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为什么中性点接地非故障相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110kv及其以上的电力系统中性点要接地?为什么?(110kv电力系统一般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110kv及其以上的电力系统中性点要接地?为什么?
相电压和相对地电压是一回事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所产生的内过电压幅值要比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低20%~30%,因此,设备绝缘水平可以降低20%左右;由于额定电压越高,提高绝缘水平所需的费用也越大,且110KV及以上电力线路的耐雷水平高,导线对地距离大,不容易发生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对于瞬时性接地故障,可装设自动重合闸,自动恢复供电。所以。110KV及以上电压级电网一般都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
具体可画图,不会再找我
为什么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的相电压不变?
中性点直接接地以后,该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电位就被固定在零电位上,即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由于大地对于电荷的容量为无穷大,所以大地的电位(即中心点的电位)仍然为零,所以不故障相对地的相电压不会变动。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
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一般来说,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就是变电所中变压器的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扩展资料:
接地方式
中性点有效接地
我国110kV及以上电网一般采用大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为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可使部分变压器采用不接地方式),这样中性点电位固定为地电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会超过1.4倍运行相电压。
暂态过电压水平也较低;故障电流很大,漏电保护能迅速动作于跳闸,切除故障,系统设备承受过电压时间较短。因此,大电流接地系统可使整个系统设备绝缘要求水平降低,从而大幅降低造价。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
6~35kV配电网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近几年来两网改造,使中、小城市6~35kV配电网电容电流有很大的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电阻接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点接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力系统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项接地时,非故障项的相电压升高1.73倍。请问为什么?谢谢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一般认为过渡电阻为零)时,零序回路理想情况下开路,中性点电压升高到相电压。
比如A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点电压为0,于是中性点电压为-UA,于是非故障相电压升高到UB-UA=UAB(C相同理,注意这些量都是相量形式),UAB=√3UB,而原来B相的相电压有效值为UB,所以说非故障相相电压升高到原来的√3倍,也就是1.73倍。
我国大部分6 一10kV 和部分35 kV 高压电网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各相间的电压大小和相位保持不变,三相系统的平衡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在短时间内可以继续运行。
但是,为了防止故障扩大,造成相间短路;或者单相弧光接地时, 使系统产生谐振而引起过电压,导致系统瘫痪,规定带故障点运行时间不得超过2 h,这样较长时间带故障点运行给生产和调度造成很大的压力。
为什么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的相电压不变?
中性点直接接地以后,该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电位就被固定在零电位上,即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由于大地对于电荷的容量为无穷大,所以大地的电位(即中心点的电位)仍然为零,所以不故障相对地的相电压不会变动。
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方式,称为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可靠性、经济性。
同时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绝缘水平的选择、过电压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通讯干扰等。一般来说,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也就是变电所中变压器的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扩展资料:
接地方式
中性点有效接地
我国110kV及以上电网一般采用大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在实际运行中,为降低单相接地电流,可使部分变压器采用不接地方式),这样中性点电位固定为地电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不会超过1.4倍运行相电压。
暂态过电压水平也较低;故障电流很大,漏电保护能迅速动作于跳闸,切除故障,系统设备承受过电压时间较短。因此,大电流接地系统可使整个系统设备绝缘要求水平降低,从而大幅降低造价。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
6~35kV配电网一般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即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近几年来两网改造,使中、小城市6~35kV配电网电容电流有很大的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危及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及经电阻接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性点接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力系统
为什么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中性点电压上升为故障相电压。 (就解释下这个)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中性点电压并没有上升(所有三相四线的电压关系都没有变),而是电压参考点是地,而地变成了故障相(电压)电位。所以中性点电压升高是相对接地相而言的。是假象。
以地为参考点,地为零电位。
中性点接地南则中性点为零电位;中性点不接地情况下,哪个点接地哪个点就是零电位。
X相接地则X相为零电位;也就是整个系统是以X相为地(零)电位作为参考点了,所以,中性点电位被“抬”高了。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中,当一相发生接地时:
一是未接地两相的对地电压升高到√3倍,即等于线电压,所以,这种系统中,相对地的绝缘水平应根据线电压来设计。
二是各相间的电压大小和相位仍然不变,三相系统的平衡没有遭到破坏,因此可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这是这种系统的最大优点。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非故障相的相电压为什么增加1.732倍?
当单相发生接地时,原来三相平衡的情况被打破。接地的一相通过中性点的连通导致其他两相接地回流。这样,这两相对地的相电压变成了原来的线电压,也就是原来相电压的根号3倍,也就是1.732倍。并且会产生很大的相电流对地流动。
正常运行情况下,各相对地有相同的电容c。(用集中参数表示),在相电压的作用下,每相都有一超前电压90°的电容电流流入地中,并三相电容电流之和为零,中性点对地无电压,因为电容电流很小,其在线路上产生的电压降可以忽略不计,故可以认为各相电压均与各相电势相等。
扩展资料: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危害
1、对变电设备的危害
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如果在接地点处产生间歇性电弧,将会发生几倍于正常电压的间歇性电弧接地过电压,危及变电设备的绝缘,严重者使变电设备绝缘击穿,造成更大事故。
2、对线路设备的危害
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可能产生电弧,不仅会烧毁部分线路设备,如果在接地点附近有易燃物品,也可能发生电气火灾。
3、对区域电网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小电流接地方式并不仅限于中压配电网,我国发电厂的3-10kV厂用电系统,以及10kV和35kV风电场很多也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
在这些与电源密切联系的电网中如果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短路事故,并影响电源的正常运行,破坏区域电网系统稳定,使较大范围地域停电,造成更大事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为什么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三相电压仍平衡?答得好多加分哟~
三相电源之间的电压是线电压,各相火线与中心点之间为相电压,正常运行时三相电源的线电压是平衡的。由于是中心点不接地系统,其中心点电位是可以漂移的。A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相与大地同电位,为零电位。此时A相对地电压为0,但是切记,变压器中心点没有接地,其电位没有被强行固定在零电位上,此时中心点漂移了,中心点的电压不是0了,而是A相的相电压了。所以B、C两相的与A相之间还是线电压,还是平衡的。
你之所以困惑,是因为将中心点接地的概念用在不接地系统中了,在中心点接地系统中,中心点的电位永远是零,但是在中心点不接地系统中,中心点电位是可以漂移的,是不固定的。
所以,在**期间,中国缺少铜,就用这个原理创造了两相输电技术,线路中只有两根线,分别送B、C相,A相接地,用大地送电,中心点不接地。到达目的地后再通过一台变压器将不接地系统变为中心点接地系统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