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清代西宁汪土司管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时汉人中最大的官是谁(清朝时汉人中最大的官是谁当的)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清朝时汉人中最大的官是谁
吴三桂获得了作为臣子能拿到的最大权力和官职。
张廷玉则获得了作为文臣最大的职位和待遇。
吴三桂作为清初“南方三藩”实力最强者,不但兵马半天下,他本人还是亲王爵“平西王”,儿子吴应熊还是康熙的“姑父”。纵观整个清朝,能做到亲王的汉人只有吴三桂和尚可喜两人。而吴三桂又比尚可喜权力更大。
论死后哀荣和位极人臣都比较圆满的,还是当属张廷玉,他是康熙心腹,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这个可比陈廷敬的文渊阁大学士值钱多了)、首席军机大臣等职。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扩展资料:一、古代的大臣一般拥有两个身份,一是官职,二是爵位。官职是行政级别,而爵位则是象征荣誉的称号,爵位的等级对应的是享受的国家福利的不同,一般有爵位的人也会兼任一定的官职,而官职越大或者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通常也会被授予一定的爵位。
二、清朝著名汉臣:
1、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辽东沈阳人,满清第一谋臣。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离间袁崇焕,招降洪承畴、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2、曹振镛
曹振镛(1755—1835年),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以平定喀什噶尔功绩晋封太子太师,晋太傅,并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
道光时期的首辅,卒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3、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1850年), 福建侯官县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主张严禁**,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编写了《海国图志》。
4、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5、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人。晚清重臣,军事家、**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6、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吴三桂
百度百科-张廷玉
清朝时候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怎么划分的?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制。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
直隶、 江苏、
安徽、江西、 浙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山东、 河南、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清朝的官制(地方官制)
一、顺天府
清定都北京后,以北京为顺天府,设府尹 1人,掌京畿地方之事。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以后,特派大臣 1人兼管府尹事,从六部尚书、侍郎内选任。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后,顺天府所属共24州县,设西路、东路、南路、北路四厅,分管各州县事。四厅所领州县如下:
西路厅:领琢州及大兴、宛平、良乡、房山 4县。
东路厅:领通州、蓟州及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 5县。
南路厅:领霸州及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 6县。
北路厅:领昌平州及顺义、怀柔、密云、平谷 4县。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于四路厅设同知 1人,分管所领各州县。初设时专掌捕盗,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后,兼管各州县钱粮。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后,刑名案件也由各厅同知审转,并定四路厅的关防为“刑钱捕盗同知”。西路同知并管稽水利,其关防加“水利”二字。四厅各设典吏若干人(少者 2人,多至14人)协助同知办事。
顺天府职官在兼管大臣与府尹之下,设有府丞、治中、通判、经历、照磨、司狱各 1人,府学教授及训导各 2人,吏员61人,分掌所属事务。以上各官,除府学教授、训导有满员 2人外,其余都是汉人。
府丞自有办事衙门,管理学校、考试之事;治中办理钱粮,户籍、田土等事;通判办理词讼、礼仪及杂项事;经历、照磨、司狱的办事机构为经历司、照磨所及司狱司。经历司掌收发文移,照磨所掌核对文书及乡试缮册弥封之事,并兼管贡院(顺天府乡、会试考场)校舍什物,司狱司掌刑部所送流徒人犯收押与发遣事务。以上三机构均有吏员协助办事。府学教授、训导分掌教习顺天府文、武学生。府学并兼保管书籍与文庙祭器、乐器。有继承、攒典各2人,协助办事。
顺天府所属各州县,除直属两京县外,其他各州县地方事务,均要分别汇报顺天府及直隶总督查核。
二、奉天府
清初,盛京地方设辽阳府,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为奉天府,设府尹 1人,掌盛京地方之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规定,由盛京将军节制。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改派盛京六部侍郎 1人兼管。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又改由盛京将军兼管,府尹加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据《光绪会典》卷74所载,奉天府所属仅有二府、四厅、五州、十四县。至光绪间增至五府,四厅、六州、二十六县。
五府:锦州府、昌图府、新民府、海龙府、兆南府。
四厅:凤凰直隶厅、兴京厅、金州厅、营口厅。
六州:辽阳州、复州、宁远州、义州、岫岩州、辽原州。
二十六县:承德县、兴仁县、海城县、盖平县、开原县、铁岭县、镇安县、彰武县、东平县、西丰县、西安县、柳河县、锦县、绥中县、广宁县、怀德县、奉化县、康平县、安东县、宽甸县、通化县、临江县、怀仁县、缉安县、靖安县、开通县。
奉天府的官僚机构略同于顺天府。
清朝时候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怎么划分的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后疆域达到极盛,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长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诸岛),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澎湖群岛。国土面积达1316馀万平方公里,晚清1908年缩减为约1135万平方公里。
朝幅员辽阔,清朝在1662年统一中原后,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1760年达到领土极盛,在东北、**、新疆则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实行因俗而治;又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青海玉树四十族等负责管辖辽阔的藏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并在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晚清则在**和新疆正式建省,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境内共分为二十二省及特殊政区。
扩展资料
详述
在行省设置方面,基本沿袭了明代所置的两京与十三布政使司,即南北二京及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广、四川、云南、贵州。1644年(顺治元年)定鼎北京,以盛京为留都。1645年(顺治二年)改北直隶为直隶省,改南直隶为江南省。
1664年(康熙三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二省。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1668年(康熙七年),陕西省正式分为陕西、甘肃二省,自此形成了所谓「内地十八省」的格局。分别为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1885年(光绪十一年),分福建省**府置“福建**省”。两年后**正式建省,正式称福建**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因甲午战争战败,**省被割让予日本,遂被废除。1905年1月(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分江苏江宁、淮安、扬州、徐州四府及通州、海州二直隶州置江淮省,旋即裁撤,仍为江苏省。此後至清末,内地仍为十八省,与东三省、新疆省合为二十二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行政区划
西宁属于哪个省
属于青海省。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青海界于北纬31°36′-39°19′,东经89°35′-103°04′之间,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毗连,东南部与四川接壤,位于四大地理区划的西北地区。
清朝为疆土完固在边疆地区管理措施上有哪些方式?
刚柔并济,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
西藏土司是什么啊??
西藏的少数民族官名。
土司又称土官、酋是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
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扩展资料:
其他土司:
缅甸土司:
缅甸与云南省西部山水相连。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近600年间,中缅疆域有很大的变迁。两国封建王朝之间发生过几次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过灾难,但持续的友好交往是主流,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不断得到发展。
13世纪中叶,缅甸是蒲甘王朝统治。首都在今缅甸中部的蒲甘城,疆域尚未达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克钦、掸等族居住地区。
此时的中国,正值忽必烈建立大一统的元朝封建帝国。元朝云南行省的疆域基本上沿袭“大理”时代,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和萨尔温江上游克钦族、掸族等族居住地区,设置了一些路、府,由当地土官管辖。蒲甘国王和元朝皇帝双方各有所图,矛盾日益激烈。
1271年和1273年,忽必烈两次派遣使者到缅甸,蒲甘国王那罗梯诃波扣留了元朝第二次赴缅使者,元缅矛盾激化。1277年,蒲甘国王反对金齿(今德宏)总管阿禾服从元朝统治,兴兵攻打。缅军集结兵“四五万、象八百、马万匹”,攻人干崖(今盈江)、南甸(今梁河),与金齿士兵和元朝驻军发生激烈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司
古代土司是什么职务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1]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意思。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中华**时期宁夏、青海一带的马步芳武装接受****的任命,但对于其辖地仍然自行管辖,实际上和前朝的土司制度没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成立许多土州,县,洞。这些土州县洞,社会经济,**组织,文化制度以及民情风俗等都与流官的州县不同,故称为土司。司者主管其事,或官署之称。"(摘自黄现璠著《壮族通史》)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
土司
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参考
《明史·职官志一》:“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从三品)之袭替,胥从其俗。附寨之官,自都督至镇抚,凡十四等,皆以诰敕辨其伪冒。”土——土人,即当地人;司——管理:土司——任命当地头人为管理者,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等的责任。
四川起名原由
四川,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四川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宋初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合称“川峡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定省会为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