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平原地区的生态文化是什么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体系)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多样性
1、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应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等方面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
2、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古树名木和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3、重视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示范区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专职人员及咨询专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物种保护措施有效,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能得到重点保护。
5、示范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产品采伐规模。保护区内物种的生存环境,结合示范区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进行适宜生境的扩大设计。
6、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识别野生动物活动廊道,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廊道设计。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应对夜行动物造成明显的干扰。
什么是生态文化旅游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多样性
1、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应在非生物因子和生态过程等方面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
2、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古树名木和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3、重视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示范区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专职人员及咨询专家。
4、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物种保护措施有效,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能得到重点保护。
5、示范区内无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出售野生动物制品。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原有的林产品采伐规模。保护区内物种的生存环境,结合示范区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进行适宜生境的扩大设计。
6、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识别野生动物活动廊道,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廊道设计。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应对夜行动物造成明显的干扰。
文化领域,行为领域,自然领域是指什么?
文化领域是人文和艺术学科研究的对象,比如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研究的领域等;行为领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社会学、**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教育学、军事学等研究的对象领域;自然领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研究的对象领域。一般而言数学、符号学、形式逻辑学、形式语言学、理论计算机科学视为形式科学,研究的是形式结构,并不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对象,所以不应该视为自然领域,他们更像是某些特殊的文化领域,可以称之为符号领域或形式逻辑领域(⊙﹏⊙b汗,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命名之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简短回答造成东西方文明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巨大差距,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是海洋文明,河流众多,很少有连片大平原,各部族无法自给自足,所以崇尚贸易交换,人们常年奔波在外,是陌生人社会。而东方地大物博,是黄土文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崇尚乡土文化,是熟人社会。
平原生态工程的特点
浙江省平原河道生态修复模式初步研究
摘要: 在阐述生态修复理论的基础上, 联系浙江省平原河道现状及其特点, 结合工程实例, 提出了平原河道生态修复的3 个模式: 水环境治理、河道结构以及景观生态。
关键词: 平原河道; 生态修复; 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U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01X (2010) 03-0001-02
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水利工程治河方法的弊端已逐步为大家所认识[1- 2]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 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3] 。
浙江省沿海平原区水网密布, 河道纵横, 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 2003 年浙江省全面启动了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目标的“**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 全省河道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态”治河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1 平原河道特点与现状
1.1 平原河道特点
按照流经的地域不同, 河道可分为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相对于山区河道, 平原河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河道密度大, 往往呈“网状”水系;
(2) 河道纵坡较小, 流速平缓, 一些河道存在双向流现象;
(3) 多数平原河道具有通航要求;
(4) 河网地区经济发达, 人口稠密, 污染源多, 污染负荷大。
1.2 平原河道现状
浙江省平原区水网密布, 河道纵横, 自然条件优越,以占全省12%的土地面积、30%的人口、50% 的耕地, 创造了全省70% 的国内生产总值, 是浙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4] 。全省主要的河网有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运河水系) , 钱塘江南岸的萧绍河网, 甬江流域的鄞奉、鄞西、姚北河网, 椒江下游的椒北、温黄河网, 瓯江和飞云江下游的温瑞、瑞平和鳌江下游的南港、江南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平原河道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1.2.1 河流污染, 水环境问题突出
河网地区在非排水季节是一个封闭的水域, 环境容量较小。随着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地增加, 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 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 使河道水质受到污染, 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1.2.2 侵占水域现象较为普遍
水域不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也是人类抗衡自然灾害,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水域侵占(主要对象是河道) 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河道成为死水潭、断头滨, 河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甚至完全消失[5] 。水域的侵占造成河道过水断面减小, 降低了河道的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涝风险。
1.2.3 河道管护机制尚不完善
相关部门“重建设, 轻管理”的发展模式还未发生改变, 河道维护经费不足, 存在着养护难的问题。加上人们对河道维护意识比较淡薄, 沿岸绿化带人为开垦种植、砍割放牧等现象屡有发生, 影响了河道生态和环境效益的发挥。
2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
2.1 生态修复的概念
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100 a来, 人类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 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改造, 兴建了大量的工程设施。通过“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规则化、护岸材料硬质化”等一系列河道整治措施, 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退化, 极大地影响了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
生态修复就是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 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有以下定义:“河流恢复是一种环境保护行动, 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河流系统具有可持续特征, 并可提高生态系统价值和生物多样性。”[3]
2.2 生态修复的目标
河流生态系统的演进是不可逆转的。但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生态平衡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正是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 因此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应该是让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其必要功能, 恢复完善自我调节机制, 实现新的动态平衡[6] 。
2.3 生态修复的原则
2.3.1区分功能, 因地制宜, 立足实际
河流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具有行洪、排涝、输水、灌溉、航运、景观等多种功能。不同区域,不同的河流, 其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 河道生态修复首先要立足于实际情况, 在充分了解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资料的基础上, 建立复原模型和确立修复目标。
2.3.2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河道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近期和远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等, 把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河流作为修复重点,加大投入力度, 以点带面, 推动地区河流生态系统的改善。
2.3.3自我修复为主, 人工干预为辅
河道生态修复的重点在于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在考虑投入产出关系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能力, 实现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
3 平原河道生态修复模式
平原河道生态修复模式主要包括水环境治理、河道结构以及景观生态3 个方面。
3.1 水环境治理
水环境治理是以污水处理为重点的水污染控制, 主要以水质的化学指标达标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小流域整治和雨污分流为重点, 加强污水排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调整其工业产业结构, 逐步形成工业项目的**区, 并严格控制目前集中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外所有单位的污水的达标排放。农村地区推广生产生活污水简易处理方法, 从根本上减少污水排入河道; ②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由于农业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置及过度使用化肥引起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绿色农业, 控制化肥施用量, 提倡有机肥或有机复混肥, 提高化肥利用率, 降低化肥中硝酸盐随雨水的流失, 避免污染河道水质; ③开展河道疏浚。有计划地实施河道清淤、清障、拓宽等工程, 提高河道槽蓄和水动力条件, 增强河道自净能力;④建立科学合理的调水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水, 提高水环境容量, 使得河道自净能力得以维持或发挥,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满足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需求。
3.2河道结构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 首先要满足水文学和工程力学原理, 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平原河网水位变幅较小, 常见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U”形断面、梯形断面、矩形(直立式) 断面和复式断面4 种。生态护岸中常用的措施有植物措施、干砌石、垒石护岸、松木桩、三维土工网垫、生态混凝土预制球(砌块) 等。
(1) 干砌石、垒石。干砌石、垒石具有一定的抗冲能力, 同时其属多孔隙结构, 可增加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和消减船行波冲刷, 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松木桩。松木富含松脂, 防腐能力良好, 有“水上千年杉, 水下万年松”之说。松木桩护岸具有施工周期短、抗冲能力强、经济可行、生态景观效果显著等优点,已在全省河道生态建设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生态混凝土预制球(砌块) 。生态混凝土是一类环境友好型材料, 具有孔隙率大、透水性强、抗变形能力好的特点, 有利于河岸稳定、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水质改善, 可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控制、河道生态修复等领域。
(4) 植物措施。植物措施保持河岸的绿色, 给人以美的享受, 具有固土护坡、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等功能。根据科学试验, 河道岸坡植物宜采用乔、灌、草结合, 以维持河流和河岸生态的稳定性和营造良好的景观。
3.3景观生态
对位于城镇等人口密集区域周边的河道, 在绿化河岸和设置道路时, 需综合考虑和体现河道安全和亲水、景观等功能, 使生态修复工程与两岸景观融为一体, 与地区文化、历史、环境相协调, 提高城镇品位, 营造人居和谐居住环境。
4 工程案例
4.1工程概况
火炉金港生态河道工程位于桐乡市屠甸镇万星村。河道属于平原河道, 主要功能为行洪排涝、输水灌溉。工程涉及生态修复河道长2 km。
4.2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该河道岸坡较缓, 土层深厚, 稳定性) 较好, 护岸形式采取单纯植物措施护坡。植物配置乔灌草结合, 选用具有固土护坡、保持水土、缓冲过滤、水质净化、抗冲能力强, 且有良好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
坡脚至岸顶依次种植沉水植物(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浮水植物(荷花、睡莲等) 、挺水植物(水烛、水葱、菖蒲等) 、湿生和中生植物(水杉、海滨木槿、木槿、垂柳、迎春、云南黄馨等) 一系列护坡植物, 形成复层植物群落结构, 充分利用岸坡的立体空间, 达到多层次生态保护的目的。其中, 沉水和挺水植物能有效减少波浪对堤岸水位变动范围的侵蚀和冲刷; 坡面常水位以上种植耐湿强、在水土保持方**有重要作用的草本植物, 以期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同时又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
4.3 工程特点
工程在不影响岸坡安全性、耐久性的前提下, 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目标, 由传统的人工河道修复成为形式多样的近自然河流, 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 达到了工程预期目标。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流生态修复, 特别是平原区河道的生态修复已经是大势所趋, 未来还需要在以下5 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平原河道生态修复要与水污染控制措施紧密结合,并逐步从以改善水质为重点, 扩展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
(2) 河流生态修复不单纯以水利工程学为指导, 还需要充分考虑与景观学、植物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结合;
(3) 丰富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手段, 引入3S 技术, 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4) 确立一个合理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对生态修复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
(5) 进行河道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给予公众参与河流管理的机会, 形成**主导、居民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韩玉玲, 岳春雷, 叶碎高. 河道生态建设——植物措施应用技术[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 蔡建国, 舒美英, 马进, 等. 浙江省平原河道植物调查和应用[J]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1 ) : 133-136.
[3] 董哲仁, 孙东亚. 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 .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4] 浙江省水利厅. 浙江省河流简明手册[M] .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9.
[5] 张震宇, 陈强富, 张展羽, 等.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0) : 55- 56.
[6] 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手册[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 汤金顶(1977- ) , 男, 工程师, 大学本科, 主要从事水利规划工作。
什么是海洋文化的自然特征
开放性 是海洋文化的自然特征。
华北平原是什么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中华民族的起源,同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诗人的笔下,源远流长的黄河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人类学家眼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且,这两个美称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识。
黄河流域具有为数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由远至近,系统地展现了我国远古人类延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地描绘出了人类进化的轨迹,记载着中华民族成长的历史进程,证明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黄河流域具有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中游、关中盆地一带都属于**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壤肥沃,为发展原始农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种类繁多的野兽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猎取野兽,把战利品当作食物,用兽皮缝制衣裙,蔽体御寒,而质地深厚坚实的黄土则给人类提供了躲避野兽和挖洞*居的条件。
综观历史,黄河流域在距今100万~150万年前生存的“蓝田人”(陕西),是迄今已知的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有生活在20~30万年前的“大荔人”(陕西),有大约生活在10万年前的“丁村人”和“许家窑人”(山西)。在距今3~5万年的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生活过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形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系统性,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与完整的人类发展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系统性方面,在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流域内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0多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山东滕县大汶口等。可以说,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所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它同时期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优美典雅,薄如蛋壳,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相传最早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黄帝又号轩辕氏,其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游地区。后世这一带的居民,都尊称黄帝为自己的直系始祖,尧舜禹都是黄帝氏族的子孙,因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人”。现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这里看做是自己的根。
与黄帝接邻的是炎帝部族。炎帝号神农氏,最初活动在黄河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传说神农氏种五谷、制陶器、尝百草,可以断定炎帝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在各部落为了土地和食物进行的战争中,最后,颛顼所属的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族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相传,夏、商、周的祖先也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诸夏”或“华夏”,也称“华”或“夏”。由于中原地区是华夏族的发祥地,而古时候,人们又认为中原是四方的中心,就把这里称为“中华”。华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现在的汉族人都把黄帝奉为始祖,而称自己为“炎黄世胄”,“华夏子孙”。后来,“中华”就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流域就被后代视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则当之无愧地被称做“母亲河”。
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以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为例,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条与其兴衰密切相连的河流。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巴比伦是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文明的产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印度文明又称为恒河文明。在文明前进的过程中,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人类对河流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敬畏以及和谐相处的愿景。
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约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王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
鲁西北平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双重因素控制。自然环境指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生物等。人工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了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逐步建立起来的生存环境。长期的人类活动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会导致土壤受到一定的污染等。目前,土壤污染已成为抑制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已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农业、环境、地质、社会等学者的广泛关注。
以鲁西北平原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区域性土壤元素分析测试资料为依据,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其污染程度,进行变化趋势研究与预测,将为区域农业生产和发展规划、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壤施肥与改良、合理种植布局、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壤环境质量单因子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单因子评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标准,根据土壤中pH、Cd、Hg、Cu、As、Pb、Cr、Zn、Ni等评价指标的实测资料,确定单因子环境质量分级。
重金属元素单因子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表6-1 所示。Hg、As、Cd、Pb、Zn、Cu、Cr、Ni等单因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鲁西北平原符合一、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土壤样本数占99%以上,其中Ni、Pb元素含量无超Ⅲ类土壤存在。区内土地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土地的环境质量达到Ⅰ类、Ⅱ类标准,完全能满足农业耕作土壤的环境质量要求。
土壤单因子分级区域分布特征如图6-1至图6-8所示。从分布特征来看,鲁西北平原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在大部分地区较低,其土壤环境质量类型以Ⅰ类土壤为主,分布极为广泛;Ⅱ类土壤次之,主要分布在鱼台县辖区,巨野县东、东北,东明—鄄城靠黄河一带,郓城县城及西南,梁山县北,台前县东,阳谷—莘县—聊城一带,东阿—平*一带,禹城周边,商河—济阳之间,济南市区,高青—博兴一带,沾化西北,东营南,垦利东北一带等地段;Ⅲ类土壤及超Ⅲ类以孤点状分布,初步分析主要是由点源污染所引起。
表6-1 鲁西北平原土壤单因子评价环境质量统计表
图6-1 鲁西北平原土壤砷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2 鲁西北平原土壤镉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3 鲁西北平原土壤铬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4 鲁西北平原土壤铜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5 鲁西北平原土壤汞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6 鲁西北平原土壤镍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7 鲁西北平原土壤铅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图6-8 鲁西北平原土壤锌元素环境质量分级图
二、土壤环境质量多因子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多因子评价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计算,评价标准仍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择土壤中pH、Cd、Hg、Cu、As、Pb、Cr、Zn、Ni等为评价指标。内梅罗污染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其计算方法如下:
鲁西北平原典型生态区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研究
式中pi,aver和pi,max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单项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元素实测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一级)
按照内梅罗指数来划定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评价标准及结果见表6-2,图6-9。
表6-2 内梅罗指数评价标准表
图6-9 鲁西北平原土壤环境质量内梅罗指数分级图
通过计算,鲁西北平原表层土壤各采样点内梅罗指数平均值为0.760,其中属于清洁和尚清洁水平的采样点占总数的93.58%,土壤从整体上属于尚清洁范围。污染区域分布于济宁城区、济南城区、菏泽城区、巨野东部及北部、嘉祥北部、莘县东部、鱼台、德州北部、博兴、庆云、无棣、东营等地,其中重污染地区均以点状分布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
三、典型生态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典型生态区生态与环境问题
通过在典型生态区开展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结果显示,在鲁西北平原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环境生态问题,具体问题有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和地方病流行等方面。
1.土壤污染
在本次研究所选择的东营石油开采区、小清河流域等地,土壤污染现象较为明显,且不同地区土壤污染特点有所差别。
石油开采区,土壤污染物以有机污染物为主。例如所有采样井附近的土壤中,均表现出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最大值存在于井口处,井口中心附近有机物含量明显高于外围区域。从剖面变化规律看,总体上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含量随取样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外,土壤中个别取样点所含部分污染物的浓度值已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所规定的标准值,但均还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所规定的标准值。
研究同时反映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与有机污染物存在相互影响,土壤中Cr、Pb、Zn元素受油田开发过程中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大,而As、Cu 和Ni 元素受落油污染的影响较小。
城市周边环境中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污染物为主。小清河流域沿岸在历城区、博兴县及部分乡镇驻地周围土壤质量较差,污染物以As、Cd、Cr、Ni等重金属离子为主。
土壤污染使土壤退化加剧,土壤肥力降低或严重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环境污染
已有浅层**水化验分析结果表明,评价区内的浅层**水按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中的标准,已有多项指标超标,如济宁某地的浅层**水氟化物含量高达8mg/L,是饮用水水质限值的8倍。当地居民长期饮用这种多项指标超限的**水,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浅层**水水质总的分布特征是:鲁西黄河冲积扇区以适宜饮用的Ⅰ级水为主,鲁北黄泛平原区以较适宜饮用的Ⅱ级水为主,逐渐过渡到滨海平原不宜饮用的Ⅲ级水和不能饮用的Ⅳ级水。鲁北中东部乐陵—东营冲积和冲海积地层交接地带及滨海地带水质大多为不宜饮用的Ⅲ级水与不能饮用的Ⅳ级水,主要超标物为石油、挥发酚、COD、Cd、Pb和固型物等。
河流多已遭受污染,主要超标项目为COD、BOD、NH3-N、NO3-N、酚、氨氮和石油类,污染程度属重度—极严重污染。
3.地方病
地方病调查显示鲁西北平原区地方性氟中毒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病区的饮水氟含量水平和群体的尿氟水平普遍较高,高氟的危害仍然十分严重,防治形势严峻。
郓城、嘉祥、东昌府和博兴4县(区)中66个乡、镇有32个被认定为高碘地区,高碘乡、镇人口数或称受高碘危害人口达141.7万人,其中28个乡、镇又被确定为地方性高碘甲状腺肿病区。
郓城、嘉祥、东昌府以及博兴4县(区)中存在水As超标样,且检查出可疑地As病患者。
(二)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通过典型生态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区内的环境问题受人为干扰影响,但同时与地质背景也有一定关系。
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工业集中区,区内河流存在较为明显的重金属及有机物富集,主要污染源来自城市燃煤、工业冶金、建筑及机动车尾气。一方面大量的污染物质通过污水排放进入河流,在通过渗透进入河流周围土壤。此外大气降尘、人工施肥等因素也使得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但同时河流侧渗作用的研究也表明,黄河、小清河、徒骇河沿岸重金属元素异常,由重金属与常量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判断重金属异常主要与土壤质地有关,河流侧渗不是主要异常成因,这也意味着地质背景从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区域的环境问题。最为明显的实例就是区内地方病分布与地质背景之间的联系,地甲病、地氟病的分布区域均存在较高的碘、氟高背景值,而且相关性研究也表明,地氟病与地质环境中的**水及土壤环境关系密切,地甲病与当地饮用高碘的浅层**水有关。
因此在鲁西北平原区的生态环境研究中需要关注地质背景与环境生态问题的联系,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元素在各个圈层中的迁移及转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