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虞世南是哪个朝代的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竇世南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窦世伟个人简历)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竇世南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唐朝书家——虞世南虞世南: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字伯施。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来说:「朕近日来,已命人将大明宫的巨幅屏风装饰一新。你才思敏捷,书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传用工楷写在屏风之上。」唐太宗边说着便拿出稿本,把这些烈女的主要事迹一一介绍给虞世南听。虞世南听完圣意,来到大明宫,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一边挥毫,一边构思,在屏具上写了起来。为了保持脸部与屏面平行,虞世南忽而垫凳而上,忽而又弃凳蹲下,笔法纯熟,姿态稳健。只花了一昼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务。虞世南写毕屏风,犹无倦意,细心校阅一过,竟一字不误,一笔未改!他的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可与《兰亭序》比美。1、《孔子庙堂碑》:楷书,为历代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唐高祖李渊武德和九年(公元626年)十二月立碑。记唐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2、《汝南公主墓志铭槁》:行书,温润圆秀,笔意近似宋代米芾,所以也有说是米芾的临本。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书。

欧阳询是哪个朝代的人?

  欧阳询是唐代的书法家。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为什么说虞世南的书法为典型君子之书?

虞世南为唐初四家之一,书法师承智永禅师。专心不懈,妙得其体,同二王书风一脉相承,书史称其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虞世南楷书笔致圆融健逸,外柔内刚,秀润清和,遒美非凡,其用笔圆腴秀润,筋骨内敛,笔势舒展,有风神凝充上之致。史载素有“君子藏器”之美誉。

虞世南写的《蝉》寓意是什么?

竇世南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蝉》运用了先抑后仰的写作手法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启示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浙东四大才子?

四大才子-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因生於寅年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美称,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父亲是商人,希望他考取功名。自幼天资聪敏,熟读经史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但随后父母妻儿及出嫁的妹妹在一段很短时间内相继去世,很受打击,之后在朋友祝允明等人安慰鼓励下,重新振作,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同行的徐径贿赂主考官程敏政,案发后唐的朋友诸穆进谗,牵连下狱,结果遭到罢黜,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续弦**。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那里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1514,江西南昌宁王图谋**,听说唐和文的才名,派人征聘,文称病不去,唐去后察觉宁王的不轨之心装疯脱身。后来,他娶了贤淑的沈九娘为妻,育有一女。唐诗文书画全才,画名尤其大,从小喜爱绘画,稍长即拜著名的专业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所以他的画被认为既有专业画家的功力又有文人画家的气韵,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所以他画中的山水能给人一种真实感,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全能,尤其是仕女最知名,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各大博物馆都很看着他的真迹。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在古人来说不算短寿,但是作为画家,是在盛年去世,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伥伥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何处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生在阳关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四大才子-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 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四大才子-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文征明卒于1559年,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墓在吴县陆墓文陵村。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大才子-徐祯卿 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又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著《新倩集》,即知名于吴中。但早年屡试不第,读《离*》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作《江行记》。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土,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贬为国子监博士。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之情。 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于京师,年仅33岁,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万点桥的郁家浜北端。徐恢卿的著述尚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