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鱼雷有哪些牌子的好用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世上十大最先进鱼雷(世界最先进的鱼雷)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世上十大最先进鱼雷

具体解释:

全世界能够研制的鱼雷的国家都不超过十个,没有十大最先进的鱼雷。

目前公认的在鱼雷方面领先的是俄罗斯的“冰雹”鱼雷。俄罗斯的“暴风雪”超空泡鱼雷,航速300节,无人可敌。

世上十大最先进鱼雷

长8.23米,重2697公斤,壳体由尾部至头部逐渐变细,头部装有战斗部,尾部中心为大孔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周围有 8个小型圆柱形启动火箭。

知识拓展:

世界上最先进的鱼雷是俄罗斯,超空泡,鱼雷。

俄罗斯的“风雪”火箭动力鱼雷已名震天下,是目前已知的超空泡**,前苏联海军在历经10多年的秘密研究与发展之后,于1997年装备**。

在尾部还有1个制导导线线轴,当鱼雷在水中运行时释放出导线,该导线被用来控制鱼雷的运动及战斗部的引爆。

鱼雷头部是极重要的空泡发生器,它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平盘状,向前倾斜形成一个“攻角”,以产生支持雷体前部的升力。紧靠空泡发生器后面是几个环状通气管,它将火箭排气注入空*气泡以使其涨大。

航行时首先由平盘式空泡发生器产生局部空*,然后由通气管向局部空*注入气体,使之膨胀成为超空泡。

小型启动火箭使鱼雷航行直至形成一个空*,随后**大型火箭工作。

空泡发生器边缘往往是尖锐的,能够产生最清晰的或至少是扰动的气/水界面,即“透明”气*。“风雪”实际上围绕着气*周边慢慢地“进动”,当它在水中前进时反复地掠过水墙。着力推进*弹、鱼雷新计划。

据外刊报道,虽然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高速推进器和水翼方面的超空泡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部署超空泡**。

美国超空泡**的工作由海军研究处( ONR)领导,主要发展两类超空泡**:*弹和鱼雷。

超空泡*弹是一种即将采购的直升机载**,利用它们可以消灭水面和近水面水雷。这种平头*弹是利用一种改型速射*发射的,它被设计得能够在空气和水中平稳航行,并且具有先进的目标定位能力。

美国海军正在考虑部署一种装备于水面舰甲板的 R AMICS近程**系统,用于消灭致命的尾波自导鱼雷。超空泡*弹技术下一步将发展利用自适应高速水下**(AHSUM,即超空泡“动能”*弹)的全水下火*系统。该系统装备在潜艇、水面舰或拖曳式反水雷器的水下船体内,有流线型*塔,通过声纳指挥。就像美国海军通过雷达指挥的“密集阵”近程速射**系统保护水面舰艇免遭反舰**攻击一样, A HSUM为舰艇可以构筑起水下防线。

美国海军感兴趣的另一项超空泡技术是最大速度200节(与俄罗斯的“风雪” 相似)的鱼雷,其研究工作在发射、流体动力学、声学、制导和控制以及动力装置领域,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发展中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超空泡**最重要之处是必须有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先进的推进系统。

先进的控制系统“风雪”鱼雷曾被认为是不怎么精确的**,因为它只能直航,但是未来的超空泡装置是可以设计成在水中机动航行的。这可以通过利用诸如尾翼之类的穿*控制面和推力矢量系统(发动机排气的定向喷嘴)进行控制。

但是在转弯航行时必须小心,以使鱼雷保持在气*之内。研究人员还考虑,通过同时在两个平面内移动或转动头部空泡发生器来实现偏航和俯仰机动,以及利用鸭式翼进行控制。如果控制面能够正确的协调,超空泡航行器就可能是高度灵巧的。

当超空泡系统在低密度气泡内进行无支援运行时,后部常常撞击气*内墙,而从正常的水下航行过渡到超空泡状态和再返回成原态,可以通过对部分气*进行人工通气来实现,通过改变速度来保持和扩大气*。

将气体注入气泡使之扩大并保持运动状态,然后慢慢地减小其尺度以降低其速度,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水下**控制。先进的推进系统大多数现有的和预期的自主式超空泡航行器还必须依靠火箭发动机产生所需的推力。

但是常规火箭必然伴生某些严重的**:航程有限和当深度增加时推力随着压力的增加而下降。前者应以一种高能量密度动力装置技术来解决;后者可利用专门的超空泡推进螺旋桨技术来加以防止。达到超空泡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为实现火箭的最大航程必须燃烧有最**推力的高密度燃料。

在对多种动力装置进行比较之后,俄罗斯专家的结论是:“ 只有燃烧金属燃料(铝、锰或锂),并利用海水作为**剂与燃烧生成物的**剂的高效燃气轮机或喷气推进系统,才是推进超空泡航行器实现最高速度的最佳途径。

懂索尼S736F和鱼雷的进来…

鱼雷我听过,渲染的恰到好处,声音很好听。但是声音素质我只能说中等。S736F这个层次上我不能说的很确定,索尼的声音好像都差不多XK是一个顶峰。剩下的声音素质都是差不多的。

索尼鱼雷哪款好

早就停产了,水深,别碰

鱼雷的原理是什么,是怎样推进的

自19世纪鱼雷问世直到21世纪的今天,鱼雷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世界各国在鱼雷的研制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二战之前鱼雷没有制导系统,是一种直航反舰**。但是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反潜及潜载鱼雷成为鱼雷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快速打击中、远程目标,各国在鱼雷的制导及发射方式上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高了鱼雷的制导抗干扰能力,增加了自导作用距离,提高了命中概率。同时,发射方式由管装发射发展到直升机空投发射和火箭助飞发射,使得鱼雷的作战效果大大提高。
一、鱼雷发展的系列化
为完成不同的使命,鱼雷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轻型鱼雷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重型鱼雷直径一般为533毫米。轻型鱼雷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重型鱼雷适合于舰、艇管装发射,其航程远,**威力大,用途广泛,是发展的重点。在重型鱼雷的研制中只有前苏联可以和海军实力强大的美国相抗衡,它针对美国航母编队,研制了超大口径的65型鱼雷,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但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战术思想的改变,目前鱼雷已向通用化方面发展。在作战海域方面既可用于深水也可用于浅水。
二、鱼雷动力系统的发展
鱼雷从最早的**雷发展到现在的电动力和热动力鱼雷,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鱼雷动力装置的性能决定着鱼雷的航速和航程。热动力鱼雷虽然在航速和航程方面都优于电动力鱼雷,但其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航行深度受背压影响,噪音大,航迹明显,隐蔽性差。而电动力鱼雷可在大深度航行,功率不受背压影响,噪音小,不排气,无航迹,隐蔽性好,造价也比较低廉,其单雷价格是热动力鱼雷的三分之一。因此各国海军大都同时装备有热动力和电动力鱼雷,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作战能力。
为了解决热动力鱼雷在大深度航行时的影响,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半闭式和闭式循环动力装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电动力鱼雷关键是高能电池的研究。目前银锌电池是在役鱼雷上使用最多的一种电池。鱼雷电机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改进永磁电机,提高推进电机的可靠性、维修性、比功率等性能。为了解决电动力鱼雷航程短的问题,还可借助于空投及火箭助飞的发射方式,综合利用鱼雷与发射装置之间的搭配关系,进一步提高鱼雷的作战指标。
三、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
从鱼雷问世到二战前所用的鱼雷都是无制导的直航鱼雷,是一种近程快速、威力大的反舰**,但是由于雷上没有自导装置和非触发引信,单雷命中概率很低,必须同时几条雷齐射。
随着水面舰艇性能的进一步发展,鱼雷所要攻击的目标在航速和机动性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无制导直航雷已停止生产。
二战后各国相继研制了声自导鱼雷。然而声自导鱼雷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大的困扰。声自导所利用的水声信号同海洋环境噪声、鱼雷自噪声、人工干扰噪声、混响等混杂在一起,这给信号的提取和识别带来了困难,尤其在鱼雷航速很高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声自导鱼雷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所设计的重型鱼雷大都采用了线导+主/被动声自导技术,大大提高了鱼雷的抗干扰和目标检测能力。线导中所使用的导线大都是铜线,其缺点是导线重、体积大、抗拉力小、传输频带窄、信号衰减量大。而且线导鱼雷中信号的衰减量和导线的长度成正比,导线越长信号衰减量越大,因此就限制了鱼雷的航程。随着光纤传输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成功应用,科研人员提出了以光纤代替普通铜导线用于鱼雷的设计方案。美、法等国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光纤线导的海上试验,试验距离达到了20~30千米。
在鱼雷制导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除声自导、线导、光纤制导等以外,有些国家还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尾流自导抗干扰能力强,可通过预编程设定,解决多目标情况下对预定目标的攻击。前苏联的65型等鱼雷都较好地利用了尾流技术,美国只有MK 45F鱼雷采用了尾流自导技术,但并未普及。此外瑞典的TP61系列鱼雷具有线导/被动声自导功能,同时也具有尾流自导功能。
目前尾流自导技术只应用于反舰鱼雷,尾流自导属非声自导,不受水文条件的影响,可在贴近水面高速航行,对于攻击水面舰艇有较强的威力。同时由于尾流难以伪造产生,干扰尾流自导鱼雷比较困难。因此尾流自导鱼雷抗干扰能力强。尾流自导鱼雷航速高、噪声大、隐蔽性差。但由于鱼雷是从舰船尾部进行**,处于声纳盲区之内,并且尾流消失需要时间,因此水面舰船对尾流自导鱼雷实施对抗和规避很难奏效。
四、未来鱼雷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反潜、反舰形势更加严峻,常规潜艇将以水下20~25节速度,核潜艇将以40节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处采用“**”及先进的水下对抗技术参与作战,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将以25~35节的航速,装备十分完善的反导手段,并具有强大的对海、对空及反潜火力。
由于鱼雷具有隐蔽性、大的水下**威力和自导寻的的精确制导,鱼雷在水下的作战地位越来越高,它不仅是未来海战有效的反潜**,而且也是打击水面舰船和航空母舰、破坏岸基设施的重要手段。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鱼雷**的发展,并根据未来海战的需求和各自的战术思想,结合本国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道路发展鱼雷**。
1.智能化制导鱼雷
鱼雷制导性能是鱼雷战术技术指标的核心内容,也是鱼雷研制中的难点。制导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检测和识别及抗干扰能力。对于现代战争而言,作战舰艇都采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材,以对抗鱼雷对其攻击。因此各国专家都非常重视对先进的水声对抗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未来海战特别是水下战斗实际上是探测与反探测,对抗与反对抗的较量。因此鱼雷制导系统除了必须具有自导作用距离远、搜索扇面大、导引精度高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抗自然干扰,尤其是抗人工干扰的能力。同时能够更有效地攻击目标要害部位和薄弱环节。
鱼雷智能化制导技术主要是通过制导系统应用高速数字微处理机,采用自适应技术,最优控制技术来实现的。由于水下电子对抗技术的日益发展,鱼雷制导系统必须能够对来自于自然和人工的干扰目标进行识别,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提取出有用的目标参量,然后由自适应控制系统选择和调整其工作状态和参数,瞄准在搜索攻击过程中几何尺寸变化大的目标,进行最优控制,从而实现“精确制导”,并以90°命中角击中目标的要害部位。
智能化制导在国外鱼雷已得到应用,能够在复杂的海洋水声环境中识别真假目标。
2.战斗部聚能**技术
战斗部是鱼雷**唯一有效载荷。战斗部的威力大小,对目标的毁伤程度与装药的数量、质量、**方式等有关,也同鱼雷命中目标的位置、舰艇结构有关。
现代舰艇为了自身的安全,在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在一些先进国家的潜艇上得到了应用。这就大大增加了潜艇的下潜深度和抗爆能力。因此在装药量和**质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新的**技术。
在提高**威力方面,各国除继续研究新**外,都采用了定向聚能**技术,具有40千克的装药量,产生250千克**威力的效果。聚能**技术主要用于轻型鱼雷,而且采用聚能**的鱼雷只采用触发引信而不采用非触发引信。
3.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展
在反潜**中火箭助飞鱼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了对付潜艇的威胁,鱼雷**系统在远距离上的快速反应十分重要。鱼雷和弹道**相结合构成的火箭助飞鱼雷能用很高的速度把鱼雷送到远距离的目标附近,系统反应时间短,可以昼夜全天候使用,可以连续射击,提高了目标**概率。
火箭助飞鱼雷已有多种型号装备**。如美国的舰对潜“阿斯洛克”和前苏联的SS-N-14等。鉴于现代战争远距离作战的特点,火箭助飞鱼雷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五、世界先进国家鱼雷**性能综评
从第1条鱼雷问世至今,鱼雷**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不管在制导方式、动力装置、自导作用距离还是航速、航程等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鱼雷不断出现,各国海军的力量不容忽视。
美国1977年装备**的MK 48-3鱼雷是直径为533毫米的重型鱼雷,航速50节,航程46千米,航深914米,装药量达到267千克,采用的是触发加非触发引信,制导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动力装置采用奥托燃料。到1985年装备**的MK 46-5反潜鱼雷直径为324毫米,航速为45节,航程为11千米,航深750米,采用触发加非触发引信,制导方式为主/被动声自导。该雷解决了浅水控制及直升机空投的问题,成为海军浅海作战的一个有力**。到1991年装备**的MK 50反潜鱼雷就已采用了聚能**技术,其装药量只有67千克,但**威力却相当大。对于海军强国美国来讲,其鱼雷**的发展相当迅速。英国1983年装备**的“鱼甫鱼”就已采用了聚能**及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技术,法国1991年装备**的“海鳝”鱼雷也采用了聚能**及多频主动声自导技术。
可与美国海军势力相抗衡的前苏联在鱼雷**的发展上步伐也相当大。80年代,前苏联在53-65K和TЭСТ-71М基础上改进研制出性能先进的УСЭТ-80通用型电动力鱼雷,其航速为48~50节,航程18~20千米,自导作用距离可达900米,在反舰时采用尾流自导。该雷新的型号还采用了线导中心计算机、目标识别、水声反对抗和泵喷推进器等新技术。90年代又在АПР-2鱼雷基础上研制出A3空投反潜鱼雷。其自导作用距离可达到1500~2000米,航速大于60节,航程约3400米。另外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突破传统的设计思想,研制出了新概念重型高速鱼雷。该雷由普通潜艇发射,以约200节的高速航行在气泡流场中,在15~20千米以外即可打击航母等大、中型水面舰艇及岸基设施。同时可作为水下运载器装载直径324毫米的常规轻型自导鱼雷,将其送入敌目标附近。
纵观世界鱼雷**的发展,不难看出,在海军需求的牵引及高科技发展的推动下,鱼雷**在其制导精度、智能化程序等方面还会有新的突破,高性能的鱼雷**会不断出现,必将成为海军作战中一项最有效的水下**。

最具代表性的重型鱼雷是什么?

重型鱼雷由于航程远、威力大是美俄两国海军发展的重点。在美军重型鱼雷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MK48型鱼雷。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这种鱼雷目前已发展到了MK48-0、1、2、3、4、5六个型号,主要装备各型核潜艇,是美海**以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的主力**。

其中MK48最新型号MK48-5型已趋于智能化,该鱼雷采用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线导导线为双向传输,不但发射艇可将目标信息传给鱼雷,而且鱼雷的运动弹道和航行参数也能回传给发射艇,潜艇可随时监视和校正鱼雷航向;其声自导头采用多频制,可在恶劣海情、浅水、冰层下及干扰条件下有效工作。

制导系统装有5台微型计算机,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可预先存入特性信息,具有识别真假目标的能力。动力系统采用“奥托-2”型燃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噪声、无尾迹等优点。

MK48-5型可发射后不用管,依靠声自导完成搜索和攻击,单雷命中就足以击沉一艘大型潜艇或中型水面战舰。而且该雷航速高、潜深大,特别适用于攻击大深度高速潜艇,是美国海军本世纪的主战鱼雷。

相比之下,为与美国庞大的航母编队相抗衡,俄罗斯在发展重型鱼雷上花费的心思更大。为能够击沉或重创美国的航母、巡洋舰等大型水面战舰,根据实战的要求,俄罗斯推出了65型超大型鱼雷。

这种鱼雷装药量达900公斤,居世界鱼雷之首,航速为50节时,航程可达50公里,30节时,航程可达100公里,最大航行深度1000米。其主要攻击对象是航母和大型水面战舰。

鱼雷有哪些种类?

鱼雷按携载平台和攻击对象分为反舰(舰舰、潜舰、空舰)鱼雷和反潜(舰潜、潜潜、空潜)鱼雷。

按雷体直径分为大型鱼雷(533~555毫米)、中型鱼雷(400~482毫米)和小型鱼雷(254~324毫米)。

按制导方式分为自控(程序控制)鱼雷、自导鱼雷、线导鱼雷和复合制导鱼雷。

按推进动力分为热动力(燃气、喷气)鱼雷、电动力鱼雷和火箭助飞鱼雷。按装药分为常规装药鱼雷和核装药鱼雷。

目前,世界上装备和使用鱼雷的国家很多,但能够研制和生产鱼雷的国家却屈指可数,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典、中国等廖廖几个。

其中美国的鱼雷研制水平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而俄罗斯在与美国的激烈竞争中,其鱼雷发展独树一帜,是唯一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鱼雷生产大户。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