专辑不是一回事,
有的乐评人自己搞混了,虽然EP因为歌曲少,一般商业性的东西都会相对少,整体结构也明显,确实有不少概念专辑以EP形式存在。
香港区分EP LP和单曲,其实是有标准的,不过似乎是IFPI定的标准,具体我记不得了
用大号牒和小号牒发行的就不说了,即使都是大号牒,少于6个track,总时间短于30分钟
的都叫EP,而且,总track少于4个,并且总时间少于15分钟的EP,是不作为IFPI标准
唱片统计销量的,为了达到这一点,很多公司都学会凑track,我记得这件事上,EEG的
叶佩雯的EP,曾经有过争议。
Single呢,两个track,时间短于12分钟?大致是这样吧,记不准
所以,faye迷们,这里涉及到你们偶像的一个问题
Eyes on Me这个东西,在日本版,红豆这个track其实是bonus,第三个track是器乐版
所以是很标准的Single.
可是在香港版,红豆成为正式的track,总时间也足够,因此这张唱片就算做了EP

EP和USP的不同点

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很多检查项和方法都是一致的。非要说不同点的话,就是版本的更新速度不同吧,美国药典现在最新是31版,欧洲药典是6.0版。这两部药典我用了这么久,还真没有再发现有其他不同的地方。

医药行业发展前途大嘛?

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 2001年-2010年间仍可维持在7%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7%)。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1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2770亿元,占我国GDP的2.9%; 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占我国GDP的 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 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 43万吨,位居世界第2;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 余个品种;还有我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我国能生产**、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我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从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来看,"三资"企业产品占25%,进口产品占12%,国产品占35%,而大城市的大医院购进的"三资" 企业药品和进口药品高达60%~70%。可见,外资产品对中国医药币场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省级中医院应用的药品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的比例为3:3:4,地市级的比例为2:3:5,县级比例为1.8:3:6.2。2001年。在我国药品币场中,西药、中成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制品所占的比例大概分别为60%、25%和15%。而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 2000年与2001年,"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0%、23%、47%和43%、35%、 22%。另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
  "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 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几乎90%为小型企业。2001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只有25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1年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2家,过 20亿元的有10家,过10亿元的有23家,过亿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数量还不到医药商业企业总数的4%。
  "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天津华立达等10多家生产,IL-2则有9家生产。又如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生产企业都在50家以上,以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5亿人民币。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万~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 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至2001年,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一部份医药工业企业未能达到GMP标准,严重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推行GMP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车间达不到GMP要求,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统计,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892张GMP证书,还有4000家左右的制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过GMP认证,否则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经通过GMP认证的少数企业。在执行标准时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这不仅制约了药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场的标准,依照GMP规范行事,以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对药品实施20年的专利保护。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已习惯了仿制别国药品,创新缺乏动力,创制新药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漠,使我们本来就少的一些创新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例如,我国医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于20世纪70年**发成功新化学药物***。该药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大发明,也是我国医药领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个得到世界承认的自主开发的新化学药物,曾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当***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国外企业立即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并申请了专利。本来是我国的发明变成了国外的专利,我国每年仅此一项就有2亿~3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又如,我国维生素C 两步发醇法制备技术的发明同样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却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使1家本要用500万美元买下此项制备技术的外国企业在得知该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后捡了个便宜,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就把论文买回去。几年之后,国外以这种低成本技术生产的维生素C向国际市场大量倾销,挤压我国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给我国造成极大损失,致使一些国内生产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协定来激励、保护、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银行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风险使银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而企业也迫于币场压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场竞争上,无力顾及技术创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无序竞争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再维持下去,我国制药企业将很难适应国际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行业近20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业发展的步伐,整个行业必须扩大规模,关、停一些小的制药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改变医药流通企业 "多、小、散、乱、差"状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亿元,年均增幅达21.7%。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增幅也达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10多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十五" 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当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95亿,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接近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 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数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的老龄化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额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间。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新的 "医改"方案的**,将对我国药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将可能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地位。疗效好、价格低廉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因此,高城低价的药品销售量会继续增加,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也正在日趋扩大。目前,全国医药市场的批发、零售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医药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30%。预计这种势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扩大。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十分可观, 1990年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亿元),1994年上升至 10.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 1996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升至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9亿元),已成为世界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已过240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药疗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药品价格渐趋合理
前几年,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今后几年这种现象将会基本扭转。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药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次降低**管理药品价格,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中、西药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为-1.5%,首次出现负增长。2002年,药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别为-2.7%、-3.4%、-3.7%。药品属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对行业而言销售量增长是否能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效应来看,价格下降的效应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效应,确实对医药企业业绩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有些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有些企业不得不申请计委重新定价。据有关方面消息,国家计委正在就医药价格问题咨询各方意见,笔者认为不排除**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会充分考虑上几次降价的负面效应,最终使药品价格更趋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时,医药企业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医药企业数量将大幅度缩减,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将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药企业总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五" 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将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目标也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 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个~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脱颖而出,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药市场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按产值计算,医药行业中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医药企业中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外国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国内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以及"三资"和 "合作"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对活跃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3.5.2医药市场的构成多层次化:它包括以招标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以医药合同为基础的半开放性市场、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为特征的零售市场,都是以药品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
  药品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购用量越来越大。有资金支持的购销者对高档药品、新药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购销者仍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资金的投向上,购销者在产、供、销、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构成了新的购销格局。如全国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以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小儿用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量下降;保健药品、名特优成药用量上升,一般药材、成药用量下降;合资药用量上升,进口药用量下降。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国12万家零售企业中,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国内企业将面对大型跨国企业而不仅仅是国内其它企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并加速国际化进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就现阶段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国外商品进入还有关税壁垒。现阶段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几年后,上述情况将会改变。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CP2005, USP, BP, EP代表什么标准

什么是EP?

cp中国药典,USP美国药典,BP英国药典,EP欧洲药典

螺栓,螺母,垫圈的规格怎么画出三视图? 螺栓GB/5782M16*80,螺母GB/T 6170M16,垫圈GB/T 97.1 16 具体算法?

9.8级、10.9级),螺拴尺寸符合相应标准(GB/T5783-2000、GB/T5782-2000、B/T5780-2000、B/T5781-2000)。
2.小于M30的螺拴用40Cr,直径大于M30的螺拴须使用35CrMoA。
3.螺拴须经探伤检测,并提供探伤检测报告。
4.螺拴须进行性能等级检测测试,并提供相应的性能测试报告。
5.螺拴为全螺纹,且表面须采用镀锌处理。
二、 螺母
1.必须配用相应等级的螺母(见表1-1)。
2.尺寸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GB/T6170—2000、GB/T6172.1-2000)。
3.机械性能应满足相应性能等级要求(8级、9级、10级)。
4.螺母须进行性能等级检测试验,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
5.表面须采用镀锌处理。
表1-1螺拴、螺母性能等级对照表
螺拴性能等级 8.8级 9.8级 10.9级
相配螺母性能等级 8级 9级 10级
三、 弹簧垫圈
1.垫圈弹性试验后的自由高度应不小于1.67S公称。
2.垫圈尺寸应符合相应标准(GB/T93-1987、GB/T859-1987)。

EP是什么意思?

EP,俗称细碟,是一种介于单曲与专辑之间的音乐发行形式。通常意义上,单曲一般包含有1至3首曲,而迷你专辑通常包含了5至8首曲目。尽管如此,以上两者的曲目数仍然不足以将唱片作为专辑来发行。

慢速唱片,是CD的一种,播放设备亦与普通CD一样,没什么特殊要求。迷你专辑与普通CD又略有区别,每张迷你专辑所含曲目量较CD少,一般有5首歌左右,价位比一般CD低。

迷你专辑就是没有正规专辑那么多歌,也没有正规专辑制作精良,大概有5首歌左右。是处于正规专辑和单曲的一种中间形式。

扩展资料:

EP的应用:

EP专辑的意义,主要还是为了缩短歌手作品的曝光周期,好比将一张全长专辑的歌曲数目, 进行两次发行,原本一年一张,就可以变为一年两张。EP也有很多玩法,通常还会用各种不插电、混音和Demo版本,去凑够五、六首的总量。

现在的很多新人歌手或是网络歌手经常会出一些EP,特别是那些还没有被公司签约的未出名歌手,他们录制的EP有时又只有2-2首歌曲,最多也不会超过5首。这样的EP可以很好的节约成本投放市场时是一个很好的投石问路工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EP

新加坡的EP和SP是什么意思

1、EP(Employment Pass)一般是针对高级管理,行政或者专业技术人才,月薪在至少3600新币以上而发出的一种工作签证。针对申请赴新加坡从事高层次管理或技术工作的人士,即国内的"金领"人士。年轻的申请者需拥有优秀院校的***书,而年长的申请人必须拥有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强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2、SP(SPECIAL PASS),特别准证,也叫技术准证,是发给具有特别技能或持有大专资历的外籍人士的工作准证,目前申请SP的月薪要求是2200新币,2019年一月起,月薪上调至2300新币或以上,2020年一月起,进一步上调到2400新币,现有的SP持有者,也会受到影响,但是**会给企业充足的时间,适应这一次的调整。

扩展资料

EP申请人给配偶子女申请家属准证,主申请人的月薪申请标准从5000新币上调至6000新币。给父母申请长签,主申请人的月薪申请标准从10000新币上调至12000新币。新加坡**对想要携带随行人员的主申请人条件规定更苛刻了,主要就是测试主申请人的经济实力,以确保其家庭移居后的稳定性。

新加坡人力部于2018年8月宣布,即将对外籍劳工规定再次进行修改,以确保当地获得熟练工作,并提高外籍劳工的质量。新加坡人力资源部(MOM)将对外国劳动力政策进行调整,以确保以下几点:

1、使2/3的本地劳动力更好——以进一步支持本地专业人士、经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公平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2、提高新加坡劳动力中三分之一的外国人的质量和生产力——通过更新S准证薪酬标准,增强S准证员工与当地劳动力的互补性,以鼓励企业雇佣、培训和留住生产率更高的外国劳动力,以提高生产率。2019年开始,SP的月薪标准将会小幅度上调。

新政虽矛头指向S准证,看似跟***、高管持有的就业准证(EP)无关,但不管受影响的是哪个签证都是对以后整个新加坡移民趋势的不利,现在能达到标准就该尽快申请。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