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陕西地区都有哪些人种名称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陕西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陕西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哪个)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陕西主要的少数民族是

陕西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水族、羌族等。

(1)回族

回**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因为信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教历计算。

陕西主要的少数民族是

(2)满族

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之后,清廷覆亡。

(3)蒙古族

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4)苗族

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扩展资料回族除陕西之外的分布地区

关于回族分布的特点,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

这还体现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的比例上,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10%以上的只有两个(宁夏和青海),占1%-5%的有6个,占1%以下的有23个省区市。

同时,从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这些省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以上。

在上海、安徽、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江苏等地,虽然回族人口数量小,但却是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第一大少数民族。

“小聚居”的特点集中体现全国回族居住的情形中,在西部省区,回族以连片聚居为特点,反映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在北方或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以县、村、街道聚居为特点,又多在大运河沿线一带。与西北地区不同,东南地区回族聚居的规模大体在百人到万人左右。

回族“大分散,小聚居”格局集中表现在回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分布上。回族自治地方一共有14个,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11个回族自治县(包括联合)。

其中1个自治区、2个自治州和6个自治县(回族自治县共11个,包括联合)均在西北。全国有回族乡140个,西北地区只有37个,西南地区有28个,华北地区有27个,华东地区有12个,东北地区有5个,中南地区有31个。

值得注意的是,在18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大约有97个城市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回族,尤其是东中部城市,回族占的比例更高。

在全国还有4个城市的行政建制上专设回族区,分别是洛阳市的瀍河回族区、郑州市的管城回族区、开封市的顺河回族区、呼和浩特市的**区。由此看出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陕西

同属一个祖先,为什么人种类型却不同

意大利人不是印欧语系的
阿拉伯人更加不是
伊朗吧,我没记错的话,也不是
非日耳曼的北欧人也不是啊
大哥,你怎么都举出都不是印欧语系的
印度,西欧除意大利,东欧的应该是印欧语系的

我只说拉丁语系是不是印欧语系先不管
意大利人并非是从黑海移民过来
所以和其他的是不同祖先
还有我其实想说维京后裔的北欧人不是印欧语系
我错的是伊朗,谢谢渡人先渡己的提醒

为什么有人说陕西人是匈*人的后裔?有什么根据吗?

很多人对陕西有这样一个误会,就是认为他们是匈*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跟游牧民族有点类似,都是养羊喝酒吃肉,所以会出现这样子的误区,但其实陕西根本就不是匈*人的后裔,早在秦国的时候,陕西就已经存在于中原的版图。而匈*则是蒙古的游牧民族,后来被秦始皇赶到了河西走廊附近一带。再往后就是被战争**成南匈*和北匈*,南匈*臣服于中原,而北匈*就是匈牙利的祖先。

一、匈*的起源历史中的记载匈*最初是诞生在蒙古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因为长期在马背上的生活,让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后来被秦始皇一路追赶**迁徙到河西走廊附近的区域。在秦朝末年到汉朝初年这个期间,匈*的不断进攻对西汉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后来汉武帝上位之后就立志攻破匈*,匈*也在中原的高压政策上,**分为南匈*和北匈*。后来在中原跟南匈*的联手下,大破北匈*北匈***迁徙到匈牙利地区。

二、陕西人的起源陕西省历代以来都是我国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而在这里也是炎帝跟黄帝第一次联合进入华夏文明。所以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把陕西归纳为中原的领土。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原的时候,便把陕西分为上郡。所以历朝历代以来都把陕西作为重要的文明发祥地。而且非常注重陕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我觉得陕西人并不是匈*后裔。

三、陕西人不是匈*后裔根据历史中的记载,陕西人并没有匈*活动的迹象。但是因为人体血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在历史中没有记载,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所以陕西人究竟是不是匈*的后裔还要看科学家是怎么研究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陕西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西部的简介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广西。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

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12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扩展资料: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1、矿产资源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十分旺盛,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西部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达87.6%和39.4%。

2、土地资源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部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

3、水能资源

由于我国地貌类型由西向东呈**阶梯状,而且西部**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缺水。

4、旅游资源

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西部

陕西共有多少人口?

【分布情况】  2004年西安市725.01万人,宝鸡市369.20万人,咸阳市489.75万人,铜川市84.33万人,渭南市536.75万人,延安市208.80万人,榆林市336.79万人,汉中市373.99万人,安康市294.97万人,商洛市240.62万人,杨凌示范区14.23万人。

  【年龄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性别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乡人口】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

  【人口变动】  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

  【西安**】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教传入长安的时间约在7世纪三四十年代。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帮助平乱。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庚辰(七月)诏回讫、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教。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明、清两代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大姓。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人口民族】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这就为这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陕西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民族混血事件吗?当时属于哪个民族建立的国家?

陕西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争夺比较激烈的地区之一,五胡在这里都建立过国家或政权,民族混血事件是非常普遍的时期。

匈*人建立的汉(前赵)、夏;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后秦、西秦;鲜卑人建立的北周等等,主要活动范围都在陕西一代。其它很多政权,比如羯族人的后赵在陕西活动也非常多。

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关中地区(陕、甘)还是在中原地区(河南)?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观念。

即古中原地区的范围,首先并不等于河南全境;其次中原不是平原。其真正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中部的渭河流域、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流域以及河南中西部的洛河流域为核心的地区。而河南南部的信阳、南阳属于三苗(荆楚)文化区,另外,河南平原只占其全省面积的一半,所以中原不是平原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区域的概念。中原地区包括河南,但不等于河南,中原地区被河南人以偏概全了。苏秉琦先生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中已经颇有论述。另外,众多历史古籍中也将关中视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一部分,如: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南缘的二水之名,最早的“中原”指的是陕西漆沮之地,随后逐渐演变成黄河中游地区)

明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隋 王通《中说》:”夏都安邑,汤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雍,即雍州,陕西是也)

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 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明 何乔远《名山藏》:“陕西三鎭,中原门户也。”(三镇为陕西北部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镇)

宋 李纲《永乐遇》:“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五陵即五陵原,在今西安北)

明 李攀龙《登太华山绝顶》:“太华高临**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太华即陕西华山)

另外,中华文明的正源是仰韶文化,而陕西的仰韶文化遗址占全国数量的40%,是河南、山西、甘肃的两倍多,陕西中部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和中心区,所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在陕西。况且陕西是中国古人类文明的核心分布区之一,如著名的蓝田人、大荔人、洛南人等等。所以,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如果陕西都不是,谁还敢是呢?

什么叫历史?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