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明代两广地区的藩王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明朝的藩王都有哪些权利?(明朝的藩王有多大权力)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明朝的藩王都有哪些权利?
明朝的藩王在永乐靖难之前,是有着很大权力的,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朱元璋的皇子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十分厉害。但自永乐靖难之后,由于朱棣自己就是**起家,所以对藩王加大了戒心,削去了藩王的**,但是**经济上的特权还是有的,**们十分有钱,像明神宗的皇子福王,就是个典型。
明代的藩王有哪些
秦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陕西西安府。
晋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
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青州,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
潭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南长沙。
鲁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肃王:明太祖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
辽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宁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谋**,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开源,后改建藩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开源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南阳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安陆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洛阳府,明世宗时削去伊王爵位,废除封国。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国于广西桂林府。
吴王:允熥,懿文太子标第三子,封国杭州,未就藩;
衡王:允熞,懿文太子标第四子;
徐王:允(火熙),懿文太子标第五子。
汉王:明成祖子,建藩国于山东乐安州,明宣宗时削去汉王爵位,废除封国。
赵王:明成祖子,建藩国于河南安阳府。
郑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国于凤翔府,后改建藩国于河南怀庆府(今河南省沁阳县)。
越王:明仁宗子,因无子而废除封国。
蕲王:明仁宗子,王位系追封。
襄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国于湖南长沙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襄阳府。
荆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国于建昌(今江西南城县),后建藩国于湖广蕲州府(今湖北蕲春县)。
淮王:明仁宗子,初建藩国在广东韶州府(今广东韶关市),后因韶州多瘴疠,于1436年迁移到江西饶州府(今江西波阳县)。
滕王:明仁宗子,因无子而废除封国。
梁王:明仁宗子,因无子而废除封国。
卫王:明仁宗子,因无子而废除封国。
德王:明宣宗子,初封为荣王,后封为德王,初建藩国于山东德州府,后移国至山东济南府。
许王:明宣宗子,无后绝嗣。
秀王:明宣宗子,无后绝嗣。
崇王:明宣宗子,建藩国于河南汝宁府(今河南省汝宁县)。
吉王:明宣宗子,建藩国于湖广长沙府。
忻王:明宣宗子,无后绝嗣。
徽王:明宣宗子,建藩国于河南钧州府(今河南禹县),后废除封国。
兴王:明宪宗子,建藩国于湖广安州府(今湖北安陆、钟祥一带)。子为明世宗,为帝系。
岐王:明宪宗子,成化十四年(公元1487年)死,因无子而废除封国。
益王:明宪宗子,建藩国于江西建昌府(今江西南城县)。
衡王:明宪宗子,建藩国于山东青州府(今山东益都县)。
荣王:明宪宗子,建藩国于湖广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市)。
雍王:明宪宗子,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死于地震后,也因无子嗣封,封国被废除。
寿王:明宪宗子,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死后因无子而除封国。
汝王:明宪宗子,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死后,因无子除封国。
泾王:明宪宗子,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死后,因无子除封国。
申王:明宪宗子,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死后,因无子除封国。
裕王:明世宗子,后继位为皇,即明穆宗。
景王:明世宗子,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死后,因无子除封国。。
潞王:明穆宗子,建藩国于河南卫辉府。
福王:明神宗子,建藩国于河南洛阳府。
瑞王:明神宗子,建藩国于陕西汉中府,被张献忠所杀。
惠王:明神宗子,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桂王:明神宗子,建藩国于湖广衡州府。
信王:明光宗子,后继位为皇,即明思宗(后改为毅宗)。
定王:明思宗子,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北京沦陷时14岁,下落不明,未就藩。
永王:明思宗子,北京失陷时也下落不明,未就藩。
明初时几位比较年长的藩王实力都比较强,大多封藩到山西、甘肃、陕西、辽东、河北一带,军事力量比后来(永乐以后)的藩王强很多。如秦、晋、燕、周、宁等藩拥有较多的**数量,因为当时为了镇守边关,防范蒙古入侵。永乐帝朱棣本身也是依靠这一有利条件而发动夺位之战的。当时朱棣上面的几个哥哥都死了,即位的年轻藩王能力不怎么样,所以朱棣不但成为最年长的藩王,而且也成为实力最强大、最有能力的藩王。但是朱棣即位后担心别的藩王以后也学自己那样**,所以大量削减各藩的护卫军和官署,所以之后的藩王虽然地位高、财富多,但军事力量不能与明初的藩王相比。
明朝分封制结果如何?
近来读明史,对明朝的分封制有很大兴趣,写下来给大家看看。
农民、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功臣勋戚信不过,唯恐外人夺取他老朱家的江山,通过采取废除丞相、大杀功臣、分封诸王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他老人家终于放心了,放心地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可是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四年后,他的四儿子朱棣就夺了侄子的江山。虽说都属老朱的后代,但毕竟没按老朱的希望来,他分封诸王的初衷是为了巩固江山,谁料想反而发生战乱,导致社稷不稳,他要知道这样,恐怕后悔不已。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封了二十四个王,加上一个侄子,共二十五个王。初时,这些**都有护卫**,尤其是北方边境地区的王藩,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上,兵权更大,这才有了“靖难之变“。
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登基后,觉得叔叔们对皇位虎视眈眈,就想削藩,没想到朱棣还是反了。后来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上台后,吸取了教训,把诸王的护卫都削掉了,北方边境的一些王藩也都迁往内地,并且严格限制诸王的活动范围,没有圣旨不许擅自离开封地,采取“封而不建”的办法,即“分封而不赠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方式,不掌握当地的军政权利,这才断了再有**想复制靖难之变的路。
看过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人一定会记得里面有个宁王,这个宁王最初藩国在大宁,靠近北京,第一代宁王是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权,谋略出群,但被朱棣胁迫参加了靖难之变,后来为了控制他,把他的封地迁往内地的江西南昌,并削其护卫,所以宁王这一支对朝廷一直心怀不满。到了正德年间,宁王借口皇帝不理朝政起兵**,但是很快就被王守仁**了,宁王也被废为庶人,藩国被撤。
明朝的皇子一旦封王之后,就要前往封国就藩,一般情况下一辈子就再不能回到京城了。藩王的儿子中,除了世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儿子一般要封为郡王,也都有自己的王府和领地。第三代都封镇国将军;之后各代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亲王岁禄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主干分出大枝,大枝再分出小枝,小枝又分出更细的树枝。
亲王的后代越来越多,这些人又不从事任何生产,且大量占有土地,成了国家的严重负担,朝廷渐渐养***这么多的宗室,到了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又规定亲王子孙不嗣位者不再封郡王,郡王子孙不嗣位者不再封镇国将军,其余依次亲推。
到了明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藩王成了农民军**的首要对象。李自成攻破洛阳后,处死了崇祯皇帝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这个福王是万历皇帝的爱子,就藩时被赏赐了大量的金钱和土地,穷奢极欲,民愤极大,处死福王给了明朝重重一击。后来秦王、周王、晋王、襄王、楚王、代王等也先后被农民军处死,宗室也大量死亡。随着明朝的灭亡,明朝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分封制也走到了终点。
明朝藩王有权处置地方官员吗?
明朝藩王没有权处置地方官员。
藩府的爵禄有细致规定,等级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未有亲王、郡王品级者多隔世而降,直至六世都为奉国中尉,没有权处置地方官员。
另外,亲王、郡王之嫡长子、长孙可册封亲王世子、世孙,郡王世子、世孙。经济上,宗藩享有特权,除享受禄米外,凡“册封及宫室、婚姻、丧葬诸费皆给于宫”,此外还有厨役、校尉等役,皆编于民。
扩展资料:
虽然藩王的军事权利受到了限制,但王府内部的公署、官署配备仍齐全。如庆府设长史司、典簿厅、纪善所、典膳所、典宝所、良医所、奉祀所、典仪所、审理所、工正所、仪卫司等公署。
设左右长史、典簿、伴读各一员,教授八员,典宝、纪善、典膳、典仪、奉祀、引礼、典乐各一员,良医、工正、审理正副各一员,仓库大使各一员。仪卫正副各一员。但这些职位的设置都是处理王府内部事务的,并不对地方**起到作用。
明代的藩王制和满清的军事贵族制度一样,这种制度只要内部军事势力不乱(三番)或被外部军事势力(八国联军)消灭或被击败导致威信降低,几乎不可撼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藩王
明朝末年的藩王
不可能的,当时的藩王主要有山东的鲁王,德王,河南福王,南京唐王,四川蜀王,山西晋王,代王等。明朝末年的时候文官集团把持朝政,占据了大量天地,而且不需要缴税。明朝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天灾不断,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且崇祯当时只有往南方跑,但当时南方武备松弛,大多是骑墙派。南方各藩王才能基本没有。更何况崇祯会让位吗?就算他让为,但是当时的各地方派意见基本不会统一。所以基本是不可能重整山河的。最好的结果是逃亡巴蜀,占据云贵,招各地流民健壮者同行,杀南方的各大盐商,富豪。大肆封爵。以守代功,勤练兵甲。以图重整山河。最重要的时招降各地农民武装,大肆封爵。
明朝的藩王有多少,封号和地点
1、明代藩王太多了,合计亲王、郡王,超过1000人,明朝奉养宗室,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亲王:有八十七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3、郡王:先后封924位郡王 ,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下图是明初各个亲王的封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