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峡江地区文化特色是什么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峡文化的民俗文化(三峡文化的民俗文化介绍)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三峡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峡景观的另一特色是无论什么景观,人文色彩都特别浓,有许多古今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过出色的诗歌曲赋。唐宋明清都有大诗人流连忘返,有的居住经年。 三峡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娱乐习俗和丧葬应当特别提到。三峡古老民风中有春游踏歌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那里的春日旅游和踏歌,在宋朝称为“踏迹”或“踏碛”,其时男女老少,都到野外山间畅游歌舞,十分热闹。宋朝王十朋有一首《人日游碛》描写当时的盛况说:“好邀蜀风俗,夔人贫亦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夔州即今重庆奉节,人日是指正月初七,古代称为“人胜节”。诗中说这一天因为立春已至,夔州“倾城”出动,“贫”人也互相邀请,可见当时盛况。龙舟竞渡是三峡地区各个江城更繁盛的节日活动。学者们考证,至今流行在我国南北各地水乡的龙舟竞渡,发源地就是三峡地区。当时应为古代当地民族的图腾祭祀日。这是上古时代一种对龙的崇拜形式。后来由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才改为纪念屈原了。在清朝时,川峡地区更盛行有大小端午的说法,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更有一次大端阳,届时三峡各地的成千上万观众到屈原故乡看龙舟竞渡盛况。人们高唱着巴楚地区民歌,追念屈原:“为国捐躯投汨罗,船游江心来找你。招你魂魄归故国,招你魂魄归三闾”。三峡地区的古老葬俗则有悬棺葬和船棺葬,这两种葬法都是将死者尸体装在船形的棺里,悬到崖洞里,据说在重庆巫溪县的断岩上一共横挑着25具汉代的葬棺,从江中远远望去,蔚为壮观。据学者考证,这种悬棺葬自战国时代起,是古代巴民族的一种葬俗。而这些自战国以来的古老的悬棺遗迹,至晚从唐朝就被当作奇观发现,在唐朝诗人孟郊《峡哀》的诗中就有“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的描写,宋初编的《太平御览》更明确记载:“唐将王果,舟行三峡,望见悬岩中间有物似棺”。前面说过,三峡本是古代西南民族巴人活动的地区,巴人相对中原的华夏民族而言,属于古代少数民族。三峡古文物中也有许多古巴人的民族特色。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古巴人部族群落就已存在,能算作夏朝时期巴人的活动遗址的在今湖北宜昌白庙地区,那里有相当于夏代的白庙巴人遗存。商周时期明显的巴人遗址有重庆开县的余家坝、云阳李家坝和涪陵小田溪等处,但发现文物最多的还是战国以后的墓葬。巴人墓葬文物有明显的民族特色,铜器上常常有虎形饰纹和饰件,有的刻画在青铜兵器上,有的作为器物的钮盖。有一件虎钮于,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在出土的巴人器物上,还出现了若干近似文字的图案,有8个接近汉字,被考古学家称为神秘的尚不可解的“巴蜀图语”。巴人的全部历史,至今尚是历史之谜,只在古文献中有零星记录,如《后汉书·巴郡南郡蛮》有记:“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唐朝的《蛮书》记有:“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都和考古发现巴人古铜器上以虎纹虎钮表示巴人有虎图腾崇拜相吻合。相信,未来学者们会写出一部完整的巴人历史的。可以肯定的是,三峡文化中有浓厚的古代巴人文化的成分。
急求!!!三峡文化的特点~~~~要很详细的!!!是三峡文化的特点哦!!!拜托了!!
区域文化的形成会受到的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制约而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某些文化特点对区域文化的形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在分析区域文化特点的时候,始终应从文化中最突出、最本质、最重要的方面入手,把握其文化的核心特征,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该文化的变化之道,才能让文化更好地为其所处的社会或社区服务。掌握了文化的特点和变化的规律如同了解了水流的方向,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果“顺流而下”将会“乘长风破**浪”。反之“逆流而上”就会举步维艰。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 公里,途径重庆奉节、巫山县,湖北巴东、秭归等县,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就建设在这个地方。三峡地区不仅有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着历史悠久而风味独特的文化。剖析三峡的文化特点对顺利建设好大三峡,合理安置三峡移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三峡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社会意识诸形态和社会结构所从出的母体。世界观、生活策略、是非曲直、权利和道德最初都孕育在民俗中。因此,研究民俗是研究社会文化的重要方法。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言:“科学地整理和探究民俗学知识,能够正确地和雄辩地显示出在这种文化创造上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法则。”
三峡民俗中的地理特点
三峡境内,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南北;长江、清江横贯东西;山水雄奇,因而三峡文化也带有浓厚的山地文化特点和流域文化特点,这一点在其民俗中也有所表现:
1.山地民俗
(1)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又称畲田。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均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同程度地实行刀耕火种,如瑶族、苗族、黎族、彝族、土家族、高山族等,畲族更是以行畲田法而得名。生活在峡中地区的巴东人民,因山势险峻,不宜耕作,故多采用畲田法,宋范成大《劳畲耕》云:“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也。”同治《巴东县志》谓:巴东“农人依山为田,刀耕火种,备历艰辛,地不能任旱涝,虽半岁不能自给,小则粉蒴根为食。”刀耕火种这种生产力低下的耕作方式,导致三峡地区“食米皆仰给川东”。(同治《巴东县志》)
(2)居住
三峡住所多倚山而建,好为独家居,谓“有钱难买独家村”。同治《巴东县志》载:“邻舍远者,至四五里犹谓之隔壁。”山地之人喜散居的特点表露无遗。民谚也有云:“上山雾里钻,下山触到河,对山喊得应,见面要半天。”土家族房舍,依山势高低而建,多为“吊脚楼”式。其建筑方式和使用特点尤其适合山居。巴东土家族至今仍保留有这种建筑方式,新编《巴东县志》称:“巴东土家族,喜居吊脚楼。”
(3)祭山神
山居之民崇敬“山神”,巴东“或一村,或连里,建泰山庙,设神像数尊,斋醮时往祭。”在山间危险路段,于谷*设神像(位)。过往行人,为保旅途平安,拾柴置此,称“拖柴土地”。猎人进山**,焚香叩拜,曰:“祭山神”。
(4)歌舞
三峡民间歌舞有“颤动、下沉、摆晃、顺边”和“圆形舞姿,侧身,擦背换位”等艺术特色。这显然是民间艺术和专业文艺工作者从人们肩扛背驮,负重登山的日常劳作中汲取的“营养”。
(5)谚语
三峡地区的谚语中有着大量与山地生产、生活有关的谚语。如:“山高一丈,水冷三分。”、“一山有四季、不同天和地”、“山高一丈,大不一样”,“高山飘雪花,低山开桃花”等,反映了一山之中,有明显的气温垂直差异。“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进洞”、“上山赶仗,见者有份”、“识得山中草,不把医生找”,“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轮”,“山不转路转,石不转磨子转”等谚语,都反映了人民山居生活的方方面面。
2.流域民俗
三峡境内长江,清江横贯而过,更有大宁河、香溪河流交错。因此,在三峡民俗中也有许多带有流域文化特点的民俗。
(1)渔业
同治《巴东县志》载:“渔人之业,滨江间亦有之,但水势太急,鱼不常聚,鬻鱼者,市不多见。”
(2)航运
三峡依托大江之利航运、商业颇为发达。同治《巴东县志》载:“治临大江,舟楫如织,上通川贵,下达吴越,四方之民杂居萃处。商贾依川江之便,民多逐末。”
(3)祭河神与禁忌
居住在长江、清江两岸之民,有祭河神之俗。“长江,清江两岸建有龙王庙,供船家、纤夫、排夫祭祀河神。”[10](P91)船家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客人坐在舵舱;忌睡觉时仰;忌在船头大小便,忌妇女坐船头;忌说“沉”字、“翻”字;吃饭时,忌将碗端上岸,等等。这都反映了在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江河面前,人们祈福祛灾,以求平安的愿望。
(4)号子
三峡船工,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之中,创作了一种鼓舞干劲,挥洒胸襟的音乐形式———号子。如《楚帮号子》是巴东船工出入长江三峡时常用的排号,有“拖杆”、“出艄”、“提缆”、“摇橹”、“撑篷”、“拉纤”六种。其演唱形式一领众合,领唱者,根据行船时的需要即兴编唱几句指挥操作的“行话”,多为联曲体结构,音调多为与语言声调相结合的自由行腔,节奏、速度视需要而定,其特点是粗犷、雄浑、高亢。反映了土家纤夫与汹涌的大江搏斗的劲勇和辛酸。
(5)民谚
三峡谚语中也有许多与江河有关。如“花(浪花)三,埂四泡八尺”,“长江涨水不怕火烧天,退水不怕连*雨”,“不是码头不湾船,不是亲戚不弯路”,“闯过几多急流滩,滚过多少铁钉板”、“江边挑水井边卖,自讨麻烦划不来”、“艄公不识水,桡夫子见了鬼,坐船的倒了楣”等等。
三峡文化特点
由于三峡地处巴楚交错之域,透过巴东的民俗,时时可以窥见巴楚文化“半巴半楚”,“兼融巴楚”的特征。虽然巴楚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时战时和,但这并不妨碍两种文化于此反复覆盖,互相渗合,直至融为一体。山川险阻的地理环境,加上秦汉以降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湘鄂川黔地区巴人后裔所采取的“羁縻”政策,使得巴人后裔土家族民众承续了巴楚文化,也使这种源远流长的巴楚文化得以不曾中断、消失而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因而我们不难从土家族文化中窥见巴楚文化的“影子”。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构成和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精神因素;又是深受民族制约、最能把民族的社会特征保存和体现出来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分析巴**会文化时,首先应把握其土家族文化特点,也就是巴楚文化特点。
三峡地区文化形成中,地理也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文化是通过人类活动,在其长期栖息、繁育、劳作的大地上生长和发育起来的,必然受到它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制约。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他说:“文化变迁可被归纳为适应环境。这个适应是一个重要的创造过程,成为文化生态学。”[11]认为由于人类要不断适应环境,因此导致文化的变迁,在文化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文化将呈现不同的生态现象,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及群落的不同结构、分布、发育、变迁等情况。这种文化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发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劳动经验,科学技术等关于物质生产的文化。另一方面,会形成由生产所决定的消费方式带来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文化。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的话。流域文化代表着变动的文化,就是文化的传播,文化的辐射。正因为有了长江、清江横贯于此,巴、楚文化才能在此交融,混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巴楚文化。山地则代表着文化的沉积和保留,正是有了这条“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的“文化沉积带”的存在,先秦的巴楚文化才能历经千年保存于此。
来一篇三峡文化的作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涧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这是古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实,我国还有许多诗人像杜甫一样,到三峡游览后写了一些千古名著。
三峡中断的巫峡,以幽深秀丽驰名,孤形峡谷绵延45公里而不间断,是三峡中最长而又最整齐的一峡。两岸峰奇峦秀,千姿万态,古树苍藤,飞丹滴翠,激流鼎沸,雾气腾空。时而绝壁前阻,特别是久享盛名的巫山十二峰,矗立在大江南北,奇峰异峦,竟秀争雄,其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而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又给它泻染上一层**的色彩。船过峡中,环赏两岸的景色,仿佛徜徉在彩色画廊之中,似有若无,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有的乱石穿云,骇浪奔腾,好似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有的绝壁高耸,悬岩欲跌,又像一幅刀锋刚劲,对比鲜明的版画。这一幅幅画面,疏密相间,浓淡有致,无雕琢斧凿之痕,有地设天成之妙,船动景移,使人目酣神醉,迷不知其所之。
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无一处不可以成涛,无一处不可以入画。毫无疑问,长江三峡是神州众多自然景观中最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之所在。
美是一种境界。而体验美,本身也是一种境界。
三峡很美。但在不同身份、不同职业者心目中,“美”的界定千差万别:才子佳人眼中的三峡,是一幅画或一首诗,可以随意把玩;达官贵人眼里的三峡,是一本贫脊蛮荒的奏折;船夫和峡江人民眼里的三峡,则是“鬼门关”或“地狱”,那著名的“川江号子”,喊出的全是被峡江千年浸泡的辛酸……
客观地说,美的三峡出现在世人面前,只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夔门天险“滟堆”和位于西陵峡中段著名的“崆岭滩”被炸除,来往船舶航行条件稍有改观。待到葛洲坝建成,整个三峡区间水位壅高20多米,使昔日的暗礁险滩尽淹水底,整个三峡才容颜巨变,美得令人陶醉了。
世间事物,得与失之间,往往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葛洲坝使整个三峡区间水位壅高,水势平缓,主观上增强了船舶航行的安全度,而客观上,却把千古流传的一个“险”字丢了,丢得无影无踪。因此人们不无遗憾地说:古老三峡之美,在于雄、险、奇、幽四个字,如今雄字尚在,而险与奇却名存实亡。
叫我说,大三峡的所谓幽,也是沾了雄字的光。去过大宁河小三峡么?曾经从巫山沿大宁河直抵巫溪县城么?大宁河七峡形成七绝,那里才真真切切地写着一个“幽”字哩。
风情千万种,品位各不同。如今的三峡幽境难觅,却秀色可餐。毕竟,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雄姿作陪衬,有一泄**不复回的江涛作铺垫,更有十二峰作笔,巫山云雨着墨,四百里三峡画廊依旧清秀无比,妩媚动人。
秀色是大自然的恩赐。
三峡两岸,秀字写在边坡、江岸和峰峦之巅。即使是草木凋零的冬季,三峡两岸仍旧是春意盎然的绿色屏障;即使是长江汛期,因为葛洲坝的缘故,碧兰的江水虽然变得浑黄且焦躁不安了,但从飞机上岛瞰,三峡宛若一条潇洒飘逸的金色缎带,显得端庄秀丽,温温尔雅;由秋入冬,由冬入春,由春入夏……周而复始,秀丽的长江三峡,只以水的颜色和水的流态展示自己的容貌,昭示自己的企盼……
秀三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当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坝上的半个西陵峡的自然景观将大有改观,而整个巫峡、瞿塘峡以及坝下的半个西陵峡、景色依旧。秀三峡失去的是水位差和沿岸古城,换得的却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大坝和一座座崭新秀美的现代城镇。
秀三峡由古老变得年轻,自雄奇跨向俊美,除却岁月沧桑,变化的诱因主要在于人为吧。那朝朝暮暮往返于长江三峡的各种船只,借助气笛,向三峡传递了多少信息呀?
三峡腹地的农民兄弟,扛着扁担出门,回来竟西装革履。当“川妹子”也穿起牛仔裤,嘴里哼着“小妹妹坐船头”了,谁还会怀疑三峡年轻呢?
长沙市内著名旅游景点
关于三峡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有哪些
急求关于三峡文化的文章
长江三峡文化是现实发展中的中国区域文化之一。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地域的差异。三峡地区的文化悠久博厚,地域特色鲜明,其内涵随着时代的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大峡谷为“三峡”始于清代,指的是西起渝东夔门、东至鄂西南津关的204公里长的峡谷地带。20世纪80年代,长江三峡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峡江流域被国务院批准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三峡”也随之有了新的内涵。三峡水电工程大坝的修筑和三峡库区的形成充分地开发利用了三峡的水能、交通、旅游等资源,极大地拓展了三峡时空,展现了全新的二次环境。“三峡水库”周边毗邻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人文习俗相近的若干行政区组合成一个相对**的文化区域,其地域范围东起宜昌、西迄重庆、南临川鄂山地、北靠大巴山脉,国土面积约1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00万。这也是现今人们常说的“大三峡”区域。所谓“三峡文化”也就是以三峡库区为主要文化区域、具有巴文化底蕴和巴楚文化融合特征并进入水电文化与旅游文化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有着人文地理的区域性与文化转型的时代性。 长江三峡文化拥有众多优秀的特征。一定的文化因特定的地缘、民族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三峡地区自古就是内地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还是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域。特殊的区位优势、地理特征以及异质文化的交汇,形成积淀的丰赡性、发展的多元性、风格的和谐性、气质的开放性、精神的开拓性等显著特征。这里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也是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杂居的重要地区,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是其构成的要素之一,渝东、鄂西夏商以来就活跃着的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所创造的独特灿烂的巴文化也是其重要成分,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川滇文化以至于吴越文化的若干因子,其多元融汇使之处于不断发展、鼎新之中而具有无可比拟的创生优势。随着文化生成土壤由一次自然向二次自然的提升,不仅古老的历史文化获得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得以万象更新;而且“高峡出平湖”的实现,移民的搬迁,城镇的新建,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文化的注入等等,宣告三峡文化在获取时代新质的历史进程中迎来了一个新的纪元。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行为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三峡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示了与时俱进中的多种优秀品格,成为在国内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地域文化。 三峡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有着强烈的现实感。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湖北、重庆两地的文化工作者和学术界本着弘扬三峡文化,振兴巴山楚水,建设繁荣、美丽的新三峡的宗旨,全方位展开了这一优秀区域文化的研究,每年都有大量的论文论著、咨询报告、对策方案等成果面世,连续性出版物有湖北的《三峡文化研究丛刊》、重庆的《三峡文化研究》。北京、武汉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部分学者也时有关于三峡区域发展的成果发表。这些研究及其成果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并兼及带有精神文化因素的物质文化,既包含了巴楚之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宝库,又彰显着文化转型的现实发展,焕发了三峡文化的时代风采;不仅研究其源流以及在长江文化、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三峡学”的学科概念并初步形成了大体完备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且在历史文化与社会**文明建设的联系中研究峡区本土文化与峡外文化的交流、文化传统与当代意识的结合,凸显了三峡文化在推动区域社会现实发展中的重要性。三峡文化的辐射源主要由蕴含巨大辐射能的传统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资源、重大工程效应等部分组成。研究内容尽管纷繁庞杂,但大都集中在峡区建设所需并具有时空特色以及较高学术品位与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方面,尤其在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和三峡旅游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当下性。 三峡文化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其学术地位和各族人民在创造三峡文化中的丰功伟绩,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而且也适应了三峡区域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给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参考和历史的借鉴,因而从地方**部门到学术研究机构都把文化为社会现实发展服务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三峡文化资源既是一种精神资源,历史上“求索、奉献、进取”的卓越精神,当今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和数十万“水电人”的开拓进取精神,都是中华地域文化中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三峡地区兴建三峡文化长廊,大打三峡文化牌,如以三峡命名的学校、报刊、企业、科研机构等,形成了持久不衰的时尚。社会发展是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共生互动,经济的腾飞蕴藏着文化的重大作用,独特而优秀的地域文化是推动区域社会全面发展的致效久远的精神力量,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与辐射功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三峡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水电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密集分布区,重点工程集中,在湖北、重庆的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从经济区位看,三峡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向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战略地位。三峡大坝建成蓄水以来,三峡区域范围、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本地区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三峡区域也随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也衍生出资源破坏与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人口迁移与安置、产业结构改变与调整、区域特性变迁等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有关企业、**和理论界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三峡文化研究只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现实性品格,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中展开多层次、**度的深入探讨,就会葆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