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云南哪些地区有钒矿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钒钛磁铁矿分布在哪些地方?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我国钒钛磁铁矿储量较大)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我国钒钛磁铁矿分布在哪些地方?它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我国钒钛磁铁矿床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储量和开采量居全国铁矿的第三位,已探明储量98.3亿t,远景储量达300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西昌地区、河北承德地区、陕西汉中地区、湖北郧阳、襄阳地区、广东兴宁及山西代县等地区。其中,攀枝花—西昌地区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的主要成矿带,也是世界上同类矿床的重要产区之一,南北长约300km,已探明大型、特大型矿床7处,中型矿床6处 含钒钛磁铁矿岩体分为基性岩(辉长岩)型和基性-超基性岩(辉长岩-辉石岩-辉岩)型两大类,前者有攀枝花、白马、太和等矿床,后者有红格、新街等矿床。总的来说,两种类型的地质特征基本相同,前者相当于后者的基性岩相带部分的特征,后者除铁、钛、钒外,伴生的铬、钴、镍和铂族组分含量较高,因而综合利用价值更大。
钒钛磁铁矿不仅是铁的重要来源,而且伴生的钒、钛、铬、钴、镍、铂族和钪等多种组份,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
地理属于文科还是理科
地理在高中划到文科 ,在大学属于文理兼科。
地理可以简单分为:自然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地形及气候、水、土壤、植被、生命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属于理科。人文地理学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属于文科。
资料拓展:
1、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
3、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尤其注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广阔,涉及的范围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区分,姑且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百度词条地理
上林有什么矿产
广西上林有圩瑶族乡有石棉矿。另外上林滑石矿属我国大型滑石矿床。距县城48公里,控明储量2167万吨,矿体长9000米,平均宽度300米,均属二、**品滑石矿。目前年开采量为30万吨左右。3、钒矿。上林大明山脚一带蕴藏着一个罕见的大型矿床,伴生丰富的银和石煤。矿体长33公里,宽1公里,平均厚度16.66米,最大厚度40.84米,石煤储量2.7亿万吨,钒矿储量C+D级为153万吨,是广西目前最大的富钒矿床;矿体沿大明山脚出露,可露天开采。 .
云南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委、省**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按照严格保护资源、促进持续发展、维护合法权益、调控资源供应、有效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整顿促规范,以保障促发展。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供有效保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围绕省委、省**的部署和中心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按照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做好提供建设用地的保障。要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积极推进法制、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强化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和尊重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强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管理,加强对建设用地供应和优势矿产开发总量的调控;把握好调控的方式和重点,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圈占土地,保障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其他合理的建设项目用地。
●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增强可持续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城市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土地集约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国家的供地目录供地;严把用地审批关,严格审核用地规模,努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积极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采取有力措施盘活存量、闲置和空闲土地资产,以内涵挖潜盘活存量为主,新增用地为辅,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利用,积极开展建设用地置换,严禁闲置土地;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开展村镇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努力减少增量土地供应。
●为做大做强矿业支柱产业提供资源保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投入到风险勘查和矿产开发中,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体系,保持重要矿产储量增长与消耗的基本平衡;积极开拓新的资源及找矿领域,大力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部署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新增一批紧缺矿产资源远景储量;充分发挥全省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做大做强全省的矿业支柱产业提供可持续保障。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云南省辖16个市、州,130个县、市、区,全省土地总面积3 831.94万公顷,居全国第八位,属全国土地面积较广阔的省份。其中农用地3 176.09万公顷,建设用地77.54万公顷,未利用地578.31万公顷。截至2005年底全省耕地609.4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90%;园地82.79万公顷,占2.16%;林地2 212.87万公顷,占57.75%;牧草地78.30万公顷,占2.04%;其他农用地192.69万公顷,占5.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0.20万公顷,占1.57%;交通用地9.46万公顷,占0.25%;水利设施用地7.88万公顷,占0.21%;未利用土地533.70万公顷,占13.93%;其他用地44.61万公顷,占1.16%。
截至2005年底,年初耕地面积611.95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减少耕地面积4.22万公顷,年末耕地面积609.44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云南省耕地总资源为609.44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为456.41万公顷,临时性耕地为153.03万公顷。2005年各类土地增减总的变化趋势为:耕地、未利用地、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及其他土地减少,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增加。耕地净减少2.51万公顷,园地净增加1.58万公顷,林地净增2.28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净增加0.71万公顷,交通用地净增加0.2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0.16万公顷,未利用地净减少2.03万公顷,牧草地净减少0.10万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0.29万公顷。
林地、园地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开发荒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水利设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水电事业的结果。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灾毁地,即原耕地变为滩涂。
2.建设用地
2005年全省共审批建设用地14 687.8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10 903.71公顷,耕地6 800.66公顷。国务院审批建设用地7 547.2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517.82公顷,耕地2 986.66公顷。省级审批建设用地7 140.60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5 385.89公顷,耕地3 814.00公顷。2005年全省审批用地量远大于2004年,仅省级审批建设用地就比2004年增加了2 016.13公顷。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山市、昭通市等地区。
全省审批分批次建设用地3 753.02公顷,其中商服用地308.65公顷,工矿仓储用地213.23公顷,公用设施用地505.47公顷,公共建筑用地485.19公顷,住宅用地342.44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0 953.71公顷,其中交通运输用地7 426.8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46.38公顷。
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用途集中在交通、电力、水利设施用地;②大力发展小集镇建设,造成村庄、建制镇和**工矿用地面积增加。
2005年全省土地征收面积10 483.52公顷,征地总费用36.97亿元,安置农业人口11.63万人。其中国务院征地总面积5 416.09公顷,征地总费用16.94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76万元;省**征地总面积5 067.43公顷,征地总费用20.03亿元,安置农业人口5.87万元。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况
2005年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6个,面积13 006.24公顷,投资额15 844.78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7 061.52万元增加了8 783.2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9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复垦项目6个,面积1 198.76公顷,投资额663.47万元,其中省级项目3个。
全省共完成土地开发项目78个,增加面积12 130.17公顷,投资额26 433.60万元,投资额比2004年的15 671.85万元增加了10 761.7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面积825.00公顷,投资额1 893万元;省级项目25个,面积4 837.01公顷,投资额10 484.21万元。
从投资结构看,全省土地以开发和整理为主。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攀西黔中区(川滇—滇东成矿带)、红水河右江区(滇东南成矿带)三个资源集中区,成矿条件优异,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83.04%,在已发现的矿产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63.49亿吨,铁矿保有资源储量35.64亿吨,锰矿保有资源储量0.91亿吨,铜矿保有资源储量989.22万吨,铅矿保有资源储量706.87万吨,锌矿保有资源储量2 043.24万吨,镍矿保有资源储量81.08万吨,钨矿保有资源储量23.92万吨,锡矿保有资源储量121.72万吨,铂族金属保有资源储量102.12吨,岩金矿保有资源储量199.12吨,磷矿保有资源储量38.43亿吨。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铅、锌、锡、磷、铟等9种矿产,居第二位的有铂族金属、锗、硅藻土等7种矿产,居第三位的有铜、镍、锰、银、锶等9种矿产。
云南省矿业发展迅速,涌现出昆钢集团、云锡集团、云铜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全省矿业产业在职职工人数达32万人,若加上相关延伸产业的从业人员,全省矿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人。2005年全省采煤5 500多万吨,十种重要有色金属产量达130万吨,其中精锡约7万吨(含省外、境外来料加工),居全国第一位,铜、铅、锌、磷居全国第二、第三位,钢铁产量达到350万吨。规模以上矿业实现产值8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0%。矿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二)地质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30 949.14万元,比2004年增加投入18 066.4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 503.93万元,地方财政拨款2 755.01万元,企事业投入26 526.22万元,其他投入163.98万元。在全省地质勘查总投入中,矿产资源补偿费554.00万元,外商投入13 586.00万元。随着全球矿产品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突出表现为全省地质勘查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资金和外资为主,主要进行煤、铁、铜、金、铅、锌、锡、锑等重要矿种的勘查。全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65 976 米,坑探工作量13 797 米。直接从事地质勘查工作人员1 462人,其中技术人员907人,劳动报酬支出3 058.68万元。
全省新发现了昭通市昭阳区大垭口煤矿、威信县观音山煤矿、禄劝县大松树铁矿、会泽县雨碌磷矿等一批矿产地。通过地质工作,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0.01亿吨,铁矿300万吨,磷矿0.97亿吨。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共计4 245个,其中本年新立780个。涉及的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276个、金矿28个、黑色金属矿产124个、非金属矿产3 081个、煤671个,批准登记面积1 592.47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296.66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71个,集体企业711个,股份合作企业15个,股份有限公司81个,有限责任公司390个,**企业2 608个。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勘查许可证共计1 799个。涉及主要矿产为有色金属矿产698个、金矿338个、黑色金属矿产392个、非金属矿产85个、煤238个、稀有(**、稀散)矿产14个,批准登记面积43 345.40平方千米,矿业权使用费738.93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397个,集体企业26个,股份合作企业9个,有限责任公司752个,股份有限公司235个,**企业179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2个,外资企业8个。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出让土地8 782宗,面积2 509.22公顷,成交价款71.41亿元,纯收益11.65亿元。其中,协议出让4 242宗,面积1 144.48公顷,成交价款27.26亿元,纯收益4.53亿元;招标出让面积134.95公顷,成交价款6.37亿元,纯收益0.51亿元;拍卖出让面积72.44公顷,成交价款4.10亿元,纯收益1.42亿元;挂牌出让面积1 157.35公顷,成交价款33.68亿元,纯收益5.19亿元。
2.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转让土地15 352宗,面积1 142.74公顷,转让金15.13亿元。出租土地3 759宗,面积199.77公顷,租金0.14亿元。抵押土地13 738宗,面积71 706.03公顷,抵押价款100.06亿元,贷款金额66.85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出让685宗,合同金额8 148.07万元。其中行政审批351宗,金额1 126.70万元;招标1宗,金额1 660.00万元;拍卖23宗,金额2 167.27万元;挂牌310宗,金额3 194.10万元。全省探矿权出让2 647宗,涉及矿种主要有煤、铁、铜、锌、金、银及建材非金属矿产等。
2.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采矿权转让11宗,价款602.41万元。其中出售7宗,价款592.40万元;作价出资2宗,价款10.00万元。全省探矿权转让169宗,价款15 098.40万元,全部为出售。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度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 838件,涉及土地面积477.91公顷,其中涉及耕地200.25公顷。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 051件,涉及土地面积488.72公顷,涉及耕地面积234.09公顷。截至2005年底,结案2 016件,结案率为98.29%。处理本年发生案件1 549件,涉及土地面积275.21公顷,共拆除构建物6 996.31百平方米,没收构建物549.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2.72公顷,其中耕地3.53公顷,**款3 150.58万元。
土地违法案件的主要特点:①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居高不下,2005年个人违法案件共2 500件;②从违法性质看,未经批准使用土地占违法案件数的首位,未经批准占地为1 448件;③从发案区域看,经济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违法用地量较大;④部分地区处理隐漏案件数量大大高于往年,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加大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彻底清理和妥善处理,对维护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①经济增长的快速期也是土地违法的高发期。地方**为了快上项目,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往往忽视依法用地,大量的违法用地也就随之产生;②投资过热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违法多发的产业。从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动态巡查、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现,很多违法案件发生在水泥、小冶炼、房地产、旅游等投资热产业;③从近两年全省查处的案件来看,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案件有上升的趋势。
(二)矿产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据统计,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 387件,其中勘查违法案件9件,其余全部为开采违法案件。
截至2005年底,全省矿产资源违法案件结案1 402件,其中处理2004年未结案件61件,勘查违法案件8件,开采违法案件1 333件,**款254.54万元。
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①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的政策法规,非法勘探、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屡禁不止;②执法队伍受编制限制,执法装备落后,无强制执行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矿山的动态巡查和案件的查处。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申请行政复议39件,2004年未结案件1件,本年受理33件,本年审结33件。涉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丽江市、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人数11 856人。省、市、县**国土资源行政管理机构147个,人员7 371人,经费收入59 426.24万元,其中**财政11.00万元,地方财政51 033.69万元,其他收入8 381.55万元。直属事业单位139个,人员1 053人;下属乡级国土所1 234个,人员3 432(兼职33人)人;省国土资源厅年末从业人员79人,经费收入8 431.80万元。
2005年全省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共计3 595人次。其中,*校学习275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22人次,其他培训3 198人(国外培训12人次);学历教育82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307人,大专513人;本年取得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11人。
七、地质资料汇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5年全省汇交地质资料199份,涉及固体矿产勘查183份,水文工程3份,物化探遥感4份,地质科研9份。全年借阅、查阅资料478人次,查阅份数1 073份次。
2005年全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化人员 224人,技术人员 146人,历年经费投入10 513.35万元,本年投入1 913.00万元。其中省厅信息中心人员7人,历年经费投入4 842万元,本年投入622万元,主要为硬件设施投入。
八、地质环境管理情况
2005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其中滑坡20起,造成经济损失44 877.13万元,人员伤亡78人。预报784 起,成功预报8 起,避免伤亡406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24个,用于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 809.99万元。
2005年全省建立监测点7 944个,监测机构8个,技术人员47人,提交报告153份,发布简报601份。
地质遗迹保护区6个,保护区面积78 236.66公顷,建设投资2 244万元。地质公园6个,面积314 510公顷,投资18 108.30万元。
2005年全省矿山占用破坏土地4 848.19公顷,其中露天开采3 343.19公顷。全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17个,投入资金4 910.80万元,其中**财政1 534.68万元,地方财政2 421.68万元,恢复面积870.32公顷。
钒矿有毒吗?
钒矿本身毒性不大,但是钒矿原矿石一般带有放射性元素,对身体有一定伤害.
据专家介绍,生产钒矿的废气中含有氯化氢、二氧氯气,对植被和农作物具有毁灭性破坏;对人体而言,轻者出现恶心、头昏、腹泻等情况,重者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引起肾炎、肺水肿并影响到人的生育而导致绝育和畸形儿;废水中含有6价铬、镉、砷等一类污染物,人畜饮用污染的水源会出现嘴角溃烂甚至死亡,危害极大,还易形成酸雨。此外,钒矿品位极低,提炼一吨钒,将产生100多吨废渣,这些废渣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州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说,钒矿是与铀伴生的,矿渣里的铀对人体而言更是潜在的**。
钒矿冶炼主要是生产五**化二钒,这种化工产品对人体有较大毒害.金属钒的毒性很低,但其化合物对动植物体有中等毒性,且毒性随钒化合态升高而增大,五价钒的毒性最大;VO2+为生物无效,而VO3-却容易被吸收。可见,不同的化学存在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生物效应。在环境体系中,钒可以以(-1)~(+5)的**态存在并通常形成许多的聚合物。在组织外流体和细胞内,钒的主要形式分别为钒酸盐(VO3-, V5+)和钒氧阳离子(VO2+,V4+),钒酸盐进入细胞后,被谷胱甘肽(C10H17O6N3S)及其它物质还原成钒氧阳离子,并同蛋白质、磷酸盐、柠檬酸、*酸等配位体结合而稳定存在。
由于近年来钒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钒生物效应的研究主要还是聚焦于钒的毒理学方面。哺*动物的肺、肝等**对钒有明显的累积作用,如美国Alaskan鲸(Cetaceans)肝脏中钒的浓度从0.1ug/g升高到1ug/g,发生了明显的生物累积,累积浓度与动物的年龄和体形大小呈正相关关系。这个结果在老鼠的肾脏素性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钒的累积对动物具有中~高等毒性,可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肠胃系统、造血系统的损害及新陈代谢的改变,降低对食物的摄入、引起腹泻并使体重减轻;改变新陈代谢及生化机能;抑制繁殖能力和生长发育;降低动物的抗外界压力、毒素及致癌物的能力;甚至致死。如鼠的毒性实验表明,鼠对钒的中毒浓度为0.25 mg/L,致死浓度为6 mg/L。
研究同时也表明,当元素钒在人体内的累积达一定浓度时,将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钒可**眼睛、鼻、咽喉、呼吸道,导致咳嗽;与钙竞争使钙呈游离状态,易发生脱钙;钒也是一种能被全身吸收的毒物,能影响胃肠、神经系统和心脏,中毒时肾、脾、肠道出现严重的血管痉挛、胃肠蠕动亢进等症状。
矿物质的种类与特点
虽然矿物质在人体内的总量不及体重的5%,也不能提供能量,可是它们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外界环境供给,并且在人体组织的生理作用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矿物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如钙、磷、镁是构成骨骼、牙齿的主 要原料。矿物质也是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和正常渗透压的必要条件。人体内有些特殊的生理物质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甲状腺素等需要铁、碘的参与才能合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矿物质通过粪 便、尿液、汗液、头发等途径排出体外,因此必须通过饮食予以补充。 但是,由于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 近,因此过量摄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根据无机盐在食物中的分布以及吸收情况,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容易缺乏的矿物质有钙、铁、锌。如果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生 理条件下,也存在碘、氟、砸、铬等缺乏的可能。 人体重量:96%是有机物和水分,4%为无机元素组成。人体内约有50多种矿物质在这些无机元素中,已发现有20种左右元素是构**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的,除C、H、O、N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称为无机盐或矿物质。大致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人体必须的矿物质有钙、磷、镁、钾、钠、硫、氯7种,其含量占人体0.01%以上或膳食摄入量大于100mg/d,被称为常量元素。而铁、锌、铜、钴、钼、硒、碘、铬8种为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其含量占人体0.01%以下或膳食摄入量小于100mg/d的矿物质。还有锰、硅、镍、硼和钒5种是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有潜在毒性,一旦摄入过量可能对人体造成病变或损伤,但在低剂量下对人体又是可能的必需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主要有:氟、铅、汞、铝、砷、锡、锂和镉等。但无论哪种元素,和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相比,都是非常少量的。 1、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用水中摄取;2、矿物质在体内组织**中的分布不均匀;3、矿物质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效应;4、部分矿物质需要量很少,生理需要量与中毒剂量的范围较窄,过量摄入易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