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热带地区土壤呈什么性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如何调节土壤的酸性)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样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物理改良方法:

1、栽培农作物时,首先要弄清所栽培的作物pH适宜范围,是喜欢酸性土或中性土还是可以适宜于碱性土。 若土壤酸碱度不合适,就需要进行调节改良。

2、对于酸性过大的土壤,可每年每亩施入20-25千克的石灰,且施足农家肥,切忌只施石灰不施农家肥,这样土壤反而会变黄变瘦。在播种前1-3个月施用,以免对作物萌发及生长造成影响。也可施草木灰40-50千克,中和土壤酸性,更好的调节土壤的水、肥状况。

怎样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3、土壤碱性过高时,可加少量硫酸铝(施用需补充磷肥)、硫酸亚铁(见效快,但作用时间不长,需经常施用)、硫磺粉(见效慢,但效果最持久)、高活性腐殖酸等,具体施用量根据土壤酸碱度来确定。

4、常浇一些硫酸亚铁或硫酸铝的稀释水,可使土壤增加酸性。腐植酸肥料因含有较多的腐殖质,能较安全地调整土壤的酸碱度。硫酸铝也被用来调节土壤pH值,因为它水解生成氢**铝的同时产生少量的硫酸稀溶液。

5、如果大田内有作物生长,可增施酸性、碱性肥料来调节土壤酸碱度。利用钙镁等碱性元素置换氢离子,提高pH值,还能对作物提供养分。

扩展资料:

土壤酸碱性对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1、氮在6-8时有效性较高,是由于在小于6时,固氮菌活动降低,而大于8时,硝化作用受到抑制;

2、磷在6.5-7.5时有效性较高,由于在小于6.5时,易形成磷酸铁、磷酸铝,有效性降低,在高于7.5时,则易形成磷酸二氢钙;

3、酸性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钾、钙、镁容易流失,导致这些元素缺乏。在pH高于8.5时,土壤钠离子增加,钙、镁离子被取代形成碳酸盐沉淀,因此钙、镁的有效性在pH6-8时最好;

4、铁、锰、铜、锌、钴五种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因可溶而有效性高;钼酸盐不溶于酸而溶于碱,在酸性土壤中易缺乏;硼酸盐在pH5-7.5时有效性较好。

参考资料:土壤酸碱度-百度百科

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三)生物与土壤(板书)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1小题。

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参考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四)地形与土壤(板书)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

陡峭的山坡
较快


平坦的地方
较慢
深厚




坡向
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

阳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东南亚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什么生长?

A

西北的土壤属于酸性还是碱性?

西北的土壤属于碱性,可以从西北生长的植被和土壤结构去分析(一)荒漠植被  极端干旱的气候和贫瘠多盐的土壤,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传布,造成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结构简单。西北地区全部高等植物约有3900种,只占全国种数的14%,其中大部分只分布在山地上,平地仅占1/5左右,常见的不过数百种而已。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中亚、西伯利亚、蒙古、西藏和华北的交汇,为各个植物区系成分的接触、混合和迁徙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本地区植物区系中的地理成分复杂。构成本地植物区系基础的为本地的亚洲中部成分,还有中亚,古地中海、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成分,它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还有北温带、温带亚洲、喜马拉雅、北方和极地成分。  西北地区荒漠植被基本上是由旱生的、叶退化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机制适应干荒漠严酷的生境条件,大部分植物的叶面缩小或退化,而以绿色的嫩枝代行光合作用。叶或嫩枝具有保护组织(角质层、蜡层、茸毛等)和肉质,组织液中的高盐分以维持高渗透压,广布的根系,在极端干热期的休眠或落叶(枝)等,都是为了保护植物水分的收支平衡,适应干旱的环境而具有的特征。然而,由于荒漠植物只能勉强维持这种平衡,用于同化作用的水分极为有限,因此荒漠植物的生物物质的生产与积累过程甚为缓慢,产量很低。相反,荒漠中生长在某些积水低地或有外来水分供应的地区,植物生长茂密,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生物生产量。  西北地区的荒漠性低山,缺乏水分的平原地区,植被都很稀疏,植物种类简单,植株矮小而且覆盖度很小。  旱生的灌木与小灌木荒漠是西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典型的灌木荒漠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及由小砾石组成的冲积扇上部,大多由叶退化的灌木组成,种类贫乏,主要有麻黄、木**、泡泡刺、沙拐枣等。植株高0.4—1米,盖度大多在10%以下。水分条件稍好的地区,灌木高度可达1—1.5米,盖度可达20%。盐化荒漠土上是由白刺属为建群种组成的盐化灌木荒漠。沙地是由沙拐枣、沙蓬为建群种的沙生灌木群落。沙拐枣的水平根系长达10米,靠吸收沙层中的凝结水维持生命。阿拉善高平原为由沙冬青、绵刺、柠条等组成的草原化灌木荒漠。  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于砾质戈壁及荒漠性低山,主要由假木贼(Anabasis brevifolia)、猪毛菜(Salsola spp.)、合头草、戈壁藜(Iljinia regelii)、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红砂(琵琶柴)组成。这些植物生态相近,生活型相同,群落分布的镶嵌现象十分明显,当地群众称之为“盐柴”。盖度一般在5—30%,植株高度小于50厘米,可做为冬、春或秋季牧场。在**水位较高的滨湖、河流沿岸及扇缘地带,为由盐穗木(Halostachys belangeriana)、盐爪爪、碱蓬等组成的多汁盐柴类半灌木荒漠。  小乔木荒漠由藜科的梭梭、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组成,植株一般高2—4米,最高的可达5—7米。叶完全退化,由当年生绿色嫩枝行光合作用。白梭梭根系发达,多生长在半固定、固定的沙丘上。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准噶尔盆地,向东不超过东经90°。  在西北荒漠地区,常见的多年生草类有三芒草、针茅、骆驼刺(Alhagi pseudoalhogi)等。雨后有短命植物(沙苔草、早熟禾等)或夏秋一年生植物(猪毛菜、盐节草、盐生草等)出现。  西北地区乔木树种甚为贫乏。除在绿洲灌溉条件下栽培有青杨、小叶杨、钻天杨、旱柳等几种杨柳科植物外,天生的树种主要有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榆树和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等。胡杨分布较广,在河流两岸及冲积平原上常形成林丛,树高7—15米左右。胸径20—30厘米,主干通直,为良好的建筑材料。胡**对当地防风固沙起很大作用。  (二)荒漠土壤  西北地区荒漠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其生物过程显著削弱。西北地区的植被极为稀疏,每年以残落物形式进入土壤表层的数量有限;同时,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迅速矿质化。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大多在0.5%或0.3%以下,高的也很少超过1%。相反,母质特性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作用,物质的移动和积累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成土母质类型及其风化特点。此外,与成土年龄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荒漠土壤形成过程常常直接表现为水热条件对成土母质的作用,而生物因素并不是经常起主导作用,这特别表现在粗骨性母质和细土母质的差别上。  西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对风化过程和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原生矿物分解很弱,多呈不同程度的破碎状态。粘质形成物很少,风化时所形成的细土物质一般以粗粉沙和细沙占优势;②风化壳及在其上发育的土壤剖面厚度不超过1米,甚至小于30厘米;风化和成土作用的产物缺乏足够水分搬运而就地累积,致使碳酸盐(主要是石灰)、石膏和易溶性盐类在风化壳和土壤层大量存在,甚至形成很厚的结壳和硬盘。  荒漠土壤通常具有以下特殊的土层:1)孔状结皮和结皮以下的片状层;2)粘化和铁质化的红棕色紧实层;3)石膏层。孔状结皮和结皮以下片状层的形成,只有在荒漠地区的高平地条件下才能出现,它与荒漠土壤的碳酸盐性,弱腐殖化程度以及土壤表层的特殊水热状况有关。这种结皮的形成是在表层短暂的湿润以后,随即迅速变干,并析出CO2,同时由于表层的高温促使Na、Ca的重碳酸盐转为碳酸盐,从而胶结形成了孔壁。  西北荒漠区的土壤类型复杂而多样,属于地带性土类的有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别代表温带和暖温带的荒漠土壤形成物。灰漠土是温带荒漠边缘的过渡性土类,反映荒漠土壤略较湿润的形成特点。此外,还有草甸土、盐土、风沙土、龟裂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灰漠土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南部和乌伦古河南岸第三纪剥蚀高原,河西走廊中段和阿拉善高原的东部,母质多为黄土状物质,植被以琵琶柴、琐琐、假木贼、珍珠和蒿属等为主组成的荒漠植被类型,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灰漠土剖面分化较明显,地表有多角形裂纹。表层为灰棕色大孔状结皮和片状,鳞片状结构层,其下为微带红棕色或浅褐棕色的紧实层,常具有碱化特征;一般在40—60厘米以下积累较多易溶性盐分和石膏。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1%,C/N比值在6—12之间,易溶性盐分多在0.5%以上,甚至高达2.0%。  灰棕漠土在西北荒漠区占有很大的面积,广泛分布于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西段、准噶尔盆地的西部和东部砾质戈壁,这类土壤是温带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和粗骨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剖面结构与灰漠土近似,只是母质较粗,片状、鳞片状结构层不很发育、石膏和易溶性盐聚积层出现部位较高。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表现为腐殖质积累过程很弱,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多不超过0.5%,C/N比值很窄(4—6),碳酸盐最大含量在表层或亚表层,向下急剧减少,铁的**物在表层或亚表层有所增高,证明具较明显的铁质化。  棕漠土是在暖温带半灌木和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疆山间盆地和剥蚀残丘以及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母质多为砾质、植被盖度很低。土壤的剖面厚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但层次分化比较明显。表层为弱度发育的孔状结皮,在结皮之下为红棕色或玫瑰红色的铁质染色层,下为呈各种形态而含量不等的石膏聚积层。有机质含量在0.1—0.3%之间,C/N比为3—6,石膏含量较高,在聚积层中最高含量可达25—30%;剖面下部具有残余盐化特征,含盐量最低也在0.5左右。在有盐盘存在的情况下,含盐量高达30—40%,甚至50%以上,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和成土年龄比较古老有关。  龟裂土和风沙土在西北荒漠区分布很广,它们的生成与母质的性质有直接的关联。前者发育于粘质母质,后者发育于砂质母质,其共同特点是剖面分异微弱,明显表现出母质的性状,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石膏和易溶性分累积较少。  草甸土、沼泽土在荒漠区的冲积平原分布较广。这些土壤的形成受**水浸润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富含碳酸钙,具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  盐土广泛分布于平原**径流排泄作用弱的地段。典型盐土剖面一般没有生草层,地表都有盐结皮或坚硬的盐结壳,其下为较疏松的盐与土的混合层,再下为盐斑层,常有潜育化特征。塔里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有些盐土在剖面30—50厘米上下还出现盐盘层。盐土的盐分积累普遍都具表聚性的特点,剖面上部(0—30厘米)含盐量多在2.0%以上,最高可达50—60%,向下盐分逐渐减少,但至底层盐分含量大多仍在0.5%左右。盐分组成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  长期的农业利用对土壤形成也产生显著的影响。在长期灌溉的条件下,可形成特殊的“农业灌溉层”,其厚度可达1米。与灌溉淤积层相适应,古老灌溉土壤具有如下的特点: 1)腐殖质的积累表现为沿剖面均匀分布,表层的有机质含量约在0.7—1%左右,灌溉淤积层的下部通常也可达0.5—0.7%;2)碳酸钙的含量相当高,多在10—20%之间,但没有石膏积累的现象(石膏含量少于0.1—O.2%);3)剖面中所表现的脱盐过程非常明显;4)土层构造相当均一,机械组成也很一致。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在灌溉淤积层的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剖面分化现象,这是和土层的逐渐加厚相联系的。  (三)山地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  西北地区的高大山系,如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坡上分布着一系列随高度变化而有规律地分布的土壤-植被带。它们使干旱荒漠地区内出现了茂盛的森林灌丛、绿色的草原、草甸和绚丽多采的高山植被,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区植被-土壤的多样性和植物组成的复杂性。  山地土壤-植被的垂直带主要包括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天山以云杉为主、阿尔泰山以落叶松为主)或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灌丛草原带,高山草甸与垫状植被带。由于山地处于不同的水平地带以及山文特征的差异,各个山地的景观垂直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一般规律为:  1)各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基带与水平植被地带的植被属同一类型,如荒漠草原地带山地的基带为荒漠草原,荒漠地带山地的基带始于荒漠。  2)依水平地带由北向南,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海拔高度界限相应升高;中生性的植被垂直带(如森林-草甸垂直带)逐渐收缩,发生草原化,以致完全消失;旱生的山地荒漠和草原垂直带却逐渐向上扩展,最后占据了整个带谱。  3)在新疆范围内,垂直带结构变化复杂,由阿尔泰山的4个垂直带到北天山的6—7个带。再向南,因气候过分干旱而简化,由南天山的5个带,至东昆仑山、阿尔金山成为3个带。  4)新疆境内随着**性由西向东增强,垂直带结构中的各带界限也相应升高,中生性植被带变窄,旱生植被带扩展,带数递减。

谁知道 各色土壤分布在什么气候类型下

砖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热带雨林,季风气候)
红壤、黄壤——**带常绿阔叶林(**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温带季风气候;美国中部大平原——温带**性气候;乌克兰——温带**性气候

热带雨林对土壤的影响

热带雨林里的土壤
在高温多雨的影响下,热带雨林地区的风化作用强烈,令到土层特厚,而各种形成土壤的过程也很快速及彻底.
在这种环境下,过量的雨水,带来强烈的淋溶作用(leaching),溶解并带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矿物,如钾、钠、镁、钙等的盐基,使土壤失去植物所需的养分而变得贫瘠.

土壤生态有什么特点?

 土壤是**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蚯蚓、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少数高等动物(如鼹鼠等)终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据统计,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25克森林腐殖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其长度可达11千米。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热带草原气候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