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福建地质预警有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四川泸定6.8级地震,当地居民提前收到地震预警,系统是如何做到的?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当地居民提前收到地震预警,系统是如何做到的?
是观测地壳当中的地震波,来判断当地发生地震的概率,因此才能够做到地震预警。
全球各地区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每当发生地震的时候,都会造成大量人员以及财产损失。当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人类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更无法消除地震,因此现有的科学技术只能够做到提前预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能够避免更多人员伤亡的出现。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其实是非常渺小的。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当地居民提前收到地震预警。根据我国地震部门的监测,四川泸定县地区将会发生特大地震。当地居民已经提前收到了地震预警消息,但是也仍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有四十六名中国居民不幸死亡,除此之外也有十六人正处于失联的状态。当地部门以及其他地方的救援人员已经到达现场,对所有被困人员以及司令员展开搜索工作。确保不会有任何人员伤亡的现象再度出现,同时也能够降低死亡人数的上升。
通过观测地震波来进行检测。我国科学设备之所以能够提前预警地震,是通过观测地震发生之前的地震波来进行判断的。因为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当板块运动的时候会产生特殊的波段。仪器检测到地震波的时候,就能够及时做出预警消息,以此来提醒当地民众注意地震的来临。
各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仪器。其实不仅仅只有我国拥有提前预警地震消息的消息以及设备。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仪器,都能够做到提前预警消息。当然我国在这一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才能够准确预警。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能够降低群众的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
南平的地理气候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地理上介于东经117°00′至119°25′,北纬26°30′至28°20′之间。东西最大间距约23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230.4千米。最北端为浦城县官路乡际洋,最南端为延平区漳湖镇马林坑,最东端为政和县镇前镇峰岔,最西端为光泽县李坊乡头坑隘。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63万平方千米,折3983万亩,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一个设区市政区域,又是福建省往北的咽喉要塞之一。东北与浙江省江山、龙泉、庆元等县(市)相邻,西北与江西省资溪、铅山、广丰等县(市)接壤,东南与福州市闽清县及宁德市古田、屏南、周宁、寿宁等县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泰宁、将乐、沙县、尤溪等县毗邻。 境内河流都是外流河,河水来源于降水,受地形、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水量充足、季节性变化大、河道坡降陡、含沙量少,山绿水清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1040毫米,径流的分布一般随流域高度而增大。全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20毫米,水面蒸发量为1000毫米,蒸发的地理分布差异不大,大致与年降水、径流的趋势相反,即西北小、东南大。光泽、武夷山与江西资溪一带形成一个闭合区,所以武夷山脉主峰附近径流深可达1960毫米,为福建省之首。建溪多年平均径流深1080毫米,富屯溪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100毫米。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176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条,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广的自然水系。主要河流有“一江八溪”,即闽江、建溪、富屯溪、崇阳溪、南浦溪、松溪、麻溪、沙溪和金溪。福建省第一大江--闽江,发源于海拔千米以上的武夷山,干支流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其中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境内河段是闽北水源,水力、水运的大动脉。建溪:发源于武夷山脉和仙霞岭,在建瓯以上又分为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三条溪,分别流经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建阳、建瓯、延平等七个县(市、区),起迄地点是浦城坑尾至延平园口,延平以上流域面积16396平方千米,干支流长1352千米,干流长294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58亿立方米,河道坡降为8万分率,流域形状系数为0.19。祟阳溪,自武夷山市东南流至建阳,全长135千米,建阳以上流域面积3278平方千米,在建阳汇麻沙溪后入建溪干流。南浦溪,自浦城城南流往建瓯徐墩与祟阳溪汇合后流至建瓯,汇入建溪干流,全长199千米,芝城以上流域面积4018平方千米。松溪,自浙江省庆元西流入松溪县,折向南流,左汇政和七星溪于西津,向西南流入建溪干流,全长196千米,建瓯以上流域面积4785平方千米。以上三支流在建瓯市境内汇合,流经南雅,于延平区汇入闽江。富屯溪:发源于杉岭山脉,集光泽西溪、北溪之水,自光泽南流,经邵武至顺昌,右汇金溪、复东流,至洋口折向南流至沙溪口,与沙溪汇合,沙溪口以上集水面积13733平方千米,干流长285千米,河道坡降为12万分率,流域形状系数为0.17。沙溪:源自宁化的枫树排,经清流、沙县蜿蜒东流,至延平沙溪口汇富屯溪,在南平市延福门码头再与建溪汇合入闽江。沙溪口以上集水面积11793平方千米,河道坡降为7万分率,南平市境内河长约9千米。闽江:南平市境内的闽江仅南平-樟湖板一段,长度为56千米,樟湖板以上集水面积4990平方千米。此段江面较宽,全年可以通航500吨级轮船。
中国地质灾害分区预警模型
根据5.4节中中南山地丘陵区试运算过程中的总结修正的思路,在全国7个预警大区范围内分别完成地质灾害潜势度计算、地质灾害预警指数计算,从而实现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5.6.1 分区潜势度计算
5.6.1.1 权重计算结果
考虑到因子图层准备情况和时间关系,本次计算中选取了25个因子图层,在7个大区分别开展计算。各区内因子图层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5.10。从权重计算结果来看具有如下特点:
(1)总体上符合经验认识
从敏感因子排序来看,中南山地丘陵区(C区),最敏感的因子是地形起伏(权重为0.17);西南部地区(D区),最敏感因子为地震动参数(权重为0.18);黄土地区(E区),最敏感因子为岩土体类型(权重0.09),等等。而铁路、塔庙宇等因素的敏感度则非常低,甚至很多区的权重为0。
(2)因子权重差偏小
主要是由于选取因子较多(25个),且各因子之间有一定重复,因此造成每个因子的权重相对较小,权重差偏小。25个因子的平均因子权重应为1/25,即0.04,因此当某个因子权重超过0.04时,可以认为该因子为地质灾害的敏感因子。
(3)精确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计算,是在整理现有的地质背景环境资料和历史灾害点资料基础上,图层资料的比例尺还相对有限,特别是历史灾害点资料主要是建立在县市调查数据基础上的,已调查县灾害点密集,而未调查的县数据缺失,造成统计分析结果的精确程度有限。
表5.10 分区计算各因子权重结果表
目前的计算,主要旨在探索计算思路,计算结果的精确程度会随着原始资料的不断充实而不断提高。
5.6.1.2 潜势度计算结果校验
将各区潜势度的计算结果,与历史灾害点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析,校验潜势度是否能够体现地质环境的优劣程度。
图5.20~图5.26反映地质灾害潜势度值大的区域历史灾害点分布多,地质灾害潜势度值小的区域历史灾害点分布少,即地质灾害潜势度值的大小能够反映历史地质灾害点的多少,能够反映地质背景环境条件的优劣。
图5.20 A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图5.21 B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5.6.2 分区预警模型
在全国7个预警大区中,C区(中南)、D区(西南)、B区(华北)灾害样本较多,雨量站点相对稠密,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显式统计的线性回归模型。
图5.22 C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图5.23 D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图5.24 E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图5.25 F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图5.26 G区地质灾害潜势度与灾害分布对比
A区(东北)、E区(西北黄土)、F区(西北新疆)、G区(青藏高原)由于灾害点样本太少和雨量站点稀疏,匹配到灾害点上的雨量误差较大。不具备统计分析的样本条件,采用的是潜势度-雨量经验方法,即不同潜势度分段范围内,根据经验给定临界降雨判据。
5.6.2.1 线性回归模型
将历史灾害点的发生个数作为输出量,潜势度值、当日雨量、前期累计雨量作为输入雨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基础因素(G)、降雨激发因素(Rd,Rp)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关系。
根据T值进行预警等级划分的原则如下:
回归分析中,输出量为历史地质灾害点的发生个数;得到预警模型后,T值(预警指数)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化参数,是地质环境条件与降雨条件综合作用的量度。根据我国各大区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几年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经验总结,主要通过试运算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划分。统计分析时将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按区分为3个级别,并以此3个级别作为预警模型中预警等级划分的重要参考。同时,具体操作中也考虑了如下4个方面:
1)各大区内,挑选近年来地质灾害群发的典型区域,进行预警模型试运算,并将其结果与地质灾害点实际发生情况对**析,从而修正预警等级划分标准。
2)在典型区域内,分别采用第二代预警系统和第一代预警系统开展预警预报试运算,通过结果对比修正预警等级划分标准。
3)预警模型中各变量的实际意义与取值范围。G(潜势度)为地质环境条件的量化参数;Rd和Rp为降雨条件的量化参数。取值范围各区有所不同。
4)考虑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作用,在预警预报区域面积的大小方面也有所考虑,此项考虑主要为定性考虑。预警区域面积过大,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无从参考,预警区域面积过小,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漏报。
在B,C,D3个区的回归分析过程和结果如下。
(1)B区
复相关系数:R=0.19;
判定系数:R2=0.16;
得到回归模型方程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根据括号内的t统计量的值可知:G,Rd,Rp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根据F统计量的值F=5.60,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通过试运算,根据T值进行分段,确定预警等级。3级(T<10);4级(10≤T<20);5级(T≥20)。
(2)C区
复相关系数:R=0.50;
判定系数:R2=0.48;
得到回归模型方程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根据括号内的t统计量的值可知:G,Rd,Rp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根据F统计量的值F=21.40,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通过试运算,根据T值进行分段,确定预警等级。3级(T<10);4级(10≤T<60);5级(T≥60)。
(3)D区
复相关系数:R=0.48;
判定系数:R2=0.45;
得到回归模型方程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根据括号内的t统计量的值可知:G,Rd,Rp均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根据F统计量的值F=14.40,可知:回归方程是显著的。
通过试运算,根据T值进行分段,确定预警等级。3级(T<18);4级(18≤T<50);5级(T≥50)。
5.6.2.2 潜势度-临界雨量经验方法
(1)A区
根据潜势度G值,将A区分为3类: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2)E区
根据潜势度G值,将E区分为3类: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3)F区
根据潜势度G值,将F区分为3类: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4)G区
根据潜势度G值,将G区分为3类: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暴雨黑色预警信号的预警事件
广州市气象台于2005年6月4日23时43分发布强降水警报,其后于5日1时20分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2时31分升级为黑色暴雨预警信号,6时46分解除黑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广州市实行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以来,第二次发布黑色暴雨预警信号,第一次是2003年5月14日20时48分。2006年06月07日,在连续发布4次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后,福建省气象台将暴雨预警信号升至最高等级--黑色暴雨预警信号,并紧急启动二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