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蚯蚓在土壤中有什么用途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蚯蚓在土壤里有什么好处(蚯蚓在土壤里干什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蚯蚓在土壤里有什么好处

蚯蚓是以土壤中枯枝败叶等腐烂有机物和泥土为食,菜农看到粪肥等有机肥减少,但它却将有机物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研究证明,它排出的蚯蚓粪含有的有机质含量在40%左右,经蚯蚓消化后的有机质颗粒细小,更容易被蔬菜吸收利用,同时还能大大降低因使用发酵腐熟不完全的有机肥而造成的危害。同时蚯蚓消化后的蚯蚓粪中每克有益菌含量达20万—2亿个,它能将有机物、微生物和蔬菜生长合理结合起来,改善土壤环境。其次,蚯蚓粪的颗粒均匀、保水透气能力比一般土壤高3倍。并且可以加速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并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水性、保肥力,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增加,使土壤储存养分的能力增强,更有利于蔬菜根系的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蚯蚓大量存在,也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标志

蚯蚓的对土壤八大作用

1.改善土壤结构:蚯蚓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2.分解有机物:蚯蚓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循环率。3.改善土壤养分:蚯蚓能显著促进土壤中氮的矿化,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4.促进植物生长:蚯蚓活动可以促进根系生长、植物发育和作物产量。1.赤子爱胜蚓:赤子爱胜蚓,俗称红蚯蚓,也是最常见的养殖蚯蚓。其个体相对较小,体长约60-160mm,体宽约3-5mm,体存80-110。其环带一般为橙红色或栗红色。2.环毛蚓:环毛蚓,俗称青蚯蚓、青蚯蚓、环毛蚓,个体较大,体长约90-250毫米,体宽约5-10毫米,背部呈青**、灰绿色或灰蓝色,背中线呈浅灰色。3.地龙参:地龙参,俗称蚯蚓,也是中国最常见的蚯蚓。它的个体比较大,体长约110~380mm,体宽约5~12mm。它的背是紫灰色的,背略浅,刚毛是白色的。4.大众山鸡:大众山鸡,俗称黑山鸡,也是南方最常见的蚯蚓。其体长约130~150mm,体宽约5~7mm,体存102~110。它的背是草绿色的,背中线是暗青色的。

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1.改善土壤结构:蚯蚓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2.分解有机物:蚯蚓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循环率。3.改善土壤养分:蚯蚓能显著促进土壤中氮的矿化,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含量。4.促进植物生长:蚯蚓活动可以促进根系生长、植物发育和作物产量。1.赤子爱胜蚓:赤子爱胜蚓,俗称红蚯蚓,也是最常见的养殖蚯蚓。其个体相对较小,体长约60-160mm,体宽约3-5mm,体存80-110。其环带一般为橙红色或栗红色。2.环毛蚓:环毛蚓,俗称青蚯蚓、青蚯蚓、环毛蚓,个体较大,体长约90-250毫米,体宽约5-10毫米,背部呈青**、灰绿色或灰蓝色,背中线呈浅灰色。3.地龙参:地龙参,俗称蚯蚓,也是中国最常见的蚯蚓。它的个体比较大,体长约110~380mm,体宽约5~12mm。它的背是紫灰色的,背略浅,刚毛是白色的。4.大众山鸡:大众山鸡,俗称黑山鸡,也是南方最常见的蚯蚓。其体长约130~150mm,体宽约5~7mm,体存102~110。它的背是草绿色的,背中线是暗青色的。

蚯蚓对环境有何影响?

蚯蚓在土壤里有什么好处

蚯蚓挖*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净化污水。

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是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主要是蚯蚓、螨和蚂蚁)之一,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扩展资料

一、蚯蚓粪的使用

1、可作为粮食、蔬菜、果树、瓜类及园林绿化的基肥和追肥施用。

2、与长效化肥配合使用效果更加显著。

3、该肥对作物绝对安全,可与种子或幼苗直接接触不会产生任何危害。

二、蚯蚓粪对泥土的益处

蚯蚓粪是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均一、有自然泥土味清香的物质,疏松、多孔的团粒性结构。具有很好的通气性、排水性和高持水量。蚯蚓粪因有很大的表面积和胶体网状特性,使得许多有益微生物得以生存。这种独特的物理结构和胶体特性使得它有着神奇的吸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蚯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蚯蚓粪

蚯蚓在土壤里有什么好处?

蚯蚓是衡量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

蚯蚓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土壤善结构,还能中和酸性或碱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如果农田中的蚯蚓消失了,土壤健康指标是很差的。因为蚯蚓不仅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还能改土壤善结构。

蚯蚓是土壤肥力转化师,是象征土壤质量好坏的生物体,农田里没有蚯蚓代表着土壤已经出问题了!那么你是否留意过,土壤里已经好久没看到蚯蚓了?

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大雨过后,水淹,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氧气,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和生长。

为什么我们现在在耕地里看不到蚯蚓

五十年代以来,农作物施肥主要靠化肥。由于我们长期的偏重于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杀虫剂,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劣变,土壤肥力下降,加速表土冲蚀,土壤板结,化学特性劣化(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的流失等)以至于造成土壤中的蚯蚓生存环境被破坏从而导致蚯蚓的减少或灭绝,蚯蚓减少可代表土壤生态被破坏,土壤质量降低!

土壤离不开它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消费者、分解者和调节者。

蚯蚓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机质。蚯蚓的取食活动加强了植物残体分解中的生物过程,富含易水解氮的蚓粪又加快了周围凋落物的矿化过程。

蚯蚓活动能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使土壤有机质呈斑块状分布,并能将有机质与矿质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微粒。

蚯蚓能提高土壤中可利用氮和磷的水平。蚯蚓活动能提高土壤矿化氮的浓度,原因是蚯蚓消费了大量的土壤微生物,加速了微生物组织的矿化和周转。

蚯蚓的掘*行为及取食偏好与土壤有机磷源的特性关系密切,蚯蚓的活动便于磷向下移动,提高了磷在土壤中的斑块分布,同时在蚯蚓粪或洞*等“热点”区域能显著改变磷的状态,如可溶性、有机磷库、碱性磷酸酶活性等。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蚯蚓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形成以及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条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蚯蚓主要通过其排泄物及孔道影响土壤结构,能促进了土壤团聚过程,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

蚯蚓的活动还能对土壤pH值、**还原状态、土壤温度等土壤调节因子有所影响。如蚯蚓排泄物pH值明显高于周围土壤,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动物的影响

对植物的影响:蚯蚓对土壤中可利用氮、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还可能使植物体内化学物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种子的散布、埋藏以及植物幼苗的恢复和空间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对微生物的影响:在有蚯蚓作用的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减少,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增加。而且通过蚯蚓肠道后,虽然微生物总量减少,但有活性的微生物生物量增加。

对其他土壤生物的影响:蚯蚓的活动也常有利于其他土壤动物的生存,比如它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跳虫的丰度和多样性。蚯蚓能通过很多途径,如直接摄食土壤和凋落物中的线虫,或通过蚓粪间接改变线虫群落结构。蚯蚓粪中几乎没有植物寄生性线虫,但食细菌线虫比例明显升高。

另外:蚯蚓粪含氮磷钾分别为1.4%、1%、1%,含腐殖酸46%,含23种氨基酸,丰富的蚯蚓蛋白酶,每克蚯蚓粪有105×8个有益微生物(老化土壤只有105-106个),并具颗粒均匀、透气保水、无味卫生、肥效持久等特点。含水85%的20厘米厚蚯蚓粪在酷暑中晒15天,含水量仍可以达到45%,大大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蚯蚓粪中的蚯蚓酶还可以**土壤中的**、有害菌和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蚯蚓粪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生物肥。除此之外,蚯蚓还能降解、疏散土壤中的污染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