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拉萨地区主要是什么基础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西藏地理概况有哪些?(西藏的地理概况)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西藏地理概况有哪些?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区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总人口226万,其中藏族占95%左右。此外,还有汉、门巴、珞巴、纳西、回等族,以及僜人、夏尔巴人。西藏东邻四川,北接新疆、青海,东南方靠云南,西面与克什米尔毗连,南面与印度、***、缅甸、锡金、不丹等国接壤。

西藏,古为羌、戎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为宣政院所辖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代依元制,仍称“乌思藏”。清代分为“卫”(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因在中国西境,故总称“西藏”。“西藏”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6年将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1965年9月9日,建立西藏自治区。

“藏”是汉语赋予的称谓,而藏族人历来都自称为“蕃”(bo播)。唐代时汉语译为“吐蕃”,英文依汉译为“TIBET”。

西藏地理概况有哪些?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拉萨市,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的**、经济、交通、文化、宗教中心。

西藏地势高峻,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达11座,屹立在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高达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又称为“地球第三极”。在西藏中部和北部有冈底斯山、念青塘古拉山、昆仓山和塘古拉山等山脉。在东部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山脉与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谷地。

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而形成了西**特的高原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含氧量少,比海平面的含氧量减少35%—40%;气压低,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水沸点为84—87℃左右。因此,从内地入藏的人,最初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胸闷、心跳快、气喘、呼吸困难等高山反应,经过三五天的适应,可逐渐缓解和消失。其次,光照充足,辐射量大也是西藏气候的一大特点,西藏各地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50到3390小时之间,拉萨为3005小时,故又有“日光城”之称。再有一大特点是气温低,温度年变化小而日变化大,所以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全年平均气温,藏北高原在-2℃左右,藏南谷地在8℃左右。藏东南地区在10℃左右。还有一大特点是干湿季分明,且干季多大风,西藏每年4至9月为雨季,10月到次年3月为干季。

西藏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大于2千平方公里的河流超过100条。亚洲和中国一些著名大江大河多发源或流经西藏,如狮泉河、象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

西藏的高原湖泊星罗棋布,约有1500多个。著名的有纳木错(错,即藏语的湖泊)、色林冬错、当日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羊卓雍错等。

西藏是我国冰川集中分布区,占全国冰川面各1/2强。主要分布于塘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塘古拉山脉和喜玛拉雅山脉,冰川总面积达27676平方公里。

西藏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三江流域、中喜玛拉雅山脉南侧等地区,约有木本植物1500多种,主要为松、杉、柏、栎等。

西藏的矿产资源有硼砂、锂、铀、铬、铁、铜、铅、锌、铝、锑、食盐、石膏、云母、煤、油页岩、石油、沥青、金等40余种,其中硼砂、锂储量居世界第一。

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蚕豆、荞麦、马铃薯。经济作物有油菜、麻、甜菜、茶、烟也试种成功。主要果物有苹果、梨、桃、杏、核桃、香蕉、柑桔、葡萄、西瓜等。主要药材有藏红花、虫草、贝母、大黄、*参、秦艽、丹参、天麻、胡黄连、雪莲、灵芝、麝香、羚羊角、鹿茸、熊胆等。主要牲畜有牦牛、绵羊、山羊、犏牛、黄牛、巴、驴等。此外,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如白唇鹿、藏羚羊、黑鹇、藏雪鸡、黑颈鹤等。

青藏地区工业基地

青藏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一般没有工业基地这样的提法,资源开采型的工业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主产钾肥、食盐、硅铁等,同时青海也是西北最大的水电、石油、中药材和畜产品加工基地。青藏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区有: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其中,西宁是青藏地区最大的工业中心。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是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一般湿润地区降水量在800mm以上,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在400-800mm,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200-400mm,干旱地区降水量在200mm以下。

简述西藏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和发展旅游主要的不利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对旅游业的因势利导为西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西藏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西藏产业结构转型、建设资金积累、农牧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产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己经成长为西藏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是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文根据西藏旅游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初步发育、低谷徘徊、稳步成长、快速发展、黄金发展五个时期,对这五个时期进行纵向比较、整体分析,总结归纳出旅游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将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支柱产业及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优势、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的具体区情指出了西藏旅游业应遵循的发展原则和应选择的发展模式,以此原则和模式为指导,提出促进西藏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策略选择。 西藏旅游业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区域协作、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相协调等原则,选择超前型、**主导型、推进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信息系统完善等方面系统规划,全面加强,以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文创新点: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将西藏旅游业划分为五个时期;将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支柱产业和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论结合,对以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促进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结合西藏的具体区情指出了西藏旅游业应遵循的发展模式。
西藏旅游资源的特色 西藏的旅游资源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极为明显的宗教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垄断性、自然性。

1、宗教性。由于藏传佛教在西藏较为广泛的影响,使许多旅游资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且不说遍布全藏各地的为数众多的富丽堂皇的寺院,寺院内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低沉的法号声,就连每天在拉萨八角街周围川流不息、手拿转经筒、不停地念着经咒的转经者身上,就可领略到浓浓的宗教氛围,甚至于自然的湖水、山峰也在藏人心目中具有了宗教色彩。坐落在普兰县境内的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布钦峰,由于流传已久的宗教传说,冈仁布钦峰便成为中外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虔诚信徒不远**前来朝拜。和神山相连的“圣水”玛旁雍措被信徒们认为是世界“圣湖”之王,用“圣水”不但能清除人们肌肤的污秽,更能洗涤人们心灵的“五毒”,每年夏秋季,许多信徒前来圣湖沐浴,并将清澈的湖水作为礼物带回馈赠亲朋好友。

2、民族特色。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宗教寺庙、宽大的藏袍、平顶的碉房民居、香味四溢的 高原热饮——酥油茶、风干的**肉、粗犷豪放的藏族歌舞、多姿多彩的节日、奇特的婚俗、丧俗等民风民俗,不仅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异域情调,而且也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藏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垄断性。西藏高原作为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巨大的海拔,导致了许多旅游资源成为世界上同类旅游资源之最,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其周围一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汇集了世界上7000米以上山峰的绝大多数;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藏语的含义即为天湖;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不论是其深度、长度均远远超过了秘鲁的科尔卡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西藏东南部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其中,波密附近由于良好的水热光组合,以及较大的温差,使林木具有世界罕见的生产能力;西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山地,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由于巨大的高差,产生了从热带到寒带的极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等等,这些资源大多数具有奇特、绝色、罕见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登山探险、地学研究、生态考察等旅游活动的最佳旅游地。众多的“世界之最”,使西藏成为世界**旅游资源地之一。

4、自然性。西藏高原四周高山林立,成为西藏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加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减弱了西藏和外界的联系,因此,也就使西藏的旅游资源较少受到外界工业文明的影响,保留了旅游资源中原始的外形特征和内涵。同时,外界对西藏的认识、了解较少,使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具有神秘的陌生感,虽然,今天的西藏已经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但西藏的神秘仍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

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环境质量。西藏高原的环境受特定的自然、为因素的影响,受到的人为污染和破坏较少,在这里可以使人们摆脱**环境的影响,沐浴在蓝天白云、绿草碧水之间,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但西藏由于较高的海拔,氧气含量少,例如拉萨的含氧量大致为海平面的65%,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症状,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在高原室外活动,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等一系列高原生活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区位条件差,可进入性差。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同时西藏是目前为止我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旅游的交通方式主要依靠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运行,航空运输固然有便捷的优势,但相对的交通费用大,且运力有限,特别是夏季的旅游黄金季节,单向客流对旅游运输造成很大影响。公路运输运费较为便宜,但由于青藏、川藏等公路干线等级并不高,路面状况不很理想,使游客的陆路进入会受到长途颠簸的困扰。目前,青藏铁路已正式动工修建,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困扰西藏旅游业的运输问题可得到根本解决。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距离拉萨较近的雍布拉岗、藏王墓等大多在二百公里以上,距离珠穆朗玛峰则有六七百公里的路程。更不要说遥远的冈仁布钦峰,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了。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状况。 尽管从西藏旅游资源的分布、评价而言,有十分丰富、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一面,许多旅游资源甚至在世界上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如地域组合**、区位条件差、可进入性差对旅游者的影响等,因此,加强西藏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其旅游资源的潜力,克服其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对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