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朝阳地区有哪些民间艺术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朝阳市是什么文化发源地?(朝阳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1660年)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朝阳市是什么文化发源地?
朝阳市地处辽宁西部,是历史文化名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朝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5500年前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它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至少向前推移1000年。1600多年的前燕、后燕和北燕三朝在此设都近百年,是当时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在北票、凌源、龙城区出土的白垩纪化石证明,这里是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辽宁朝阳有什么特产?
1、凌源烧鸡
亦称熏鸡,成品讲究肉熟透,表皮呈紫红色,咸淡适度,表里如一,气味芬芳,口感极佳,烧鸡外型美观,鸡头回扭,口衔一翅,双足后折插入腹腔,达到色味香形具臻佳妙。
2、赵家豆腐脑
豆腐脑浇上滚热的卤子,点上香油,醋等佐料,香气扑鼻,超级好吃,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一种小吃。
3、拨面
以优质荞面加水和好,放于面板上擀成厚约2厘米的面片,然后用特制的拔面刀拔制而成。煮熟后面条细长,柔韧适度。浇卤后,味美适口,经济实惠。
4、碗砣
碗砣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使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此为秋冬美食,可独食,亦可下酒。
5、面茶
面茶是冬天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用小米加工成的细面熬成稀糊状粥,内加少量的碱面和精盐。食用时把面茶盛在碗里,上面淋上少许芝麻酱,再撒满一层油炸的黄米面颗粒形脆果,既暖身果腹又香脆可口。
辽宁朝阳结婚风俗
女方父母不去参加婚礼??这怎么可能!女方父母亲戚肯定都得参加婚礼,婚礼是姑娘的大事,**都很重视。而且结婚时女方爸爸要领着女方把她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不出席怎么交接呀?
朝阳这边没有那么多风俗。主要看是城市还是农村,农村规矩要多些,城市基本上两家协商好就可以了。所谓彩礼,还得看具体家庭条件,谁家庭条件好些就多出些钱嘛。但是给长辈的红包一定得有(具体给多少没规定),男方女方家长好些都要给红包(不是单独给女方家长),毕竟新人成家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另:婆婆得给儿媳个红包(具体多少看家庭情况和财力,一般不会有人狮子大开口的,反正我没见过,就给点意思意思就可以)。
如果你媳妇对你有额外要求,尽量满足,毕竟婚只结一次,独生女比较多,而且朝阳这里很宠女儿的。
北京民间艺术有哪些
北京民间艺术有:1、毛猴;它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品,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做毛猴主要用到四味中药,即蝉蜕做头和四肢,辛夷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剂,木通做道具。2、曹氏风筝工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的遗产类别是民间美术。3、绢花工艺;它也称"京花",是北京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以丝、绸、缎等为原料,经凿、染、握、攒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
凌源皮影戏有吗
几乎每年夏天晚上都有,好像是市**那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宁愿饿死,放不放弃的精神。
辽宁省的物质文化遗产有那些 鞍山有哪些物质遗产
一、民间文学(共计5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谭振山民间故事新民市
2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3“古渔雁”民间故事大洼县
4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北镇市
5北票民间文学北票市
二、民间音乐(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长海号子长海县
7阜新东蒙短调民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8复州**乐瓦房店市
9千山寺庙音乐鞍山市
10辽宁鼓乐省群众艺术馆
11丹东鼓乐丹东市
12辽阳鼓乐辽阳市
13丹东单鼓丹东市
14岫岩单鼓岫岩满族自治县
三、民间舞蹈(共计1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5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市
16满族地秧歌抚顺市
17辽西高跷秧歌锦州市太和区
18上口子高跷秧歌大洼县
19盖州高跷秧歌盖州市
20朝阳民间秧歌朝阳县
21金州龙舞大连市金州区
22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本溪市
23本溪社火本溪市
24辽西太平鼓绥中县
25义县社火义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12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6奉天落子沈阳市和平区
27沈阳评剧(韩、花、筱)沈阳市
28沈阳京剧(唐派)沈阳市
29复州皮影戏瓦房店市
30鞍山皮影戏鞍山市千山区
31海城皮影戏海城市
32岫岩皮影戏岫岩满族自治县
33盖州皮影戏盖州市
34锦州皮影戏锦州市古塔区
35凌源皮影戏凌源市
36海城喇叭戏鞍山市
37辽西木偶戏锦州市
五、曲艺(共计9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8沈阳东北大鼓沈阳市
39复州东北大鼓瓦房店市
40岫岩东北大鼓岫岩满族自治县
41鞍山评书鞍山市
42本溪评书本溪市
43陈派评书锦州市
44黑山二人转黑山县
45铁岭二人转铁岭市
46蒙古族乌力格尔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六、民间美术(共计10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47庄河剪纸庄河市
48岫岩剪纸岫岩满族自治县
49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锦州市
50建平剪纸建平县
51盖州风筝盖州市
52指画艺术铁岭市
53沈阳“面人汤”沈阳市皇姑区
54岫岩玉雕岫岩满族自治县
55本溪桥头石雕本溪市
56阜新玛瑙雕阜新市
七、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57老龙口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沈阳市
58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制技艺锦州市
59民间香蜡制作技艺盘锦市
八、民俗(1项)
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60蒙古勒津婚礼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第二批
辽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4项) [2]
一、民间文学(8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沈阳东陵满族民间故事 沈阳市东陵区
2 Ⅰ-2 沈阳新民民间故事 新民市
3 Ⅰ-3 沈阳民间传统灯谜 沈阳市沈河区
4 Ⅰ-4 庄河民间故事 庄河市
5 Ⅰ-5 抚顺满族民间故事 抚顺市
6 Ⅰ-6 本溪满族民间故事 本溪满族自治县
7 Ⅰ-7 辽阳王尔烈民间传说 辽阳市
8 Ⅰ-8 辽东满族民间故事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二、民间音乐(10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 Ⅱ-1 白清寨传统唢呐 沈阳市***区
10 Ⅱ-2 大连吹咔乐 大连市
11 Ⅱ-3 金州古琴音乐 大连市金州区
12 Ⅱ-4 复州鼓乐 瓦房店市
13 Ⅱ-5 大连新金民歌 普兰店市
14 Ⅱ-6 普兰店鼓乐 普兰店市
15 Ⅱ-7 庄河**乐 庄河市
16 Ⅱ-8 岫岩满族民间歌曲 岫岩满族自治县
17 Ⅱ-9 建平十王会 建平县
18 Ⅱ-10 建昌鼓乐 建昌县
三、民间舞蹈(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9 Ⅲ-1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 本溪满族自治县
20 Ⅲ-2 丹东上打家什高跷 丹东市
21 Ⅲ-3 辽阳地会 辽阳市
22 Ⅲ-4 铁岭朝鲜族**舞 铁岭市
23 Ⅲ-5 喀左天成观庙会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24 Ⅲ-6 兴城满族秧歌 兴城市
四、传统戏剧(4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5 Ⅳ-1 评剧(沈阳鑫艳玲) 沈阳评剧院
26 Ⅳ-2 京剧(本溪徐派毕谷云) 本溪市
27 Ⅳ-3 宽甸八河川皮影戏 丹东市
28 Ⅳ-4 黑山皮影戏 黑山县
五、曲艺(6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9 Ⅴ-1 新民二人转 新民市
30 Ⅴ-2 庄河东北大鼓 庄河市
31 Ⅴ-3 锦州西城派东北大鼓 锦州市
32 Ⅴ-4 营口评书 营口市
33 Ⅴ-5 辽阳二人转 辽阳市
34 Ⅴ-6 建昌大鼓 建昌县
六、杂技与竞技(2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5 Ⅵ-1 金州梅花螳螂拳(**棍) 大连市金州区
36 Ⅵ-2 辽阳逍遥门武功 辽阳市文圣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7 Ⅶ-1 瓦房店东岗剪纸 瓦房店市
38 Ⅶ-2 普兰店传统手工布艺技艺 普兰店市
39 Ⅶ-3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 岫岩满族自治县
40 Ⅶ-4 新宾满族剪纸 新宾满族自治县
41 Ⅶ-5 抚顺煤精雕刻 抚顺市
42 Ⅶ-6 凤城满族荷包 丹东市
43 Ⅶ-7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锦州市古塔区
44 Ⅶ-8 营口陈氏面塑工艺 营口市
45 Ⅶ-9 铁岭王千石雕 铁岭县
46 Ⅶ-10 烙画艺术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
八、传统手工技艺(3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7 Ⅷ-1 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 沈阳市沈河区
48 Ⅷ-2 东北古建筑传统地仗(油饰) 沈阳市彩绘技艺
49 Ⅷ-3 古建筑彩绘技法 沈阳市***区
九、民俗(5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0 Ⅸ-1 海城庙会 海城市
51 Ⅸ-2 丹东朝鲜族寿礼 丹东市
52 Ⅸ-3 大石桥迷镇山庙会 大石桥市
53 Ⅸ-4 蒙古勒津安代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54 Ⅸ-5 建昌灯会 建昌县
第三批
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1项) [3]
一、民间文学(3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4
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
沈阳市于洪区
2
Ⅰ-15
薛天智民间故事
沈阳市于洪区
3
Ⅰ-16
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
铁岭市
二、民间音乐(5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
Ⅱ-20
朝鲜族传统说唱艺术
沈阳市***区
5
Ⅱ-21
辽南古诗词吟咏
大连市金州区
6
Ⅱ-22
金州单鼓音乐
大连市金州区
7
Ⅱ-23
本溪鼓乐
本溪市
8
Ⅱ-24
朝鲜族盘嗦里
铁岭市
三、民间舞蹈(6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9
Ⅲ-17
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
沈阳市沈北新区
10
Ⅲ-18
复州高跷秧歌
瓦房店市
11
Ⅲ-19
本溪县太平秧歌
本溪满族自治县
12
Ⅲ-20
营口津式高跷
营口市
13
Ⅲ-21
铁岭伞灯秧歌
铁岭市
14
Ⅲ-22
凌源高跷秧歌
凌源市
?
四、传统戏剧(5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5
Ⅳ-17
沈阳关氏皮影
沈阳市沈北新区
16
Ⅳ-18
庄河皮影戏
庄河市
17
Ⅳ-19
陈桂秋评剧表演艺术
锦州市
18
Ⅳ-20
凌海民间皮影
凌海市
19
Ⅳ-21
金开芳评剧表演艺术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
五、曲艺(2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0
Ⅴ-16
沈阳相声
沈阳市
21
Ⅴ-17
蒙古勒津好来宝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六、杂技与竞技(1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2
Ⅵ-3
大刀张举刀拉弓杂技表演艺术
锦州市
七、民间美术(7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3
Ⅶ-21
初春枝满族剪纸
沈阳市和平区
24
Ⅶ-22
马驷骥根艺
大连市中山区
25
Ⅶ-23
抚顺琥珀雕刻制作工艺
抚顺市
26
Ⅶ-24
黑山玛瑙雕
黑山县
27
Ⅶ-25
营口木浮雕工艺
营口市
28
Ⅶ-26
彰武民间剪纸
彰武县
29
Ⅶ-27
西丰满族剪纸
西丰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0
Ⅷ-7
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沈阳市
31
Ⅷ-8
普兰店田家黄酒酿造技艺
普兰店市
32
Ⅷ-9
本溪永隆泉满族传统酿酒工艺?(铁刹山酒)
本溪满族自治县
33
Ⅷ-10
千山白酒酿造技艺?(麸曲酱香酿酒法)
辽阳市
九、传统医药(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4
Ⅸ-1
德记号中医药文化
大连市金州区
35
Ⅸ-2
海城苏氏正骨
鞍山市
36
Ⅸ-3
蒙古勒津蒙医药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37
Ⅸ-4
张懋祺中医整复点*骨盆复位疗法
辽宁大厦
十、民俗(4项)?
序 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8
Ⅹ-8
锡伯族喜利妈妈
沈阳市沈北新区
39
Ⅹ-9
旅顺放海灯
大连市
40
Ⅹ-10
蒙古勒津祭敖包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41
Ⅹ-11
广佑寺庙会
辽阳市
第四批
辽宁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一、民间文学(3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I — 17
锡伯族民间故事
沈阳市沈北新区
2 I — 18 王树铮民间故事 新民市
3 I — 19 辽西古战场传说 朝阳市
二、传统音乐( 1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4
II — 25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三、传统舞蹈(3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5
III — 23
锡伯族灯官秧歌 沈阳市沈北新区
6 III — 24 金州狮舞 大连市金州新区
7 III — 25 哨口高跷 朝阳市双塔区
四、传统戏剧(2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8
IV — 22
抚顺皮影戏 抚顺市
9 IV — 23 喀左皮影戏 喀左县
五、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7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
VI — 4
朝鲜族传统“掷栖”竞技游戏 沈阳市
11 VI — 5 沈阳北市“摔跤” 沈阳市和平区
12 VI — 6 蝗螂拳 沈阳市皇姑区
13 VI — 7 锡伯族歘嘎拉哈 沈阳市沈北新区
14 VI — 8 凤城满族珍珠球 凤城市
15 VI — 9 通背拳 沈阳体育学院
16 VI — 10 鸳鸯拳 沈阳体育学院
六、传统美术(7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7
VII — 28
桃核微雕
大连市西岗区
18 VII — 29 孤山泥塑 丹东市
19 VII — 30 传统锡雕 锦州市凌河区
20 VII — 31 传统泥塑彩绘 黑山县
21 VII — 32 朱月岚剪纸 阜新市细河区
22 VII — 33 蒙古勒津刺绣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23 VII — 34 朝阳红土泥塑 朝阳市
七、传统技艺( 10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24
VIII — 11
辽菜传统制作技艺
沈阳市
25 VIII — 12 老边饺子传统制作技艺 沈阳市
26 VIII — 13 马家烧麦制作技艺 沈阳市沈河区
27 VIII — 14 桃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法库县
28 VIII — 15 大连老黄酒酿造技艺 大连市
29 VIII — 16 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 海城市
30 VIII — 17 本溪松花石砚雕刻技艺 本溪市
31 VIII — 18 凤城老窖酒传统酿造技艺 凤城市
32 VIII — 19 锦州小菜制作技艺 锦州市凌河区
33 VIII — 20 沟帮子熏鸡制作技艺 北镇市
八、民俗(2 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34
X — 12
铁岭朝鲜族秋夕节 铁岭市
35 X — 13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建平县
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哪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1987年文化部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一个文化品牌项目。1987年至2003年,文化部通过命名挂牌的方式,共在全国命名了486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2007年至2008年,文化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为规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和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将名称统一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开展了命名工作,共有96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所以真心没法知道你想问的到底是哪里,给个2011——2013年度的名单链接(本来想复制过来的,太多了查过答题字数了,所以不能复制),自己查查看吧。
http://www***nt.gov***/sjzznew2011/shwhs/shwhs_hdwcn/201112/t20111202_206325.html
顺便说一句,这是文化部官网给出的名单,绝对的权威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三、民俗活动--静态民俗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四、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1)什么叫鞭*:鞭*,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点燃**,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了。3)鞭*的种类:鞭*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牌位前献上供 春节style衣食住行玩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节民俗--饮食民俗 年糕与饺子是春节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2)饺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还有一个包着一枚**。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 六、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唐代,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举国同庆。《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盏百枝灯树?"高八十尺,树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宽数十丈的灯楼,供游人观赏。宋代又有过之,无不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以草把缚成戏龙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臵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皇帝还亲自率领盛大的仪仗参加赏灯活动。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侬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见娱乐活动通宵达量,热闹非凡。 可以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回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采访和研究,同时还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民族的春节民俗趋于汉化,各地区的春节民俗也趋于一致,标志着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繁荣发展。另外,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作为祖国的新一代**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