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乡村地热资源有哪些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的地热资源是如何分布的(我国的地热资源)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的地热资源是如何分布的
我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地壳热状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我国温泉地热资源的主要类型为断裂型,呈现出藏滇、滇川、东南沿海及**等几个温泉密集带,其它省份产出的温泉则多为中温温泉。
中国的地热资源是如何分布的
我国独特的地质构造、地壳热状况及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我国温泉地热资源的主要类型为断裂型,呈现出藏滇、滇川、东南沿海及**等几个温泉密集带,其它省份产出的温泉则多为中温温泉。
中国三大地热区是哪里?
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
地热能优点—定义
狭义的地热能指地球内部蕴藏的能量 ,来源于太阳;广义的地热能指: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 ,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英文名称是geothermal energy。
地热能优点—分类
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地热,温度高于150℃; 中温地热,温度在 90 ~ 150 ℃;低温地热 ,温度低于 90℃。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而且地热资源按储存形式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熔岩型、干热岩型。
地热能优点—特点
优点:可再生;分布广泛;蕴藏量丰富;单位成本低;建造地热厂时间短且容易
缺点:资金投资大;受地域限制;热效率低,有30%的地热能用来推动涡轮发电机 ;所流出的热水含有很高的矿物质;一些有毒气体会随着热气,而喷入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地热能优点—利用现状
在2 0 ~ 5 0 ℃的环境下,可以进行沐浴、水产养殖、饲养牲畜、土壤加温、脱水加工。
在5 0~100 ℃的温度条件下,可以进行温室供暖、家用热水、工业干燥
在100~150 ℃的温度条件下,可以进行供暖、制冷、双循环发电、制造罐头食品、脱水加工、回收盐类。
在100~200 ℃的温度条件下,可以进行双循环发电、制冷、工业干燥、 工业热加工。
在200~400 ℃的温度条件下,可以直接发电。
地热能优点—综合利用
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温泉养生是仅次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即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实现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转移。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虽然多,但毕竟是资源,生态环境一环扣着一环,若是因为人类的因素,破坏了自然环境中的一环,生态链无法再继续维持下去,不仅危害到自然环境,而且对人类自身来说,也是非常大的伤害。
中国地热发电主要是在哪些地方
中国的最大的地热发电站是羊八井 位于西藏自治区
中国三大地热区是那里?
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
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
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全球地热能的储量与资源潜量十分巨大,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开发难度很大。由于地热能是储存在**的,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天气状况的影响,并且地热资源同时具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点,随时可以采用,不带有害物质,关键在于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目前地热能在全球很多地区的应用相当广泛,开发技术也在日益完善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据预测,在距地表2000m以浅范围内,约有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的地热资源量,若可采率为1%,则有相当于137亿吨标准煤的地热可采资源量。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带和大型沉积盆地之中,前者资源量较集中,如藏、滇、川带和东南沿海(闽、赣、粤、台)带以及辽东-胶东一带;后者资源分布面广,如华北盆地京津唐地区。目前已发现地热点2000多处,己经进行过不同程度勘查的有739处。以低于150度的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高于150度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在西藏羊火井硫磺矿地区打出一口水温高达329.8度的高温地热井
中国三大地热区是那里?
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
中国地热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150℃)对流型地热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腾冲现代火山区及**,前二者属地中海地热带中的东延部分,而**位居环太平洋地热带中。
②中温(90-150℃)、低温(〈90℃)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如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
③中低温传导型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
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全球地热能的储量与资源潜量十分巨大,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开发难度很大。由于地热能是储存在**的,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天气状况的影响,并且地热资源同时具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点,随时可以采用,不带有害物质,关键在于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目前地热能在全球很多地区的应用相当广泛,开发技术也在日益完善
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概况
我国地热资源分为传导型地热资源和对流型地热资源两种类型。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均为中低温地热资源;对流型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隆起山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沿海、**、西藏南部、川西、滇西和胶辽半岛等地区。其中,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南部、滇西、川西和**地区,其余地区主要分布着中低温地热资源。
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主要有松辽盆地、华北平原、淮河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和汾渭盆地等。
(1)松辽盆地。位于我国东北部,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四省区,面积26×104km2,是中生代裂谷盆地,基底为古生界及前古生界。松辽盆地具有两大含水系统:一是分布在上白垩统(K3)及其以上的潜水和承压水系统;另一是中下白垩统热水含水系统,接受周边山区径流补给,形成向心的自流盆地,盆地周边水位较高,上白垩统在盆地**坳陷地区形成低温热水储层。根据近400眼井的测温资料分析,盆地中心热流值高,四周热流值低。实测大地热流值40~90mW/m2,平均为70mW/m2。在通辽—白城—齐齐哈尔—纳河一线以东地区,1000m地温大于35℃;在大庆、哈尔滨附近,1000m地温大于50℃,地温梯度大于2.5℃/100m;在大庆、哈尔滨、北安和林甸附近,地温梯度大于3.5℃/100m。
(2)华北平原。基底是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盆地内基本构造单元包括六个坳陷、三个隆起。华北平原断裂发育,平原内部有许多次级大断裂,分割坳陷和隆起,形成54个凹陷和44个凸起。一个凹陷的发育主要受一条主干断裂的控制,呈箕状凹陷型式或不对称地堑型式。华北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盆地,形成了新近系低温热水储层、古近系地压型地热储层和基岩裂隙岩溶中、低温热水储层,是我国热水资源最丰富的热水盆地之一。新近系砂岩、砂砾岩是华北平原普遍分布的热水储层。其砂岩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渗透率为(156~2500)×10-3μm2。储集性按此可分为**,实测大地热流值为41~83mW/m2,平均为63mW/m2;平原周边低,**隆起高,盖层地温梯度在凸起区高,为3.5~6.01℃/100m;凹陷区较低,为2.5~3.5℃/100m。钻井中各层段的地温梯度同**的热导率成反比,古生界和前古生界的地温梯度一般为1~3℃/100m。全平原古近系、新近系热水矿化度随埋深增大而增高。
(3)淮河盆地。位跨河南、山东、安徽三省,面积约10×104km2,为大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的一部分,主要热水储层是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大地热流值50~70mW/m2,盖层地温梯度2.5~4.9℃/100m。馆陶组的水温为40~65℃,是该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层。古近系为热卤水。基岩热水主要是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裂隙岩溶水,分布在通许凸起、周口凹陷、驻马店—淮滨凹陷、菏泽凸起、嘉祥凹陷和商丘、亳州地区,为区域深径流补给的岩溶水系统,具有良好开发利用前景。
(4)苏北盆地。位于江苏省东部,西连安徽省天长地区,面积3.6×104km2,是苏北一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苏北盆地在地质构造上界于苏南隆起和苏鲁隆起之间,属扬子断块的一部分。北界为淮*—明水断裂,南界是南京—南通长江断裂带,西邻郯庐断裂。坳陷中建湖隆起横贯东西,北侧是盐阜坳陷,南部是东台坳陷,再细分为10个凹陷。新近系盐城组是本区的主要低温热水储层,基本为河流相沉积,砂层占地层厚度的50%以上。盐城组一段厚200~650m,底部有大厚度的砂砾岩层。古近系砂岩厚度变化大,都为高矿化碱水。基底为巨厚的碳酸岩盐沉积,在凸起和斜坡地带形成古潜山热田,一般矿化度较高,为热卤水。盖层地温梯度变化为2.7~5.0℃/100m。大地热流值为55~83mW/m2,1000m深处的温度为43~60℃。其中凸起区较高,凹陷区较低,地温随埋深而增大。
(5)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面积28000km2,呈多边形展布,北为大巴山,南为华容隆起,东为下扬子台褶带,西是鄂湘黔褶皱带,大部分地区基底由中、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局部为古元古界变质岩系。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裂谷盆地。盆地内有多组构造线,其中以北东及北西西两组最为发育,前者形成时间较早,发生在早白垩世—始新世早期;后者较晚,形成于始新世中期至渐新世。由于两组构造线的切割及块体的不均一运动,使盆地形成了多断、多凹、多凸的格局,共有5个凹陷,1个地堑,5个凸起。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最厚达10000m,其中新近系为淡水河湖相沉积,厚300~900m,主要储层是砂岩、砂砾岩,孔隙率27%~33%,为低温热水储层。古近系的潜江组为咸水湖相沉积,其中盐岩和膏泥岩交互沉积,厚3500m。含盐面积约2000km2,是我国最大的古近系盐湖相凹陷。高卤水中富含微量元素,碘含量一般为10.15~20.70mg/L,最高为35mg/L;溴一般含量为100~377mg/L,最高为412mg/L,具有开采价值。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为57~69mW/m2,盖层地温梯度2.3~4.0℃/100m,新近系热水水温25~69℃,古近系热卤水水温60~95℃。基底中古生代灰岩是重要的裂隙岩溶型热水储层,主要分布在枝江凹陷、云应凹陷、江陵凹陷的斜坡地带。
(6)汾渭盆地。位于山西、陕西交界地带,由关中盆地和运城盆地组成,面积24000km2。关中盆地东西向沿渭河展布,南为秦岭山地,北临渭北台塬,运城盆地北东向沿涑水河展布,东南靠中条山,西北临稷王山。两盆地在构造上为一整体,是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基底北部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南部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和花岗岩,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多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形成凹凸并列的构造格局。盆地大体是北浅南深,北部斜坡和盆地两端的宝鸡地区新生界厚数百米,一般在1000m左右,盆地腹部及南部新生界厚一般超过3000m,最厚达7000m。主要热水层有早更新统三门组、新近系张家坡组和兰田灞河组及古近系白鹿塬组,岩性为砂砾岩和砂岩。运城盆地为矿化卤水。盆地基底基岩主要热水储层为奥陶系岩溶水,奥陶系灰岩顶部古岩溶在热水溶蚀下形成区域性深部径流热水系统,沿全新世活动断裂发育强径流带。盆地实测大地热流值50~80mW/m2,盖层地温梯度2.8~3.7℃/100m。
隆起山地地热资源有四个水热活动密集带:①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②**水热活动密集带;③东南沿海地区水热活动密集带;④胶辽半岛水热活动密集带。
喜马拉雅碰撞带是晚白垩世末-始新世新特提斯洋盆闭合后,叠置在欧亚板块南缘的新生代陆内强烈变形带。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随着印度板块持续、强烈向北俯冲,加积楔不断增厚,并向印度前陆方向扩展,在加积、增厚过程中,不同物性层间将产生剪切滑动或拆离,因剪切生热而转化为热系统,导致碰撞带壳底层增温,温度可达1000~1350℃,足以导致陆壳底层**的局部熔融,熔融区随着加积楔的扩大而扩展形成高温熔融层或岩浆垫。目前印度板块以50mm/a速度向欧亚板块俯冲,表明喜马拉雅碰撞带仍处于加积、增厚和增温过程中。以北部的斑公湖—怒江一线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为界可以分为藏北、藏中及藏南三个水热区。每个活动区的地热显示情况反映出现代水热活动呈北弱南强趋势。
什么是地热资源?包括哪些?
地热资源英文名称:geothermal resources定义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能够经济开发和利用的地球内部热能资源。包括地热流体及其有用部分。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可再生能源(二级学科)定义2: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能够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的地壳**中的热能包括地热流体中的热能及其伴生的有用成分。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能源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地热资源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全球地热能的储量与资源潜量十分巨大,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因此开发难度很大。由于地热能是储存在**的,因此不会受到任何天气状况的影响,并且地热资源同时具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点,随时可以采用,不带有害物质,关键在于是否有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目前地热能在全球很多地区的应用相当广泛,开发技术也在日益完善。
目录
地热能的用途
开发价值展开
编辑本段
地热能的用途
对于地热能的利用,包括将低温地热资源用于浴池和空间供热以及用于温室、热力泵和某些热处理过程的供热,同时还可以利用干燥的过热蒸汽和高温水进行发电,利用中等温度水通过双流体循环发电设备发电等,目前这些地热能的开发应用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而且对从干燥的**中和从地热增压资源及岩浆资源中提取地热能的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地热能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地热能的勘探和提取技术还有待改进。
发达国家在对地热能的利用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利用地热进行供暖,既缓减能源压力,同时将很大程度地减少由燃油和煤炭供暖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在全球国家中,德国始终积极发展本国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德国是全球利用风能最多的国家,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已经迅速地发展,但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德国又在积极开发地热资源,并大力兴建地热发电厂,从地层深处汲取摄氏98度的热水进行发电。研究表明,利用地热发电的总潜力相当于德国年需电量的600倍,另外还有相当于需求量1.5倍的供暖潜能。而法国也在根据热干**的原理建造发电站,并生产出巨大的电能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生活的需求。
编辑本段
开发价值
特点
在地热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但由于利用地热能源进行发电的成本较高,因此亟需进行更多的技术研究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相信随着对地热资源的不断开发与研究,地热能源必将成为继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新能源。
分布
地热资源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据测算,地球内部的总热能量,约为全约煤炭储量的1.7亿倍。每年从地球内部经地表散失的热量,相当于1000亿桶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
地球本身象一个大锅炉,深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在地质因素的控制下,这些热能会以热蒸汽、热水、干热岩等形式向地壳的某一范围**,如果达到可开发利用的条件,便成了具有开发意义的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按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类。温度大于150℃的地热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温地热;90℃—150℃的地热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温地热;温度大于25℃、小于90℃的地热以温水(25℃—40℃)、温热水(40℃—60℃)、热水(60℃—90℃)等形式存在,叫低温地热。高温地热一般存在于地质活动性强的全球板块的边界,即火山、地震、岩浆侵入多发地区,著名的冰岛地热田、新西兰地热田、日本地热田以及我国的西藏羊八井地热田、云南腾冲地热田、**大屯地热田都属于高温地热田。中低温地热田广泛分布在板块的内部,我国华北、京津地区的地热田多属于中低温地热田。
来源
关于地热的来源,有多种假说。一般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放热能,其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以及重力分异、化学反应,岩矿结晶释放的热能等。在地球形成过程中,这些热能的总量超过地球散逸的热能,形成巨大的热储量,使地壳局部熔化形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现已基本测算出,地核的温度达6000°C,地壳底层的温度达900-1000°C,地表常温层(距地面约15米)以下约15公里范围内,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热平均增温率约为3°C/100米。不同地区地热增温率有差异,接**均增温率的称正常温区,高于平均增温率的地区称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区是研究、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地壳板块边沿,深大断裂及火山分布带等,是明显的地热异常区。
普查勘探地热资源,一般采用地表地热调查、钻探和各种物探方法。近年来红外线遥感技术在勘查中取得显著效果。
开采对象
20世纪末,地热资源的开采对象,主要是埋藏浅、热储量大、有流体(**水或人工灌水)把热能传引到地表的湿地热田。干热岩地热资源和低温湿地热田的开发利用处在研究试验阶段。
中国的地热资源丰富,有悠久开采历史,以往主要利用温泉洗浴治病。1970年后,在广东丰顺、河北怀来、天津和西藏等地曾进行地热发电、建筑物采暖、农业温室采暖、温水育种、灌溉等多方面试验性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果。
我国哪个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能?
答案:西藏,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纬度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能最丰富,(这里的光照不能理解为热量),且它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活跃,多地热能(可以想想日本为什么多地震),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降水多,落差大,水能丰富。